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 郭璞《葬书》的环境观与造园观 The environment view and garden theory of Zangshu written by Guo Pu 报 名 组 别: 硕 博 报 名 序 号:GHD072016B00136 中文摘要 《葬书》又称《葬经》,由晋代郭璞所著,是留存于世的最早的风水经典, 是中国最完整的以阴宅为主的风水文献, “风水”作为一个特定的名词,是在《葬 书》中首创的,后人视郭璞为风水史上之鼻祖。《葬书》不到两千字,但字字珠 玑,涉及面广泛,全书围绕形势、生气,在弘扬其生气理念的同时,也介绍了一 些实用性的葬法,虽然主要论述阴宅风水,但对阳宅建造也具有指导意义,因此, 《葬书》对于进一步探索园林造园风水之真谛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葬书》文本的全面分析,梳理《葬书》的理论体系,并总结归 纳了《葬书》风水理论所蕴含的环境观和造园观内涵,从造园学角度,分析概括 出风水理论在园林选址、山水布局、空间布局中的具体应用。从形式论与空间, 四象与论砂,论龙与寻龙,论穴与葬法及辨土之法等对《葬书》的风水方法论进 行剖析;借以了解中国古代风水与环境选择的思想,为人们展现中国传统阴宅葬 法的基本要义,此外,本论文综合对《葬书》中风水理论分析,做出相关问题探 讨和思考,分析出《葬书》内容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并指出其在应用中的局限 性,为进一步研究阴宅风水提供参考。总结《葬书》风水理论当代价值,为当代 环境的建造及环境保护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葬书 郭璞 风水 环境 造园 ABSTRACT Zangshu is written by Guo Pu in the Jin Dynasty , also known as Zangjing is the world's first Feng Shui classic retained in the world. It is also the most complete Feng Shui literature in China mostly in graveyard. Feng Shui is a specific word, which is created by Zangshu. Guo Pu was seen as the first man on Feng Shui history by people . zangshu is less than two thousand words,but every word is useful. The book is involved in a wide range. In the promotion of the concept of Shengqi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introduced some of the practical method of burial. Though it is mainly talking about Feng Shui in graveyard, it is of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nsion .So Zangshu has far-reaching histor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further exploration of the true meaning of architectural Feng Shui. The paper summed up the Feng Shui theory in Zangshu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and made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from the aspects of ecology, landscape ec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gardening, analysis and summarize the application of Feng Shui theory in landscape design, landscape layout and space layout.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methods of "Feng Shui" in Zangshu through theory of form and space, Sixiang, mountain, burial , sand and so on to understand the ancient Chinese Feng Shui and the idea of environmental selection, to show people the basic meaning of Chinese traditional burial. In addition, through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is book, related issues were discussion and reflection, analysis of the book content in the presence of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and points out the limitations of existing in its application provided a reference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graveyard Feng Shui. To sum up contemporary value of Feng Shui theory in Zangshu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environ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KEY WORDS:Zangshu , Guo Pu , Feng Shui , environment, gardening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1 1.1 研究背景.........................................................................................................1 1.1.1 文本整理方面的研究....................................................................... 2 1.1.2 成书年代和作者的研究...................................................................3 1.1.3 葬书内涵研究....................................................................................5 1.2 研究《葬书》的必要性............................................................................... 6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7 1.3.1 研究内容............................................................................................ 7 1.3.2 研究方法............................................................................................ 8 第二章 郭璞生平与《葬书》创作背景....................................................................... 10 2.1 郭璞生平考.................................................................................................. 10 2.2 写作背景.......................................................................................................14 2.2.1 社会背景.......................................................................................... 14 2.2.2 风水学历史背景..............................................................................15 2.2.3 成书背景.......................................................................................... 16 第三章 《葬书》文本分析............................................................................................ 19 3.1 内容综述.......................................................................................................19 3.1.1 各版本内容剖析..............................................................................19 3.1.2 李本芳祖传本《葬书》文本分析................................................ 21 3.1.3《葬书》主旨内容.......................................................................... 23 3.2《葬书》的风水术语和词汇......................................................................23 3.3《葬书》的理论体系...................................................................................24 第四章 《葬书》风水理论的环境观与造园观.......................................................... 26 4.1《葬书》风水论...........................................................................................26 4.1.1 风水概念提出..................................................................................26 4.1.2 风水的科学内涵..............................................................................28 4.1.3 风水与景观生态..............................................................................28 4.2 《葬书》乘“生气”论............................................................................ 30 4.2.1 生气说.............................................................................................. 30 4.2.2“生气”的美学诠释...................................................................... 32 4.2.3 “生气”与生态观........................................................................ 32 4.2.4 乘生气与园林造景........................................................................ 33 4.3《葬书》藏风得水论...................................................................................35 4.3.1 风水法则.......................................................................................... 35 4.3.2 得水为上.......................................................................................... 37 4.3.3 藏风得水与园林山水观................................................................38 4.4《葬书》形势论...........................................................................................43 4.4.1 山势论.............................................................................................. 45 4.4.2 山形论.............................................................................................. 49 4.4.3 形势与古代帝陵选址.................................................................... 53 第五章 《葬书》风水方法论探析................................................................................58 5.1 形势论与空间............................................................................................. 58 5.2 四象与论砂................................................................................................. 60 5.2.1 四象论.............................................................................................. 60 5.2.2 论砂...................................................................................................63 5.3 论龙与寻龙................................................................................................. 66 5.3.1 论龙...................................................................................................66 5.3.2 寻龙...................................................................................................67 5.3.3 黄帝陵风水格局..............................................................................69 5.4 论穴与葬法.................................................................................................. 70 5.4.1 论穴...................................................................................................70 5.4.2 五不葬山.......................................................................................... 71 5.5 辨土及择土.................................................................................................. 75 5.5.1 辨土...................................................................................................75 5.5.2 土壤与建筑选址..............................................................................76 第六章 《葬书》风水观的现代价值........................................................................... 79 6.1 乘生气和养生气,人类永远的生态观...................................................79 6.2 形与势的相对观,对于聚落与建筑群的视觉的规划和设计的影响. 80 6.3 作为近代建筑规划设计思想的理论基础...............................................81 6.4 作为人类重视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依据...............................................81 第七章 《葬书》中问题探讨与思考........................................................................... 83 7.1《葬书》内容的矛盾问题.......................................................................... 83 7.1.1 文字方面的存在的问题.................................................................83 7.1.2 体例方面存在的问题..................................................................... 83 7.1.3 文序方面的问题..............................................................................83 7.2《葬书》中的风水玄论.............................................................................. 84 7.2.1“藏神合朔,神迎鬼避”论..........................................................84 7.2.2 福荫反气说...................................................................................... 85 7.3《葬书》风水理论的局限性......................................................................86 7.3.1《葬书》中关于“寻龙点穴”的局限性.................................... 86 7.3.2 《葬书》对于吉凶与象形结合,明显有附会之嫌................. 87 第八章 结 语................................................................................................................... 88 参考文献............................................................................................................................ 89 图表目录............................................................................................................................ 91 附录 1 郭璞《葬书 》 《李本芳祖传本》........................................................... 94 附录 2 《葬书》的风水词汇及解释............................................................................ 97 科研情况说明................................................................................................................. 102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风水是中国古老的术数之一,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相传黄帝时的青乌子1精 通堪舆,商朝第十代国王盘庚为迁都,依卜都殷2(见《尚书·盘庚下》),武王克 商欲迁九鼎于洛邑,于是太保朝至于洛,卜宅3(见《尚书·召诰》)。秦汉时期, 出现了以相宅看风水为业的堪舆家,《史记·日者传》记汉武帝请诸术士择日事时, 堪舆家已侧身术士之列4。西汉出现了专门性的堪舆术著作《堪舆金匮》。但现在所 能见到的最早的风水著作,当属晋代郭璞写的《葬书》。中国风水界都公认郭璞为风 水鼻祖,以唐代杨筠松为宗师。《葬书》是历史上第一部总结墓葬择地的风水专著, 其思想也影响了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虽然《葬书》讲的是相墓地的具体方法,但其中谈到的有关风水保持的方法、地 形选址的方法、葬地吉凶的判断方法等,都同样适用于住宅。书中首次准确地定义了 风水的概念,成为后世研究风水的重要法则。因此,《葬书》作为风水研究的权威著 作,奠定了风水理论的基石。 本文将通过对《葬书》文本的分析,借以了解中国古代的风水与环境选择的思想, 并从造园学、景观生态学、美学等方面对其风水理论做出综合分析。总结《葬书》风 水理论当代价值,为当代环境的建造及环境保护提供借鉴意义。 1.1 研究背景 郭璞《葬书》奠定了中国葬乘生气的科学理论基础,深受后世风水界的推崇。虽 然《葬书》讲的是相墓地的方法,但其中谈到的风水保持的方法、地形选址的方法、 葬地吉凶的判断方法等,都同样适用于住宅。 1 青乌子,又名青衣乌公,传说是黄帝时期的人物。《轩辕本经》称:“黄帝始划野分州,有青乌子善相地理,帝 问之以制经。”晋葛洪《抱朴子·极言篇》说:“又彭祖之弟子,青衣乌公、黑穴公、秀眉公……七八人皆历数百岁, 在殷而各仙去。” 2 《尚书》,又称《书》或《书经》,是中国民族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它以记言为主。自尧舜到 夏商周,跨越两千余年历史文献。是《三坟五典》的可考记录。 盘庚,甲骨文作般庚,生卒年不详,子姓,名旬,商王祖丁之子,阳甲之弟,商朝第二十位君主。 3 召诰,《尚书·周书》篇名。《尚书·召诰》记载,“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作《召诰》。” 4 李定信、刘诗芸著:【晋】郭璞《葬书》考及白话解。 1 2016 年“园冶杯”风景园林竞赛参赛论文:郭璞《葬书》的环境观与造园观 《葬书》中国风水文化的经典著作,一直受到风水文化研究者的关注,在众多领 域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以下从三方面对其做文献梳理。 1.1.1 文本整理方面的研究 《葬书》成书以后,受到一些数术家和著名的学者的高度重视,后来有人给《葬 书》增加了一些内容,最多时达到二十篇。这样《葬书》的内容就变得驳杂不纯。朱 熹5的一位学生名叫蔡元定,是一位著名的易学家,精通古代数术。他认为这二十篇 的《葬书》有些芜杂,然后进行了整理,删去了其中的十二篇,留下了八篇。元朝著 名的易学家吴澄,又进一步作了整理,把全书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 吴澄弟子刘则章作了注释。所以,《葬书》在民间流传过程中许多后世堪舆家抄录、 删减、增加其内容,留存版本很多。有十几种版本。而《葬书》的真迹也无从考究, 现在保存下来的,有的是手抄本,有的经过编撰的版本,内容存在出入。同时还有根 据手抄本做的注解研究版本,具体整理如下表所示: 表 1-1 《葬书》不同版本 序号 书名/篇名 朝代/作者 版本类型 年份 备注 1 津逮秘书 明崇祯/毛晋 刻本 不详 书名讹为《葬经》 2 《地理大全辑要》录本 明 代/ 魏里许 刻本 不详 - 3 《地理大全》录本 明崇祯/李国木 刻本 不详 书名讹为《葬经》 《古今图书集成》录本 清康熙 活字版 1701 书名讹为《郭璞古 4 本葬经》 5 《四库全书》录本 清康熙 写本 1782 - 6 学津讨原 清嘉庆/ 张海鹏 活字版 1805 - 7 《地理正宗》录本 清嘉庆/ 蒋国 活字版 1805 - 8 廿二子全书 清道光 刊本 1833 - 9 琳琅密室丛书 清咸丰/胡珽 活字版 1853 - 10 《地理直指原真》录本 清康熙/释如玉 刻本 1696 - 11 李本芳祖传本 - - - - 其中,《古今图书集成》录本,《四库全书》录本,《地理正宗》录本等是三篇 本,《地理大全》录本是八篇本,《李本芳祖传本》是二十篇本。李定信对众多版本 进行了分析比较,认为《地理直指真原》与《李本芳祖传本》两版本的文序完全相同, 5 朱熹(1130.10.22-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宋朝著名的理学 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2 第一章 绪论 所不同的是《地理直指原真》录本少于《李本芳祖传本》“藏也”二字及有些文句的 个别字极其字义不同。其他版本的《葬书》内容都是在《地理直指原真》或者《李本 芳祖传本》基础上的文句调前、挪后、分篇、摘要变化。李定信认为郭璞是博学多才 的训沽学家,文学家,从《葬书》的主旨“乘生气”来分析,“葬者,藏也,乘生气 也”理应选定多“藏者”二字的版本作为探讨研究郭璞《葬书》的原著本。目前研究 《葬书》多以《李本芳祖传本》为蓝本。 1.1.2 成书年代和作者的研究 《葬书》自问世以来,在民间人们的心目中,《葬书》毫无疑问是郭璞所著的, 民间的风水先生更奉之为相地择宅的圭臬。但在学术界, 自古以来, 对 《葬书》 的作者到底是谁却争论不休。历来被学者们视为学界一大难题。古往今来, 很多学 者都作了大量研究和考证工作, 但仍然没有使问题得以澄清和完全解决。 6 早在元代(公元 1279~1368)赵访 撰《葬书问对》说:“或问葬地之说,理有 是乎?对曰:有之。然则其说孰胜。对曰:《葬书》至矣。问曰:《葬书》真郭氏之 言乎,抑古有其传也?对曰:不可考”。 7 清乾隆(1736~1796)官方出版的《四库全书葬书提要》 对《葬书》作者进行 了考证,该篇《提要》从目录学角度考证《葬书》是宋代所著,郭璞是东晋(317~ 420)时人,而《葬书》自宋(960~1279)始出,时隔五百年,于是掀起了《葬书》 是托名撰写的风波。 8 9 当代作者王青 撰写的《中国古代风水术》中提到:丁芮朴对《葬书》也有考证 , 他认为《葬书》为伪托。其理由与纪昀等人相似,其一《晋书》不记载,其二《神仙 传》不记载,其三《隋志》也无记载,其四《唐志》也无记载,其五《撼龙经》从不 谈及郭璞,到《宋志》开始记载。所以他认为《葬书》是宋朝所作。王青还说:“当 时有种风气,凡是风水之书无不托名于郭公。从《葬书》的行文来看,不象是职业方 士所作,而是一位知识分子的手笔,其中的思想似乎也应该产生在宋朝”。 《古代风水术注评》10的观点也认为《葬书》不是郭璞所著,主要理由是:如果 郭璞著有《葬书》,对待如此重要的书籍,为什么《晋书郭璞传》不记载,唐代的文 6 [元] 赵汸(1319-1369) 字子常,学者称东山先生。明休宁(今属安徽)人。风水经典:《葬书问对》. 7 ( 清) 纪昀《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 808 册) 》,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2 年第 12 页. “......考璞本传载,璞 从河东郭公受青囊中书九卷,遂洞天文五行卜筮之术,璞门人赵载尝窃青囊书,为火所焚。不言其曾著《葬书》。 唐末有《葬书地脉经》一卷,《葬书五阴》一卷,又不言为璞所撰。惟《宋志》载有璞《葬书》一卷,是其书至 宋始出......”。 8 王青 《中国古代风水术》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9 (清)丁芮朴撰《风水祛惑》清光绪 6 年(1880)刻本。 10 王玉德. 古代风水术注评[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3 2016 年“园冶杯”风景园林竞赛参赛论文:郭璞《葬书》的环境观与造园观 献目录也不记载,所以认为该书不是郭璞撰写的。 11 何晓昕 通过研究后推测。从《葬书》 的内容看、以“气”说 为理论核心,与 庄子的气说有相通之处,如 《葬书》曰:“葬者,乘生气也”,《庄子·知北游》曰: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说明 《葬书》 的作者是继承和接受 了庄子的思想。据此推测出《葬书》 的作者很可能是推崇道家思想的南方隐士。 从葬书的内容和写作形式看,《葬书》的作者不仅是一位术士,而且是一位文辞 方面修养颇深的文人,他著《葬书》带有总结性质,主要目的在于解释另外一部风水 方面的经典著作的一些概念,同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且开创性地将堪舆术的精髓归 纳为“风水”二字。 李定信在《[晋]郭璞《葬书》考及白话解》12中,对《葬书》内容及郭璞生平著 作进行全面分析,分析郭璞撰写《葬书》的可能性,认为郭璞不仅在文学方面为东晋 之冠,而且郭璞非常精通训诂。因此,从溯古来看,自唐朝溯至东晋,自东晋至唐末, 能够撰写《葬书》的风水家,认为就是郭璞。 作者认为不论什么情况,《葬书》这部堪舆学专著,都与郭璞这个名字结下不解 之缘,即便它不是出自郭璞手笔或者口授,但其中保留着郭璞的某些重要的堪舆理念, 这是不容置疑的。因此,从“开山之劳”的角度出发,把郭璞作为《葬书》的第一作 者,不会为过。《葬书》是否为郭璞所著,其实并不重要,这种基于山水形势的观念 与自然生态环境上的观念可以相通、可以互相参照,这才是《葬书》的历史意义所在。 对于《葬书》成书时代问题考证主要有四种观点,有晋代成书说、南北朝成书说、 唐代成书说和宋代成书说四种观点。总结如表 1-2; 表 1-2 《葬书》成书年代主要观点 序号 《葬书》成书年代 主要依据 代表人物 13 成书于南北朝 何晓昕《风水探源》,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 年 1 何晓昕 时代 第 34 页。认为该书成书于南北朝时代 14 2 成书于唐代 何晓昕《风水探源》,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 年 何晓昕 11 何晓昕, 罗隽. 《中国风水史》(增补版).九州出版社. 2008. 12 李定信 刘诗芸. 《晋·郭璞〈葬书〉考及白话解》. 13 何晓昕《风水探源》,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 年 原文:作为一种秘籍流传于隐士之间,并未为正史所录。因为在魏晋南北朝之际,虽然官方正统关于“气说”的 议论极少,但隐士们却大谈“气”说,阮籍《达庄论》说:“天地生于自然,万物生于大地……升之为阳,降之 为阴;在地谓之理,在天谓之文,蒸谓之雨,散谓之风,炎谓之火……一气胜衰,变化而不伤”。嵇康《明论》 中说:“夫元气陶砾,众察焉”。杨泉说:“盖气,自然之体也……风者,阴阳乱气激发而起者也……方士异气, 疾除不同,和平则顺,违逆则凶,非有使之者也”。这种将“风”与“气”相联系的说法与《葬书》的理论颇为 吻合。据此,何晓昕推测《葬书》 的时代可能是南北朝时期。 14 同上 4 第一章 绪论 第 34 页。何晓昕另一个观点认为成书于唐代。 王玉德 15 王玉德在《古代风水术注评》研究认为该书的成 书时代应该是唐或唐以后。 许文芳,韦宝畏 2005 年发表论文“《藏书》作者 16 3 成书于宋代 许文芳 及成书时代考辨”,认为该书成书于宋代。 17 李定信 刘诗芸.《晋·郭璞〈葬书〉考及白话解》。 李定信在分析了以上观点,并列举了郭璞的著作以 4 成书于晋代 李定信 及对后世的影响,得出该书为郭璞所写并成书于晋 代。 作者对《葬书》文章分篇的体例上进行研究,参考了东晋以后北齐的相关风水著 作,名例、总论式的内容已提前到篇首,贴合晋人写作方式。因此,诸版本总论性的 字句皆置于最后,可以否定掉葬书成书于宋代说。 1.1.3 葬书内涵研究 二十世纪以来,学者们对《葬书》的研究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从不同角度肯定《葬 书》价值的作品不断出现。但正式出版的却寥寥无几,对《葬书》的研究主要着眼于 对《葬书》进行传统的注释工作,有的对葬书的美学价值进行研究。李定信、刘诗芸 著《[晋]郭璞《葬书》考及白话解》,这部著作收集了全国(包括港澳台)各书坊及 民间收藏的诸种版本的郭璞《葬书》,加以比较分析考证,从各个方面证实了《葬书》 确系郭璞所撰,书中还附列了诸家注释,对考证的郭璞《葬书》原著作出新的白话解, 重点的论述了其科学性,为倡导科学文明,破除玄学迷信风水术提供了科学理论根据。 原文:唐代以前各种经典史书均未有关于《葬书》的记载,特别是唐史馆编撰的《晋书》广采各种杂芜怪诞之说, 却并不收录《葬书》,说明晋时尚不存在《葬书》,《隋书》所谈的《葬书》内容又不脱“五音相墓”,与《葬 书》显然是两回事,说明隋时亦未出现《葬书》,又从《葬书》所记述的观测方位的方法来看,它成书于罗盘发 明之前。据此推测《葬书》的成书时代可能是公元 800 年之前的唐代。 15 王玉德. 古代风水术注评[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统计出全书前后引用“经曰”18 次,有 1 次提到“宅经曰”。据此,王玉德认为《葬书》不是相地术的开创 之作,而是在《宅经》等经书之后产生的。所以认为该书的成书时代应该是唐或唐以后。” 16 许文芳,韦宝畏. 《藏书》作者及成书时代考辨[M]. 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5,18(4);8-9. 原文:《葬书》之名,始见于《宋史·艺文志》。《史·艺文志》中载有郭璞《葬书》一卷,故《四库全书总目》 认为,“是其书自宋始出”。遍查《宋史》当中所辑录的人名,均未见与郭璞重名同姓且从事风水术之人。据此 可见,《葬书》是一部宋人假托晋代郭璞之名而刊布于天下,被后世风水术人士推为经典的重要的风水术著作。 17 李定信 刘诗芸. 《晋·郭璞〈葬书〉考及白话解》. 原文:郭璞是会撰写《葬书》的,因为郭璞生前已经撰写和注释有了那么多的诗词。一般著书立说的工作,应该 站在首位,有暇余时间才会做注释工作。而且,相墓的书《葬书》是他本职的书。因此,在郭璞未做注释以前, 早已完成了《葬书》的撰写工作。尚且从溯古来看,自唐朝溯至东晋,即自东晋至唐末,能够撰写《葬书》的风 水家,除郭璞外,别无他人。 5 2016 年“园冶杯”风景园林竞赛参赛论文:郭璞《葬书》的环境观与造园观 对中国古文化认识的拨乱反正具有一定的意义。2010 年华龄出版社出版的《图解葬 18 书》 ,该书是通过白话评注、图解编撰而成。加注了白话提要;并绘制了表格、图 19 表等,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另外, 李黛岚,万志全发表论文《论郭璞《葬书》的审 美意蕴》,从“起源于《周易》的美学基础、‘生气’之美、生态景观美、葬法的整 体和谐美、‘势’的动态美、‘形’的静态美、语言的淡雅美”等七个方面来品读《葬 书》的审美意蕴,对《葬书》的美学思考与探究。作者对公开发表的有关《葬书》研 究的论文和论著汇总见表 1-3。 表 1-3 对《葬书》研究的相关论著、论文 序号 作者 论文、论著名称 期刊名/年月/期号 1 李定信、刘诗芸 [晋]郭璞《葬书》考及白话解 2003 年 7 月 2 许颐平 《图解葬书》 《华龄出版社》2010 年 3 李黛岚,万志全 论郭璞《葬书》的审美意蕴 《长城》,2009 年 02 期 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5 第 4 许文芳,韦宝畏 《葬书》作者及成书时代考辨 18 卷第 4 期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5 袁方明 《葬书》的作者真伪考证 学报,2007 第 16 卷,第 2 期 中国俗文化研究,2013 年 00 6 袁津琥 试论《葬书》的作者及其成书的年代 期 由此可见,前人对《葬书》的研究多注重成书年代与成书作者的考证,以及从 风水的角度以白话文的形式对其解读。偶有对其内容的评价,也是泛泛而谈,研究 深度不够。而对《葬书》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对其风水理论进行归纳整理,并从景 观生态学、造园学、美学等角度专对《葬书》的内容其进行剖析的也接近空白。 1.2 研究《葬书》的必要性 风水学是传统文化的一种,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门学问。其内容涵盖了 物理学、宇宙星体学、地球磁场方位学、水文地质学、环境景观学、生态建筑学、气 象学和人体信息学等,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去祸求福、避凶趋吉是人们不变的 追求,风水学则以《易经》为理论依据,为人们选择建造阴阳宅而对地形、地貌、气 候、景观、生态等各要素进行综合评判。正确运用风水,可以打造健康和谐的人居环 境,改变生活中的不利因素,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 千百年来,人们认为风水的好坏可以影响家族、子孙的盛衰吉凶。尽管这一观念 有失偏颇,并掺杂着迷信色彩,但也蕴含着人们由生活经验积累下来的合理因素。风 18 许颐平《图解葬书》,2010 年华龄出版社出版. 19 李黛岚,万志全. 论郭璞《葬书》的审美意蕴[M]. 长城. 2009,(2). 6 第一章 绪论 水学作为中华民族流传了几千年的一种文化现象和文明精髓,仍然值得我们透过现代 文明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和了解,以去伪存真,汲取古人的智慧。 《葬书》(亦称《葬经》),是中国堪舆开源第一书。清朝康熙年间编纂的《钦 定古今图书集成》20,将其收入丛书之中。 《葬书》提出“葬者,藏也,乘生气也”,对“风水”一词作了明确的解释,书 中围绕“乘生气”的核心,强调只有保持生气才能使葬者存乎天地之间。另外,《葬 书》在弘扬生气理念的同时,也介绍了一些实用性的葬法,如“葬者以左为青龙,右 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等。虽然《葬书》讲的是相墓地的方法,但其中谈到 的风水保持的方法、地形选址的方法、葬地吉凶的判断方法等,曾对我国风水的发展 起了重大的作用,至今仍流传甚广,影响深远。因此,对其风水理论要义加以分析考 证,结合造园及生态观点进行分析,挖掘风水理论的现代价值,为进行生态环境建设 提供依据。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葬书》由于出自不同人所编,内容繁杂,手法不一,逻辑不严谨,并历经了较 长的时期,流传、编纂过程中又有版本的差异,给研究带来了一定困难。本论文通过 对古今多种版本及注解论著的整理和对比,力求保证《葬书》原文的客观性。本文包 含绪论在内总共八个部分,正文由七章构成。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章分析和阐述研究的背景、必要性与内容和方法,第一部分为研究背景主要 整理了《葬书》在文本整理方面、成书年代和作者及内涵研究的现状,第二部分分析 了研究《葬书》的必要性,第三部分论述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作者生平研究。第一部分详细研究了《葬书》作者郭璞的生平,为后续对 《葬书》的研究提供参考;第二部分《葬书》的写作背景,从社会背景、风水学历史 背景、成书背景进行了全面研究,为全面理解《葬书》内容提供依据。 第三章《葬书》文本分析。对不同版本的《葬书》进行分析比较,选定《李本芳 祖传本》为本论文的研究版本,并对其内容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归纳了文中涉及的风 水学术语和词汇及理论体系进行了梳理。 第四章《葬书》风水理论的环境观和造园观。主要从乘生气与园林生态观,藏风 得水与园林山水观,形势论与造园等方面对《葬书》风水理论进行综合分析。 第五章《葬书》风水方法论探析,归纳总结了《葬书》中涉及的风水实践方面的 20 《古今图书集成》,全书共 10000 卷,目录 40 卷,原名《古今图书汇编》,是清朝康熙时期由福建侯官人陈 梦雷(1650-1741)所编辑的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采撷广博,内容非常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 中有人类、禽兽、昆虫,乃至文学、乐律等等,包罗万象。 7 2016 年“园冶杯”风景园林竞赛参赛论文:郭璞《葬书》的环境观与造园观 方法论,以及在建筑景观上的应用。主要从形势论与空间、四象与论砂、论龙与辨龙、 辨土等方面对《葬书》风水方法论及应用进行研究。 第六章《葬书》风水观的现代价值,《葬书》风水文化观,以“生气说”为核心, 以“藏风得水”为条件的风水理论,是作为理想生态环境模式的依据,及作为近代建 筑规划思想的理论依据,并且《葬书》所表现的生态观作为人类重视生态环境的重要 依据。 第七章《葬书》问题探讨和思考,对《葬书》文字、体例、文序方面存在的问题 进行探讨,对其风水玄论方面进行科学性评价。 1.3.2 研究方法 本论文以清代《李本芳祖传本》收录的郭璞《葬书》本为底本,在研究方法上采 用整体性研究法和文献解读研究法,通过分析《葬书》的著作背景、文章体系、作者 考证等方面,力求全面、系统的剖析《葬书》,呈现更全面的认知。首先从《葬书》 文本分析入手,对《葬书》所涉及的风水词汇和术语进行了归类,并梳理了《葬书》 的理论体系;提炼《葬书》的葬法理论,总结归纳《葬书》风水理论所蕴含的环境观 和造园观内涵,从造园学角度,分析概括风水理论在园林选址、山水布局、空间布局 中的具体应用。本文对葬法实践的研究采用案例法和图解方法进行分析解读,通过以 上分析研究,探讨《葬书》风水观的现代价值,最后对《葬书》某些观点进行科学性 评价。总之,作者试图通过对郭璞《葬书》全方位的解读,为《葬书》的研究工作尽 绵薄之力。 8 2016 年“园冶杯”风景园林竞赛参赛论文:郭璞《葬书》的环境观与造园观 第二章 郭璞生平与《葬书》创作背景 2.1 郭璞生平考 郭璞(276-324),字景纯,河东闻喜县人(今山西省闻喜县)。东晋著名 学者、训诂学家、道学术数大师、文学家、游仙诗祖师。学识渊博,博闻强记, 善阴阳卜筮之术,无论诗赋诔颂,都可称得上是一时的名家,《晋书·郭璞传》 谓之“博学有高才”。郭璞的家乡河东闻喜县山川秀丽,风景宜人,是一个人杰 地灵、物华天宝的宝地,盐池、巫咸山等名胜古迹均位于该地区。依山傍水的生 活环境形成了郭璞热爱大自然的性格。在家乡生活的这段时间内,郭璞还受到过 21 一位客居河东高人的言传身教 ,年轻时代的郭璞在郭公的细心指导之下对占卜 之术已达到一种炉火纯青的境界。卜筮的技艺一方面锻炼了郭璞的取象思维,一 方面促使其对传统《周易》《连山》等卜筮古籍深入研究。可以说,这段时期的 生活对于郭璞来说是一笔难得的财富。 但是,有关郭璞生平记载的材料,留存下来的极少,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主 要是《晋书·郭璞传》,其他的零星材料散见于《世说新语》22、《晋中兴书》23、 《郭璞别传》等书中。 现据《晋书·郭璞传》24、《晋中兴书》等有关材料,对郭璞一生经历进行 梳理。见表 2-1。 21 据《晋书·郭璞传》记载: “有郭公者,客居河东,精于卜筮,璞从之受业。公以青囊中书九卷与之,由 是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术,攘灾转祸,通致无方,虽京房、管辂不能过也”。 22《世说新语》又名《世语》,是南朝宋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义庆等人。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 闻轶事和玄言清谈,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它原本有八卷,被遗失后只有 3 卷。 23《晋中兴书》,七十八卷,一作八十卷。南朝宋何法盛撰。何法盛,宋孝武帝时为奉朝请,校书东宫。 《南史·徐广传》认为《晋中兴书》的作者不是何法盛,而是郗绍。不过这并不影响该书本身的史料价值。 刘知几称其为东晋史书中最佳者。今有黄奭辑本五百二十馀则,收入《黄氏逸书考》,颇详备。另有汤球、 王仁俊、陶栋等人辑本,均可互补。《说郛》本有十二节,未注出处,颇简略。今从《古今说部丛书》本 整理。 24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郭璞传》,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第 1910 页。 10 第二章 郭璞生平与《葬书》创作背景 表 2-1 郭璞生平介绍 序号 时间 主要事件 25 1 晋武帝咸宁二年(276) 郭璞出生。祖籍河东闻喜。父名媛,建平太守。 26 2 公元(276-292)年 从郭公受业,洞悉五行、天文、卜筮之术。 游巫咸山、盐池、百尺楼。 3 晋惠帝元康年间(292-299) 作品有《盐池赋》、《巫咸山赋》、《登百尺楼赋》。 27 4 晋怀帝永嘉初年约(308) 与族人南渡避乱。 28 5 晋怀帝永嘉三年约(309) 至洛阳。 29 6 怀帝永嘉末约(313) 至徐州,抵赵固处,得资给。 30 7 晋愍帝建兴初年约(314) 至庐江 31 南渡,成为殷佑参军。 8 约晋愍帝建兴三年(315) 并随殷佑迁居石头城,聚族居于暨阳。 32 9 约晋愍帝建兴四年(316) 为王导所重,引为参军。渡淮河,并为王导卜筮。 33 10 晋元帝太兴元年(318) 创作《江赋》及《南郊赋》,官居著作佐郎。 25 《晋书·郭璞传》记载:“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人也。父缓,尚书都令史。时都令史杜预有所增损,媛 多驳正之,以公方着称。终于建平太守。” 26 《晋书·郭璞传》记载:“有郭公者,客居河东,精于卜筮,璞从之受业。公以青囊中书九卷与之,由是 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术,攘灾转祸,通致无方,虽京房、管辂不能过也”。 27 《晋书·郭璞传》记载:“惠怀之际,河东先扰。璞筮之,投策而叹曰:‘嗟乎!黔黎将湮于异类,桑梓 其翦为龙荒乎’。于是潜结姻呢及交游数十家,欲避地东南。 28 郭璞《流寓赋》曰“陆函谷之高关,壮斯势之险固;过王城之丘墉,想谷洛之合斗……思文公之所营,盖 成周之墟城。”(《艺文类聚》卷二十七引)。 29 《晋书·郭璞传》记载:“抵将军赵固,会固所乘良马死,固惜之,不接宾客。璞至门,吏不为通。璞 曰‘吾能活马。’……固奇之,厚加资给。 30 于宝《搜神记》卷三记载:“郭璞……行至庐江,劝太守胡孟康急回南渡,康不从。璞将促装去之……” 《晋书·郭璞传》记载“郭璞行至庐江,太守胡孟康被丞相召为军谘祭酒。时江淮清宴,孟康安之,无心 南渡……后数旬而庐江陷。 31 《晋书·郭璞传》记载:“璞既过江,宣城太守殷佑引为参军。” 《晋书·郭璞传》记载:“殷佑迁石头督护,璞复 随之。” 32 《晋书·郭璞传》记载:“王导深重之,引参己军事。尝令作卦。” 《晋书·王导传》记载:“初,王导渡淮,使郭璞筮之,卦成,璞曰:‘吉!无不利。淮水绝,王氏灭。’ 其后子孙繁衍,竞如璞言。” 33 《晋书·郭璞传》记载:“太兴初……璞著《江赋》,其辞甚伟,为世所称。后复作《南郊赋》。帝见而 11 2016 年“园冶杯”风景园林竞赛参赛论文:郭璞《葬书》的环境观与造园观 约晋元帝太兴二年至四年 34 11 为太子所重。注《尔雅》、山海经》。 (319-320) 屡屡上书,作品有《省刑疏》;《因天变上疏》; 12 约晋元帝太兴四年(321) 《奏请平刑疏》。 作品有《皇孙生上疏》,《谏留任谷官中疏》;十 13 晋元帝永昌元年春(322) 一月,元帝驾崩,郭璞作《元皇帝哀策文》。 35 明帝即位,封郭璞为尚书郎,郭璞以母忧去职,作 14 晋元帝永昌元年(322 )十二月 《辞尚书郎表》;作《客傲》;作诗白四贤并自序。 上疏请改元肆赦。后被王敦起用为记室参军,作品 15 晋明帝太守元年(323) 有游仙诗《京华游仙窟》。《青溪千余仞》。 36 阻止王敦谋反,被杀,时年 49 岁。被追赐为“弘 16 晋明帝太宁二年(324 ) 农太守”。 通过以上梳理,我们可以看出,郭璞的家世情况,郭璞其父为尚书都令史, 其性方正不阿,这对于郭璞是有一定影响。 郭璞的术业的养成得自于郭公,既然郭璞卜筮之术与他学习了《青囊中书》 中的术法有关,可以推测《青囊中书》属于魏晋时代地理术的经典了,可见魏晋 时代的葬术已经趋于成熟,已经有专门的术数经典问世。据史料记载,郭璞一生 的术业归纳为预知国势37、救活死马38、预测吉凶39、王朝受命40、巧施法术41、筮 嘉之,以为著作佐郎。” 34 《晋书·郭璞传》记载:“明帝之在东宫,与温峤、庾亮并有布衣之好,璞亦以才学见重,垺于峤、亮, 论者美之。” 35 《晋书·郭璞传》记载:“(璞)性轻易,不修威仪,嗜酒好色,时或过度。著作郎干宝常戒之曰:‘此 非适性之道也。’璞曰:‘吾所受有本限,用之恒恐不得尽。卿乃忧酒色之为患乎?’璞既好卜筮,缙绅多 笑之。又白以才高位卑,乃著《客傲》。” 36 《晋书·郭璞传》曰:“王敦之谋逆也,温峤、庚亮使璞筮之,璞对不决。峤、亮复令古之吉凶,璞曰: ‘大吉。’峤等退,相谓曰:‘璞对不了,是不敢有言,或天夺敦魄。今吾等与国家共举大事,而璞云大 吉,是为举事必有成也。’于是劝帝讨敦。初,璞每言‘杀我者山宗’,至是果有姓崇者构璞于敦。敦将 举兵,又使璞盆,璞曰:‘无成。’敦固疑璞之劝峤、亮,又闻卦凶,乃问璞曰:‘卿更筮吾寿几何?’答 曰:‘思向卦,明公起事,必祸不久。若往武昌,寿不可测。’敦大怒曰:‘卿寿几何?’曰:‘命尽今日 日中。’敦怒,收璞,诣南岗斩之。……时年四十九。及王敦平,追踪弘农太守……子鳌,官至临贺太守。 ” 37 《晋书·郭璞传》记载::“惠怀之际,河东先扰。璞筮之,投策而叹曰:‘嗟乎!黔黎将湮于异类,桑 梓其翦为龙荒乎’。于是潜结姻呢及交游数十家,欲避地东南。……行至庐江,……时江淮清宴,(胡) 孟康安之,无心南渡。(郭)璞为占曰:“败”。 康不之信。璞将促装去之,……后数旬而庐江陷。”。 12 第二章 郭璞生平与《葬书》创作背景 占测病42、占卜择地43和卜立郊坛44等。 通过以上资料分析郭璞的术业,大致上可分为三个面向,第一种跟预测事件 有关,如上述的预知国势、预测吉凶、预知死亡等,可视为郭璞“预测术”的能 力;其次,救活死马、巧施法术、筮占测病等,都跟占卦有关,可视为郭璞“筮 法术”的能力;而占卜择地与卜立郊坛等,提到占卜择地的事宜,明显和“风水 术”相关。 由此可知,郭璞不仅精通术数,并且通读了儒家经典,博学强记,且不拘泥 于古人,能启发自己的新见,《晋书》记载他曾注《尔雅》、《方言》、《楚辞》 、 页 1899-1900。 38 《晋书·郭璞传》记载:“将军赵固,所乘良马死,固惜之,不接宾客。璞至,门吏不为通。璞曰:“吾 能活马。”吏惊入白固。固趋出,曰:“君能活吾马乎?”璞曰:“得健夫二三十人,皆持长竿,东行三 十里,有丘林社庙者,便以竿打拍,当得一物,宜急持归。得此,马活矣。”固如其言,果得一物似猴, 持归。此物见死马,便嘘吸其鼻。顷之马起,奋迅嘶鸣,食如常,不复见向物。固奇之,厚加资给。王导 深重之,引参己军事。”页 1899-1900。 39 《晋书·郭璞传》记载:“王导尝令作卦,(郭)璞曰:“公有震厄,可命驾西出数十里,得一柏树,截 断如身长,置常寝处,灾当可消矣。”导从其言。数日果震,柏树粉碎。”页 1901。 40 《晋书·郭璞传》记载::“时元帝初镇建邺,导令璞筮之,遇咸之井,璞曰:“东北郡县有“武”名者, 当出铎,以着受命之符。西南郡县有“阳”名者,井当沸。”其后晋陵武进县人于田中得铜铎五枚,历阳 县中井沸,经日乃止。”页 1901。 41 《晋书·郭璞传》记载::“(璞)爱主人婢,无由而得,乃取小豆三斗,绕主人宅散之。主人晨见赤衣人 数千围其家,就视则灭,甚恶之,请璞为卦。璞曰:“君家不宜畜此婢,可于东南二十里卖之,慎勿争价, 则此妖可除也。”主人从之。璞阴令人贱买此婢。复为符投于井中,数千赤衣人皆反缚,一一自投于并, 主人大悦。璞携婢去。”页 1900。 42 《搜神记》记载:“扬州别驾顾球姊,生十年,便病。至年五十余,令郭璞筮。得“大过”“升”。其辞 曰:“大过卦者义不嘉,冢木枯杨无英华。振动游魂见龙车,身被重累婴妖邪。法由斩祀杀灵蛇,非己之 咎先人瑕。案卦论之可奈何。”球乃迹访其家事,先世曾伐大树,得大蛇杀之,女便病。病后,有群鸟数 千,回翔屋上。人皆怪之,不知何故。”参[晋]干宝,《搜神记》,收入(台北:木铎《搜神记.搜神后 记》,1985 年 7 月),页 37-38。 43 《晋书·郭璞传》记载:“璞以母忧去职,卜葬地于暨阳,去水百步许,人以近水为言。璞曰:当即为陆 矣。其后沙涨,去墓数十里,皆为桑田。”页 1908; 又如:“璞尝为人葬,帝微服往观之,因问主人何以葬龙角,此法当灭族。主人曰:“郭璞云此葬龙耳, 不出三年当致天子也。”帝曰:“出天子邪?”答曰:“能致天子问耳?”帝甚异之。”页 1909; 44 《晋书·郭璞传》记载:“在宫城南十五里,郭璞占立之。……后复作〈南郊赋〉,帝见而嘉之,以为着 作佐郎。”页 1901。 13 2016 年“园冶杯”风景园林竞赛参赛论文:郭璞《葬书》的环境观与造园观 《山海经》、《穆天子传》等书;而且他又善于搜集各种占筮之事,曾将所闻筮 验的六十多件事汇编成《洞林》一书,作为占筮参考书籍,显然他是一个集合儒、 道、术为一身的人物。 2.2 写作背景 2.2.1 社会背景 郭璞出生于晋武帝咸宁二年(276 年),晋太宁二年(324)去世,享年四十八 岁。郭璞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之一。司马炎篡魏之后,统一中 国,建立了西晋。中国恢复了暂时的统一局面,但是遗留了许多的无法解决的社 会和政治问题,再加上恢复分封制,使得朝廷混乱,诸王争权。于内于外,西晋 政府都处于忧患之中,这大大削弱了西晋王朝的统治力量。 政治上,西晋皇室同室操戈、骨肉相残的结果,不仅使西晋的社会生产力遭 了严重的破坏,而且导致出现了少数民族入侵,逐鹿中原的混乱局面。在八王之 乱和各少数民族的起兵之中,匈奴、揭、氏、鲜卑、羌等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在 中原展开了划分势力范围的斗争,一些异族的统治者乘机而起,先后据地称王, 使中国长期陷于南北分裂和复杂尖锐的战乱之中。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 族臣民南渡,建立东晋,史称“衣冠南渡”,而后主要由士族掌权,皇权低落。 经济上,这是一个动荡的时期,战乱纷起,民不聊生,“至于永嘉,丧乱弥 甚,雍州以东,人多饥乏,更相鬻卖,不可胜数。幽、并、司、冀、秦、雍六州 大蝗,草木及牛马毛皆尽。又大疾疫,兼以饥谨。百姓又为贼寇所杀。流尸满河, 白骨蔽野。刘曜之逼,朝廷欲迁都仓垣,人多相食,饥疫总至,百官流亡者十八 九。” 思想文化方面,受世风影响,此时文化思潮亦发生了变化,儒学式微、玄学 兴起,佛、道二教广泛传播流行,多鬼怪之谈,卜筮之风盛行,我们从郭璞的思 想及作品中,也可以明显地发现这些痕迹。 郭璞的占卜之术师从某郭公,又承袭京、管易学研究,京房45、管辂46二人皆 不是平庸之辈,两人都是名噪一时的易学大家。京房,是汉代易象数学研究的顶 尖人物,经常引用《周易》的卦爻来阐释卜筮结果,分析因果祸福。管辂是曹魏 时期京房易象数学的传承者,但是在易学上,管辂的思想与京房有些差异,他认 为真正懂得易学原理与精髓之人不应该去讨论易学。郭璞和管辂时代相隔不远, 再加上郭璞也很擅长术数,他继承管辂成就较多,后人也因此将其术数之学称为 “管郭之术”。 45 京房(前 77—前 37 年),西汉学者,本姓李,字君明,东郡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人。 46 管辂(209 年-256 年),三国时期曹魏术士。字公明,平原(今山东德州平原县)人。 14 第二章 郭璞生平与《葬书》创作背景 2.2.2 风水学历史背景 回望中国的传统历史文化,术数之术于先秦之时就存在,也形成了许多专著, 形成了一定的学术成果。比如周代著名的占卜专书《易经》,以阴爻和阳爻组成 八卦及六十四卦进行占验,当时的人们还用日、月、五行的位置和运行情况的变 化来预测国家大事。到了西汉武帝时期,名儒董仲舒又以儒学为主,杂糅阴阳五 47 行学说,创立了一套“天人感应”学说。东汉以后,方术、谶纬之学大盛。 我国古代的阴阳五行观点是有一定的哲学依据的。但是,在两晋之交这样 一个动荡的时期,人心难安,国家风雨飘渺,上至帝王,下到百姓,有很多人希 望通过卜筮为自己提供一个前进的方向,为自己的心理情绪吃上一颗定心丸,统 治者更会借此种神秘的手段来迷惑百姓,使其认为自己做的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 依据和合理性,并且为形成统治势力起着一定的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在这样一 种心理暗示的影响下,遂逐渐形成了一种倾向,帝王经常会求助于术士为自己占 卜以定决策,所以郭璞的上书著文中多以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学说作为重要的 依据来劝帝王,这种方式还是有一定效果的。 士人之间也经常探讨《易经》,《世说新语·文学》载:“宣武集诸名胜讲 《易》,日说一卦。48”又《世说新语·文学》载:“殷荆州曾问远公:‘《易》 以何为体?’答曰:‘《易》以感为体。’傲曰‘铜山西崩,灵钟东应,便是《易》 郁?’远公笑而不答。49”《易》学已成为士人们探讨的主要话题。这也自然不难 理解郭璞何以成为一名易学大家、占卜名士,除了自身猎奇的倾向和对易学的喜 爱,世风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而在此两晋时期,佛教渐渐从域外传入,发展速度也相当的快,此时的玄学 又和佛学的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一些佛神思想,神鬼观念逐渐弥漫于社会中, 有些佛僧甚至参与到方士们的玄谈中来宣扬佛教教义,《世说新语》中便有大量 50 这样的记载。佛教中的别样世界不可避免的也会影响当时文人的创作, 志怪小 说的兴盛就与此有很大的关系,鬼神之说也开始盛行。士人之间,大谈鬼神有无。 《世说新语·方正》:“阮宣子论鬼神有无者。或以人死有鬼,宣子独以为无, 曰:“‘今见鬼者云,’‘着生时衣服,若人死有鬼,衣服复有鬼邪? ’”当时 在士人之间也曾有过许多争论,信其无,信其有都大有人在。 47 《举贤勿拘品行令》《曹操集》,中华书局,1959 年版,第 48 页。 48 《世说新语笺注》,余嘉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版,第 217 页。 49 同上,第 240 页。 50 志怪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之一,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体内容,产生和流行于魏晋南北朝, 与当时社会宗教迷信和玄学风气以及佛教的传播有直接的关系。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指魏晋时代产 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说,也可包括汉代的同类作品。 15 2016 年“园冶杯”风景园林竞赛参赛论文:郭璞《葬书》的环境观与造园观 2.2.3 成书背景 郭璞的父亲郭瑗西晋时初任尚书杜预的都令史。据《晋书》,“尚书杜预有 所增损,缓多驳正之”,推之郭瑗当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卓越的眼光,才有能 力为这位博学多能的尚书提出参考意见;而“以公方著称”,也可见郭瑗人之刚 正不阿。父亲的学识和人品对郭璞产生重要的潜移默化,使得为官出仕,忧国忧 民的情坏在郭璞心中很早就扎下了根。 51 郭璞还受到过一位客居河东高人 郭公的言传身教,可知,年轻的郭璞在郭 公的细心指导之下对深奥微妙的占卜之术已达到一种登堂入室、炉火纯青的境 界。京房、管辂二人皆不是等闲之辈,两人都是易学大家,京房,乃汉代易象数 学研究的大师级人物,常引用《周易》卦爻来阐释卜筮结果,分析因果祸福。管 辂则是曹魏时期京房易象数学的继承人,却不像京前辈一样擅释卦爻,认为真正 懂得易学原理与精髓之人不应该去讨论易学。郭璞与管辂时代相隔不远,加之自 己也较为擅长术数,继承管辂成就较多,因而后人将其术数之学称为“管郭之术” 。 不过,郭璞不同于管辂之处在于,他极为重视在卜筮过程中运用卦爻来解释占卜 结果,并且将积累的经验整理加工形成系统,最终形成著作《洞林》。 卜筮的技艺既锻炼了郭璞的取象思维,又促使其对传统《周易》《连山易》 等卜筮古籍深入研究。可以说,这段时期的生活对于郭璞来说是一笔难得的财富。 郭璞自小受到父亲郭瑗影响,立志成为一个政坛风云人物,出身寒门的郭璞, 非常了解社会底层百姓的生活状况,对民间疾苦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为了改变 饱受战争迫害、流离失所的百姓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况,郭璞主动研究在民间广 为流传的卜筮知识,并积极研习易经占卜。在没有统治阶层人脉关系的情况下, 郭璞想要一展才华、干预政治、实现抱负,只有寄希望于他的特殊才能--占卜。 郭璞希望通过占卜的方式在政坛获得一席之地,所以在动乱的时局中,他不断的 闯荡、游历,磨砺了自己的才能,开拓了自己的眼界,也坚定了他利用所吸纳的 卜筮知识辅佐君王处理朝政、实现自己政治理想、政治抱负的信念和决心。郭璞 在游历的过程中,他走到哪里就将自己掌握的炉火纯青的卜筮之术运用到哪里, 在古籍中多有郭璞施法的记载。而同时,术数不仅渗透郭璞的生活和行为之中, 也影响到郭璞文学创作和语言学作品中。 与佛教相比,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东汉时形成后就对社会产生了很大的 影响,到了魏晋,普及更为深广,很多上层士族都信奉道教。郭璞的游仙诗所提 到的神仙大都为道家所信奉的神仙。连镇标52曾对郭璞的道教思想进行探源,认 51 据《晋书·郭璞传》记载: “有郭公者,客居河东,精于卜巫,璞从之受业。公以青囊 中书九卷与之, 由是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术,攘灾转祸,通致无方,虽京房、管辂不能过也”。 52 连镇标,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易学研究所,教授。曾发表过《郭璞易学思想考》《郭璞道教思想考》《郭 16 第二章 郭璞生平与《葬书》创作背景 为他的易卜,堪舆实践也都有道教的色彩,因为他在易占的活动中使用的法术在 很大程度上与当时流行的道教方术是吻合的,而且郭璞还成功的结合道教理论进 行卜葬相家墓的活动中,获得了当时很多人的认可。当时的一些上层统治者,如 晋元帝、丞相53王导及温娇、54庚亮等都让他占卦,卜问国家大计,大军阀55王敦 在叛逆前也向他卜问自己的未来,一般士大夫乃至民间士人农妇都纷纷请他卜问 生老病死,择葬地相家墓,甚至僻在荒裔的匈奴后部人卜诩,也同他切磋易卜术。 郭璞占卜不拘泥于形式、规则,在卜筮上敢于冲破规则、大胆创新,是占筮 术的积极改革者。主要体现在不拘于原有卦爻,自创筮词。他并不直接简单的挪 用《周易》的卦爻辞,而是进行一些改造,根据求卜者的现实情况,自创了一些 筮词,这是一项非常大胆的创新,也体现了郭璞对易占内容的精准把握和灵活运 用的自信心。 王祎《青岩从录》曰:“择地以葬,其术本于郭璞。”堪舆术是郭璞的专精 领域,在两晋期间,可谓无人能企及,几臻至妙之境。郭璞相墓根据易占定结果, 运用道家道教思想理论,参考阴阳五行说来确定墓地位置是否得风水之宜。 《晋书》载:“璞以母忧去职,卜葬地于暨阳,去水百步许。人以近水为言, 璞曰:‘当即为陆矣。’其后沙涨,去墓数十里皆为桑田。充分展示了郭璞丰富、 扎实的地理知识,同时体现了道教道家的崇水思想。郭璞《葬书》云:“葬者, 乘生气也。……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 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充分阐释了郭璞临水而葬的亲水观念。 《葬书》简要地论述了逝者与生者之间存在着“本骸得气,遗体受荫”,“气 感而应,鬼福及人”的关系, 并从此生发演绎出一整套墓地选择的重要性及其 需要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为后世堪舆学构建起了基本的理论框架。 璞易占与道教关系探考》《郭璞易学渊源考》《郭璞与道教》等相关论文。 53 王导,生于晋武帝咸宁二年(276 年),卒于晋成帝咸康五年(339 年),字茂弘,小名阿龙,晋朝琅砑 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时著名政治家。 54 庚亮(289—340),字元规,东晋颖川鄢陵(河南鄢陵西北)人。咸和九年任江、豫、荆三州刺史。 55 王敦(266 年-324 年),字处仲,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为东晋丞相王导的堂兄。 17 第三章 《葬书》文本分析 第三章 《葬书》文本分析 3.1 内容综述 3.1.1 各版本内容剖析 如前所述,《葬书》成书以后,受到一些数术家和著名的学者的高度重视, 后来有人给《葬书》增加了一些内容,最多时达到二十篇,所以,《葬书》在民 间流传过程中许多后世堪舆家抄录、删减、增加其内容,留存版本很多。各版本 的内容详见表 3-1、3-1、3-3 和 3-4,以明确各个版本的内容异同。 表 3-1《李本芳祖传本》版本的目次 序号 篇目 内容 字数 1 一篇 生气篇 2 二篇 气感篇 3 三篇 风水篇 4 四篇 方法篇 5 五篇 生物篇 6 六篇 乘气篇 7 七篇 垅支篇 8 八篇 造化篇 9 九篇 万乘篇 10 十篇 五不葬篇 全文共计一千六百一十九字 11 十一篇 论势篇 12 十二篇 论形篇 13 十三篇 势与形篇 14 十四篇 败椁篇 15 十五篇 吉藏篇 16 十六篇 四势篇 17 十七篇 朱雀篇 18 十八篇 土质篇 19 十九篇 三吉六凶篇 20 二十篇 总论篇 19 2016 年“园冶杯”风景园林竞赛参赛论文:郭璞《葬书》的环境观与造园观 表 3-2《四库全书》录本的目次 序号 篇目 主旨内容 字数 与李本芳祖传本比较 与《祖传本》比较,祖传本没有的文字: 内篇一:气感 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内篇二:生气 1 内篇 势来形止,是谓全气,全气之地, 内篇三:“势”与“形” 当葬其止。 内篇四:形势论 寅申巳亥四势也,震离坎兑乾坤艮 全文 巽八方也。是故四势之山生八方之龙, 外篇一:“垅”与“支” 共计 四势行龙,八方施生,一得其宅,吉庆 外篇二:“龙” 一千 2 外篇 荣贵。 外篇三:“穴” 八百 夫葬乾者,势欲起伏而长,形欲阔 外篇四:四象 零三 厚而方。葬坤者,势欲连辰而不倾,形 字。 欲广厚而长平。葬艮者,势欲委蛇而顺, 杂篇一:“势”“形”与 形欲缓而起,形欲耸而峨。葬离者,势 3 杂篇 福祸 欲驰而穷,形欲起而崇。葬兑者,势欲 杂篇二:方位与形势 天来而坡垂,形欲方广而平夷。葬坎者, 势欲曲折而长,形欲秀直而昂。 表 3-3 蔡元定删改《葬书》版本的目次 序号 篇目 内容 字数 与李本芳祖传本比较 与《祖传本》比较,篇目名相同的有: 1 一篇 气感篇 气感篇、形势篇、四势篇三个篇目。垅支 2 二篇 因势篇 篇相似的有:平支篇与垅支篇,贵穴篇与 吉藏篇,论势篇与因势篇三个篇目。其内 3 三篇 平支篇 容有些相同的有取类篇与论形篇,造化篇 全文三百四 4 四篇 山势篇 与山势篇二个篇目。 十九句,共 《祖传本》二十篇,除去八篇,蔡元定 5 五篇 四势篇 计一千五百 删去十二的篇目是:生气篇、风水篇、生 零七字。 6 六篇 贵穴篇 物篇、方法篇、乘气篇、万乘篇、五不葬 篇、朱雀篇、土质篇、败椁篇、三吉六凶 7 七篇 形势篇 篇、总论篇。 二者有的是篇目相同而里面内容不 8 八篇 取类篇 同。有的是篇首文句相同,而内容皆非。 22 第三章 《葬书》文本分析 表 3-4《地理直指原真录本》录本的目次 序号 篇目 字数 与李本芳祖传本比较 少于《祖传本》“藏也”二字,二 1 长篇本 全文共计一千六百一十七字 者的文序完全相同,不同的是有些 文句的个别字及其字义不同。 56 蔡元定,是著名的易学家,精通古代数术。他认为二十篇的《葬书》有些 芜杂,进行了整理,删去了十二篇,留下八篇。元朝著名的易学家吴澄,又进一 步作了整理,把全书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吴澄弟子刘则章作了 注释。李定信先生在众多版本中进行筛选,选出《地理直指真原》录本,全文共 计 1617 字,及《李本芳老师祖传本》本文共计 1619 字。通过比较,两版本的文 序完全相同,所不同的是《地理直指原真》录本少于《李本芳祖传本》“藏也” 二字及有些文句的个别字极其字义不同。而其他版本的《葬书》内容都是在《李 本芳祖传本》或者《地理直指原真》基础上的文句调前、挪后、分篇、摘要变化。 虽然版本众多,内容有别,我们不能因此完全抹杀今本《葬书》的价值。也正是 得益于前人的整理、注释才使得我们能有一个从事研究工作的基础。作者按《李 本芳祖传本》(见附录 1)的框架对《葬书》稍加梳理,对《葬书》涉及到的一 些概念和术语给出解释。并就其理论系统作一个概要的描述。 3.1.2 李本芳祖传本《葬书》文本分析 《葬书》文本分析的底稿蓝本为李本芳祖传本的二十篇葬书,同时参考了三 篇本、八篇本以及长篇本等诸多版本的葬书。每一篇的附加释义是在比对诸版本 篇字句中异同确认,再参考郭璞其他文章文风,确定出最接近原著的内容后进行 释义的,(见表 3-5)。在讨论编写体例上来讲,作者参考了诸版本的葬书,以 《李本芳祖传本》为底稿研究得出: 目前诸多版本都不是郭璞原著,都有后人更改的痕迹。李本芳祖传本与原著 贴合程度应当为最高。 文章分篇的体例上,作者参考了东晋以后北齐的相关风水著作,名例、总论 式的内容已提前到篇首,贴合晋人写作方式。因此,诸版本总论性的字句皆置于 最后,可以否定掉葬书成书于宋代说。 李本芳本分篇最多,逻辑较为清晰。但是仔细研究可以发现,除首尾篇目外 56 蔡元定(1135~1198)字季通,学者称西山先生,建宁府建阳县(今属福建)人,蔡发之子。南宋著名理 学家、律吕学家、堪舆学家,朱熹理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被誉为“朱门领袖”、“闽学干城”。 21 2016 年“园冶杯”风景园林竞赛参赛论文:郭璞《葬书》的环境观与造园观 中间篇目顺序有待考证,顺序逻辑有部分错乱。 李本芳本的内容与其他版本相比较,研读时会发现各个版本的内容有所缺 失,应当是时间久远佚失。 葬书全书论及具体葬法,应该算是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特别是汉民族丧葬文化 的一个提纲性的著作。内容纠合青乌学、风水学以及易学,篇幅短但是内容丰富, 内涵深刻。 表 3-5 《葬书》文本分析 序号 篇名 文本内容分析 1 生气篇 提出生气的概念,是全书的核心。 2 气感篇 细论生气之道。 3 风水篇 提出了“风水”的概念,篇幅虽最短,但所述为全书的理论基础。 4 方法篇 提出葬术的原理就在于藏风、得水以聚生气。 5 生物篇 解释了气从何来,因何而止。 此篇虽然篇名为乘气,并未论及乘气之道。是接上一篇龙脉形势进行 6 乘气篇 的论述,论述了垅龙与平地龙的富贵吉祥相地之法。 此篇论述垅龙和平地龙虽然都是吉穴,但是群支之中也要讲究群支平 衡,皆大独小和皆小独大都不是吉穴。龙飞其中,陇龙与平地龙的葬 7 垅支篇 法因其龙脉形势不同,葬法不同。这篇应该是五、六篇的最后延续。 或者说,与第六篇同为第五篇的下属分论。 此篇论述葬法生气在于天地相合,合五行四吉八风之道,则为吉穴。 8 造化篇 葬法之道,法无定法,没有固定之数,合天地之意为上。 此篇除龙虎抱卫,主客相迎、五害不亲,十一不具论及葬法之外,之 9 万乘篇 前的万乘相关内容似乎并无实际含义。 10 五不葬篇 此篇在前诸篇论及陇龙和平地龙之后,入手谈凶穴。 这两篇内容为一体的,风水之道,定乎形势。选定良好的形势,则风 水可乘。古人谈学,必定论及势,那么什么是势?势是一种化外之力, 论势篇 强力于无形之中,势的凶吉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风水凶吉,应当说,势 11 论形篇 是居于风水学的核心地位。形之所以居于次位,这是与中国古代注重 唯心与精神力的体现,葬穴,改形容易,倘若要修改这一块的风水势 那就十分困难了。势是长久以来天地造化而成,形则只是外化。 提出“形”和“势”的概念,以远方来的称为势,近处结的称为形。 12 势与形篇 总的来说,这一篇是上两篇的总结,再次强调了势与形相调节的重要 性,相合则穴吉,相逆则大凶。 22 第三章 《葬书》文本分析 此篇篇名为败椁,但是其内主要谈的是可以生气但同时可以散气,以 13 败椁篇 及散气原因,气散则神散,散气则椁败。 14 吉藏篇 此篇综合前述所有理论举一例吉藏。 此篇是结合了易学的研究。易学的四势就是《周易》说的四象,就是 四面的方位。以穴场来说,左边的砂称为青龙,右边的砂称为白虎, 15 四势篇 前面的砂水称为朱雀,后面的来龙称为玄武。八方之道在于乾、坎、 艮、震、巽、离、坤、兑的八方。即是从八方涌向穴场的生气。论述 完这些基础的易学理论之后,从四势的道理来讲凶吉之穴。 16 朱雀篇 此篇诸多版本字句不一,主要论述水的派、朝吉势,水的衰、谢凶势。 17 土质篇 此篇论及山水环合,山水相映成趣的道理。提出辨土之法。 18 三吉六凶篇 此篇再次举例。 19 总论篇 此篇最终综述。 3.1.3《葬书》主旨内容 在风水学里,一个依山傍水的环境往往被视为“风水宝地”,认为其环境、 形势、格局,甚至坐向都与主人及其后代的运势紧密相关。虽然《葬书》讲的是 相墓地的方法,但其中谈到的风水保持的方法、地形选址的方法、葬地吉凶的判 断方法等,都同样适用于住宅。它所提出的“葬者,藏也,乘生气也”,就对“风 水”一词作了明确的解释,《葬书》全篇以“乘生气”为核心,强调只有保持生 气才能使葬者存乎天地之间。《葬书》偏重风水形势,几乎不讲卦气、宗庙,这 也是它的显著特点之一。 另外,《葬书》在弘扬其生气理念的同时,也介绍了一些实用性的葬法,如 支、垅之上如何决定设置藏穴,和不可葬的五处山地等,《葬书》不到两千字, 却系统地阐述了风水理论。所述核心内容有:葬者乘生气;气感而应;风水由来; 支葬垅葬;五山不葬;吉势凶势;龙虎护卫等。 3.2《葬书》的风水术语和词汇 《葬书》首次提出了风水的概念,并在文章中多次出现有关风水的词汇和 术语,先归纳表 3-6,详细解释见附录 2. 表 3-6 《葬书》中风水词汇 序号 篇目 风水词汇 1 生气篇 生气 2 风水篇 风水 23 2016 年“园冶杯”风景园林竞赛参赛论文:郭璞《葬书》的环境观与造园观 3 气感篇 遗体受荫 4 方法篇 藏风、得水、外气、内气 5 生物篇 地势、山势、踞、揽、却、深、脉、骨、 6 乘气篇 地、土 7 造化篇 八风、五行 8 无不葬篇 五不葬山(童山、断山、石山、过山、独山) 9 论势篇、势与形篇 势、形、降龙 10 吉葬篇 过水、来龙 四势、八方、砂、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玄武拒尸、白 11 四势篇 虎衔尸、土圭、玉尺 三吉(藏神合朔,神迎鬼避;阴阳冲和,五土四备;目力之 巧,工力之具,趋全避缺,增高益下。) 12 三吉六凶篇 六凶(阴阳差错;岁时之乖;力小图大;凭恃福力;僭上逼 下;变应怪见) 13 总论篇 龙 3.3《葬书》的理论体系 以《李本芳祖传本》为例,《葬书》全书共20篇,作者对每篇进行了研读, 对其每篇主旨内容和理论体系进行了梳理。通过分析我们为《葬书》给出一个大 概的理论体系,如图3-1,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葬书》的理论体系还是比较明 确的。 22 第三章 《葬书》文本分析 气运说 气感说 乘生气 聚之不散 行之有止 气行地中 得水为上 藏风次之 土欲细而坚,润不泽 土形气行,物因以生 涸燥深葬,坦夷浅葬 形势说 以势为上 形次之 方又次之 千尺为势 百尺为形 脉 山 支垅之辨 形止气蓄,化生万物 龙脉之说 宜 忌 四势 五害 四象 图 3-1 《葬书》理论体系(自绘) 25 2016 年“园冶杯”风景园林竞赛参赛论文:郭璞《葬书》的环境观与造园观 第四章 《葬书》风水理论的环境观与造园观 《葬书》,是中国堪舆开源第一书。清朝康熙年间编纂的《钦定古今图书集 成》,将其收入丛书之中。虽然《葬书》讲的是相墓地的方法,但其中谈到的风 水保持的方法、地形选址的方法、葬地吉凶的判断方法等,都同样适用于住宅。 因此,对其加以科学的考证,作出全面的科学的解释,是我们环境工作者们重要 的责任。本章作者主要对《葬书》的风水理论做出整理、提炼和分析,并从造园 学、景观生态学、美学等方面对其风水理论做出综合分析。 4.1《葬书》风水论 4.1.1 风水概念提出 从神农氏时期到夏、商、周、秦、汉、三国、东晋初期止,期间虽然有记载 “相地”的史实和涉及“相地”的文献,例如: 春秋战国时期有《考工记》57、 《周礼》58,汉代有《堪舆金匮》59、《宫宅地形》、《周公卜宅经》、《图宅术》 、 《史记》,三国时期有《管氏地理指蒙》等,这期间也出现了许多精通“风水” 60 61 62 63 的人物,如:周朝的周公 ,秦朝的樗里子 ,汉朝的魏伯阳 ,魏国管辂 、蜀国 诸葛亮等,他们都没有提到“风水”一词。汉朝产生了很多形成文字的“地理” 专著,于是中国“风水”到了汉朝开始出现了一个专业名称--堪舆。“堪舆”就 是研究天道、地道的一门学问,也是研究地形高低、水土好坏的专门学问。看来, 57 《考工记》是中国战国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 58 《周礼》是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经济制度的一部着作,是古代儒家主要经典之一。 59 《堪舆金匮》是汉代堪舆家专著之一 60 周公:周公姬旦,姬姓,名旦,也称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因封地在周(今陕 西省宝鸡市),故称周公或周公旦。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尊为儒学奠基 人。 61 樗里疾,嬴姓,名疾,又称樗里子、严君疾,战国中期秦国宗室、将领,秦孝公庶子,秦惠文王异母弟, 其母为韩国人。因足智多谋,绰号“智囊”,被后世堪舆家尊之为“樗里先师”。 62 魏伯阳,东汉著名的黄老道家、炼丹理论家,名翱,字伯阳,号云牙子,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出 身高门望族。世袭簪缨,但魏伯阳生性好道,不肯仕宦,闲居养性,时人莫知之。 63 管辂(209 年-256 年),三国时期曹魏术士。字公明,平原(今山东德州平原县)人。年八九岁,便 喜仰观星辰。成人后,精通《周易》,善于卜筮、相术,习鸟语,相传每言辄中,出神入化。体性宽大, 常以德报怨。正元初,为少府丞。北宋时被追封为平原子。 26 第四章 《葬书》风水理论的环境观与造园观 早期的堪舆家,不仅观天,而且相地,对天象、山川、水土、宅地等都加以研究。 实际上,“堪舆”一词也主要来自注重“形势”的相地术。所以在《葬书》以前 的时代不可能有“风水”一词,也就没有带“风水”二字的堪舆文献。古人说的 堪舆学就是研究地理或者风水的学问。“风水”作为一个特定的名词,是郭璞在 《葬书》中最早提到的。(见图 4-1“风水”称谓的演变);《葬书》中关于风 水一词的论述详见表 4-1。 青囊 地理 相地 相宅 形法 堪舆 风水 青乌 图 4-1 “风水”称谓的演变 表 4-1 《葬书》关于“风水”一词的论述 序号 相关论述 注 1 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木华于春,粟芽于室。 气感说 2 外气横行,内气止生。 内气、外气 3 生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 气行说 4 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风水,藏风聚气 5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得水为上 《葬书》中风水的概念是,地中的“生气”因地势高低而变化运行的,又因 地势的停止而聚集,人们采取措施,使“生气”聚集而不散发出去,使运行的“生 气”能聚留在宅地,这就叫风水。《葬书》又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 次之。” 由此可知,风水有两方面的内容组成,一方面根据阴阳二气的运行规律,根 据地势去寻找生气聚集的地方,作为阴阳二宅的建造地址;另一方面采用合理的 措施,也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使生气不散失,使生气聚止在建筑物内,来加以利 用。由此可见,风水与阴阳学说、地形地貌和建筑三者紧密相关。简单地说,风 水就是对阳宅(房屋)和阴宅(坟墓)的选址和建筑,使之聚“生气”,达到宅 吉的目的。 “风水”虽然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存在已久,但在历史上风水专著含有“风 27 2016 年“园冶杯”风景园林竞赛参赛论文:郭璞《葬书》的环境观与造园观 水”二字的书名却很少,仅有元代朱震亨64的《风水问答》和清代袁培松的《风 水本义》等寥寥数本,可见“风水”只是“堪舆”的一个民间俗称而已。 风水,主要指人们选择建筑地点时,对气候、地质、地貌、生态、景观等各 种建筑环境因素的综合评价,以及建筑营造中的布局措施、某些技术的运用和种 种禁忌的总概括。简单地说,风水就是对阳宅(房屋)和阴宅(坟墓)的选址和 建筑,使之聚“生气”,达到宅吉的目的。 4.1.2 风水的科学内涵 《葬书》风水的核心是乘生气,只要是“生气”汇聚的地方,必定是鸟语花 香,草木茂盛,在这样的地方生存,从科学角度来看有一定道理。 从人体信息学角度分析,人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环境可使人舒适、 舒心,良好的环境场所直接影响人的生长。好的生活环境能带给人们愉快的心情 和健康的身体,而恶劣的环境不利于人们生存,不仅可以给人带来疾病,也可以 带来自然灾害,因此,建筑选址中环境的选择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从地质学角度分析,地球通过大自然中的山川河流、自然地貌、地下水脉和 地质结构。形成了各种的河流、峡谷、火山等,这些地质构造之中又包含和产生 各种化学元素,这些元素有些是有益的,有些是有害的,被人体吸收,对人们生 长健康有很大影响。如有的地方的人会患有各种疾病,有的地方的人就健康长寿, 这与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密切相关。《葬书》风水中的“龙脉”思想,就是现代 地质学关于山脉、水流与岩层走向的学问。 从自然生态学角度分析,《葬书》提出要“藏风聚气”,“得水为上”,如 在有山围绕的地方居住,山体的走势可以阻挡风,居住的地方有水就可以生存。 在夏季风刮过流水,会带来清凉,有利于人们解暑,有水的地方,有利于人们种 植生产;有阳光的地方,适宜植物生长,人得到阳光的照射可以补充钙质,使人 身体健康,在山上建造的房屋不仅有广阔的视角,也不会被自然洪水冲毁,宅旁 有树林和流水可以有效的调节气候。这是风水中的环境景观意识。 4.1.3 风水与景观生态 《葬书》云:“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 谓之生气。”《葬书》已经明确指出了风水三大要素:风、水、气(图 4-2)。 64 朱震亨,字彦修(1281──1358 年),人称丹溪翁,又称为朱丹溪,是金元四大医家之一, 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金匮钩玄》、《本草衍义补遗》等,后人将朱氏临床 经验整理而成《丹溪心法》、《丹溪心法附余》。 28 第四章 《葬书》风水理论的环境观与造园观 图 4-2 风水元素(图片来源《图解葬书》) 实际上, “风水”的“风”不是指平常所说的风,其真实含义是运动之势(阳、 动);从环境观上看,风就是空气的运动。风应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第一,是空 气,本质上是其中的氧气,可供人呼吸,血液中靠他运输。物质靠它氧化。空气 无处不在,故各地差异不大。第二,空气的运动是风,大风产生风害,无风很多 东西发霉,植物生长不好,动物多植物多无风,供氧不足。只有微风,也称和风, 是对动物和植物有利的。故风是既有利也有害。第三,指运动之势。 “风水”的“水”,也不仅指我们平常生活中所说的水(H2O),从环境观 上看,水是由空中汽态水(湿度),河湖海的水,地下水组成。当然,在动植物 体内的水也是水,但是,风水,主要讲的是人体之外的环境水,而不是体内水。 所以风水的正确理解应该是“水土”的概念。《葬书》指出,土地是生气的载体, 有了土地才会有生气;生气是水的本体,有了生气才会有水,水是生命之源,有 了水才会有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的存在。水、气、土、人是一个具有密切联系的 生态系统,其中任何一个元素出现了问题,其他三者都将受到危害。生气之所以 能化生万物,离不开开它所化生出来的土地,有了土地气才会有“生”,成为“生 气”;有了生气才会有水,有了水才会有人。实质上是指地表生态和环境气候的 关系,风水好不好就是一个地方的水土好不好,地表生态和气候情况是否协调。 因此中国朴素的风水学是以探究建筑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为基本目的的。 《葬书》 中有关讲求葬地生态景观美的句子很多,现汇总如表 4-2。 表 4-2 《葬书》中有关生态景观的描述 序号 相关论述 注 1 土厚水深,郁草茂林,贵若千乘,富如万金。 土肥树茂 2 山来水回,贵寿丰财。 山水环绕 29 2016 年“园冶杯”风景园林竞赛参赛论文:郭璞《葬书》的环境观与造园观 3 夫土欲细而坚,润不泽,裁肪切玉,各具五色。 土如裁肪切玉 4 要如肘臂,谓之环抱。 龙虎环抱 5 法每一折,潴而后泄,洋洋悠悠,顾我欲留,其来无源,其去无流。 流水潺潺 由此可见,土肥水美、树木葱笼、流水潺潺、背风向阳的环境对葬者来说是 最大的死后追求。人们为了寄托哀思,总是希望找一块山清水秀,符合“葬乘生 气”的佳地埋葬父母。可见,堪舆家不仅具备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而且还要有 一双发现生态环境之美的眼睛。这也符合了现代生态美学的基本指向,不仅要引 导人们保护生态、贴近自然,还要引导人们去体悟生态之美、欣赏大自然之美。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资源被 污染,矿产资源肆意开采,这将直接导致 “水”、“土”的破坏,使得“生气” 运行的受阻,生态环境系统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导致“温室效应”、沙尘暴、酸 雨、自然灾害频繁,最终承受灾难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所以,我们应该重视生 态环境的保护,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造福子孙后代。 4.2 《葬书》乘“生气”论 4.2.1 生气说 《葬书》开篇第一句话便是:“葬者,藏也,乘生气也。”此为《葬书》的 核心理论,于是选择墓葬的一切活动便围绕着如何“乘生气”而进行。有关生气 的概念,后世风水家的解释是:凡宇宙间的大自然现象,新兴而生茁,这种生气, 在天则周流六虚,在地则化生万物,天以生气为资,地以生气为载,生气聚于地 中,即所谓“五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葬书》的气说构成了日后风水 理论的总纲领。《葬书》中有关生气的相关描述归纳表 4-3: 表 4-3 《葬书》生气论相关论述归纳 序号 相关论述 注 1 葬者,藏也,乘生气也。 生气说 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 气运说 2 之生气。 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 气感说 3 体受荫。 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纳骨, 气感说 4 以荫所生之道也。 5 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气感说 30 第四章 《葬书》风水理论的环境观与造园观 6 经曰:外气横行,内气止生,盖言此也。 外气、内气 7 土者,气之母,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 大地、生气与水 8 经曰:土形气行,物因以生。 形气说 9 经曰:地有吉气,土随而起,支有止气,水随而比。 形气说 10 朱雀源于生气 水气说 从以上文字所述,可整理出彼此的关系:土者 → 气之体 → 气者 → 水之 母,土形气行 → 物因以生。土成为气、水之母,气依附于土而存在,无中生有, 有中转无,万物因此生生不息。《葬书》中有关生气的的循环过程和成因用图示 (图 4-3)表示如下: 65 图 4-3 《葬书》中风水循环示意图 《葬书》认为“生气”是天地间最重要的物质。气的聚散,意味着有无生气 滋养世间万物,人们可以设法使生气聚而不散,以获得理想的“吉”的环境,达 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风水对满意生态环境的追求己成为人们追求理想环 境的永恒主题。而这种与自然相融的生态观更是风水文化亘古不渝的核心思想之 一。 风水学认为,气无所不在,它决定万物的生灭和人的祸福。天地阴阳之气, 呼吸为风,升腾为云,降落为雨,行藏于地中化为生气,就能促进万物生长。土 有土气,人有人气。人类感受大地丰沛旺盛的生气,就能骨壮身健,繁衍不绝。 反之,如受地气细弱断绝的影响,就会衰弱多病,人丁寡少。所以说,地气在地 下的穿行,就像龙脉的游走,会因地势的优良而会聚,因地势的崩断开裂而阻止。 65 图片来源: 希贤《中国古代风水的理论与实践》 31 2016 年“园冶杯”风景园林竞赛参赛论文:郭璞《葬书》的环境观与造园观 这就是风水经典所说的“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 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的深意。 由于风水认为“生气”是生发万物的根基,有“生气”的地方才有希望,有 希望的地方就是“吉地”,所以,风水实践的最终目的就是寻找能够聚集“生气” 的那个地点。 4.2.2“生气”的美学诠释 从美学角度理解“生气”, “生气”是美的,因为“生气行乎地中,发而 出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这即表明:生气虽然在地底 下行走,肉眼看不见,但是它是由万物共同生发出来的,是无比珍贵的;人的生 气来自于父亲的阳气和母亲的阴气之结合,这种阴阳和合之气贯注于婴儿的躯体 之中,一直伴随着他的一生,直到死亡,他的遗体仍然受到阴阳和合之气的庇护。 所以,人死了以后,阴阳和合之气(即“生气”)是不会消灭的,故而要给生气 找到一个美好的居所。这个居所的寻找便是归葬的根本意义所在。正如《葬书》 第一句所言:“葬者,藏也,乘生气也。”葬就是把灵魂好好地藏起来,不要让 它四处流浪,而且还要让它愉快地存活着,让它能够有“生气”去驾驭,能够乘 坐着“生气”而自由游荡,能够极目四野,上天入地,周游八方,这就是生气之 美所透露出来的最高美学境界——“活着时能够逍遥游,死了以后能够乘生气(游 遍天上人间)”。 由此可见,古人的美学境界不但灌输于日常生活举止之中,而且灌输于生死 观念之中,灌输于善待死亡的“葬法”之中,这是古人的自由美学之大智慧,就 像道家宣扬的“无为而无不为”,佛教禅宗宣扬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样,又好似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凤凰集香木而自焚”的“涅槃”(即摆脱肉体 干扰的灵魂绝对自由状态)一般,这些思想和行动的美学“本根”就在于“绝对 自由,无所挂碍”。 4.2.3 “生气”与生态观 《葬书》叙述了生气的成因,这其实就是自然界的生态循环:土(生气行乎 地中)→风(空气)→云→雨→水→土。生气又是“行乎地中”的,要以土地为 载体,所以必须要爱护土地,有了好土地才可能使“生气”勃发,有了勃发“生 气”才能形成控制气的风。风其实是空气流动的现象,风就是空气;空气上升到 天上形成了云;云又变成雨,雨又降到地上,滋润土地,土地再使“生气”勃发。 从现代生态环境学的角度来看,它描绘出了一个“生气循环”图。这个“生气循 环”图是以阴阳哲学为前提,在大地有机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生态系统内 的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与转化。《葬书》认为万物的 能量交换和转化是由于“生气”的缘故。它反映了我国古人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 32
Enter the password to open this PDF file: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