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思新高中中國語文》 (第二版) 指定文言經典精編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5 1 1 唐詩三首 模 擬 試 題 《山居秋暝》 1 《山居秋暝》屬五言律詩,這種體裁要求哪些詩句對仗?( 2 分) 第一、二句。 第三、四句。 第五、六句。 第七、八句。 A 、 B 、 C 、 A B C D D 、 ○ ○ ● ○ 文學 整 合 2 《山居秋暝》中哪些事物呼應第二句的「晚」字?試加以說明。( 3 分) 詩中「明月」、「歸浣女」及「下漁舟」都呼應「晚」字。( 1 分)當時正值晚上,皓 月當空;而婦女洗衣歸來,漁舟亦順流而下,正是村中傍晚時分的人事活動,與「晚」 字呼應。( 2 分) 內容 整 合 《啟思新高中中國語文》 (第二版) 指定文言經典精編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5 2 3 蘇軾曾稱譽王維的作品「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試以《山居秋暝》「 明月松間照,清 泉石上流 」兩句為例,從光暗、構圖、動靜三方面說明王維作品「詩中有畫」的特徵。 ( 6 分) (1) 光暗: 幽幽的月光照在松林之中,光線穿過樹蔭,隱約照出了在石上流動的清泉, 天上的月光皎然,樹下的光線較暗,顯得明暗有致。( 2 分) (2) 構圖: 天上有皓月,其下有高聳的松林,低處還有在石上流動的清泉,由上而下, 構成一幅山中月夜圖。( 2 分) (3) 動靜: 「清泉石上流」描寫水的流動,以細微的動態反襯環境的空靈和平靜,描繪 出清幽的山間景致。( 2 分) 作法 整 合 4 試根據《山居秋暝》中「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兩句回答以下問題。 (1) 這是倒裝句,試說明這裏運用倒裝句所產生的效果。( 2 分) 這兩句是「竹喧浣女歸」和「蓮動漁舟下」的倒裝,這裏運用倒裝句能突顯「歸」 和「下」的動作。( 2 分) 修辭 評 價 (2) 這兩句與詩歌主題有甚麼關係?試加以說明。( 4 分) 這首詩的主題是抒發王維對世俗官場的厭惡,並表達他歸隱的決心。( 2 分)這兩句 描寫山村傍晚時婦女洗衣回來,漁舟順流而下,表現出山中人生活勤勞純樸。通過 《啟思新高中中國語文》 (第二版) 指定文言經典精編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5 3 描繪這些簡單的鄉間生活,反映作者對寧靜純樸生活的嚮往,以及歸隱的決心。( 2 分) 主旨 引 申 (參考 2014 年「試題舉隅」題 6 ) 5 在《山居秋暝》中,王維如何反用典故表達自己的情思?試從詩中摘錄有關詩句,並略 加說明。( 2 分, 3 分) (1) 句子: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2 分) (2) 說明: 王維反用《楚辭•招隱士》的典故,把原本希望王孫歸來,不要在山中久留的 意思,( 1 分)反過來表示自己喜歡山間的美景和山居的生活,任憑春天的芳草凋謝 也不想離去,( 1 分)暗示他對官場生活的厭倦。( 1 分) 作法 複 述 、 引 申 《月下獨酌》 (參考 2014 年閱讀題 17 ) 6 《月下獨酌》感情跌宕起伏,時而意氣昂揚,時而悵惘低沉。試完成下表,分析作者的 感情。 ( 21 分) 詩句 感情起伏 分析 A 昂揚 B 低沉 花間一壺酒, ○ ● 作者在花間 獨飲( 1 分) ,倍感 孤寂( 1 分) 。 《啟思新高中中國語文》 (第二版) 指定文言經典精編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5 4 獨酌無相親。 ( 1 分) 舉杯邀明月, 對影成三人。 ● ( 1 分) ○ 他想像與 明月( 1 分) 和 自己的影子( 1 分) 為伴,舉杯暢飲,氣氛變得 熱鬧( 1 分) 。 月既不解飲, 影徒隨我身。 ○ ● ( 1 分) 他隨即發覺月和影根本 不解人意( 1 分) ,因而 感到 落寞( 1 分) 。 暫伴月將影, 行樂須及春。 ● ( 1 分) ○ 為求 及時行樂( 1 分) ,作者姑且與月和影為伴, 聊勝於無。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亂。 ● ( 1 分) ○ 作者放懷高歌起舞,想像明月傾聽他的歌聲,身 影亦隨他起舞。( 2 分) 醒時同交歡, 醉後各分散。 ○ ● ( 1 分) 他清醒時可以與月、影同歡,但他醉倒後不省人 事,與月和影分散,因而感到失落。( 2 分) 永結無情遊, 相期邈雲漢。 ● ( 1 分) ○ ○ , 11 作者與無思想感情的月、影結伴,並期望相約 在天上仙境會面。( 2 分) 內容 整 合 (參考 2014 年閱讀題 4 ) 7 試根據《月下獨酌》中「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兩句,回答以下問題。 (1) 詩句中的「三人」是指誰?( 3 分) 李白自己、( 1 分)月( 1 分)和自己的影子。( 1 分) (參考 2014 年閱讀題 4 ) 《啟思新高中中國語文》 (第二版) 指定文言經典精編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5 5 (2) 李白運用哪種寫作手法表達他當時的心境?試加以說明。( 1 分, 2 分) 寫作手法: 襯托 / 反襯。( 1 分) 說明: 李白想像自己、月和影子「三人」既歌且舞,渲染熱鬧的氛圍,( 1 分) 以反襯自己的孤獨,以熱鬧寫孤獨,更見其孤獨。( 1 分) (參考 2014 年「試題舉隅」題 6 ) (3) 詩中還有其他句子運用了上述的手法來抒發感情嗎?試摘錄有關句子,並加以說 明。( 2 分, 3 分) 句子: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2 分) 說明: 詩中藉月下繁花美景反襯孤獨心情。( 1 分)李白身處「花間」,當晚「明 月」當空,正值良辰美景,( 1 分)但他卻孤獨一人,獨酌無味。作者藉此反襯 哀思,運用樂景寫哀的手法,更見其哀。( 1 分) 內容 作法 複 述 、 整 合 (參考 2014 年「試題舉隅」題 7 ) 8 以下哪一項 不 是李白在 《月下獨酌》 中藉 「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 兩句表達的感受? ( 2 分) A 及時行樂,不要糟蹋良辰美景。 B 苦無良伴,「三人」同歡也聊勝於無。 C 不願酒醒,希望留住美好光陰。 A B C D D 自得其樂,暫時排遣愁緒。 ○ ○ ● ○ 答 案 分 析 : 《啟思新高中中國語文》 (第二版) 指定文言經典精編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5 6 A 李白身處花好月明的晚上,認為即使沒有良伴也要及時行樂; B 李白明白月、影其實不解人意,只能暫時作伴,表達了「聊勝於無」的無奈; D 李白上邀明月,下對影子,當下是自得其樂的。 內容 整 合 (參考 2014 年「試題舉隅」題 8 ) 9 在《月下獨酌》「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兩句中,寄寓了作者甚麼思想與情懷?試 就個人對這首詩的體會,加以說明。( 4 分) 月和影子雖沒有感情,但作者卻希望與月、影永遠為伴,以自我開解,這可見他曠達超 脫的思想,( 2 分)以及鄙棄世俗,追求高潔的情懷。( 2 分) 內容 引 申 10 《月下獨酌》如何展現李白豐富的想像力?試引有關的詩句,舉兩個例子加以說明。 ( 6 分) (1)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1 分)他想到邀月、影作伴,把「無情」的月和 影想像為朋友一般,令本來冷清的氣氛變得熱鬧。( 2 分) (2)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1 分)他想像月因「我歌」而徘徊不去,靜靜傾 聽;影子因「我舞」而與他共舞,搖曳散亂。( 2 分) (3)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1 分)他發揮想像,盼望與月和影相約在天上的 仙境中會面。( 2 分) 以上三例,可任舉兩例。 作法 複 述 、 整 合 《啟思新高中中國語文》 (第二版) 指定文言經典精編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5 7 11 試就個人對《月下獨酌》的體會,說明作者在詩中流露的感情和思想。( 3 分) 作者在詩中記述月下行樂,邀月和影共飲,既歌且舞,( 1 分)抒發孤獨鬱悶的心情, ( 1 分)展現曠達超脫的思想和人生態度。( 1 分) 主旨 整 合 、 引 申 《登樓》 12 試根據《登樓》的體裁,回答以下問題。 (1) 《登樓》的體裁是: 七言律詩 。( 1 分) (2) 這種體裁在以下哪些項目有嚴格要求?( 2 分) 每句字數。 句數。 押韻。 用典。 A 、 、 B 、 、 C 、 、 A B C D D 、 、 ● ○ ○ ○ 文學 整 合 《啟思新高中中國語文》 (第二版) 指定文言經典精編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5 8 13 杜甫在《登樓》首兩聯中寫看到的景色和他的心情怎樣?試說明他把二者結合來寫的 作用。( 2 分, 2 分, 2 分) (1) 景色: 看到高樓近處的繁花盛放,( 1 分)眺望看到錦江一帶的春色和玉壘山的浮 雲。( 1 分) (2) 心情: 為國家多難、內憂外患而感到傷痛。( 2 分) (3) 作用: 以滿眼春色反襯自己悽愴的心境,以樂景襯哀,更見其哀。( 2 分) 內容 作法 整 合 14 《登樓》中「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兩句歷來為人傳誦,試從句式、氣勢 和象徵三方面加以賞析。( 9 分) 句式 這兩句對仗工整,( 1 分) 「錦江」對「玉壘」;「春色」對「浮雲」;「來」 對「變」;「天地」對「古今」,不但詞性相對,地名「錦江」、「玉壘」也 能相對。( 2 分) 氣勢 這兩句寫登高臨遠所見的景物,氣勢壯闊。( 1 分)前句寫春來大地,縱橫 眼前偌大的空間;後句寫浮雲多變,馳騁古今悠長的時間,縱橫時空,氣象壯 闊。( 2 分) 象徵 杜甫以古今以來不斷變幻的浮雲,象徵世事變遷不定、政權興亡更替無常, ( 2 分)藉此寄託了他對國家前途憂心忡忡。( 1 分) 《啟思新高中中國語文》 (第二版) 指定文言經典精編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5 9 作法 整 合 15 試據《登樓》中「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兩句,回答以下問題。 (1) 詩中的「 北極朝廷 」指甚麼?試簡略說明。( 2 分) 指唐朝政權,( 1 分)如北極星一般穩固,絕不動搖,也就是詩句中「終不改」的 意思。( 1 分) (2) 「 西山寇盜莫相侵 」一句呼應了詩中哪一句?試簡略說明。( 2 分) 呼應了「萬方多難此登臨」一句,( 1 分)吐蕃(西山寇盜)的侵擾正是國家多難 的具體寫照。( 1 分) (3) 這兩句詩流露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3 分) 面對外族入侵的威脅,詩人這兩句詩表示堅信國家能安然度過,( 1 分)並嚴詞警 戒敵人別再來犯,( 1 分)流露出他的愛國情懷。( 1 分) 內容 整 合 (參考 2014 年「試題舉隅」題 7 ) 16 杜甫在《登樓》「 可憐後主還祠廟 」一句中抒發了對唐室統治者怎樣的感情?( 2 分) A 深惡痛絕,指唐代宗下場將如後主 劉禪。 B 失望憂心,諷刺唐代宗昏庸如後主 劉禪。 C 悲憤交織,希望唐代宗能以後主 劉禪為鑒戒。 A B C D 《啟思新高中中國語文》 (第二版) 指定文言經典精編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5 10 D 同情哀憐,感慨唐室的內憂外患有如蜀漢末年。 ○ ● ○ ○ 答 案 分 析 : 「後主」是指三國時蜀國後主劉禪,他昏庸無道,信任小人(宦官黃皓),終於亡國收場。杜甫藉後主諷 刺唐代宗同樣昏庸(重用宦官程元振、魚朝恩等),以致終年內憂外患,對此感到失望憂心。 內容 引 申 (參考 2014 年「試題舉隅」題 4 ) 17 杜甫在《登樓》「日暮聊為《梁甫吟》」句中寄託了自己的心意,試加以說明。( 4 分) 三國時諸葛亮隱居隆中期間,經常吟誦《梁甫吟》。杜甫一方面以這典故表達對國事 的憂慮:唐朝廷只有如蜀國後主一樣的昏君,卻沒有如諸葛亮一般的賢相;( 2 分)另 一方面自傷際遇:諸葛亮獲劉備賞識,自己屆垂暮之年卻空懷濟世之心,苦無報國之 路的遺憾。( 2 分) 主旨 引 申 《啟思新高中中國語文》 (第二版) 指定文言經典精編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5 1 2 宋詞三首 模 擬 試 題 《念奴嬌•赤壁懷古》 1 《念奴嬌•赤壁懷古》上片末以「江山如畫」總述赤壁景色,試分析詞中寫景部分如何符 合「充滿動感」、「比喻傳神」這兩項特點。( 5 分) (1) 充滿動感: 詞的開首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形容長江江水滾滾東 流的氣勢;( 1 分)至於赤壁,作者以「穿空」來描繪不會動的「亂石」,賦予靜態 的景物動感; ( 1 分)而寫洶湧的波濤拍打岸邊,浪花四濺,用「拍」字和「捲」字, 都傳神地道出了景物的動感和氣勢。( 1 分) (2) 比喻傳神: 作者以「千堆雪」來借喻浪濤拍打崖岸而產生的浪花泡沫,既切合浪花 的顏色,又能表現出浪花四濺的震撼場面。( 2 分) 作法 整 合 2 《念奴嬌•赤壁懷古》下片塑造了周瑜怎樣的形象?試據相關詞句加以說明,完成下表。 ( 5 分) 詞句 形象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 了,雄姿英發。 寫周瑜適值壯年,娶得美人小喬,姿態雄偉,神采飛揚, 表現出他年青得意、氣宇軒昂的超凡形象。( 2 分)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 寫周瑜在戰場手搖羽扇、頭戴綸巾,在談笑之間,就將敵 《啟思新高中中國語文》 (第二版) 指定文言經典精編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5 2 櫓灰飛煙滅。( 1 分) 人戰船付諸一炬,大獲全勝,表現他風度翩翩、從容瀟灑、 指揮若定的儒雅形象。( 2 分) 內容 複 述 、 整 合 (參考 2014 年「試題舉隅」題 6 ) 3 《念奴嬌•赤壁懷古》 上片如何呼應作者在下片中 「人間如夢」 的感慨?試摘錄有關詞句, 並加以說明。( 5 分) (1) 句子: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1 分)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1 分) (2) 說明: 上片寫千古以來的「風流人物」 ,雖曾叱吒風雲,最終都淹沒在時間洪流中, 隨着歷史過去;( 1 分)而「多少豪傑」,也只是叱吒「一時」,即使建立了豐功偉 業,都不能長存,( 1 分)這正呼應了作者在下片「人間如夢」的感慨:人間一切都 是短暫而虛幻。( 1 分) 內容 複 述 、 整 合 4 《念奴嬌•赤壁懷古》作者慨歎「 人間如夢 」後,以「 一尊還酹江月 」作結。這兩句並列, 有甚麼用意?作者藉這二句寄託了自己怎樣的人生態度?試加以說明。( 5 分) (1) 用意: 作者有感「人間如夢」,只有眼前的明月可以永恆長存,把這兩句並列,是 《啟思新高中中國語文》 (第二版) 指定文言經典精編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5 3 以短暫虛幻的人生對比永恆不變的月亮。( 2 分) (2) 寄託: 作者藉此寄託了自己豁達的人生態度。( 1 分)既然「人間如夢」,即使功 業顯赫如周瑜的「千古風流人物」和「豪傑」,最後也煙消雲散,不能如月亮長存, 故此作者雖然仕途失意,屢遭貶謫,也就不足介懷了。( 2 分) 作法 主旨 整 合 、 引 申 (參考 2014 年「試題舉隅」題 5 ) 5 《念奴嬌•赤壁懷古》中「 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一句運用了甚麼修辭手法?( 2 分) 借喻 誇飾 借代 對比 A 、 B 、 C 、 A B C D D 、 ○ ○ ● ○ 修辭 整 合 《聲聲慢•秋情》 (參考 2014 年「試題舉隅」題 7 ) 《啟思新高中中國語文》 (第二版) 指定文言經典精編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5 4 6 《聲聲慢•秋情》開首以「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 」抒發愁情,以下哪一項 不 符 合這些詞句在抒情方面的分析?( 2 分) A 逐步交代感情變化。 B 運用疊字,加強語氣感情。 C 運用直接抒情。 A B C D D 運用借景抒情。 ○ ○ ○ ● 作法 整 合 7 《聲聲慢•秋情》一詞真情流露,試指出作者在以下各句中表達的情思。( 8 分) 詞句 作者的情思 三杯兩盞淡酒 , 怎敵他晚來 風急! 作者圖借酒取暖,卻難以抵禦凜冽的秋風,正如作者圖借 酒消愁,卻難以排遣滿腔愁緒。( 2 分)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 今有誰堪摘? 黃花凋謝枯萎,正如作者面容憔悴,流露對自己年華老去 的感歎。 / 黃花殞落遍地,正如作者飄零異鄉,孤苦無依, 作者藉此抒發自憐身世之感。( 2 分) 守着窗兒 , 獨自怎生得黑! 作者獨個兒呆坐窗邊,苦悶無聊,度日如年,可見她感到 極度孤苦。( 2 分) 這次第 , 怎一箇愁字了得! 作者百感交集,愁思揮之不去,眼前景物都勾起她心中悲 苦,已不能訴之於筆墨和言語。( 2 分) 《啟思新高中中國語文》 (第二版) 指定文言經典精編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5 5 內容 整 合 、 引 申 (參考 2014 年「試題舉隅」題 7 ) 8 以下引錄《聲聲慢•秋情》的詞句中,哪句 不 屬 於直接抒情?( 2 分) A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 B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C 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A B C D D 這次第,怎一箇愁字了得! ○ ● ○ ○ 作法 整 合 (參考 2014 年「試題舉隅」題 8 ) 9 《聲聲慢•秋情》中運用了借景抒情,以下為有關詞句。 甲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上片) 乙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下片) 以上兩句借景抒情,你認為當中情與景的關係是怎樣的?試加以說明。( 6 分) (1) 情景關係:甲句運用 觸景生情( 1 分) 的手法,乙句運用 緣情寫景( 1 分) 的手法。 (2) 說明: 甲句:作者本居北方,因中原淪陷,避走南方,當看見從北方南下的大雁飛 過,便勾起她對故國家鄉的想念,傷心不已,屬於觸景生情;( 2 分)乙句:寫庭院 中菊花枯萎凋謝,作者惋惜菊花憔悴,其實出於自己年華老去,飄零異鄉,孤苦無 《啟思新高中中國語文》 (第二版) 指定文言經典精編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5 6 依的感情,屬於緣情寫景。( 2 分) 內容 作法 整 合 10 試指出以下句子中粗體字所要強調的意思。( 4 分) (1)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敵」字強調了晚風的凜冽程度,難以抵受。( 2 分) (2) 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守」字強調了作者獨自呆在窗邊時間之長、心境之孤寂無聊。( 2 分) 內容 整 合 《青玉案•元夕》 11 試指出《青玉案•元夕》開首「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描寫的對象和突顯 的特點,並扼要說明詞句所運用的修辭手法。( 4 分) (1) 描寫對象: 元宵節晚上璀璨的花燈(和煙火)。( 1 分) (2) 突顯特點: 花燈(和煙火)鋪天蓋地,閃閃生輝。( 1 分) 《啟思新高中中國語文》 (第二版) 指定文言經典精編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5 7 (3) 修辭手法: 作者一連以「花」、「星」、「雨」三個比喻來刻畫既漂亮又密集的燈 火(和煙火)。( 1 分)寫出花燈(和煙火)的色彩鮮豔、閃亮發光和密密麻麻地 分佈。( 1 分) 內容 修辭 整 合 12 《青玉案•元夕》上片描寫元宵佳節怎樣的熱鬧氣氛?試從景物、人事兩方面說明。( 6 分) (1) 景物: 元宵的晚上,滿城張掛花燈(和滿天煙火),火樹銀花,璀璨奪目。( 2 分) (2) 人事: 遊人絡繹不絕,車水馬龍,香氣彌漫,( 2 分)周圍傳來悠揚的音樂,整夜 舞動魚燈、龍燈(百戲表演),熱鬧非常。( 2 分) 內容 整 合 (參考 2014 年「試題舉隅」題 6 ) 13 試摘錄《青玉案•元夕》下片敍寫尋覓「那人」經過的句子,並說明作者的心情變化及 對「那人」的感情。( 8 分) (1) 句子: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2 分) (2) 說明: 作者在眾人之中尋覓 「那人」 ,百次千回也遍尋不獲,失望的心情躍然紙上; ( 2 分)後來,他不經意回首,竟發現原來「那人」就在燈火疏落之處,他的喜悅 也就不言而喻了。( 2 分)從遍尋不獲的失望到後來忽然發現「那人」的喜悅,可 知他對「那人」的愛慕。( 2 分) 《啟思新高中中國語文》 (第二版) 指定文言經典精編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5 8 內容 複 述 、 引 申 (參考 2014 年「試題舉隅」題 7 ) 14 以下哪一項不是《青玉案•元夕》下片塑造「那人」的形象?( 2 分) A 超凡脫俗 B 不黯世事 C 不慕繁華 A B C D D 自甘寂寞 ○ ● ○ ○ 內容 整 合 15 《青玉案•元夕》作者運用甚麼手法來突顯「那人」的形象?試加以說明。( 5 分) (1) 手法: 襯托 / 反襯。( 2 分) (2) 說明: 佳節當前,婦女出遊都盛裝打扮,在街上走路時「笑語盈盈」,又傳來陣陣 「暗香」,嫵媚吸引,惹人注目;( 1 分)而「那人」卻偏偏不在眾人之中,只獨 自留在「燈火闌珊處」,不隨俗不造作。( 1 分)作者藉一般婦女的表現反襯「那 人」超凡脫俗、不慕繁華、自甘寂寞的形象。( 1 分) 作法 整 合 《啟思新高中中國語文》 (第二版) 指定文言經典精編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5 9 16 結合辛棄疾寫《青玉案•元夕》時的政局和他的處境分析,你認為詞的上、下兩片分別 有甚麼寄意?試加以說明。( 6 分) (1) 上片: 當時正值南宋偏安江左,金兵環伺,局勢危急,( 1 分)作者藉上片所寫的 元宵熱鬧景象,諷喻南宋朝廷只顧醉生夢死,不思振作( 2 分) (2) 下片: 作者屬抗金主戰派,屢遭主和派排斥,鬱鬱不得志,( 1 分)所以藉下片所 寫的「那人」自喻,寄託自己孤高傲世、自甘寂寞、不願隨俗同流的高尚情操( 2 分) 主旨 引 申 《啟思新高中中國語文》 (第二版) 指定文言經典精編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5 1 3 岳陽樓記 模 擬 試 題 (參考 2014 年「試題舉隅」題 1 ) 1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粗體字。( 10 分) (1)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越: 及 / 到( 2 分) (2) 屬予作文以記之。 屬: 囑咐( 2 分) (3)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 備: 詳盡 / 完備( 2 分) (4)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 開: 放晴( 2 分) (5)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 驚: 起 / 動( 2 分) 詞解 解 釋 (參考 2014 年「試題舉隅」題 2 ) 2 試把以下文句語譯為白話文。( 6 分) (1) 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就會產生遠離國都或故鄉而起的懷念心情,( 1 分)擔心、害怕被人家說壞話或譏 諷,( 1 分)覺得眼前滿目淒涼,產生由極度的感慨而至於悲傷的情緒。( 1 分) (2) 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 他們必定會說( 1 分)「在天下人擔憂之前,自己先擔憂;( 1 分)在天下人快樂之 後,自己才快樂」吧!( 1 分) 語譯 解 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