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 – 中國學術年刊 第三十四期 ( 春季號 ) 2012 年 3 月 頁 57 ~ 86 臺 北 : 國 立 臺 灣 師 範 大 學 國 文 學 系 I S S N : 1 0 2 1 - 7 8 5 1 香港南來學者的經學思想 ――以陳湛銓及其交遊圈為中心 黃偉豪 * (收稿日期: 100 年 9 月 30 日;接受刊登日期: 100 年 12 月 16 日) 提要 香港經學,端賴民國以來南來學者而得以植根、閎肆。準此,本文試以陳湛銓及其交 遊圈為切入點,揭櫫民國以來香港經學之一斑。筆者初步勾勒出的南來經學學者,計有陳 湛銓、夏書枚、吳天任、饒宗頤、伍憲子、梁寒操、黃維琩、朱子範,發現這些南來經學 學者,或師承遠紹清儒,或繼承清代家學,或靠自學,並將其經學思想延伸至香港。他們 除對前人、時人的經學思想予以取捨外,更推陳出新,提出新的經學觀點,甚或賦予經籍 以現代意義,使之經世致用。此外,本文擬出研究民國以來香港經學的其中兩條線索,一 是以學海書海為中心,一是以《廣東文獻》等文獻資料為線索,希望各方經學專家進一步 共同窺探民國以來香港經學之全豹。 關鍵詞:民國時期、香港經學、南來學者、陳湛銓、交遊圈、學海書樓 * 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語文中心講師。 中國學術年刊 第三十四期(春季號) – 58 – 一、弁言 香港經學自民國( 1912-1949 )以來具有至少兩個重要標誌:一是民國前期以陳伯陶 ( 1855-1930 ) 、賴際熙( 1865-1937 ) 、朱汝珍( 1870-1943 ) 、岑光樾( 1876-1960 ) 、區大 典( 1877-? ) 、區大原( ?-? )等為代表的清末廣東翰林,南下香港鑿空、拓荒,奠定香港 經學的基礎;一是民國後期以後的夏書枚( 1892-1984 ) 、梁寒操( 1899-1975 ) 、朱子範 ( 1902-1958 ) 、黃維琩( 1901-1993 ) 、陳湛銓( 1916-1986 ) 、吳天任( 1916-1992 ) 、饒宗 頤( 1917- )等人,以南來學者的身分講學上庠,弘揚經學、張皇幽眇。就經學思想而論: 民國前期南下香港的經學學者,直接遠紹清代經學傳統;至於民國後期以後南迻香港的經 學學者,則因師承各異,而新說紛呈。這些經學學者將經學思想延申香港,在香港經學史 上,殊具貢獻。 1 民國以來經學論著本已星散,要考察香港經學全貌,實非易事。 2 如是者,筆者擬據 本人的研究基礎, 3 以香港國學宗師陳湛銓及其交遊圈為中心,藉此按圖索驥,管闚民國 以來的香港經學面貌。 二、陳湛銓的經學思想 陳湛銓,字青萍,號修竹園主人,廣東新會人。其經學師承階段有二:第一階段是 1 香港南來學者並不限於這兩段時期。例如廣東順德人伍憲子( 1881-1959 ) ,曾於萬木草堂 隨 康 有 為 ( 1858-1927 ) 學 習 , 並 於 光 緒 三 十 年 南 遷 香 港 ; 又 如 廣 東 順 德 人 蘇 文 擢 ( 1921-1997 ) ,為廣東國學名宿蘇若瑚(約 1851-1917 )裔孫,曾隨錢基博( 1887-1957 ) 治學,於五十年代來港。 2 學者林慶彰先生曾專文探討與民國時期經學相關的考察問題。詳見林氏〈研究民國時期經 學的檢索困難及應對之道〉 , 《河南社會科學》第 15 卷第 1 期( 2007 年 1 月) ,頁 21-24 。 3 本人曾初步擬出陳湛銓的交遊圈,並就治學範圍、詩作質量、弟子群體及其他文教貢獻, 推論陳氏為香港國學宗師。詳見拙文 〈學貫四部,詩逾萬首 —— 香港國學宗師陳湛銓〉 , 《國 文天地》總 284 期( 2009 年 1 月) ,頁 101-105 。 香港南來學者的經學思想──以陳湛銓及其交遊圈為中心 – 59 – 少時隨 鄉宿 陳 景度 ( ?-? ) 受 經學 ; 另 一階段是 弱冠 考入中 山 大學 , 得以 親炙李笠 ( 1894-1962 ) 等經學家。 4 1949 年 南 遷 香港, 受李景康 ( 約 1892-1960 ) 介 紹, 1950 至 1984 年 於學海書 樓 講學,並於 1961 年創辦 有 「 國學少林 寺」 之 稱 的經 緯 書 院 。 5 陳 氏 來港以後, 先 後任 教 珠 海書 院 、 聯合 書 院 、 華僑 書 院 、經 緯 書 院 、 浸 會書 院 、 嶺 南書 院 等學 府 ,其 治 經範 圍 主 要為經學 通 論、 《 周 易》及《 詩 經》 ,著有 〈群 經 通 義講義 〉 、 《 周 易 繫辭 傳講義》 、 《 周 易 乾 坤 文 言 講 疏 》 、 《 周 易 六 子講義》 、 〈周 易 坎離 二 卦〉 、 〈卜 子夏 毛詩序〉 等經學論著。 陳 氏 的經學思想, 可 以 歸結 為以下 四 點: (一)經為群書之原,應以治經為先 陳 氏指「 經 」 是 群 書,以至中國文 化 之 源 , 6 甚至 漢 前已經 存 在。陳 氏舉 出大 量例 子: 《國 語 》有 「挾 經 」 之 兵 書, 《管子》有 「 經 言」 ,有《 詩 》 、 《書》 、 《 禮 》 、 《 樂 》之 「四 經 」 , 《 墨 子》有 「墨 經 」 、 「 經說 」 , 《 莊 子》有 「 《 詩 》 、 《書》 、 《 禮 》 、 《 樂 》 、 《易》 、 《 春秋 》 六 經 」 , 《 荀 子》有 「誦 經 」 , 《 韓 非子》有 「古 經 」 , 《 呂氏春秋 》 明引 《 孝 經》 。 7 進一步說: 道 家中的 老 子、 莊 子出於《易》 ; 法 家中的 李斯 、 韓 非出於《書》 、 《 禮 》的典 章制度 ; 名 家的 惠施 、 公孫龍 出於 《 禮 》 的 形名 義 數 ; 縱橫 家中的張 儀 、 蘇秦 、 鄒陽 之 屬 則出於 《 詩 》 、 《 春秋 》之修 辭聘 會; 陰陽 家中的 鄒衍 出於《書》 、 《 春秋 》之 歷象日月 星 辰 ;史家中的 陸 賈 、 司馬遷 出於《書》 、 《 春秋 》的 記言記 事; 兵 家中的 孫武 、吳 起 出自《 周禮 》 ; 辭 賦家 中的 屈 原、 宋玉 、 司馬相 如出於《 詩 》 ;儒家中的 荀 子、 董仲舒 、 劉向 、揚 雄 則 兼該六 學。 8 陳 氏由 此 帶 出:第一、 「 書之 稱 經,自 古 在 昔 , 由 來 久矣」 ; 9 第二,經學是 「 義 理 之 總匯」 , 屬 於 「 本 」 、 「源」 , 理應居先 ,子、史、 理 學,則為其 「別流」 , 屬 於 「葉」 、 「流」 。 10 陳 氏 進一步提出 「先明 經後 讀 子 」 , 認 為 四部 之中,經 與 子的 關係相當密 切。為 了 易 於 理解 ,陳 氏舉了 以下 比喻 : 4 詳見〈陳湛銓先生事略〉 , 《陳湛銓教授追思大會》 , 1987 年 5 月 3 日。現館藏於香港中文 大學之大學圖書館。 5 陳氏指「謂經緯書院是『國學少林寺』 ,曾希頴是第一人。當年諸生,今看紛紛有所成就, 覺尚無愧此錫號也」 。陳湛銓: 《修竹園近詩》 (香港:問學社, 1978 年) ,頁 29 。 6 同前註,頁 26 。 7 同前註,頁 13 。 8 陳湛銓: 〈諸子學講義〉 , 《經緯講義》 ,頁 29 。 9 陳湛銓: 〈群經通義講義〉 ,頁 13 。 10 陳湛銓: 〈三學治要講義〉 , 《經緯講義》 ,頁 4-5 。 中國學術年刊 第三十四期(春季號) – 60 – 舉譬言之:經是人身之整體;諸子者,猶人身四肢五官百骸之任一端耳。以樹木言 之,經猶百圍大木之本根;諸子者,其枝葉花果也。以水言之,經猶長江、大河、 滄海;諸子則江河所分流之百川也。明經猶中庸之至誠,理本而末齊,循源而流暢 矣;讀子,猶中庸之其次致曲,由末返本,沿波討源,學之而當,亦達道;然周而 無漏,中而不倚者希矣。 11 以上 所指 的經是 「 人身之 整體」 、 「百圍 大 木 之本根 」 、 「長江 、大 河 、 滄 海 」 ,子是 「 人 身 四肢五官百骸 之任一端 」 、 「枝葉花果」 、 「江河所 分 流 之 百川」 , 旨 在說 明 :經是 源 頭 。如是者,則 應先讀 經,子書 只屬群 經的 羽翼 而已。 12 「智 者 先務 之 急」 便 在於 「明 經 」 : 諸子既乃六經之支與流裔,天下豈有無本無原之學哉!故明經為智者先務之急矣。 諸君子若經義已明,大本既立;則順讀諸子,宜可以益智廣才,無相奪倫矣。若經 教未通,根源未具,宜即抖擻精神,黽勉從事,循次而疏通之,內本外末,發原通 流,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斯可以由義居仁,旁行而不流矣。 13 值 得一提的是: 偏 重經 部 , 不 等於 偏廢 子、史、 集三部 。陳 氏認 為,對於 四部「所必宜 會 通 , 博 而後 約 之, 庶可 以致廣大而 盡精微矣」 。 14 換言 之, 治 學 應該 以經為 先 。 (二)經部分類應從內容而定 《 四庫 全書 總目 》經 部 共 十類 , 依次 為易 類 、書 類 、 詩類 、 禮類 、 樂類 、 春秋類 、 五 經 總 義 類 、 四 書 類 、 孝 經 類 及 小 學 類 。筆者 認 為,在經 部目錄 分 類 上,陳 氏 的 衡量 標準 有 部 分 與 《 四庫 全書 總目 》 相 同。他 指斥某 些專書 納 《論 語 》 、 《 孟 子》入子 部 : 近世界書局編印《諸子集成》(中華版在後),《論語》、《孟子》在焉;雖冠其 首,於義乖矣!《論語》紀大聖及七十子之言行,由漢迄清,皆入經,不容貶損! 11 陳湛銓: 〈諸子學講義〉 ,頁 27 。 12 同前註,頁 26 。 13 陳湛銓: 〈諸子學講義〉 ,頁 27 。 14 陳湛銓: 〈三學治要講義〉 ,頁 1 。 香港南來學者的經學思想──以陳湛銓及其交遊圈為中心 – 61 – 《孟子》入經,自五代蜀主孟昶始(石刻十一經,不列《孝經》 、 《爾雅》而入《孟 子》);至二程子而益彰;至朱文公集註《四書》,而《孟子》已成實(案,應作 「寶」)典,亦不得邏精金於礦沙中,使與諸子並也。 15 《論語》、《孟子》亦然,既已視同六籍,義尊為經,不得復列諸「子部」也。 16 筆者 認 為: 從目錄 學史來 看 , 目錄 分 類 直至《 四庫 全書 總目 》 , 始 為 圭臬 。 例 如《論 語 》, 自 劉歆 《 七略 》已 歸 入 「六藝略」 之一,直至《 七錄 》 、 《 隋 書 ‧ 經籍 志 》 、 《 古今 書 錄 》、 《新 唐 書 ‧藝 文 志 》、《 崇 文 總目 》、 晁公武 ( ?-? )《 郡齋讀 書 志 》、 尤袤 ( 1124-1194 ) 《 遂 初 堂 書 目 》、陳 振孫 ( ?- 約 1262 )《直 齋 書 錄解題 》、《文獻 通 考 ‧ 經籍考》、《 宋 史 ‧藝 文 志 》、《 明 史、 藝 文 志 》,以至《 四庫 全書 總目 》, 都納 入經 部 ;至於《 孟 子》, 北宋 《 崇 文 總目 》, 雖然未 入經 部 ,而南 宋 《 郡齋讀 書 志 》 亦然 ; 然 而南 宋 《 遂 初 堂 書 目 》 也 將之 附 於 「 論 語類」 ,《直 齋 書 錄解題 》 也合 《論 語 》、《 孟 子》為 「 論 孟類」 ,《文 獻 通 考 ‧ 經籍考》更將之 獨立 為 「孟 子 類」 ,《 宋 史 ‧藝 文 志 》 無「孟 子 類」 ,《 明 史、 藝 文 志 》有 「四 書 類」 ,直 到 《 四庫 全書 總目 》,則定為經 部 。準此,在經 部 分 類 上,陳 氏尚算恪 守 《 四庫 全書 總目 》傳統分 類 方 法 。 另 一方面,陳 氏 對於《 韓詩 外傳》 納 入經 部 的 目錄 分 類 , 卻 不 苟 同, 反 而 認 為 應 入子 部「 儒家 類」 : 此書 (案, 《韓詩外傳》 ) 舊 入經部 「詩 類 」 ,然與內傳 異 ; 全 書是 儒家 「傳 記類 」, 略 與 劉向 之《列 女 傳》、《 新序 》、《 說苑 》同,故可入子部「 儒家 」。 17 考《 四庫 全書 總目 》 , 《 韓詩 外傳》 歸 入經 部「詩類」 。這 反映 陳 氏 根據典籍的 內容性質 , 對傳統的 目錄 分 類 加 以取捨,進而 衡量 孰 入經 部 。 (三)以小學、目錄學為治經門檻 經 部 既 定, 治 經 應從小 學入 手 , 尤 其 宜先治 許慎 《說文 解 字》 。陳 氏指「小 學, 即 文 15 陳湛銓: 〈諸子學講義〉 ,頁 26 。 16 同前註,頁 27 。 17 同前註,頁 31-32 。 中國學術年刊 第三十四期(春季號) – 62 – 字 聲訓 之學,考據之 柄 也」 、 18 「 許君 《說文 解 字》一書, 尤 須 精讀」 、 19 「 入學之 途 ,則 治 《說文》 , 通小 學 」 。 20 究其原因,在於 「今群 經之字,自 漢 至 唐 , 疊 經 俗 儒 變改 ,非其 敍 本來如是 也 。 許君 《說文 解 字》一書,本於 壁 中書 真 古 文,其自 云『 群 經 所 載 , 略存 之 矣 』 , 治古 學者 許 書 必宜 深 究 也」 。 21 陳 氏亦 能付諸 實 踐 。 譬 如《 周 易》 坎卦「六三 :來之 坎坎 , 險且枕 ,入 于 坎 窗 , 勿 用 」 的 「 枕 」 字。 陸 德 明 ( 556-627 ) 《經典 釋 文》 云 「古 文 作沈 」 。陳 氏 則 指「 《說文》 『沈 , 陸 上 滈 上 也 』 ( 滈 , 久 雨 也 ) , 『 湛, 沒 也 』 , 故『沈』 字 亦當 作『 湛 』 , 『 湛 』 始 是 真 古 文 也 , 謂豈徒險哉 ,將 且 湛身 也」 ; 22 又 如《 周 易》 繫辭 傳 「 聖 人有以 見 天下之 賾 」 的 「 賾 」 字。 徐鉉 ( 916-991 ) 叚 指「 賾 , 《 周 易 疏 義》 云深 也 。 案 此 亦 借 之字。 當通 用 嘖 」 ,陳 氏 則 認 為 「 《說文》 『嘖 ,大 呼 也 』 ,非《易》義,大 徐 說 未 是 」 。 23 不 過 , 從小 學 治 經, 也不宜 強求 一字的義 訓 。陳 氏 在《 周 易》 乾卦「 文 言 曰 : 元 者, 善 之 長也」 的 繫辭「 元 、 亨 、 利 、 貞 」四 字後, 謂 : 長, 生 長也; 元 即 善 之 開 端。天 地 之道廣大, 難盡 其言,故 聊假 四 字 以 喻 其 德 ,學 者宜 深加 體 會 , 勿強求 一 字 之義 訓 也。 24 換 句話 說, 所 謂 「 入學之 途 ,則 治 《說文》, 通小 學 」只 是 治 經的基本操 作 方 法 , 但 不 代 表要 過 分 咬 文 嚼 字、 不 知變 通 。 「 深加 體 會 」 才 是 最 重要的。 目錄 學 也 是陳 氏所 強調 的 治 經方 法 。陳 氏 云 : 夫欲知 讀書 門徑 ,不可不 知 精 注 精 校 本,則 目錄 之學為不可 廢 。 25 這 可從 他 反駁 「 經之 稱藝 及 六 經之為 六藝」源 於《 孔叢 子》之說, 可 以一斑: 18 陳湛銓: 〈三學治要講義〉 ,頁 4-5 。 19 同前註,頁 2 。 20 同前註,頁 5 。 21 陳湛銓: 《周易繫辭傳講義》 (廣州:出版者缺,年分缺) ,頁 20b 。 22 陳湛銓: 《周易六子講義》 (出版地缺:出版者缺,年分缺) ,頁 4a 。 23 陳湛銓: 《周易繫辭傳講義》 ,頁 11b 。 24 陳湛銓: 《周易乾坤文言講疏》 (出版地缺:出版者缺,年分缺) ,頁 7 。 25 陳湛銓: 〈諸子學講義〉 ,頁 31 。 香港南來學者的經學思想──以陳湛銓及其交遊圈為中心 – 63 – 經之 稱藝 及六經之為六 藝 , 殆 無 早 於 陸氏 《 新 語》矣。 [......]或 舉《 孔叢 子 ‧儒 服篇 》之「 平 原君 曰 : 『儒 為 名 , 何取 爾。 』 子 高曰 : 『取包眾美 , 兼 六 藝 , 動靜 不 失 中道耳。 』 」以為 前 乎 陸氏 , 斷 乎不可也! 蓋 《 孔叢 子》一書,《漢書 ‧藝 文 志 》不 著錄 ,自 宋洪邁 、陳 振孫 、朱 熹 、 高似孫 ,明 宋濂 ,清 姚際恆 、紀 昀 、 惠棟 、 王謨 ,以至近人 顧 實、 羅 根 澤等 ,皆 謂 為 偽 書,論已 定 矣。 吾 人雖 好古 旁 求 ,不 欲 輕棄 其言, 但 可以 東 漢以後人語視之耳。 26 筆者 認 為:考陳湛銓 曾 親炙李笠 , 李笠 則師事 孫 詒讓 ( 1848 - 1908 ),而 孫 詒讓 屬 於清代 經學中的 皖派 , 與 戴震 ( 1724-1777 )、段 玉 裁 ( 1735-1815 )、 王念 孫 ( 1744-1832 )、 俞 樾( 1821-1906 )同 樣 重 視 小 學。 孫 詒讓 本身更為 目錄 學家,著有《 溫州 經籍 志 》。 單 就 以 小 學、 目錄 學 治 經來 看 ,陳 氏與 清代 皖派 孫 詒讓 的經學 理 念 脗 , 頗 相 合 。 小 學、 目錄 學 既 為 治 經 「 登門 」 之學, 那 末, 治 《說文 解 字》後, 應該 再 治 哪 一經 呢? 陳 氏 並 無 放諸 四 海 皆 準之論, 只 說 「 入學之 途 ,則 治 《說文》 , 通小 學, 熟 讀四 子書, 明 詩禮 後, 徑 由 詞 章 之入, 亦未始 非計 」 而已。 27 (四)經、子、集互相發明 陳 氏 主 治 《 周 易》 、 《 詩 經》二經。 尤 其 闡釋 《 周 易》經義, 間 以經 部 的《 孟 子》 ,子 部 的《 莊 子》 、 《管子》 、 佛 籍,以至 集部 互 相 發 明 。他說: 群 書不能 盡引 , 且 未 必盡洽易 義, 聊供省覽 耳。 錄 及諸子者,以其皆得聖人之一體, 班 孟 堅 所 謂 「 合 其 要歸 ,亦六經之支與流裔」也。 28 具 體 來說:第一,經 部 方面。對於《 周 易》 繫辭 傳 「乾 以易 知 , 坤 以 簡能 」 ,陳 氏引 《 孟 子》之 言 , 指「 易 簡 同意,易 知簡能 , 即 孟 子 所 謂良知良能 也」 ; 29 第二,子 部 方面。為 了 闡 發 《 周 易》 乾卦 「 初 九曰 : 潛 龍 勿 用。 何謂 也 ,子 曰 : 龍 德 而 隱 者 也」 , 徵 引 《 莊 子》、 26 陳湛銓: 〈群經通義講義〉 ,頁 17-18 。 27 陳湛銓: 〈三學治要講義〉 ,頁 5 。 28 《周易》乾卦「爻義略證」 ,陳湛銓: 《周易乾坤文言講疏》 ,頁 13 。 29 陳湛銓: 《周易繫辭傳講義》 ,頁 3a 中國學術年刊 第三十四期(春季號) – 64 – 《管子》, 指「亦 猶 莊 子 所 謂才 全而 德 不形 者 也 。《 莊 子 ‧ 庚桑楚 》: 『鳥獸 不 厭高 , 魚 鼈 不 厭深 , 夫 全其 形 鼈 生 之人, 藏 其身 也 , 不 厭深 眇而已 矣 。 』又 《管子 ‧ 侈靡 》: 『魚 之 不 食咡 , 不 出其 淵 , 樹 木 之 勝霜雪 者, 不 聽 於天, 士能 自 治 者, 不從 聖 人 』 」 ; 30 再 如 為 了 闡 發《 周 易》 艮 卦 , 引 用 佛 典: 「 艮 取 象 於 背 面, 目不 見 心,心 不 動 之至 矣 。 [...... ]佛 說 四十 二 章 經 云『吾視王侯 之 位 如 過隙塵 , 視金 玉 之 寶 如 瓦礫 , 視紈素 之 服 如 敝帛 , 視 大 千界 如一 訶 子, 視阿耨池水 如 塗足油』 」 ; 31 第 三 , 集部 方面。陳 氏引陸 機 ( 261-303 ) 〈 豪士 賦 序〉 發 明 《 周 易》 坤卦六四「 括囊 , 旡咎旡譽 」 : 「 士 衡不 能括囊旡譽 ,入 仕亂 朝 , 履尾攫鱗 ,身 厭荼毒 , 雖 倩 殊 可 憫 ,而 明 非自 知 矣 。 但 其此論, 激昂痛快 , 智亦 知 人, 齊王禍敗 , 驗 如 響影 , 故 引 述諸 子外, 特 錄 此條, 不 嫌破列 , 亦 支 公 畜 馬 ,重其 神駿 意 也」 。 32 至於 治 《 詩 經》 ,陳 氏 在 〈卜 子夏 毛詩序〉 一文, 透過 經、子二 部 ,除 互 相 發 明 經義 外, 也 考 證 毛詩 之 作 者共 三十 多首 ( 詳見 下文) , 可 見 陳 氏 頗能貫徹 「所必宜 會 通」 的 治 經 理 念 。 《 周 易》 、 《 詩 經》 既 然 是陳 氏 主 治 的經籍,如是者,以下分說陳 氏 對此二書的經學 見 解 。 (一)《周易》 陳 氏認 為《易》是 群 經之 源 。他在《 周 易 乾坤 文 言 講 疏 》 指 : 「 《易》為 群 經之 源 , 與 天 地 為 終 始」 , 33 並 認 為 「 學者 能 通 乎 《 周 易》 ,則 恐生窮 通 之 數 , 往 來 興替 之 道 , 靡 不 畢 見 , 可 以 贊 天 地 之 化 育 , 可 以 與 天 地參 矣」 。 34 陳 氏也 論及《易》的 作 者 與 分 卷 的 問 題 。 作 者方面, 《易》是 由象卦 ( 包括 重 卦 ) 、 卦 辭 、 爻 辭 、 十翼 ( 包括 〈繫辭 傳 〉 ) 所 構成 。陳 氏認 為 四 者 作 者,分 別 是 羲 皇、文 王 、 周 公 和孔 子, 35 子夏更 可 能 傳易; 36 分 卷 方面, 「 上經者,自 乾坤 至 坎離 ;下經者,自 咸恒 至 30 同前註,頁 12 。 31 陳湛銓: 《周易六子講義》 ,頁 13a 。 32 陳湛銓: 《周易乾坤文言講疏》 ,頁 32 。 33 同前註,頁 11 。 34 陳湛銓: 〈周易坎離二卦〉 ,鄧又同編: 《香港學海書樓前期講學錄彙輯》 (香港:學海書樓, 1990 年) ,頁 225 。 35 詳見陳湛銓: 《周易繫辭傳講義》 ,頁 27b 、 〈群經通義講義〉 ,頁 18-21 。 香港南來學者的經學思想──以陳湛銓及其交遊圈為中心 – 65 – 既 未 濟 」 , 37 此 與 現代出 土 文獻 馬 王堆 《易》 卦 ,以及饒宗頤之說 不 同( 詳見 下文) 。 《易》之研 摩 , 蓋 分 三 途 , 包括 象 、 理 、 數 ,陳 氏 特 重 三 者中的 「象」 。他說: 然學 易 者, 象如 不明,則無以 見易 ,故明 象 實學 易 者先務之急也 [......] 然則 象 之於 易 , 何 可 廢 哉!學者 玩易 能明乎 象 ,則理自 存 乎其中,而 卦爻辭 皆有所 繫着 矣。 38 綜 觀《易》自 王弼 ( 226-249 ) 「 得意 忘 象」 之論出, 乾坤 之義 漸晦 。 正 如 四庫 館臣 在《 四 庫 全書 總目 》 評 王弼 「 全 廢象數 , 又變 本 加 厲耳 」 、 「 祖 尚 虛 無 ,使《易》 竟 入於 老莊 者 [......] 亦不 能 無 過 」 。 39 陳 氏也指「 夫 子經 緯乾坤 , 作 為文 言 , 援 後學 幾 聖 域 , 猶 舟航 之 濟乎 瀆 , 惜 王 輔嗣 得意 忘 象 ,其 注 《易》 也 , 語 焉 不 詳 」 、 40 「 自 輔嗣 之論出,而《易》 蘊 沈 翳逾 千 年 ,則 未始 非其 忘 象 之 過 也」 。 41 陳 氏 直 指 《易》 中之 象 , 不可 謂沒 有 匡正 《易》 學之 功 。 就《易》之用 途 而 言 ,陳 氏認 為是 「卜 筮 」 及 「喻 人事 」 : 第一, 卜 筮 。陳 氏稱「卜 筮 者,易之一用 耳 」 , 42 曾詳述 卜 筮 方 法 。 43 陳 氏指「 凡占 所 本 卦 ,是自 今 以 往 之事, 變 卦 是 未 來之事 」 、 「 至於 判斷吉凶 ,則 神 而 明 之, 存 乎 其人 矣」 。 44 不 過 , 卜 筮 有兩個前 設 :一是 占筮 者 「 若 人非 正 人,事非 正 事, 尤不可 妄 用 占筮 也」 ; 45 一是 占筮 者就 算「 原 夫 正 人 正 事,心 誠 求 之,本 萬 發 萬靈 」 , 但 所 謂 「 占筮 之 法 易 為, 判斷 之 驗 難 準 」 、 「 揲蓍 有 驗 有 不 驗 者, 最 主要是在其學易 所 得之 深 淺 ,其 次 則在 乎 占 者之 聰 明 才 智矣 。學易 勤 則 所 得 深 , 聰 明 才 智 , 似 關 稟 賦, 然 深 於易學者,其本 然 之 聰 明 36 詳見〈卜子夏毛詩序〉 ,鄧又同編: 《香港學海書樓陳湛銓先生講學集》 (香港:學海書樓, 1989 年) ,頁 110 。 37 陳湛銓: 〈群經通義講義〉 , 《經緯講義》 ,頁 21 。 38 陳湛銓: 〈周易坎離二卦〉 ,頁 226 。 39 〈周易注十卷〉提要, (清)永瑢、紀昀等: 《武英殿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 (台北: 台 灣商務印 書館, 2001 年) , 冊 1 ,頁 58 。 40 陳湛銓: 《周易乾坤文言講疏》 ,頁 5 。 41 同前註,頁 6 。 42 同前註。 43 詳見陳湛銓: 《周易繫辭傳講義》 ,頁 18a-19a 。 44 同前註,頁 19a-19b 。 45 同前註,頁 19b 。 中國學術年刊 第三十四期(春季號) – 66 – 才 智雖 凡 廣, 可 高 度 增 長 , 所 謂變 化 氣 質 者是 」 。 46 雖然 如此,陳 氏 坦 言「卜 筮 是 聖 道四 者之末事 耳 」 。 47 第二, 喻 人事。陳 氏指 《 周 易》對於人事具有 既深且 廣的 指 導 作 用: 羲皇 立 象設卦 ,文周 繫辭 於 卦爻 , 孔 子復為之傳, 彌綸 天 地 , 屬引萬類 , 窮極 精 微 , 以 喻 人事,其 旨遠 矣,其為教 深且 廣矣,豈 徒 為 卜筮 作哉。 48 另 一點 值 得 注 意的是:陳 氏認 為, 無 論如 何 , 「 脫遇 亂 世, 不 逢 真 儒 」 的時 候 , 應讀 《 周 易》。 49 至於《 周 易》一以 貫 之的 核 心思想,陳 氏認 為有以下 幾 點: 第一, 扶 陽 剛 而 抑 陰 柔 : 「 大 抵 易 道 扶 陽 剛 而 抑 陰 柔 , 即 遏惡 揚 善 之意 」 ; 50 第二, 旡咎 : 「 大 抵 易之要義, 總 在 旡咎 , 立 於 無 過 之 地 ,則 吉 不 待 言 , 若危 不 知 悔 , 極 不 思 反 ,則 凶 禍 固常酷 也」 ; 51 第 三 ,中 正 : 「 中 位[......] 代表 無 過 無不 及, 最 確 最 當 ,至中至 正 (二 爻 與五 爻 是) 。 聖 賢 君 子 居 之,在 朝 則為 聖君 明 主,在 野 則為大宗師。 所 謂作 之 君作 之師 也 。 〈 中 庸 〉 一 篇 , 不 外 闡 此 道」 。 52 又 如 闡 發 乾卦「 九 二 曰 : 見 龍 在 田 , 利見 大人。 何謂 也 ? 子 曰 : 龍 德 而 正 中 也」 , 指「 正 中有二義:一、初(一) 三五 爻 為 陽 位 ,二 四 上( 六 ) 爻 為 陰 位 , 陽 爻 居陽 位 , 陰 爻 居陰 位 為 正 ,二 五居 兩 卦 之中為中。此 爻 中而非 正 , 不 取此義;二、 正 中, 猶 言 正 居 其中, 亦可 謂 之 行 中 道 甚 正 也」 。 53 筆者 認 為:陳 氏指 《 周 易》具有 「 扶 陽 剛 而 抑 陰 柔 」 、 「 旡咎 」 及 「 中 正 」 的 核 心思想, 正 與 其 「喻 人事 」 的易學 理 念 相通 。 《 周 易》 既 然 如此 複雜 , 讀 者 應從 何 入 手? 陳 氏舉了 以下方 法 : 緼 第一, 先讀乾坤 ,後 讀六 子。陳 氏認 為, 乾坤 為《易》之 門 : 「 《易》之入 門 是 乾坤 , 46 同前註,頁 20a-20b 47 同前註,頁 19b 。 48 陳湛銓: 《周易乾坤文言講疏》 ,頁 6 。 49 陳氏曾謂「 脫遇亂世 ,不 逢真儒 , 唯讀 《易》 、 《 庸 》 ,不 可涉 《 莊 》 」 ,陳湛銓: 〈 莊 學 述 要〉 , 鄧又同編: 《香港學海書樓前期講學錄彙輯》 ,頁 279 。 50 陳湛銓: 《周易六子講義》 ,頁 2a 。 51 陳湛銓: 《周易乾坤文言講疏》 ,頁 19 。 52 同前註,頁 7 。 53 同前註,頁 16 。 香港南來學者的經學思想──以陳湛銓及其交遊圈為中心 – 67 – 緼 緼 內 亦 是 乾坤 , 治 《易》之 道 , 不精 識 乾坤 之義 ,為 無所 得 矣」 、 54 「 如 契 其 旨 ,則於 餘 卦 ,如 剖 竹 節 , 迎刃 而 解矣」 , 55 因為 「六十 二 卦 皆 乾坤 之發 揮 」 。 56 掌握 乾坤 之後,則 可 溯 遊 「六 子 」 。 所 謂 「六 子 」 , 即 由乾坤所 生 的 六 純 卦 , 包括震 、 巽 、 坎 、 離 、 艮 、 兌 : 「 學易者 浸 淫 乎 乾坤 , 溯游 乎 六 子,而得其要義之 所 在, 斯 之全 禮 大用, 無不明矣 。 乾坤 之外,有 六 純 卦 , 即震 、 巽 、 坎 、 離 、 艮 、 兌 , 所 謂 六 子者是 也 。 六 子 乃 由乾坤所 生 」 。 57 第二, 讀〈繫辭 傳 〉 。 〈繫辭 傳 〉 是 十翼 之一,如上 所 述 ,陳 氏指〈繫辭 傳 〉 為 孔 子 所 著,為其 讀 《易》心得, 當 中 雖 間 有重 疊 相 見 者, 卻闡 發《 周 易》 卦 爻 辭 的 微言 大義, 故 可 謂 治 《易》之 鑰 : 「 〈繫辭 傳 〉 是 孔 子 治 《易》之心得, 猶 後人之 讀 書 札 記 , 與乾坤 文 言 同是 治 《易》之 鑰 也 。學者 幸 究心 焉 」 、 58 「 〈繫辭 傳 〉 是 孔 子 讀 《易》之心得,非一時之 作 , 故間 有重 疊 相 見 者,義 益 發 明 ,非 煩 亂 也」 。 59 (二)《詩經》 陳 氏認 為, 治 《 詩 經》之 門徑包括 : 第一, 細 讀〈 考 槃 〉 、 〈十 畝 〉 、 〈 伐檀 〉 、 〈衡 門 〉 。他 指「詩 之 〈 考 槃 〉 、 〈十 畝 〉 、 〈 伐 檀 〉 、 〈衡 門 〉 等 篇 , 宜 細 讀也」 ; 60 第二, 讀〈毛詩序〉 。陳 氏 云 「毛詩 實 優 於 齊 魯 韓三 家,而 讀詩不讀序 , 尤 為 治 是經 者之大 謬 也」 ; 61 第 三 ,以 毛詩 為主, 齊 魯 韓三 家 詩 為 輔 。陳 氏 謂 「今三 家 遺 說, 只可 參 考,以 補 毛 之 未 足 , 然不可 據以非 毛也」 。 62 對於 治 《 詩 經》 ,陳 氏尤 為推 舉〈毛詩序〉 。就現有資料 所 見 ,陳 氏 僅 有 〈卜 子夏 毛詩 序〉 一文專論《 詩 經》 。陳 氏認 為 〈毛詩序〉 「總 論全 詩 大 旨 ,發 源通流 陳義 警闢 ,而 辭 氣 灝汗 , 精 純 深 切, 與 《易傳》 、 《中 庸 》 相 近 」 。 63 正 因如此,陳 氏認 為此 序「 非 漢 人 所 能 54 陳湛銓: 《周易繫辭傳講義》 ,頁 28a 。 55 陳湛銓: 《周易乾坤文言講疏》 ,頁 5 。 56 同前註,頁 35 。 57 〈周易坎離二卦〉 ,頁 221 。 58 陳湛銓: 《周易繫辭傳講義》 ,頁 1b 。 59 同前註,頁 29a 。 另 見《周易乾坤文言講疏》 ,頁 42 。 60 陳湛銓: 《周易乾坤文言講疏》 ,頁 12 61 陳湛銓: 〈卜子夏毛詩序〉 ,頁 103 。 62 同前註,頁 105 。 63 同前註,頁 92 。 中國學術年刊 第三十四期(春季號) – 68 – 為, 必 子夏 所 作 也」 。 64 除 了 推定 〈毛詩序〉 為子夏 所 作 之外,陳 氏 更 從〈毛詩序〉 、 《 詩 經》文本、 《 尚 書》 、 《 左 傳》 、 《國 語 》等,考 證 詩 之 作 者共 三十 多 篇 。 65 筆者 茲排 比 如下: 四始 篇名 作者 考證根據 邶風‧綠衣 衛莊公夫人莊姜 〈毛詩序〉 邶風‧燕燕 衛莊公夫人莊姜 〈毛詩序〉 鄘風‧載馳 衛戴公妹許穆夫人 《左傳》 鄘風‧柏舟 衛僖侯之世子共伯之妻共姜 〈毛詩序〉 衛風‧河廣 宋桓公夫人、宋襄公母、衛文公之妹 〈毛詩序〉 鄭風‧清人 鄭公子素 〈毛詩序〉 秦風‧渭陽 秦康公 〈毛詩序〉 豳風‧鴟鴞 周公 《尚書‧金縢篇》 風 豳風‧七月 周公 〈毛詩序〉 常棣 周公 《左傳》、《國語》 節南山 周幽王時大夫家父 詩之本文 小弁 周幽王時太子宜臼之傅 〈毛詩序〉 何人斯 周幽王時卿士蘇成公 〈毛詩序〉 小雅 巷伯 周幽王時宦者孟子 詩之本文 公劉 召康公奭 〈毛詩序〉 卷阿 召康公奭 〈毛詩序〉 民勞 召穆公虎 〈毛詩序〉 板 周厲王時卿士凡伯 〈毛詩序〉 蕩 召穆公虎 〈毛詩序〉 抑 衛武公 《國語‧周語上》;韓詩(陳氏指 「此說最是,與《國語》及〈毛詩 序〉同」) 桑柔 周厲王時以諸侯入為卿士之芮良夫 《左傳‧文公元年》 雲漢 周宣王時大夫仍叔 〈毛詩序〉 崧高 郷 宣周王時 士尹吉甫 詩之本文 烝民 尹吉甫 詩之本文 韓奕 周宣王時卿士尹吉甫 〈毛詩序〉 常武 召穆公虎 〈毛詩序〉 大雅 召旻 凡伯 〈毛詩序〉 周頌‧時邁 周公 《國語‧周語上》 魯頌‧ 馬同 魯文公時魯史官史克 〈毛詩序〉 頌 魯頌‧閟宮 魯公子奚斯頌魯僖公而作 齊、魯、韓三家詩 64 同前註,頁 103-104 。 65 同前註,頁 137-145 。 香港南來學者的經學思想──以陳湛銓及其交遊圈為中心 – 69 – 對於《 詩 經》中的 〈毛詩序〉 ,陳 氏 論及 「 大 小序 之分 」 、 「 風雅 」 ( 包括變 風 變 雅 )及 「 〈關 雎 〉 之 旨」 的 問 題 : 第一,大 序小序 之分。對於大 序小序 之分,前人 眾 說紛 紜 。其中一 種 是 陸 德 明 《經典 釋 文》以 篇 首 至 「 用之 邦 國 焉 」 為 「小序」 ,以 「 風 , 風 也」 至 篇 末為 「 大 序」 。清初 姚 際 恆 ( 1647- 約 1715 ) 《 古今 偽 書考》 也 因 循 此說,並 認 為發端 數語 ,因字 數 少而 稱「小序」 , 其後文字則因字 數 多 而 稱「 大 序」 。陳 氏 對此 不 表 認 同, 認 為《國 風 》 、 《 小 雅 》至少有 三 十 二 篇 皆 只 一 句 ,並 無 申之 語 。 由 此推論 陸 、 姚 二人 「 割裂每 一 篇 之 序 分為大 小 者, 極 無 理也」 ,並 指「 故 於此除 釋 〈關 雎 〉 之 作 意外,並 總 論全 詩 之大義,發 源通流 ,申論 特 長 , 故 不 分大 小序 則已,如分,則 應 以全 篇 為 詩 大 序 ,其 餘 為 小序 ,於 理 方 合 ,清代 通 儒, 莫 不 如是 也」 。 66 易 言 之,陳 氏認 為 〈關 雎 序〉 全文,因 總 論全 詩 之 旨 , 故 為 「 大 序」 ,而其 餘 各 篇 之 序 則為 「小序」 。 第二, 風雅 。對於 風雅 之分,或 云 國 風 為 平 民文學,以大、 小 雅 為 貴族 文學。陳 氏 並 不 苟 同, 認 為 「 風雅 之分, 即 今 之 所 謂地 方 性 與 中 央 性 之異 也」 。 67 至於 變 風 變 雅 ,後人 強 分 風雅 之 正 變 ,陳 氏認 為甚為 無 謂 , 指 變 風 變 雅 的 真 義是 「 王 道 衰 , 禮 義 廢 , 政 教 失 , 迹 國異 政 ,家殊 俗 」 及 「 國史 明 乎 得 失 之 , 傷 人 倫 之 廢 , 哀刑政 之 苛 , 吟詠情 性 以 風 其上, 達 於事 變 而 懷 其 舊 俗 」 。 68 第 三 , 〈關 雎 〉 之 旨 。陳 氏認 為 〈關 雎 〉 是 周 人 歌頌后妃 之 詩 , 冠 於 十五 國 風 之 首 , 旨 在 「 風 化 天下而使 夫 婦 之 道 得其 正 。用之 鄉 人,用之 邦 國, 朝 野 皆 以此 篇 為 正 夫 婦 之 道 也」 。 69 〈毛詩序〉 末有 「 〈關 雎 〉樂 得 淑女 以 配 君 子, 憂 在進 賢 , 不 淫 其 色 。 哀窈窕 ,思 賢 才 ,而 無 傷 善 之心 焉 。是 〈關 雎 〉 之義 也」 ,陳 氏指「 此 序 末 數語 至重要,一以 釋 〈關 雎 〉 之義 」 , 70 可 見 陳 氏認 為 〈關 雎 〉 之 旨 是 風 教 天下。 除 了 《 周 易》 、 《 詩 經》之外,陳 氏尚 有 若干 經學方面的 吉 光 片 羽 ,散 見 著 作 之中。 例 如《論 語‧ 八佾 》 孔 子 「繪事後素」一語,朱熹( 1130-1200 ) 《論語集註》以為先鋪素, 後施五采。陳氏認為此句自漢迄今,不得正解。究其原因,在於 「 誤 以為 素 為 白色 也 。 《說 文》 『素 , 白緻繒 也 』 ,是用以為 繪畫 之 物 ,非 白色 也 。 《 攷工 記 》前 云 白 ,後 云素 ( 案 , 『 繪 畫 之事,後 素 功 』 ) ,則 白 與 素 是兩事, 白 是 白粉色 , 素 是 素 絲布 也 。後 素 功 者, 謂 女工 先 66 同前註,頁 116-117 及 94 。 67 同前註,頁 130 。 68 同前註,頁 126 。 69 同前註,頁 117 。 70 同前註,頁 137 。 中國學術年刊 第三十四期(春季號) – 70 – 製 素 絲布 ,而後用 五 采績畫 於其上 也」 。 71 綜 合 上文有 關 陳湛銓的經學思想來 看 ,筆者 認 為: 由 於陳 氏偏向從 訓 詁 考 釋 、考 鏡 源 流與 典籍 比 較 的 角 度 , 闡 發經籍意義, 故 此 可 以說,陳 氏 的經學思想 比 較 傳統, 與 清人 治 經方 法相 近 。 三、陳湛銓酬酢詩作及詩集序跋中的南來經學學者 香港南來經學學者,除 了 陳湛銓之外, 尚 有 若干 代表人 物 。 我 們 可從 陳湛銓的 酬酢 詩 作 及 詩集序 跋 ,按圖索驥, 檢 索陳湛銓交遊圈中的南來經學學者。據陳 氏 現已 結集 出 版 的 詩集 ,有《修竹園 詩 近稿 》 、 《修竹園 近 年詩 》 、 《修竹園 近 詩 》 、 《修竹園 近 詩 二 集 》 、 《修 竹園 近 詩三集 》 ,根據 當 中的 詩題 及 序 跋 , 曾 與 陳 氏相 過 從 、 輩 分 相 若 或 較 年長 的同時期 者,至少 包括 香翰 屏 ( 1890-1978 ) 、 李景康 、夏書枚( 1892-1984 ) 、 何 曼叔 ( 1896-1955 ) 、 穆 濟 波 ( 1895-? ) 、 熊潤桐 ( 1899-1974 ) 、 馮 康 侯 ( 1899-1983 ) 、陳伯 祺 ( 1902-1993 ) 、黃 文 寬 ( 1910-1989 ) 、 傅 子 餘 ( 1914-1998 ) 、吳天任、饒宗頤、 勞 天 庇 ( 1917-? )等人。 72 其 中 曾 從 事經學研究的前 輩 或同 輩 ,有 李景康 、 73 夏書枚、 穆 濟 波 、 74 吳天任、饒宗頤,而 屬 於南來香港經學學者的,則是夏書枚、吳天任、饒宗頤。以下分 述 三 人的經學思想。 夏書枚 , 原 名 承 彥 ,後 名 叔美 , 字書枚, 江 西 新 建 人, 為 江 西 書香世家 。 父 夏 敬忠 ( ?-? ) , 從 叔 為經學家 皮錫瑞 ( 1850-1908 ) 高足 夏 敬 觀( 1875-1953 ) , 故 夏書枚少時得以 涵濡 國 學。 75 1958 年 曾 南來香港,以 詩 文 教 授 於 珠 海書 院 、經 緯 書 院 、新 亞 書 院 、 聯合 書 院 等 院 校 。夏 氏 間 涉 經學 通 論,主 治董仲舒 ( 179B.C.-104B.C. ) 《 春秋 繁露 》 ,著有 〈春秋董氏 說 考 逸 〉 。 76 71 同前註,頁 106 。 72 詳見拙文〈學貫四部,詩逾萬首 ── 香港國學宗師陳湛銓〉 ,頁 103 。 73 李景 康為 賴際熙 於香港大學 課 經 史 的 門 生。 賴際熙 〈與 軒頓 院 長 書四通〉 ,曾提及 李景 康的 考 試表 現,其中經學 85 分, 史 學 95 分( 賴際熙 : 〈與 軒頓 院 長 書四通〉 , 羅 香林輯: 《 荔垞 文 存 》 [ 香港:學海書樓, 2000 年 再 版 ] ,頁 69-72 ) 。 李 氏 著 有《 孟 子 牽牛章評 注》 、 〈 儒家 學 說 提要〉等經學論 著 。 74 穆濟波著 有《學 術 思 想 論文集》等經學論 著 。 75 詳見 何敬 群序,夏書 枚 : 《夏書 枚 詩 詞 集》 (香港:出版者缺, 1984 年) ,頁 1 。 76 夏書 枚 : 〈 春秋董 氏 說 考 逸 〉 , 《 新亞 書院學 術 年 刊 》第 3 期( 1961 年 9 月) ,頁 1-26 。 香港南來學者的經學思想──以陳湛銓及其交遊圈為中心 – 71 – 夏 氏 的經學思想 與 陳湛銓的同異之 處 在於: (一) 相 同方面,二人 認 為 諸 子 源 於 孔 子。夏 氏認 為, 孔 子為提出 「 正 名」 的第一人。 誠 然 , 「言 正 名 自 孔 子 始 , 但孔 子之 言 , 係 對 當 時 目 見 或本身 遭遇 或 答 問 者而 言 ,並非 整 有 系 統之 理 論 」 , 77 可 是 諸 子 皆 肇 始 自 孔 子, 孔 子 佔開 山 地位 : 「 是則 諸 子學之 興 , 孔 子實 佔開 山 地位 。其時 雖無 子學 名稱 , 戰 國時天下紛 亂 , 關 心世 道 或 利 祿 之 徒 , 群起 著書,於 是專家之學 興 而 諸 子 起 ,要 皆 源 於 孔 子 也」 。 78 (二) 相 異方面則有二: 第一,夏 氏 將《 孟 子》 納 入子 部 討 論。 例 如 〈略 論 諸 子學之 興 起 及其要 歸〉 一文,論 及 孟 子、 墨 子 處 理「 厚葬 」 的分 別 , 指孟 子提出 「 厚葬 」旨 在 「盡 於人心 」 , 無 反 功 利 之 言 ; 79 反 觀陳湛銓,如上 所 述 ,他 認 為《 孟 子》 「 既 已 視 同 六 籍,義 尊 為經, 不 得 復 列諸 『 子 部 』 也」 ,甚至在 〈 諸 子學講義 〉 一文 介 紹重要 參 考書 目 時, 也不 把 《 孟 子》 納 入子 部 討 論; 80 第二,夏 氏 似 乎 偏向認 為《 春秋 繁露 》 屬 於經 部 。考《 四庫 全書 總目 》 , 董仲舒 《 春 秋 繁露 》 納 入經 部 。 81 誠 然 ,夏 氏 一方面 坦 言 有人 「 對 董 子的 談 五 行災 異,則以為 無關 經 義, 擯 之於經 解 之外。這一點非本文範 圍」 , 82 但 另 一方面, 指 孔 子 作 《 春秋 》的 微言 大 義, 卻 被 董仲舒 以 扼 要 數語道 破 。 83 加 上 董仲舒 說 陰陽 、 五 行 , 不 取 漢 人的《 洪 範 ‧五 行 傳》 ,一本於《易》 、 《書》 、 《 春秋 》 , 反映 其 擇術 之 正 。 84 如是者,夏 氏 對於 近 人 所指「董 說之於《 春秋 》 , 不 啻 易傳之於《 周 易》 」 之論,並 不 置疑 。 85 筆者 由 此推 測 ,夏 氏偏向認 為《 春秋 繁露 》 屬 於經 部 ; 反 觀陳湛銓,其 〈 諸 子學講義 〉 重要 參 考書 目 中,則將《 春秋 繁露 》 納 入子 部「 儒家 類」 。 86 夏 氏 推 尊 《 春秋 繁露 》 ,其說有以下 幾 點: (一) 《 春秋 繁露 》為 董仲舒 之說。夏 氏認 為, 《 春秋 繁露 》是原書散 失 後,經後人 輯 77 夏書 枚 : 〈略論諸子學之 興起 及其要 歸 〉 , 《夏書 枚 詩 詞 集‧ 附 錄論 著雜記 文輯 存 》 ,頁 56 。 78 同前註,頁 48 。 79 同前註,頁 56 80 陳湛銓: 〈諸子學講義〉 ,頁 30-32 。 81 (清)永瑢、紀昀等: 《武英殿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 , 冊 1 ,頁 602 。 82 夏書 枚 : 〈 春秋董 氏 說 考 逸 〉 ,頁 24 。 83 同前註,頁 26 。 84 同前註,頁 25 。 85 同前註。 86 陳湛銓: 〈諸子學講義〉 ,頁 32 。 中國學術年刊 第三十四期(春季號) – 72 – 錄 而 成 的一 部 新書。至於 〈玉 杯 〉 、 〈 竹林 〉 等 篇 , 既 不可 能 另立 , 故 併 入這 部 新書中。這 部 新書的 輯 錄 者 採 用 五 種 原書的一 種 名稱「 蕃 露 」 ,並 增 「春秋」 二字。 87 另 一方面,夏 氏 駁 斥 南 宋 程 大 昌 ( 1123-1195 )有 關「 《 春秋 繁露 》非 董氏 之說 」 之論。 88 (二) 《 春秋 繁露 》 闡 發 春秋微言 大義。夏 氏指「 孔 子 作 《 春秋 》的 動機 , 被 董 子 扼 要 地 數語道 破 」 、 89 「 《 春秋 》之學,得 董 子 附 會 引 申,使 它 的 微言 大義, 越 加 著 明 , 不 能 不 說是 春秋 的 功臣 」 。 90 至於 當 中的 「陰陽五 行災 異 」 之說,夏 氏認 為: 退 一步說,是 漢 代 整體 風氣 所 使 然 ; 91 進一步說, 卻 具有 鑑戒 人 君 修 省 之用, 故 具有一定 價 值 , 92 可 見 夏 氏 對《 春秋 繁露 》予以 肯 定。 ( 三 ) 諸 家 解 詁 春秋兼存董 子之 言 。一方面 ,夏 氏 辨 識 董仲舒 闡 發 春秋 , 與劉向 ( ?-? ) 、 京房 ( 77B.C.-37 B.C )說的 相 異之 處 在於:前者 繫 於 「 人事 」 ,後二者則 解 釋 為 「 災 異 」 。 例 如 「 成 公七年 、 正 月 。 鼷鼠 食 郊牛 , 皆 養牲 不 謹 也」 ,夏 氏指 : 案 劉向用 《 洪範 》五行 說 ,以為近 青祥 ,亦 牛禍 。 何休解詁 , 引京房 傳言 災 。 仲舒 則不以為 災異 ,而以為人事之不 謹 。 他 所以 和劉向 、 京房 不同者在此。 93 另 一方面,夏 氏從日 食 、 殿廟 災 、星、 雷 、 雪 、 霜 、 雹 災 異、大 水 、 無 冰 、大 旱 、 求雨 、 山 崩 、 地震 、 隕石 、 蟲 災 、 鳥獸 異、 草妖 , 指 出 何 休 ( 129-182 )、 劉向部 分之 言 , 兼存 董仲舒 之說: 94 例 如 「 桓 公十四年 、 八 月 壬 申。 御廩 災 」 一條, 指 何 休 「解 詁 云 , 依 胡母 條 例 ,而 不 及 董 生 , 但 他 注 桓 十四年 御廩 災 , 卻 襲 用 董 說, 足證 解 詁 兼存董 子之 言」 ; 95 又 如 「 襄 公 二 十 八 年 、 春 。 無 冰 」 一條, 指劉向「 末 言與董仲舒指略 同,則 知 文中 僅 有 仲 87 夏書 枚 : 〈 春秋董 氏 說 考 逸 〉 ,頁 3-4 。 88 同前註,頁 2-3 。 89 同前註,頁 26 。 90 同前註,頁 25 。 91 同前註。 92 同前註,頁 4 及 5 。 93 同前註,頁 23 。 94 誠然 ,並 非 全部 存董仲舒 之 說 。夏氏 在 「文 公九 年、 九 月、 癸西 。地 震 」一 條 ,指「 按 文 末 所 記 ,與 說 諸 震 同, 包括 諸 螽而 言。 但仲舒 不言 洪 範五 行 傳。 凡 文中 涉 及五 行 傳 旨 的, 當 然 就不是 仲舒 所 說 。如此段: 介蟲 之 櫱 , 屬 言不 從 。 很明顯 與 仲舒 無關」 。同前註,頁 22 。 95 同前註,頁 11 。 香港南來學者的經學思想──以陳湛銓及其交遊圈為中心 – 73 – 舒 一 部 分意 見 ,大 部 分為 劉向 之 言 , 凡 言略 同者 皆 如此 」 。 96 另 一 位 與 陳湛銓 相 過 從 的南來經學學者是吳天任。 吳天任,號 荔 莊 ,南海人, 曾 從康 有為( 1858-1927 ) 萬 木 草 堂 弟 子 鄉宿 曹毅 (字 宏 道 , ?-? ) 受春秋公 羊 之學。 97 1949 年 來港, 歷 任 葛 量 洪 教 育 學 院 、經 緯 書 院 、學海書 樓 、 樹 仁 學 院 等文史 教 席 共 數十年 。經學 涉 及經學 通 論、 《大學》及《 孟 子》 , 惟 只 有 若干 零 散 的 單 篇 經學論著, 包括 〈 經學 今古 文 辨 〉 、 〈 樸 學 與辭章〉 、 〈 大學新論 序〉 、 〈孟 子 荀 卿 論 〉 。 吳 氏 的經學思想, 蓋 有以下 數 端: (一) 《 春秋 》是 六 經之 首 , 宜 以《 公 羊 傳》 、 《 穀 梁傳》 、 《 春秋 繁露 》及 何 休 之書 治 之。他說 「 夫孔 子之 道 在 六 經, 《 春秋 》 為 六 經之 首 , 孔 子外 王 大義傳 焉 , 當 取 《 公 》 、 《 穀 》 、 《 繁露 》 何 休 之書 治 之, 始 得入其 門 而 登 其 堂 奧 」 。 98 (二) 劉歆 之 古 文學為 偽 學。吳 氏指劉歆「 以其 偽 學 詭託 魯 恭 王 壞 孔 子 它 取出,其 文 別 為一 體 ,人 鮮 能 識 , 謂 之 古 文學,而以 當 世 流 行 之 隸 書 孔 子 真 經, 謂 之 今 文學,實非 孔 子之學 云 。 顛倒 是非, 篡 亂聖 道 , 欺 天下; 欺 後世是學 風 大 變 ,人心 日 偷 」 。 99 其 餘波 所 及, 包括 「 後 漢賈馬 杜鄭 傳之, 然 鄭 康 成 兼 傳 今 學, 雜 糅 今古 ,而 披沙鍊 金 ,實 難 其人 」 , 由 此 斷 定他們是 「劉歆 之 功臣 , 孔 學之 蟊賊 」 。 100 ( 三 ) 清代 樸 學家 拙 於 辭章 。吳 氏認 為, 言 樸 學者 多 拙 於 辭章 ,清 乾 隆 ( 1736-1795 ) 、 嘉慶 ( 1796-1820 )經學家,大 多 拙 於為 詩 。饒是如此,他們根 抵 深 厚 ,為文 尚算 質 樸 雅 正 。至於 乾 嘉擅 於 辭章 的經學家,則推 許 孫 星 衍 ( 1753-1818 ) 、 汪 中( 1745-1794 ) 、 凌廷 堪 ( 1755-1809 ) 、 洪 亮 吉 ( 1746-1809 ) 、 孔 廣 森 ( 1752-1786 ) 、 董 祐 誠 ( 1791-1823 ) 。 近 代則推 許 章 太炎 ( 1868-1936 ) 和 黃 侃 ( 1886-1936 ) 。 101 ( 四 ) 重 估 經書 價 值 。吳 氏認 為, 古 代 與 現代事異 勢 殊, 今 人如 仍效 法古 人 屏 絕 世 務 , 窮 究原經, 既 違 先 哲 研經致用之 旨 , 亦 非時 勢 所 許 。因此,進一步提出: 自宜 加 之 別擇 , 選 其理論之可 久 可 常 , 足 以 培養品德 , 砥礪 人 格 , 改正社會風氣 , 96 同前註,頁 18 。 97 詳見 吳 天 任 : 〈 曹宏 道師與萬木草堂 口說 〉 , 《 牧課山房 隨 筆 》 (台北: 藝 文 印 書館, 1973 年) , 頁 9 。 98 吳 天 任 : 〈經學今 古 文 辨 〉 , 《 牧課山房 隨 筆 》 ,頁 21 。 99 同前註,頁 20 。 100 同前註,頁 21 。 101 吳 天 任 : 〈 樸 學與辭 章 〉 , 《 牧課山房 隨 筆 》 ,頁 219 及 221 。 中國學術年刊 第三十四期(春季號) – 74 – 激 發國 族意識 ,與 夫較切 實 用 ,近於 時 務者,分 類 編 輯 為中小學 課 本, 普遍頒 行, 其 他訓詁名物制度 , 歸 入 專門研究 。 如 是則大 或足 以 濟群利物 ,小亦不 失修己淑 身 之 效歟 。至於 每種 經書, 凡 經先 儒注釋 而為後人 聚訟詬病 者,亦應有整理 重訂 之 必 要 。 102 此一觀點, 與 饒宗頤後來 所 提出的 「 新經學 」 觀 念 十 分 相 近 ( 詳見 下文)。 吳 氏 《大學》 、 《 孟 子》的經學思想如下: (一)《大學》 吳 氏指 《大學》為學者 不可不讀 之書。究其原因, 《大學》 不 僅 為 道 德 、心 性 之書, 還 兼 有 「 我 國 道 德 哲 學 與 哲 學共 冶 一 爐 而 兼 具 內聖 外 王 之大學 問 」 ,他 認 為《大學》 「 既 為 孔 氏 遺 書, 且 為大人之學,則其 所 以代表 先 聖 之 道 德 思想、 政 治 思想, 與 其 影響 振 發 今 後 學者, 關係 至大 」 ,並 且 希望有更 完備 詳 明 而 協 於時中的新 注 ,以取代朱子之 注 。 103 (二)《孟子》 《 孟 子》是 否 屬 於經 部 ,吳 氏 並 無 探究, 只指 《 孟 子》為 治 經入 門 : 二子(案,孟子、 荀 子)譬猶 孔 子之 門 ,學者 欲觀孔 子 宗廟 之 美 ,百官之 富 , 非 由 孟 荀 入 門 ,則 宮牆 外 望 已耳。 104 吳 氏 更以 「公 羊 之學 」 比喻孟 子的 性善 說。 105 至於 「公 羊 之學 」 與孟 子的 性善 說有 何 相 似 , 吳 氏 則 語 焉 不 詳 。 筆者 認 為,吳天任經學論著 固 然 甚少, 但 「 重 估 經書 價 值」 此一點,則 比 陳湛銓 與 夏 脗 書枚更具 批 判 性 與 前 瞻 性 。這 種 經學思想, 與另 一經學學者饒宗頤 頗 相 合 。 102 吳 天 任 : 〈大學 新 論序〉 , 《 牧課山房叢稿 》 (台北:出版者缺, 1983 年) ,頁 37 。 103 同前註,頁 36 。 104 吳 天 任 : 〈 孟 子 荀卿 論〉 , 《 牧課山房叢稿 》 ,頁 1 。 105 同前註。 香港南來學者的經學思想──以陳湛銓及其交遊圈為中心 – 75 – 饒宗頤,廣東 潮安 人, 父 親 為 潮 州 著 名 學者饒 鍔 ( ?-? ) ,家有天 嘯 樓 , 藏 書 過 萬 , 故 饒宗頤得以 幼 承家學。 1949 年 左 右 來港, 106 後來講學於學海書 樓 ,並任 教 於香港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等 院 校 。 治 經範 圍 包括 小 學、 《 周 易》 、 《 尚 書》 、 《 詩 經》 、 《 左 傳》 、 《大學》 等,其經學論著中的《經學 昌 言 》 輯 錄 論文 34 篇 。 107 饒 氏 經學 理 念 中 最 值 得 注 目 的是 「 新經學 」 。他在 〈 新經學的提出 ──預 期的文 藝 復 興 工 作 〉 提出 「 新經學 」 的 概 念 : 我們現 在 生活 在當 前充滿進步 、 生機蓬勃 的 盛 世, 我們 可以 考慮塑造我們 的 新 的經 學。 108 筆者 可歸納 饒 氏 「 新經學 」 的大前提為 三 點:第一, 不 限 於文字上的 校 勘 解 釋 工 作 ;第二, 批 判 古 代文獻,並對 過 去 經學的 材 料 和 著 作 ,重新 檢討 ;第 三 ,推陳出新, 與 現代接 軌 , 予以新的 詮 釋 。 109 具 體 來說,饒 氏「 新經學 」 的 特 點如下: (一)重新訂立經部範圍 清代至 今 ,經學學者大致上以《 四庫 全書 總目 》的經 部 分 類 奉 為 圭臬 ,前文的陳湛銓 便 是 例 子之一。 與 此 相 反 ,饒 氏 卻 認 為經 部 範 圍 有重 訂 之 必 要,並初步擬出經 部 範 圍 : 第一, 訓 詁 書 像 《 爾 雅 》 , 不 得 列作 經書。 第二, 長 篇 而重要的 銅器銘 辭 , 選 取二、 三十 篇 。 《 逸 周 書》 可 選 部 分入於此 類 。此 二者 作 為 彌 補 《 尚 書》的文獻。 第 三 , 《國 語 》一 類 的 古 代史家 記言 著 述 可 以入經。 第 四 , 選 取 馬 王堆 的 「 經 法」 、 「五 行 」 等思想 性 重要的出 土 文獻入經。 第 五 , 道 家典籍如《 老 子》 、 《 莊 子》等, 可 列 入經。 110 筆者 應當 說 明 :此說 係 饒 氏 2001 年 提出。準此,饒 氏 能 夠 比 前人 掌握 更 多 出 土 文獻。 106 例如 饒 宗 頤 1961 年 自 序《 長洲 集》 「南來十年, 久輟吟咏 」 。 案 ,其中「十來」為約 數 。詳 見 饒 宗 頤 : 《 長洲 集》 (出版地缺:出版者缺, 1961 年) ,頁 1 。 107 饒 宗 頤 : 《經學 昌 言》 , 《 饒 宗 頤 二十 世 紀學 術 文集》 (台北: 新 文 豐 , 2003 年) ,頁 1-498 。 108 同前註,頁 8 。 109 同前註,頁 8 及 11 。 110 同前註,頁 9 。 中國學術年刊 第三十四期(春季號) – 76 – 反 觀陳湛銓、夏書枚、吳天任,則因時代 限 制 , 未 能 全面提出 「 新經學 」 的觀 念 。準此, 饒 氏當然比 陳湛銓、夏書枚、吳天任更具 批 判 性 與 前 瞻 性 。這是 可 以 理解 的。 (二)利用出土文獻,結合訓詁舊疏 對於這一點,饒 氏 曾 指 : 清代經學的成 就 ,在 方法 與 考證 當然有 它獨到 的成 績 , 但他們研究 的 對象 , 仍 然是 舊 的 材料 ,周 仍舊 邦 , 難 以 維 新 , 和 今 天 出土林林總總 的文 物 , 萬萬 不能相 比 。 111 例 如按 照 陳湛銓 與 清代或以前的經學家 所 根據的《 周 易》, 都 以 「 既濟 」 、 「未 濟 」 二 卦 作 結 。 不 過 ,據出 土 文獻 馬 王堆 《易》 卦 的 排 列 , 最 後的 巽 宮 ,以 益 卦 為 結 束 全 局 , 作 為 最 後一 卦 。兩者大有 迥 異。饒 氏解 釋 : 「 以 『 未 濟』 收場 ,表 示保留 『 有 餘 』 ,這是中國 文 化 一大 特 色 。 『 益 』 ,是 積 極 而 富 建設 性 的觀 念 」 ; 112 又 如饒 氏 於 1983 年所 撰 的 〈 殷 代易 卦 及有 關 占 卜 諸問 題〉 , 指從周 原 甲骨 、 四 盤磨 的 卜 骨 、 殷墟 遺 址 所 出的陶 器 、 山 東 宋 家 橋 陶 罐 上面的 契 數 ,推 測 「 重 卦 非 始 於文 王 , 殷 時 六十四卦卦名 已經 存 在 」 ; 113 再 如 饒 氏從 楚簡 推論 孔門 說 詩「 賦 詩 斷 章 , 余 取 所 求 焉 」 的 問 題 : 「 斷 章 取義以說 詩 , 從 楚簡 引詩 句 的 情 形看 來, 孔門和 儒家 無不 如此 」 。 114 諸 如此 類 , 都 是以出 土 文獻 治 經的 例 子, 大大 增 強 經學觀點的說 服 力 。 與 此同時,饒 氏 強調 治 經 還 須 另 一方面 結合 舊 疏 ,甚至清人的 治 經 成 果 。 譬 如對於 經 部「五 經 總 義 類」 之一的《經典 釋 文》 ,饒 氏指 : 我 曾建議 我們 應 該 利用 簡帛 的 新材料 , 參 考 清代學者 對異 文的 研究 成果, 去 重 編一 部 新 的《經典 釋 文》。 115 111 同前註,頁 11-12 。 112 同前註,頁 12 。 113 饒 宗 頤 : 〈 殷 代易卦及有關 占 卜諸問題〉 , 《經學 昌 言》 , 《 饒 宗 頤 二十 世 紀學 術 文集》 ,頁 13 。 114 饒 宗 頤 : 〈詩言 志再辨──以郭店楚簡資料 為中心〉 , 《經學 昌 言》 , 《 饒 宗 頤 二十 世 紀學 術 文 集》 ,頁 196 。 115 饒 宗 頤 : 〈 新 經學的提出 ──預 期的文 藝復興工 作〉 , 《經學 昌 言》 , 《 饒 宗 頤 二十 世 紀學 術 文 集》 ,頁 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