2016 年“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 郭璞《葬书》的环境观与造园观 The environment view and garden theory of Zangshu written by Guo Pu 报 名 组 别: 硕 博 报 名 序 号: GHD072016B00136 中文摘要 《葬书》又称《葬经》,由晋代郭璞所著,是留存于世的最早的风水经典, 是中国最完整的以阴宅为主的风水文献, “风水” 作为一个特定的名词, 是在 《葬 书》中首创的,后人视郭璞为风水史上之鼻祖。《葬书》不到两千字,但字字珠 玑,涉及面广泛,全书围绕形势、生气,在弘扬其生气理念的同时,也介绍了一 些实用性的葬法, 虽然主要论述阴宅风水, 但对阳宅建造也具有指导意义, 因此, 《葬书》对于进一步探索园林造园风水之真谛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葬书》文本的全面分析,梳理《葬书》的理论体系,并总结归 纳了《葬书》风水理论所蕴含的环境观和造园观内涵,从造园学角度,分析概括 出风水理论在园林选址、山水布局、空间布局中的具体应用。从形式论与空间, 四象与论砂,论龙与寻龙,论穴与葬法及辨土之法等对《葬书》的风水方法论进 行剖析; 借以了解中国古代风水与环境选择的思想,为人们展现中国传统阴宅葬 法的基本要义,此外,本论文综合对《葬书》中风水理论分析,做出相关问题探 讨和思考,分析出《葬书》内容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并指出其在应用中的局限 性,为进一步研究阴宅风水提供参考。总结《葬书》风水理论当代价值,为当代 环境的建造及环境保护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 葬书 郭璞 风水 环境 造园 ABSTRACT Zangshu is written by Guo Pu in the Jin Dynasty , also known as Zangjing is the world's first Feng Shui classic retained in the world. It is also the most complete Feng Shui literature in China mostly in graveyard. Feng Shui is a specific word, which is created by Zangshu. Guo Pu was seen as the first man on Feng Shui history by people . zangshu is less than two thousand words,but every word is useful. The book is involved in a wide range. In the promotion of the concept of Shengqi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introduced some of the practical method of burial. Though it is mainly talking about Feng Shui in graveyard, it is of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nsion .So Zangshu has far-reaching histor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further exploration of the true meaning of architectural Feng Shui. The paper summed up the Feng Shui theory in Zangshu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and made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from the aspects of ecology, landscape ec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gardening, analysis and summarize the application of Feng Shui theory in landscape design, landscape layout and space layout.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methods of "Feng Shui" in Zangshu through theory of form and space, Sixiang, mountain, burial , sand and so on to understand the ancient Chinese Feng Shui and the idea of environmental selection, to show people the basic meaning of Chinese traditional burial. In addition, through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is book, related issues were discussion and reflection, analysis of the book content in the presence of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and points out the limitations of existing in its application provided a reference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graveyard Feng Shui. To sum up contemporary value of Feng Shui theory in Zangshu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environ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KEY WORDS : Zangshu , Guo Pu , Feng Shui , environment, gardening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 1 1.1 研究背景 .........................................................................................................1 1.1.1 文本整理方面的研究 ....................................................................... 2 1.1.2 成书年代和作者的研究 ...................................................................3 1.1.3 葬书内涵研究 ....................................................................................5 1.2 研究《葬书》的必要性 ............................................................................... 6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7 1.3.1 研究内容 ............................................................................................ 7 1.3.2 研究方法 ............................................................................................ 8 第二章 郭璞生平与《葬书》创作背景 ....................................................................... 10 2.1 郭璞生平考 .................................................................................................. 10 2.2 写作背景 .......................................................................................................14 2.2.1 社会背景 .......................................................................................... 14 2.2.2 风水学历史背景 ..............................................................................15 2.2.3 成书背景 .......................................................................................... 16 第三章 《葬书》文本分析 ............................................................................................ 19 3.1 内容综述 .......................................................................................................19 3.1.1 各版本内容剖析 ..............................................................................19 3.1.2 李本芳祖传本《葬书》文本分析 ................................................ 21 3.1.3《葬书》主旨内容 .......................................................................... 23 3.2 《葬书》的风水术语和词汇 ......................................................................23 3.3 《葬书》的理论体系 ...................................................................................24 第四章 《葬书》风水理论的环境观与造园观 .......................................................... 26 4.1 《葬书》风水论 ...........................................................................................26 4.1.1 风水概念提出 ..................................................................................26 4.1.2 风水的科学内涵 ..............................................................................28 4.1.3 风水与景观生态 ..............................................................................28 4.2 《葬书》乘“生气”论 ............................................................................ 30 4.2.1 生气说 .............................................................................................. 30 4.2.2“生气”的美学诠释 ...................................................................... 32 4.2.3 “生气”与生态观 ........................................................................ 32 4.2.4 乘生气与园林造景 ........................................................................ 33 4.3 《葬书》藏风得水论 ...................................................................................35 4.3.1 风水法则 .......................................................................................... 35 4.3.2 得水为上 .......................................................................................... 37 4.3.3 藏风得水与园林山水观 ................................................................38 4.4 《葬书》形势论 ...........................................................................................43 4.4.1 山势论 .............................................................................................. 45 4.4.2 山形论 .............................................................................................. 49 4.4.3 形势与古代帝陵选址 .................................................................... 53 第五章 《葬书》风水方法论探析 ................................................................................ 58 5.1 形势论与空间 ............................................................................................. 58 5.2 四象与论砂 ................................................................................................. 60 5.2.1 四象论 .............................................................................................. 60 5.2.2 论砂 ...................................................................................................63 5.3 论龙与寻龙 ................................................................................................. 66 5.3.1 论龙 ...................................................................................................66 5.3.2 寻龙 ...................................................................................................67 5.3.3 黄帝陵风水格局 ..............................................................................69 5.4 论穴与葬法 .................................................................................................. 70 5.4.1 论穴 ...................................................................................................70 5.4.2 五不葬山 .......................................................................................... 71 5.5 辨土及择土 .................................................................................................. 75 5.5.1 辨土 ...................................................................................................75 5.5.2 土壤与建筑选址 ..............................................................................76 第六章 《葬书》风水观的现代价值 ........................................................................... 79 6.1 乘生气和养生气,人类永远的生态观 ...................................................79 6.2 形与势的相对观,对于聚落与建筑群的视觉的规划和设计的影响 . 80 6.3 作为近代建筑规划设计思想的理论基础 ...............................................81 6.4 作为人类重视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依据 ...............................................81 第七章 《葬书》中问题探讨与思考 ........................................................................... 83 7.1 《葬书》内容的矛盾问题 .......................................................................... 83 7.1.1 文字方面的存在的问题 .................................................................83 7.1.2 体例方面存在的问题 ..................................................................... 83 7.1.3 文序方面的问题 ..............................................................................83 7.2 《葬书》中的风水玄论 .............................................................................. 84 7.2.1“藏神合朔,神迎鬼避”论 ..........................................................84 7.2.2 福荫反气说 ...................................................................................... 85 7.3 《葬书》风水理论的局限性 ......................................................................86 7.3.1《葬书》中关于“寻龙点穴”的局限性 .................................... 86 7.3.2 《葬书》对于吉凶与象形结合,明显有附会之嫌 ................. 87 第八章 结 语 ................................................................................................................... 88 参考文献 ............................................................................................................................ 89 图表目录 ............................................................................................................................ 91 附录 1 郭璞《葬书 》 《李本芳祖传本》 ........................................................... 94 附录 2 《葬书》的风水词汇及解释 ............................................................................ 97 科研情况说明 ................................................................................................................. 102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章 绪论 风水是中国古老的术数之一, 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 相传黄帝时的青乌子 1 精 通堪舆,商朝第十代国王盘庚为迁都,依卜都殷 2 (见《尚书·盘庚下》),武王克 商欲迁九鼎于洛邑,于是太保朝至于洛,卜宅 3 (见《尚书·召诰》)。秦汉时期, 出现了以相宅看风水为业的堪舆家,《史记·日者传》记汉武帝请诸术士择日事时, 堪舆家已侧身术士之列 4 。西汉出现了专门性的堪舆术著作《堪舆金匮》。但现在所 能见到的最早的风水著作,当属晋代郭璞写的《葬书》。中国风水界都公认郭璞为风 水鼻祖,以唐代杨筠松为宗师。《葬书》是历史上第一部总结墓葬择地的风水专著, 其思想也影响了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虽然《葬书》讲的是相墓地的具体方法,但其中谈到的有关风水保持的方法、地 形选址的方法、葬地吉凶的判断方法等,都同样适用于住宅。书中首次准确地定义了 风水的概念,成为后世研究风水的重要法则。因此,《葬书》作为风水研究的权威著 作,奠定了风水理论的基石。 本文将通过对 《葬书》 文本的分析, 借以了解中国古代的风水与环境选择的思想, 并从造园学、景观生态学、美学等方面对其风水理论做出综合分析。总结《葬书》风 水理论当代价值,为当代环境的建造及环境保护提供借鉴意义。 1.1 研究背景 郭璞《葬书》奠定了中国葬乘生气的科学理论基础,深受后世风水界的推崇。虽 然《葬书》讲的是相墓地的方法,但其中谈到的风水保持的方法、地形选址的方法、 葬地吉凶的判断方法等,都同样适用于住宅。 1 青乌子,又名青衣乌公,传说是黄帝时期的人物。《轩辕本经》称: “ 黄帝始划野分州,有青乌子善相地理,帝 问之以制经。 ” 晋葛洪《抱朴子 · 极言篇》说: “ 又彭祖之弟子,青衣乌公、黑穴公、秀眉公 ...... 七八人皆历数百岁, 在殷而各仙去。 ” 2 《尚书》,又称《书》或《书经》,是中国民族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它以记言为主。自尧舜到 夏商周,跨越两千余年历史文献。是《三坟五典》的可考记录。 盘庚,甲骨文作般庚,生卒年不详,子姓,名旬,商王祖丁之子,阳甲之弟,商朝第二十位君主。 3 召诰,《尚书 · 周书》篇名。《尚书 · 召诰》记载, “ 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作《召诰》。 ” 4 李定信、刘诗芸著:【晋】郭璞《葬书》考及白话解。 2016 年“园冶杯”风景园林竞赛参赛论文:郭璞《葬书》的环境观与造园观 2 《葬书》中国风水文化的经典著作,一直受到风水文化研究者的关注,在众多领 域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以下从三方面对其做文献梳理。 1.1.1 文本整理方面的研究 《葬书》成书以后,受到一些数术家和著名的学者的高度重视,后来有人给《葬 书》增加了一些内容,最多时达到二十篇。这样《葬书》的内容就变得驳杂不纯。朱 熹 5 的一位学生名叫蔡元定,是一位著名的易学家,精通古代数术。他认为这二十篇 的《葬书》有些芜杂,然后进行了整理,删去了其中的十二篇,留下了八篇。元朝著 名的易学家吴澄,又进一步作了整理,把全书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 吴澄弟子刘则章作了注释。所以,《葬书》在民间流传过程中许多后世堪舆家抄录、 删减、增加其内容,留存版本很多。有十几种版本。而《葬书》的真迹也无从考究, 现在保存下来的,有的是手抄本,有的经过编撰的版本,内容存在出入。同时还有根 据手抄本做的注解研究版本,具体整理如下表所示: 表 1-1 《葬书》不同版本 序号 书名/篇名 朝代/作者 版本类型 年份 备注 1 津逮秘书 明崇祯/毛晋 刻本 不详 书名讹为《葬经》 2 《地理大全辑要》 录本 明 代/ 魏里许 刻本 不详 - 3 《地理大全》录本 明崇祯/李国木 刻本 不详 书名讹为《葬经》 4 《古今图书集成》 录本 清康熙 活字版 1701 书名讹为 《郭璞古 本葬经》 5 《四库全书》录本 清康熙 写本 1782 - 6 学津讨原 清嘉庆/ 张海鹏 活字版 1805 - 7 《地理正宗》录本 清嘉庆/ 蒋国 活字版 1805 - 8 廿二子全书 清道光 刊本 1833 - 9 琳琅密室丛书 清咸丰/胡珽 活字版 1853 - 10 《地理直指原真》 录本 清康熙/释如玉 刻本 1696 - 11 李本芳祖传本 - - - - 其中,《古今图书集成》录本,《四库全书》录本,《地理正宗》录本等是三篇 本,《地理大全》录本是八篇本,《李本芳祖传本》是二十篇本。李定信对众多版本 进行了分析比较,认为《地理直指真原》与《李本芳祖传本》两版本的文序完全相同, 5 朱熹(1130.10.22-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宋朝著名的理学 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第一章 绪论 3 所不同的是《地理直指原真》录本少于《李本芳祖传本》“藏也”二字及有些文句的 个别字极其字义不同。其他版本的《葬书》内容都是在《地理直指原真》或者《李本 芳祖传本》基础上的文句调前、挪后、分篇、摘要变化。李定信认为郭璞是博学多才 的训沽学家,文学家,从《葬书》的主旨“乘生气”来分析,“葬者,藏也,乘生气 也”理应选定多“藏者”二字的版本作为探讨研究郭璞《葬书》的原著本。目前研究 《葬书》多以《李本芳祖传本》为蓝本。 1.1.2 成书年代和作者的研究 《葬书》自问世以来,在民间人们的心目中,《葬书》毫无疑问是郭璞所著的, 民间的风水先生更奉之为相地择宅的圭臬。但在学术界, 自古以来, 对 《葬书》 的作者到底是谁却争论不休。历来被学者们视为学界一大难题。古往今来, 很多学 者都作了大量研究和考证工作, 但仍然没有使问题得以澄清和完全解决。 早在元代(公元 1279~1368)赵访 6 撰《葬书问对》说:“或问葬地之说,理有 是乎?对曰:有之。然则其说孰胜。对曰:《葬书》至矣。问曰:《葬书》真郭氏之 言乎,抑古有其传也?对曰:不可考”。 清乾隆(1736~1796)官方出版的《四库全书葬书提要》 7 对《葬书》作者进行 了考证,该篇《提要》从目录学角度考证《葬书》是宋代所著,郭璞是东晋(317~ 420)时人,而《葬书》自宋(960~1279)始出,时隔五百年,于是掀起了《葬书》 是托名撰写的风波。 当代作者王青 8 撰写的《中国古代风水术》中提到:丁芮朴对《葬书》也有考证 9 , 他认为《葬书》为伪托。其理由与纪昀等人相似,其一《晋书》不记载,其二《神仙 传》不记载,其三《隋志》也无记载,其四《唐志》也无记载,其五《撼龙经》从不 谈及郭璞,到《宋志》开始记载。所以他认为《葬书》是宋朝所作。王青还说:“当 时有种风气,凡是风水之书无不托名于郭公。从《葬书》的行文来看,不象是职业方 士所作,而是一位知识分子的手笔,其中的思想似乎也应该产生在宋朝”。 《古代风水术注评》 10 的观点也认为《葬书》不是郭璞所著,主要理由是:如果 郭璞著有《葬书》,对待如此重要的书籍,为什么《晋书郭璞传》不记载,唐代的文 6 [ 元 ] 赵汸( 1319-1369 ) 字子常,学者称东山先生。明休宁 ( 今属安徽 ) 人。风水经典:《葬书问对》 7 ( 清) 纪昀《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 808 册) 》,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2 年第 12 页. “......考璞本传载,璞 从河东郭公受青囊中书九卷,遂洞天文五行卜筮之术,璞门人赵载尝窃青囊书,为火所焚。不言其曾著《葬书》。 唐末有《葬书地脉经》一卷,《葬书五阴》一卷,又不言为璞所撰。惟《宋志》载有璞《葬书》一卷,是其书至 宋始出......”。 8 王青 《中国古代风水术》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9 (清)丁芮朴撰《风水祛惑》清光绪 6 年( 1880 )刻本。 10 王玉德 古代风水术注评 [M]. 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2016 年“园冶杯”风景园林竞赛参赛论文:郭璞《葬书》的环境观与造园观 4 献目录也不记载,所以认为该书不是郭璞撰写的。 何晓昕 11 通过研究后推测。从《葬书》 的内容看、以“气”说 为理论核心,与 庄子的气说有相通之处,如 《葬书》曰:“葬者,乘生气也”,《庄子·知北游》曰: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说明 《葬书》 的作者是继承和接受 了庄子的思想。据此推测出《葬书》 的作者很可能是推崇道家思想的南方隐士。 从葬书的内容和写作形式看,《葬书》的作者不仅是一位术士,而且是一位文辞 方面修养颇深的文人,他著《葬书》带有总结性质,主要目的在于解释另外一部风水 方面的经典著作的一些概念,同时提出自己的见解, 并且开创性地将堪舆术的精髓归 纳为“风水”二字。 李定信在《[晋]郭璞《葬书》考及白话解》 12 中,对《葬书》内容及郭璞生平著 作进行全面分析,分析郭璞撰写《葬书》的可能性,认为郭璞不仅在文学方面为东晋 之冠,而且郭璞非常精通训诂。因此,从溯古来看,自唐朝溯至东晋,自东晋至唐末, 能够撰写《葬书》的风水家,认为就是郭璞。 作者认为不论什么情况,《葬书》这部堪舆学专著,都与郭璞这个名字结下不解 之缘, 即便它不是出自郭璞手笔或者口授, 但其中保留着郭璞的某些重要的堪舆理念, 这是不容置疑的。因此,从“开山之劳”的角度出发,把郭璞作为《葬书》的第一作 者,不会为过。《葬书》是否为郭璞所著,其实并不重要,这种基于山水形势的观念 与自然生态环境上的观念可以相通、 可以互相参照, 这才是 《葬书》 的历史意义所在。 对于 《葬书》 成书时代问题考证主要有四种观点, 有晋代成书说、 南北朝成书说、 唐代成书说和宋代成书说四种观点。总结如表 1-2; 表 1-2 《葬书》成书年代主要观点 序号 《葬书》 成书年代 主要依据 代表人物 1 成书于南北朝 时代 13 何晓昕《风水探源》,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0 年 第 34 页。认为该书成书于南北朝时代 何晓昕 2 成书于唐代 14 何晓昕《风水探源》,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0 年 何晓昕 11 何晓昕, 罗隽 《中国风水史》(增补版) 九州出版社 . 2008. 12 李定信 刘诗芸. 《晋·郭璞〈葬书〉考及白话解》. 13 何晓昕《风水探源》,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0 年 原文:作为一种秘籍流传于隐士之间,并未为正史所录。因为在魏晋南北朝之际,虽然官方正统关于“气说”的 议论极少,但隐士们却大谈“气”说,阮籍《达庄论》说:“天地生于自然,万物生于大地......升之为阳,降之 为阴;在地谓之理,在天谓之文,蒸谓之雨,散谓之风,炎谓之火......一气胜衰,变化而不伤”。嵇康《明论》 中说:“夫元气陶砾,众察焉”。杨泉说:“盖气,自然之体也......风者,阴阳乱气激发而起者也......方士异气, 疾除不同,和平则顺,违逆则凶,非有使之者也”。这种将“风”与“气”相联系的说法与《葬书》的理论颇为 吻合。据此,何晓昕推测《葬书》 的时代可能是南北朝时期。 14 同上 第一章 绪论 5 第 34 页。何晓昕另一个观点认为成书于唐代。 15 王玉德在《古代风水术注评》研究认为该书的成 书时代应该是唐或唐以后。 王玉德 3 成书于宋代 16 许文芳,韦宝畏 2005 年发表论文“《藏书》作者 及成书时代考辨”,认为该书成书于宋代。 许文芳 4 成书于晋代 17 李定信 刘诗芸.《晋·郭璞 〈葬书〉 考及白话解》 。 李定信在分析了以上观点, 并列举了郭璞的著作以 及对后世的影响, 得出该书为郭璞所写并成书于晋 代。 李定信 作者对《葬书》文章分篇的体例上进行研究,参考了东晋以后北齐的相关风水著 作,名例、总论式的内容已提前到篇首,贴合晋人写作方式。因此,诸版本总论性的 字句皆置于最后,可以否定掉葬书成书于宋代说。 1.1.3 葬书内涵研究 二十世纪以来, 学者们对 《葬书》 的研究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从不同角度肯定 《葬 书》价值的作品不断出现。但正式出版的却寥寥无几,对《葬书》的研究主要着眼于 对《葬书》进行传统的注释工作,有的对葬书的美学价值进行研究。李定信、刘诗芸 著《[晋]郭璞《葬书》考及白话解》,这部著作收集了全国(包括港澳台)各书坊及 民间收藏的诸种版本的郭璞《葬书》,加以比较分析考证,从各个方面证实了《葬书》 确系郭璞所撰, 书中还附列了诸家注释, 对考证的郭璞 《葬书》 原著作出新的白话解, 重点的论述了其科学性, 为倡导科学文明, 破除玄学迷信风水术提供了科学理论根据。 原文:唐代以前各种经典史书均未有关于《葬书》的记载,特别是唐史馆编撰的《晋书》广采各种杂芜怪诞之说, 却并不收录《葬书》,说明晋时尚不存在《葬书》,《隋书》所谈的《葬书》内容又不脱“五音相墓”,与《葬 书》显然是两回事,说明隋时亦未出现《葬书》,又从《葬书》所记述的观测方位的方法来看,它成书于罗盘发 明之前。据此推测《葬书》的成书时代可能是公元 800 年之前的唐代。 15 王玉德. 古代风水术注评[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统计出全书前后引用“经曰”18 次,有 1 次提到“宅经曰”。据此,王玉德认为《葬书》不是相地术的开创 之作,而是在《宅经》等经书之后产生的。所以认为该书的成书时代应该是唐或唐以后。” 16 许文芳,韦宝畏 《藏书》作者及成书时代考辨[M] 伊犁教育学院学报, 2005 , 18 ( 4 ) ;8-9. 原文:《葬书》之名,始见于《宋史·艺文志》。《史·艺文志》中载有郭璞《葬书》一卷,故《四库全书总目》 认为,“是其书自宋始出”。遍查《宋史》当中所辑录的人名,均未见与郭璞重名同姓且从事风水术之人。据此 可见,《葬书》是一部宋人假托晋代郭璞之名而刊布于天下,被后世风水术人士推为经典的重要的风水术著作。 17 李定信 刘诗芸. 《晋·郭璞〈葬书〉考及白话解》. 原文:郭璞是会撰写《葬书》的,因为郭璞生前已经撰写和注释有了那么多的诗词。一般著书立说的工作,应该 站在首位,有暇余时间才会做注释工作。而且,相墓的书《葬书》是他本职的书。因此,在郭璞未做注释以前, 早已完成了《葬书》的撰写工作。尚且从溯古来看,自唐朝溯至东晋,即自东晋至唐末,能够撰写《葬书》的风 水家,除郭璞外,别无他人。 2016 年“园冶杯”风景园林竞赛参赛论文:郭璞《葬书》的环境观与造园观 6 对中国古文化认识的拨乱反正具有一定的意义。2010 年华龄出版社出版的《图解葬 书》 18 ,该书是通过白话评注、图解编撰而成。加注了白话提要;并绘制了表格、图 表等,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另外, 19 李黛岚,万志全发表论文《论郭璞《葬书》的审 美意蕴》,从“起源于《周易》的美学基础、‘生气’之美、生态景观美、葬法的整 体和谐美、 ‘势’的动态美、 ‘形’的静态美、语言的淡雅美”等七个方面来品读《葬 书》的审美意蕴,对《葬书》的美学思考与探究。作者对公开发表的有关《葬书》研 究的论文和论著汇总见表 1-3。 表 1-3 对《葬书》研究的相关论著、论文 序号 作者 论文、论著名称 期刊名/年月/期号 1 李定信、刘诗芸 [晋]郭璞《葬书》考及白话解 2003 年 7 月 2 许颐平 《图解葬书》 《华龄出版社》2010 年 3 李黛岚,万志全 论郭璞《葬书》的审美意蕴 《长城》,2009 年 02 期 4 许文芳,韦宝畏 《葬书》作者及成书时代考辨 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5 第 18 卷第 4 期 5 袁方明 《葬书》的作者真伪考证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报,2007 第 16 卷,第 2 期 6 袁津琥 试论《葬书》的作者及其成书的年代 中国俗文化研究,2013 年 00 期 由此可见,前人对《葬书》的研究多注重成书年代与成书作者的考证,以及从 风水的角度以白话文的形式对其解读。偶有对其内容的评价,也是泛泛而谈,研究 深度不够。而对《葬书》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对其风水理论进行归纳整理,并从景 观生态学、造园学、美学等角度专对《葬书》的内容其进行剖析的也接近空白。 1.2 研究《葬书》的必要性 风水学是传统文化的一种,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门学问。 其内容涵盖了 物理学、宇宙星体学、地球磁场方位学、水文地质学、环境景观学、生态建筑学、气 象学和人体信息学等,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去祸求福、避凶趋吉是人们不变的 追求,风水学则以《易经》为理论依据,为人们选择建造阴阳宅而对地形、地貌、气 候、景观、生态等各要素进行综合评判。正确运用风水,可以打造健康和谐的人居环 境,改变生活中的不利因素,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 千百年来,人们认为风水的好坏可以影响家族、子孙的盛衰吉凶。尽管这一观念 有失偏颇,并掺杂着迷信色彩,但也蕴含着人们由生活经验积累下来的合理因素。风 18 许颐平《图解葬书》,2010 年华龄出版社出版. 19 李黛岚,万志全. 论郭璞《葬书》的审美意蕴[M]. 长城. 2009,(2). 第一章 绪论 7 水学作为中华民族流传了几千年的一种文化现象和文明精髓, 仍然值得我们透过现代 文明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和了解,以去伪存真,汲取古人的智慧。 《葬书》(亦称《葬经》),是中国堪舆开源第一书。清朝康熙年间编纂的《钦 定古今图书集成》 20 ,将其收入丛书之中。 《葬书》提出“葬者,藏也,乘生气也”,对“风水”一词作了明确的解释,书 中围绕“乘生气”的核心,强调只有保持生气才能使葬者存乎天地之间。另外,《葬 书》在弘扬生气理念的同时,也介绍了一些实用性的葬法,如“葬者以左为青龙,右 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等。虽然《葬书》讲的是相墓地的方法,但其中谈到 的风水保持的方法、地形选址的方法、葬地吉凶的判断方法等,曾对我国风水的发展 起了重大的作用,至今仍流传甚广,影响深远。因此,对其风水理论要义加以分析考 证,结合造园及生态观点进行分析,挖掘风水理论的现代价值,为进行生态环境建设 提供依据。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葬书》由于出自不同人所编,内容繁杂,手法不一,逻辑不严谨,并历经了较 长的时期,流传、编纂过程中又有版本的差异,给研究带来了一定困难。本论文通过 对古今多种版本及注解论著的整理和对比,力求保证《葬书》原文的客观性。本文包 含绪论在内总共八个部分,正文由七章构成。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章分析和阐述研究的背景、必要性与内容和方法, 第一部分为研究背景主要 整理了《葬书》在文本整理方面、成书年代和作者及内涵研究的现状,第二部分分析 了研究《葬书》的必要性,第三部分论述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作者生平研究。第一部分详细研究了《葬书》作者郭璞的生平,为后续对 《葬书》的研究提供参考;第二部分《葬书》的写作背景,从社会背景、风水学历史 背景、成书背景进行了全面研究,为全面理解《葬书》内容提供依据。 第三章《葬书》文本分析。对不同版本的《葬书》进行分析比较,选定《李本芳 祖传本》为本论文的研究版本,并对其内容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归纳了文中涉及的风 水学术语和词汇及理论体系进行了梳理。 第四章《葬书》风水理论的环境观和造园观。主要从乘生气与园林生态观,藏风 得水与园林山水观,形势论与造园等方面对《葬书》风水理论进行综合分析。 第五章《葬书》风水方法论探析,归纳总结了《葬书》中涉及的风水实践方面的 20 《古今图书集成》,全书共 10000 卷,目录 40 卷,原名《古今图书汇编》,是清朝康熙时期由福建侯官人陈 梦雷( 1650-1741 )所编辑的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采撷广博,内容非常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 中有人类、禽兽、昆虫,乃至文学、乐律等等,包罗万象。 2016 年“园冶杯”风景园林竞赛参赛论文:郭璞《葬书》的环境观与造园观 8 方法论, 以及在建筑景观上的应用。 主要从形势论与空间、 四象与论砂、 论龙与辨龙、 辨土等方面对《葬书》风水方法论及应用进行研究。 第六章《葬书》风水观的现代价值, 《葬书》风水文化观,以“生气说”为核心, 以“藏风得水”为条件的风水理论,是作为理想生态环境模式的依据,及作为近代建 筑规划思想的理论依据,并且《葬书》所表现的生态观作为人类重视生态环境的重要 依据。 第七章《葬书》问题探讨和思考,对《葬书》文字、体例、文序方面存在的问题 进行探讨,对其风水玄论方面进行科学性评价。 1.3.2 研究方法 本论文以清代《李本芳祖传本》收录的郭璞《葬书》本为底本,在研究方法上采 用整体性研究法和文献解读研究法,通过分析《葬书》的著作背景、文章体系、作者 考证等方面,力求全面、系统的剖析《葬书》,呈现更全面的认知。首先从《葬书》 文本分析入手,对《葬书》所涉及的风水词汇和术语进行了归类,并梳理了《葬书》 的理论体系;提炼《葬书》的葬法理论,总结归纳《葬书》风水理论所蕴含的环境观 和造园观内涵,从造园学角度,分析概括风水理论在园林选址、山水布局、空间布局 中的具体应用。本文对葬法实践的研究采用案例法和图解方法进行分析解读, 通过以 上分析研究,探讨《葬书》风水观的现代价值,最后对《葬书》某些观点进行科学性 评价。总之,作者试图通过对郭璞《葬书》全方位的解读,为《葬书》的研究工作尽 绵薄之力。 2016 年“园冶杯”风景园林竞赛参赛论文:郭璞《葬书》的环境观与造园观 10 第二章 郭璞生平与《葬书》创作背景 2.1 郭璞生平考 郭璞(276-324),字景纯,河东闻喜县人(今山西省闻喜县)。东晋著名 学者、训诂学家、道学术数大师、文学家、游仙诗祖师。学识渊博,博闻强记, 善阴阳卜筮之术,无论诗赋诔颂,都可称得上是一时的名家,《晋书·郭璞传》 谓之“博学有高才”。郭璞的家乡河东闻喜县山川秀丽,风景宜人,是一个人杰 地灵、物华天宝的宝地,盐池、巫咸山等名胜古迹均位于该地区。依山傍水的生 活环境形成了郭璞热爱大自然的性格。在家乡生活的这段时间内,郭璞还受到过 一位客居河东高人的言传身教 21 ,年轻时代的郭璞在郭公的细心指导之下对占卜 之术已达到一种炉火纯青的境界。卜筮的技艺一方面锻炼了郭璞的取象思维,一 方面促使其对传统《周易》《连山》等卜筮古籍深入研究。可以说,这段时期的 生活对于郭璞来说是一笔难得的财富。 但是,有关郭璞生平记载的材料,留存下来的极少,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主 要是《晋书·郭璞传》,其他的零星材料散见于《世说新语》 22 、 《晋中兴书》 23 、 《郭璞别传》等书中。 现据《晋书·郭璞传》 24 、《晋中兴书》等有关材料,对郭璞一生经历进行 梳理。见表 2-1。 21 据《晋书·郭璞传》记载 : “有郭公者,客居河东,精于卜筮,璞从之受业。公以青囊中书九卷与之,由 是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术,攘灾转祸,通致无方,虽京房、管辂不能过也”。 22 《世说新语》又名《世语》,是南朝宋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义庆等人。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 闻轶事和玄言清谈,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它原本有八卷,被遗失后只有 3 卷。 23 《晋中兴书》,七十八卷,一作八十卷。南朝宋何法盛撰。何法盛,宋孝武帝时为奉朝请,校书东宫。 《南史 · 徐广传》认为《晋中兴书》的作者不是何法盛,而是郗绍。不过这并不影响该书本身的史料价值。 刘知几称其为东晋史书中最佳者。今有黄奭辑本五百二十馀则,收入《黄氏逸书考》,颇详备。另有汤球、 王仁俊、陶栋等人辑本,均可互补。《说郛》本有十二节,未注出处,颇简略。今从《古今说部丛书》本 整理。 24 ( 唐 ) 房玄龄等撰 : 《晋书·郭璞传》,北京 : 中华书局, 1985 年,第 1910 页。 第二章 郭璞生平与《葬书》创作背景 11 表 2-1 郭璞生平介绍 序号 时间 主要事件 1 晋武帝咸宁二年(276) 25 郭璞出生。祖籍河东闻喜。父名媛,建平太守。 2 公元(276-292)年 26 从郭公受业,洞悉五行、天文、卜筮之术。 3 晋惠帝元康年间(292-299) 游巫咸山、盐池、百尺楼。 作品有《盐池赋》、 《巫咸山赋》、 《登百尺楼赋》 。 4 晋怀帝永嘉初年约(308) 27 与族人南渡避乱。 5 晋怀帝永嘉三年约(309) 28 至洛阳。 6 怀帝永嘉末约(313) 29 至徐州,抵赵固处,得资给。 7 晋愍帝建兴初年约(314) 30 至庐江 8 约晋愍帝建兴三年(315) 31 南渡,成为殷佑参军。 并随殷佑迁居石头城,聚族居于暨阳。 9 约晋愍帝建兴四年(316) 32 为王导所重,引为参军。渡淮河,并为王导卜筮。 10 晋元帝太兴元年(318) 33 创作《江赋》及《南郊赋》,官居著作佐郎。 25 《晋书·郭璞传》记载:“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人也。父缓,尚书都令史。时都令史杜预有所增损,媛 多驳正之,以公方着称。终于建平太守。” 26 《晋书·郭璞传》记载:“有郭公者,客居河东,精于卜筮,璞从之受业。公以青囊中书九卷与之,由是 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术,攘灾转祸,通致无方,虽京房、管辂不能过也”。 27 《晋书·郭璞传》记载:“惠怀之际,河东先扰。璞筮之,投策而叹曰:‘嗟乎!黔黎将湮于异类,桑梓 其翦为龙荒乎’。于是潜结姻呢及交游数十家,欲避地东南。 28 郭璞《流寓赋》曰“陆函谷之高关,壮斯势之险固;过王城之丘墉,想谷洛之合斗......思文公之所营,盖 成周之墟城。”(《艺文类聚》卷二十七引)。 29 《晋书·郭璞传》记载:“抵将军赵固,会固所乘良马死,固惜之,不接宾客。璞至门,吏不为通。璞 曰‘吾能活马。’......固奇之,厚加资给。 30 于宝《搜神记》卷三记载:“郭璞......行至庐江,劝太守胡孟康急回南渡,康不从。璞将促装去之......” 《晋书·郭璞传》记载“郭璞行至庐江,太守胡孟康被丞相召为军谘祭酒。时江淮清宴,孟康安之,无心 南渡......后数旬而庐江陷。 31 《晋书·郭璞传》记载:“璞既过江,宣城太守殷佑引为参军。” 《晋书·郭璞传》记载:“殷佑迁石头督护,璞复 随之。” 32 《晋书·郭璞传》记载:“王导深重之,引参己军事。尝令作卦。” 《晋书·王导传》记载:“初,王导渡淮,使郭璞筮之,卦成,璞曰:‘吉!无不利。淮水绝,王氏灭。’ 其后子孙繁衍,竞如璞言。” 33 《晋书·郭璞传》记载:“太兴初......璞著《江赋》,其辞甚伟,为世所称。后复作《南郊赋》。帝见而 2016 年“园冶杯”风景园林竞赛参赛论文:郭璞《葬书》的环境观与造园观 12 11 约 晋 元 帝 太 兴 二 年 至 四 年 (319-320) 34 为太子所重。注《尔雅》、山海经》。 12 约晋元帝太兴四年(321) 屡屡上书,作品有《省刑疏》;《因天变上疏》; 《奏请平刑疏》。 13 晋元帝永昌元年春(322) 作品有《皇孙生上疏》,《谏留任谷官中疏》;十 一月,元帝驾崩,郭璞作《元皇帝哀策文》。 14 晋元帝永昌元年(322 )十二月 35 明帝即位,封郭璞为尚书郎,郭璞以母忧去职,作 《辞尚书郎表》;作《客傲》;作诗白四贤并自序。 15 晋明帝太守元年(323) 上疏请改元肆赦。后被王敦起用为记室参军,作品 有游仙诗《京华游仙窟》。《青溪千余仞》。 16 晋明帝太宁二年(324 ) 36 阻止王敦谋反,被杀,时年 49 岁。被追赐为“弘 农太守”。 通过以上梳理,我们可以看出,郭璞的家世情况,郭璞其父为尚书都令史, 其性方正 不 阿,这对于郭璞是有一定影响。 郭璞的术业的养成得自于郭公,既然郭璞卜筮之术与他学习 了 《青囊中书》 中的术法有关,可以推测《青囊中书》属于魏晋时代地 理 术的经典 了 ,可见魏晋 时代的葬术已经趋于成熟,已经有专门的术数经典问世。据史料记载,郭璞一生 的术业归纳为预知国势 37 、救活死马 38 、预测吉凶 39 、王朝受命 40 、巧施法术 41 、筮 嘉之,以为著作佐郎。” 34 《晋书·郭璞传》记载:“明帝之在东宫,与温峤、庾亮并有布衣之好,璞亦以才学见重,垺于峤、亮, 论者美之。” 35 《晋书·郭璞传》记载:“(璞)性轻易,不修威仪,嗜酒好色,时或过度。著作郎干宝常戒之曰:‘此 非适性之道也。’璞曰:‘吾所受有本限,用之恒恐不得尽。卿乃忧酒色之为患乎?’璞既好卜筮,缙绅多 笑之。又白以才高位卑,乃著《客傲》。” 36 《晋书·郭璞传》曰:“王敦之谋逆也,温峤、庚亮使璞筮之,璞对不决。峤、亮复令古之吉凶,璞曰: ‘大吉。’峤等退,相谓曰:‘璞对不了,是不敢有言,或天夺敦魄。今吾等与国家共举大事,而璞云大 吉,是为举事必有成也。’于是劝帝讨敦。初,璞每言‘杀我者山宗’,至是果有姓崇者构璞于敦。敦将 举兵,又使璞盆,璞曰:‘无成。’敦固疑璞之劝峤、亮,又闻卦凶,乃问璞曰:‘卿更筮吾寿几何?’答 曰:‘思向卦,明公起事,必祸不久。若往武昌,寿不可测。’敦大怒曰:‘卿寿几何?’曰:‘命尽今日 日中。’敦怒,收璞,诣南岗斩之。......时年四十九。及王敦平,追踪弘农太守......子鳌,官至临贺太守。 ” 37 《晋书·郭璞传》记载::“惠怀之际,河东先扰。璞筮之,投策而叹曰:‘嗟乎!黔黎将湮于异类,桑 梓其翦为龙荒乎’。于是潜结姻呢及交游数十家,欲避地东南。...... 行 至庐江,......时江淮清宴,(胡) 孟康安之,无心南渡。(郭)璞为占曰:“败”。 康 不 之信。璞将促装去之,......后数旬而庐江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