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命科 學 系列 經 典 《中庸》心要 潘 麟 著 2 潘麟先生,安徽定遠人,哲學碩士,生命學家,當代對生命科學有深刻貢獻的思想家。 長期致力於東方文明的傳播與推廣,注重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心性傳承與實踐 爲基礎,開創、倡導並推動生命科學的發展與普及。 主要著作有《家門沒上鎖》《皇冠瑜伽》《〈大學〉廣義》《到彼岸賞月》《〈瑜伽經〉直解》《以心 傳心》《直指生命的真相》《〈中庸〉心要》等,並有書譯成多國語言在國外出版,撰有各類學術論文近百 篇。 3 版權 聲明 包括本書在內的我的所有生命科學著作 , 都是源自於過去 40 多年 , 我 深入學習東方傳統各流派文明文化 、 從事各類生命修證活動的智慧所得。 “ 生命科學 ” 一詞由我率先提出,但生命學的事實,則與人類文明,尤其 是以中印為代表的東方文明 的 起源相伴而生。以現代文明的科學視角視之,這些 終極的 智慧結晶完全能夠建 構和形成一門完善的生命科學體系 ( 具體論述詳見我的各類著作 ) 。 遺憾的是,由於 歷史原因, 它們 長期 被 封存 在 遠離都市 的山林中,混雜於宗教或准宗教傳統中,而極少被大多數人理性認知,更不用說受益。這正是我 提出建構和傳播 “ 生命科學 ” 的根本原因和願力所在。為讓更多人受益,讓思想、文明最大限度溝通,讓全球 心靈越來越近,本人自願放棄名下所有著作版權,希望更多有識之士能夠將其翻譯成其他語種 (這種翻譯含各 種電子翻譯、紙張翻譯出版以及網路發佈) 並廣泛傳播。 如 您 有這方面意願或想法,請隨時與我 的工作團隊 聯繫。 電話: +8617856345223 郵箱: m17856345223@163.com WeChat:Dyglg_9999 願善增長。 潘麟(加蓋章) 嚴重警告:潘麟先生所有生命學著作僅供讀者個人學習、研究和交流。任何人或組 織不得以此謀取任何商業利益,否則必將追究法律責任。 4 弁言片語 以余之 見 , 中 華 文 脈與 道 統 之正宗 —— 儒家 , 欲得以 復興 , 再次成 爲東亞 乃至世界精神文明之主流 與 引 領 者 , 首要之 務 在 於揭示其不共之 價 值 與 意 義 之所在。 儒家不共之 價 值 與 意 義 之所在, 兩 千多年前的 莊 子已 經給 予了 準確 之概括: 內聖 外王。 與 佛道各家比照而知 , 儒家 內聖 之 義 理架 構 , 其不共之 處 是 : 通 過倫 理 覺 醒以 實現 道德 覺 醒 ( 良知彰 顯 ) ; 復 通 過 道德 覺 醒 ( 良知彰 顯 ) 以 實現 生命 ( 心性 ) 覺 醒 ; 復 通 過 生命 ( 心性 ) 覺 醒以化除身心 內 含之 氣 偏 質礙 ( 種種習氣 ) 等所有障 礙與煩 惱 而 實現 身心之 終極 解 脫 , 以及真善美的 徹 底 喚 醒 與 呈 現 ( 內聖圓滿 ) ; 復 由以 內聖 境界 爲 前提和基 礎 , 建立健全 齊 家 、 治 國 和平天下各社 會與 人性 層 面的外王之道。 通 過倫 理 覺 醒 → 道德 覺 醒 ( 良知彰 顯 ) → 生命 ( 心性 ) 覺 醒 → 化除身心 種種習氣 → 實現 身心之 終極 解 脫 以及真善美的 徹 底 喚 醒 → ( 以 內聖爲 基 ) 建立 齊 家 、 治 國 和平天下各社 會與 人性 層 面的外王之道 。 迄今 爲 止 , 儒家是人 類 文明各分支中 , 唯一 擁 有此 覺 醒 與 解 脫 次第的完整 體 系 與豐 富文 獻 的流派 。 此 獨 特的 內聖 外王之道 , 實爲 儒家不共的 價 值 與 意 義 之所在 , 也是我 們 今 天仍然要 堅決傳 承 與 弘 揚 此 學 之根由! 5 述聖 孔伋(子思子)像 6 本書作者 7 目 錄 序 言:郭店儒 簡與 子思研究 .................................................................. ( 17 頁 ) 緒 言:《中庸》之由 來與 「中庸」之思想源流 .......................................... ( 39 頁 ) 第一章 ............................................. ( 60 頁) 天命之謂性 , 率性之謂道 , 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 ; 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 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 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第二章 ........................... ...... ............ ( 122 頁) 仲尼 曰 : 「 君子中庸 , 小人反中庸 。 君子之中庸也 , 君子而時中 。 小人之反中庸也 ( 有書作 『 小人之反中庸 也 』 ,也有書作 『 小人之中庸也 』 ) ,小人而無忌憚也。 」 第三章 ........................... ...... ............ ( 124 頁) 子曰: 「 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 第四章 ..................... ...... .................. ( 125 頁) 子曰: 「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 , 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 , 不肖者 不及也。 」 「 人莫不飲食也 , 鮮能知味也。 」 第五章 ........................ ...... ............... ( 133 頁) 子曰: 「 道其不行矣夫 !」 第六章 ............................................. ( 134 頁) 子曰: 「 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 , 隱惡而揚善 , 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 爲 舜乎! 」 第七章 ........................ ...... ............... ( 138 頁) 子曰: 「 人皆曰 『 予知 』 ,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 『 予知 』 ,擇乎中庸,而不 能期月守也。 」 第八章 ........................ ...... ............... ( 140 頁) 子 曰:「 回之 爲 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 第九章 ........................... ...... ............ ( 141 頁) 子 曰:「 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 , 不可能也。 」 第十章 .............................. ...... ......... ( 142 頁) 子路問強。 8 子 曰 : 「 南方之強與 , 北方之強與 , 抑而強與?寬柔以教 , 不報無道 , 南方之強也 , 君子居之 。 衽金革 , 死而不厭 , 北方之強也 , 而強者居之 。 故君子和而不流 , 強哉矯 ! 中立而不倚 , 強哉矯 ! 國有道 , 不變塞焉 , 強哉矯 ! 國無道,至死不變 , 強哉矯 !」 第十一章 .............................. ...... ......... ( 148 頁) 子 曰 : 「 素隱行怪 , 後世有述焉 , 吾弗 爲 之矣 。 君子遵道而行 , 半途而廢 , 吾弗能已矣 。 君子依乎中庸 , 遯世不見知而不悔 , 唯聖者能之。 」 第十二章 .............................. ...... ......... ( 152 頁) 君子之道,費而隱。 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 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 ; 語小,天下莫能破焉。 《詩》云:「 鳶飛戾天 , 魚躍於淵。 」 言其上下察也。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 。 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第十三章 ........................... ...... ............ ( 156 頁) 子 曰:「 道不遠人。人之 爲 道而遠人,不可以 爲 道。 」 「《 詩 》 雲 :『 伐柯伐柯,其則不遠。 』 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 , 猶以 爲 遠。 」 「 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 「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 事兄 , 未能也 ; 所求乎朋友 , 先施之 , 未能也 。 庸德之行 , 庸言之謹 ; 有所不足 , 不敢不勉 ; 有餘 , 不敢盡 。 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 第十四章 .............................. ...... ......... ( 174 頁)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素富貴 , 行乎富貴 ; 素貧賤 , 行乎貧賤 ; 素夷狄 , 行乎夷狄 ; 素患難 , 行乎患難 。 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 。 正己而不求於人 , 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 子 曰:「 射 , 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 第十五章 .............................. ...... ......... ( 185 頁) 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 《詩》曰:「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帑。 」 子 曰:「 父母其順矣乎。 」 第十六章 ........................... ...... ............ ( 189 頁) 子 曰:「 鬼神之 爲 德,其盛矣乎。 」 「 視之而弗見 , 聽之而弗聞 , 體物而不可遺。 」 「 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 「《詩》曰:『 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 」 「 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揜,如此夫。 」 第十七章 .............................. ...... ......... ( 205 頁) 9 子 曰:「 舜其大孝也與!德 爲 聖人,尊 爲 天子,富有四海之內 , 宗廟饗之,子孫保之。 」 「 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 」 「 故天之生物 , 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 」 「《詩》曰:『 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祿於天 , 保佑命之,自天申之 。』 」 「 故大德者必受命。 」 第十八章 ........................... ...... ............ ( 211 頁) 子曰:「無憂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 爲 父,以武王 爲 子。父作之,子述之。 」 「 武王纘太王、王季、文王之緒。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顯名,尊 爲 天子 , 富有四海之內, 宗廟饗之,子孫保之。 」 「 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太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斯禮也,達乎諸侯大夫,及 士庶人。父 爲 大夫,子 爲 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 爲 士,子 爲 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喪,達乎大 夫;三年之喪,達乎天子 ; 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 第十九章 ........................... ...... ............ ( 218 頁) 子 曰:「 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 「 春秋 , 修其祖廟 , 陳其宗器 , 設其裳衣 , 薦其時食 。 宗廟之禮 , 所以序昭穆也 。 序爵 , 所以辨貴賤也 。 序事,所以辨賢也。旅酬下 爲 上,所以逮賤也。燕毛 , 所以序齒也。 」 「 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 ,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 「 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 乎 !」 第二十章 .............................. ...... ......... ( 222 頁) 哀公問政。 子 曰:「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 「 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也。 」 「 故 爲 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 「 仁者,人也,親親 爲 大 ; 義者,宜也,尊賢 爲 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 」 「 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 「 故君子 , 不可以不修身 。 思修身 , 不可以不事親 。 思事親 , 不可以不知人 。 思知人 , 不可以不知天 。 」 「 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 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 , 一也。 」 「 或生而知之 , 或學而知之 , 或困而知之 。 及其知之 , 一也 。 或安而行之 , 或利而行之 , 或勉強而行之 。 及其成功,一也。 」 子 曰:「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 「 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 「 凡 爲 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 柔遠人也、懷諸侯也。 」 「 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 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 「 齊明盛服,非禮不動 , 所以修身也。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 惡,所以勸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 試,既稟稱事,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 , 所以柔遠人也。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 10 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 」 「 凡 爲 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 , 一也。 」 「 凡事 , 豫則立 , 不豫則廢 。 言前定 , 則不跲 。 事前定 , 則不困 。 行前定 , 則不疚 。 道前定 , 則不窮 。 」 「 在下位 , 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 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者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 「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 , 不思而得 , 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 善而固執之者也。 」 「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 「 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 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 必明,雖柔必強。」 第二十一章 ........................... ...... ............ ( 251 頁)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 , 明則誠矣。 第二十二章 .............................. ...... ......... ( 253 頁) 唯天下至誠 爲 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 讚天地之化育。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第二十三章 ........................... ...... ............ ( 255 頁) 其次致曲。曲能有誠 , 誠則形 , 形則著 , 著則明 , 明則動 , 動則變 , 變則化。唯天下至誠 爲 能化。 第二十四章 ........................... ...... ............ ( 258 頁) 至誠之道 , 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 : 善 , 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第二十五章 ........................... ...... ............ ( 260 頁) 誠者 , 自成也 ; 而道 , 自道也。 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 爲 貴。 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 , 所以成物也。成己 , 仁也 ; 成物 , 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 宜也。 第二十六章 ........................... ...... ............ ( 263 頁) 故至誠無息。 不息則久,久則征。 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 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 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 爲 而成。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 : 其 爲 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 天地之道 : 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今夫天 , 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今夫地 , 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 , 載華 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萬物載焉。今夫山 , 一卷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 11 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蛟、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 《詩》云:「 維天之命,於穆不已。 」 蓋 曰: 天之所以 爲 天也。 「 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 」 蓋 曰: 文王之所以 爲 文也。純亦不已。 第二十七章 ........................... ...... ............ ( 272 頁) 大哉 , 聖人之道! 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 優優大哉 。 禮儀三百 , 威儀三千。待其人而 後 行。 故 曰:「 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 , 致廣大而盡精微 , 極高明而道中庸。 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是故居上不驕, 爲 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 《詩》曰 : 「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 其此之謂歟? 第二十八章 .............................. ...... ......... ( 278 頁) 子曰: 「 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 , 災及其身者也。 」 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 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 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 子 曰:「 吾說夏禮,杞不足徵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 」 第二十九章 .............................. ...... ......... ( 281 頁)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 。 上焉者雖善,無征。無征,不信。不信,民弗從。下焉者雖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從。 故君子之道,本諸身 , 徵諸庶民 , 考諸三王而不繆 , 建諸天地而不悖 , 質諸鬼神而無疑 , 百世以俟聖人 而不惑。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知人也。 是故君子動而世 爲 天下道,行而世 爲 天下法,言而世 爲 天下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 《詩》曰:「 在彼無惡,在此無射;庶幾夙夜,以永終譽。 」 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譽於天下者也。 第三十章 ................................. ...... ...... ( 284 頁) 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 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 萬物並育而不相害 , 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 , 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 爲 大也。 第三十一章 ........................... ...... ............ ( 285 頁) 唯天下至聖, 爲 能聰 、 明 、 睿 、 知 , 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 , 足以有容也;發、強、剛、毅 , 足 以有執也;齊、莊、中、正 , 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 , 足以有別也。 溥博淵泉,而時出之。溥博如天 , 淵泉如淵。見而民莫不敬 , 言而民莫不信 , 行而民莫不說。 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隊 , 凡有血氣者 , 莫不尊親。故 曰:「 配天 」 。 第三十二章 .............................. ...... ......... ( 287 頁) 唯天下至誠,方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 12 肫肫其仁 , 淵淵其淵 , 浩浩其天 。 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第三十三章 ........................... ...... ............ ( 288 頁) 《詩》曰:「 衣錦尚 䌹 。」 惡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 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詩》云:「 潛雖伏矣,亦孔之炤。 」 故君子內省不疚,無惡於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 見乎。 《詩》云:「 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 」 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 《詩》曰:「 奏假無言,時靡有爭。 」 是故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威於鈇鉞。 《詩》曰:「 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 」 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 《詩》云:「 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 」 子 曰:「 聲色之於以化民,末也。 」 《詩》曰:「 德輶如毛。 」 毛猶有倫。 「 上天之載,無聲無臭。 」 至矣。 附 錄 :生命科 學與 新 軸 心 時 代 ........................................................................ ( 298 頁 ) 13 序 言: 郭店儒簡與子思研究 [ 1 ] 孔德立 [ 2 ] 1993 年 , 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戰國竹簡 , 使人們直接看到了戰國中期豐富的儒 、 道兩家的珍貴文獻 。 這給學術界帶來了巨大的震動,爲重新審視先秦儒學史、思想史提供了新的契機。郭店楚簡的儒家簡文獻, 學術界已經認定屬於子思學派的著作《子思子》,爲子思的研究開拓了廣闊的學術空間。 在先秦儒學史上,孔子以後的學術傳承如何,孔子與孟子之間的學術環節怎樣連接,這是早期儒學研究 中十分重要又十分關鍵的問題。筆者身處子思故里,每當漫步在古老幽深的孔林裡,看到子思墓前的碑文寫 著「沂國述聖公墓」時,不禁想到:在後世儒家所列的幾位聖人中,子思就是其中的一位,可見,子思在中 國儒學史、思想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學者們一般認爲孟子曾經學於「子思之門人」,孔子的孫子子思在孔、孟之間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但是, 由 於資料的匱乏,人們對此難言其詳。本來,《孔叢子》中關於子思的記載有六章之多,但由於「疑 古」思潮的巨大消極影響,很多人不能相信這裡的記載,甚至不能相信子思學派的存在,從而形成了儒學史 上重要的學術疑案。值得欣幸的是,郭店楚墓竹簡的出土,爲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直接的學術信息。 目前,已經有不少學人對郭店儒簡與子思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但是, 學界對於 子思是否直接學於孔 子、子思是否學於曾子、子思對孔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體現在哪些方面、思孟學派五行說創立的原因和目的 等問題還存在著爭論 。 本人以郭店儒簡爲基礎 , 結合傳世文獻 , 參照學界時賢的研究成果和 2001 年底出版的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 [ 3 ]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郭店楚簡與子思研究是目前學界的熱點問題,又是重 要問題。以本人微薄學力,研究這一倍受中外學界關注的重大學術問題,不當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各位專家 不吝指教。 一、子思的生卒年問題 子思生年問題涉及子思是否直接學於孔子,是否受到孔子晚年思想的影響。傳統上對子思生年的說法均 不能證明子思直接學於孔子 。 所以對子思生年重新考察是有必要的 。 作爲孔子的嫡孫 [ 4 ] , 子思親受孔子傳道 。 《孔叢子 · 記問》篇記載: 夫子閑居 , 喟然而嘆 。 子思再拜 。 請 曰 : 「 意子孫不修 , 將忝祖乎?羨堯舜之道 , 恨不及乎? 」 夫子 曰 : 「爾孺子,安知吾志?」子思對 曰 :「 伋 於進膳。亟聞夫子之教:其父析薪,其 子 弗克負荷,是謂不肖。 伋 每思之,所以大恐而不懈也。」夫子忻然笑 曰 :「然乎!吾無憂矣。世不廢業,其克昌乎?」 子思與孔子的這段對話,是子思學於孔子的有力證據。但是,許多學者對《孔叢子》的記載疑而不信, 原因是傳統說法認爲 : 子思在孔子死時年齡尚小 , 無法受其親傳 。 其實 , 《 孔叢子 》 是研究子思的重要文獻 , 黃懷信先生認爲:《孔叢子》 記 孔子、子思、子高的部分均有原始材料,其文字基本上採集舊材料或據舊材 料加工而成,不能把《孔叢子》視爲偽書 [ 5 ] 。爲了進一步證明《孔叢子》記載的可靠 性 ,子思少年之時確實 受教於孔子,子思的生年是問題的關鍵。子思的生卒年代先秦史籍未明載,所以歷來爭論很大。目前,主要 有三種說法: (1) 《史記 · 孔子世家》載「伯魚生 伋 ,字子思,年六十二。」《索隱》按「《家語》孔子年十九,娶於 [ 1 ] 本文 爲 作者 孔德立 的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 20 0 2 年通過)。 ( 引者注 ) [ 2 ] 孔德立,山東曲阜人,歷史學博士(南京大學)、博士後(北京師範大學),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 引者注 ) [ 3 ] 李學勤先生談到對 《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 》 年代和出土地區的看法 , 他說 : 「 現有楚簡大多出土於江陵地區 , 下葬年代大概在 西元 前 300 年左右 。 但是墓葬年代衹能確定簡書的時代下限 , 而無法坐實成書年代和抄寫年代 。 」 〔 餘瑾 : 《 上博藏簡 ( 一 ) 討論會綜述 》 簡帛研究網 : www .bamboosilk.org , 2002 年 1 月 23 日 〕 這就暗含上博藏簡的成書年代和抄寫年代應更早於 西元 前 300 年 , 與郭店儒簡的成書年代和抄寫年代相差不大。 ( 原註 ) [ 4 ] 《 禮記 · 檀弓 》 謂 「 子思之哭嫂也 爲 位 」 , 錢穆據此認 爲 「 是 子 思有嫂也 。 子 思 既有嫂 , 則知其有兄矣 。 伯魚早卒 , 而子思有兄 , 則子思之生 , 不能 甚前 。 或謂其親受業於孔子 , 決不然矣 。 」 ( 《 先秦諸子系年考辨 》 第 173 頁 , 中華書局 , 1985 年 ) 學者多宗此說 。 但此條並非就是 「 子思有兄 」 或 「 子 思之生 , 不能甚前 」 的鐵證 。 簡朝亮已在 《 禮記子思子言鄭注補正 》 中指出此處的 子 思應 爲 原憲 ( 字子思 ) , 而非孔子之孫孔 伋 。 詳見 《 續修四庫全書 》 第 593 卷 , 第 192 頁。 ( 原註 ) [ 5 ] 對《孔叢子》著作時代以及作者的研究 , 請參見黃懷信:《 〈 孔叢子 〉 的時代與作者》 ,《 西北大學學報》 , 1987 年第 1 期。 ( 原註 ) 14 亓官氏 [ 1 ] 之女,一歲而生伯魚。」如果子思在伯魚卒年而生,可知子思生於孔子 七十 歲之時,即西元前 48 3 年,又「子思六十二」,所以子思卒年在西元前 419 年。 [ 2 ] (2) 蔣伯潛《諸子通考》謂「西元前 495 年孔鯉、顏回卒, 孔伋 生。西元前 406 年 孔伋 卒,是年爲魯穆公 二年 [ 3 ] 。」 (3) 錢穆在《先秦諸子系年考辨》一書中有「子思生年考」的專節。他認爲子思的生卒年代爲西元前 483 — 前 402 年。 以上三種說法 中 最盛行的是「錢穆說」和「《史記》說」,而「蔣伯潛說」不被人們關注。在我們所能 見到的史料中,還很難推斷出子思確切的生卒年代。但是,如果我們對以上三種說法仔細地爬梳,再結合新 出土文獻的支持,有可能得到近乎事實的結論。 首先,郭店儒簡有《魯穆公問子思》一文,給史籍所稱子思爲魯穆公師的說法以有力支持 [ 4 ] 。據《六國 年表》,魯穆西元年爲西元前 407 年。錢穆考證魯穆西元年爲周威烈王十一年 [ 5 ] ,較《年表》提前了八年, 則魯穆西元年在西元前 415 年。錢穆此說言之成理,可從。如果按《世家》所說子思生於伯魚卒年,又子思 「六十二」,那麼,子思卒年是西元前 421 年,子思是不可能爲魯穆公師的。如果在竹簡《魯穆公問子思》 出土之前 , 還有人對司馬遷的說法存在留戀的話 , 那麼現在 , 就可以徹底拋棄子思 「 六十二 」 歲的短壽說了 。 其次,錢穆謂:「伯魚之卒,在周敬王三十七年。或謂遺腹生子思, 則 子思生,至遲亦在周敬王三十七 八年也 [ 6 ] 。」錢穆推斷子思的生年和《史記》 一 樣,都以伯魚「年 五 十」爲依據。錢穆沿用清人毛奇齡和孔 繼汾之說,認爲《世家》所說「子思年六十二」應爲「八十二」之誤 [ 7 ] 。這樣,使子思的卒年與魯穆西元年 能接上,且多出幾年,頗具說服力。但「六十二」爲「八十二」之誤也衹是推測之說。 以上兩種關於子思生年的推論,都是以「孔子二十生伯魚,伯魚年五十」爲依據。那麼,這個依據是否 可靠?除了以上依據外 , 還有一個可以作爲推斷子思生年的重要依據 , 卻被人們所忽視 , 那就是顏回的卒年 。 《論語 · 先進》載: 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爲之槨。子曰:「纔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 爲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 這段話告訴我們,伯魚之死在顏回之前。這樣,伯魚至遲和顏回同年而卒。《仲尼弟子列傳》載「顏回 者 , 魯人也 , 字子淵 。 少孔子三十歲 。 」 同篇又載 「 回年二十九 , 發盡白 , 蚤 [ 8 ] 死 」 。 《 孔子家語 》 云 「 ( 顏 回 ) 年二十九而發白 , 三十一 蚤 死 。 」 《 孔子世家索隱 》 及 《 文選 · 辨命論註 》 引 《 家語 》 都作 「 ( 顏回年 ) 三十二」 [ 9 ] 。《列子 · 力命》篇曰:「顏淵之纔不出眾人之下,而壽四八 [ 10 ] 。」程樹德謂:「案四八者,三 十二也 , 與 《 家語 》 之三十一 只 差一歲 , 當時 《 列子 》 舉成數耳 [ 11 ] 。 」 《 家語 》 《 史記索隱 》 《 文選注 》 《 列 子》所記載的顏回壽「三十一」或「三十二」歲說與《仲尼弟子列傳》的壽「二十九」接近。 按以上文獻 記 載 , 可推斷 出 顏 回 當卒於孔子 五 十九 、 六十一或六十二歲之時 , 即 哀 公二年 、 四 年或 五 年 , [ 1 ] 亓 ( q í ) 官氏 爲春秋時常見之複姓 。 「 亓 」 同 「 丌 」 「 笄 」 。 亓 ( 笄 ) 官是官職之名 , 是掌管笄禮的官 。 笄禮是女子年至十五歲時舉行的在頭髮上插 笄的儀式 , 以此作爲由少女正式轉爲成人的象徵 。 古人十分看重這個儀式和官職 。 在春秋戰國時期 , 各個諸侯國都設有此官職 。 丌官姓就是因這種官職 的後代出於紀念先人之目的而出現的,稱丌官氏。在明初朱元璋登基後的改姓運動中,「丌官」複姓被改成了單姓「亓(丌)」。(引者注) [ 2 ] 根據 孔德立先生的原文 「 子思生於孔子 七十 歲之時 , 即西元前 483 年 , 又 『 子思六十二 』 , 所以子思卒年在西元前 419 年 」 推算 , 子思 於 西元 前 48 3 年出生, 六十二 歲去世, 故 子思卒年 應 爲西元 前 421 年 , 非西元前 419 年。(引者注) [ 3 ] 蔣伯潛:《諸子通考》第 284 — 285 頁 , 浙江古籍出版社 , 1985 年 。 ( 原註 ) [ 4 ] 下列史籍有子思 爲 魯穆公師的記載 : 《 孟子 · 公孫丑 · 下 》 《 韓非子 · 難三 》 《 禮記 · 檀弓 》 《 鹽鐵論 · 相刺 》 《 說苑 · 難言 》 《 論衡 · 非韓 》 《 孔 叢子》。(原註) [ 5 ] 錢穆說 : 「 《 史記 · 魯世家 》 載魯 哀 公以下列君年數 , 與年表多異 —— 餘 爲 之考其異同得失 , 而知 《 世家 》 之可信 , 《 年表 》 之不可依也 。 」 其詳細 考證見 《 先秦諸子系年考辨》第 155 頁 , 中華書局 , 1985 年。 ( 原註 ) [ 6 ] 錢穆: 《 先秦諸子系年考辨》 , 第 173 頁 , 中華書局 , 1985 年 。( 原註 ) [ 7 ] 「毛奇齡 《 四書勝言》引王復禮說 , 謂『年六十二』乃『八十二』之誤 。 」 ( 轉引自蔣伯潛《諸子通考 》 第 104 頁 , 浙江古籍出版社 , 1985 年 ) 孔 繼汾謂 : 「 《 史記 》 稱子思年六十二歲 , 今考先聖卒於魯哀公十六年又六十九年而魯穆公始立 , 子思生於先聖未卒之先 , 而受敬禮於穆公即位之後 , 核 之年歲不相合 , 或以六十二 爲 八十二之誤 , 意者其或然乎 。 」 ( 《闕裡文獻考》第 98 頁 , 《孔子文化大全》叢書 , 齊魯書社 )。( 原註 ) [ 8 ] 古文中「蚤」與「早」同音亦同意。(引者注) [ 9 ] 學人以前多疑 《 孔子家語 》 是王肅偽作 , 其實不然 。 近幾年來許多前沿學者已辨其誤 , 發現該書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 楊 朝明先生認 爲 : 「 是書記載 孔子的生平事蹟 , 約成書於春秋末戰國初 。 與 《 論語 》 一樣 , 是研究孔子的重要資料 。 」 ( 楊朝明先生等著 : 《 儒家文化面面觀 》 第 140 頁 , 齊魯書社 , 2000 年 ) 《家語》是研究孔子的重要資料 , 當然也是研究孔門弟子的重要資料。 ( 原註 ) [ 10 ] 〔唐 〕 盧重元注 : 《列子》第 293 頁 ,《 續修四庫全書》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原註 ) [ 11 ] 程樹德: 《 論語集釋》第 756 頁 , 中華書局 , 1990 年 。( 原註 ) 15 適 逢 孔子在陳或 蔡 遇絕糧之困境 [ 1 ] 。蔣伯潛也由此推斷出「顏子卒於旅次,旅次無此長物,故顏路請貨子之 車以爲之槨也」 [ 2 ] ,蔣說是有道理的。在孔子適陳蔡之前,孔子及弟子們曾遭遇匡人之難。《論語 · 先進》 記載:「子畏於匡,顏淵後。子曰:『吾以 女 爲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孔子與顏回師生之情 猶如父子之情,孔子不會因自己被困,顏回後至而埋怨他。合理的解釋是:子畏匡時,顏回可能生了大病, 所以,孔子才有「吾以 女 爲死矣」之語。去匡未幾,顏回病更甚,「年二十九而發白」,「三十一」或「三 十二」卒於旅次。 我們基本可以相信顏回卒年不晚於哀公五年的說法。在《孔子世家》中,除了陳 蔡 絕糧時出現了顏回與 孔子的對話外,還有一處有關顏回的記載,是在哀公十四年。如果顏回一直活到哀公十四年,顏回作爲孔子 最得意的弟子,其言行應倍受孔子及弟子們的關注。而《孔子世家》和其 它 文獻關於他在此時期的活動均無 記載,這不大合乎常理。 《魯 世 家》云:「(魯哀公)十一年,齊伐魯。季氏用冉有有功,思孔子,孔子自衛歸魯。」《孔子世 家》載:「孔子之去魯凡十四歲而反乎魯。魯哀公問政,對曰:『政在選臣。』季康子問政,曰:『舉直錯 諸枉,則枉者直。』」在孔子返魯(哀公十一年)以後魯哀公以及季康子問其政,從孔子的回答中,我們都 可以發現孔子主張選賢舉能 , 並且孔子非常希望他的弟子出去做官 [ 3 ] , 而在這種情況下 , 極有可能出現 , 《 論 語 · 雍也》篇和《論語 · 先進》篇所載魯哀公和季康子接著追問孔子同樣的問題:「弟子孰爲好學?」而此 時顏回卻「不幸短命死矣」。孔子的建議終究不能挽救江河 日 下的魯國政風,《孔子世家》載「然魯終不能 用孔子,孔子 亦 不求仕」,這表明孔子返魯後當政沒多長時間, 於 其人生的最後幾年退出政界,專心整理文 化典籍。所以,《孔子世家》和《論語 · 雍 也》《論語 · 先進》所載魯哀公和季康子問孔子之語的時間不應 遲於 哀 公 十四 年。 其實 , 《 孔子世家 》 所載魯 哀 公十四年春顏回之死 , 與 《 弟子傳 》 的 「 回年二十九 」 並不矛盾 。 《 世家 》 在此處參考了《公羊傳》,但太史公畢竟是一個嚴肅的史學家,他已意識到《公羊傳》此處的謬誤 [ 4 ] 。《世 家》云:「顏淵死,孔子曰:『天喪予!』及西狩見麟,曰:『吾道窮矣!』喟然嘆曰:『莫知我夫!』」 此處「顏淵死」與「西狩見麟」之間有一個「及」字,即顏回死後,孔子痛失愛徒,以致於發出「天喪予」 的哀嘆,等到「西狩見麟」時,孔 子 曰:「吾道窮矣!」太史公此處是進一步強調顏回之死給孔子以沉重打 擊的程度,與「吾道窮矣」一樣的重要,並不是說顏回卒於此年。 綜上所考,顏回的卒年不晚於哀公五年,按《世家》所說伯魚長顏回 十 歲。無論伯魚的年齡是四十歲或 是四十二歲 [ 5 ] ,伯魚的卒年都早於顏回的卒年,即伯魚的卒年不晚於西元前 490 年。所以,子思的生年至遲 也在西元前 490 年。子思的卒年在魯穆西元年以後,且應當多出十幾年更爲允當。按錢穆說,魯穆西元年爲 西元前 415 年。所以,子思的卒年在西元前 405 年前後。 在孔子一生的最後幾年時光裡,伯魚和顏回都已不在 孔子 身邊,一代哲人的政治理念、治國平天下的偉 大抱負終究得不到實現。而在此時,子思是 孔 子最大的思想寄託,少年子思也已懂得祖父的心思。於是,孔 子親自授學給他。《孔叢子》記載的大量孔子和子思的對話,是研究子思的重要資料 [ 6 ] 。康有爲曾說過「子 [ 1 ] 反對此說者皆以 《 孔子世家 》 所載哀公六年孔子在陳蔡絕糧時 , 顏回還活著 爲 根據 。 朱熹 已 辨其誤 : 「 《 史記 》 云 『 於是楚昭王使人聘孔子 , 孔子將 往拜禮 , 而陳蔡大夫發徒圍之 , 故孔子絕糧於陳蔡之間 。 』 有慍見及告子貢一貫之語 。 按是時陳蔡臣服於楚 , 若楚王來聘孔子 , 陳蔡大夫安敢圍之 。 且 據 《 論語》 , 絕糧當在去衛如陳之時 。」( 朱熹: 《 四書章句集註》之 《 論語序說》第 42 頁 , 中華書局 , 1983 年 ) 又按 , 《左傳》記載「 吳 伐陳 , 楚 救陳 」 是哀公六年事 , 但是沒有明確說明孔子絕糧於此年 , 《 世家 》 記 「 吳 伐陳 , 楚救陳 」 和絕糧之事 爲 一條 , 《 集解 》 徐廣 曰 「 哀公四年 」 , 疑絕糧 之事並非發生在哀公六年 。《 論語 · 衛靈公》明載「在陳絕糧 , 從者病 , 莫能興」 , 而非《世家》所云「陳蔡之間」也 。( 原註 ) [ 2 ] 伯 潛按 : 「 伯魚 、 顏子同年卒 , 而伯魚較早 。 時孔子正棲遲陳 、 蔡之間 , 故顏路請貨車以 爲 槨 , 孔子謂不可徒行也 。 」 ( 《 諸子通考 》 第 104 頁 , 浙 江古籍出版社 , 1985 年 )( 原註 ) [ 3 ] 吳龍輝認 爲, 孔子弟子師事孔子的目的主要是做官 , 而不是求學。詳見《原始儒家考述》第 23 頁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1996 年。 ( 原註 ) [ 4 ] 《 孔子世家 》 此處襲用了 《 公羊傳 》 哀公十四年的有關記載 。 蔣慶說 : 「 從 《 史記 》 一書來看 , 雖多經劉歆竄亂 , 史遷傳承公羊之跡斑斑可考 。 」 ( 《 公 羊學引論》第 82 頁 , 遼寧教育出版社 , 1995 年 )《 公羊傳》哀公十四年 曰 :「顏淵死 , 子 曰 :『噫 , 天喪予 ! 』子路死 , 子 曰 :『天祝予 ! 』西狩獲 麟 , 孔子 曰 :『吾道窮矣 !』」(《 春秋三傳》第 536 頁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7 年 ) 然據 《 世家》 , 子路死於哀公十五年衛國之亂。可知《公羊傳 》 所記子路死於哀公十四年不確 , 所以 , 顏回卒於此年亦不可盡信。 ( 原註 ) [ 5 ] 學界多以 「 伯魚年五十 」 爲 依據 , 伯魚卒於孔子七十歲時而否認顏回卒於孔子六十一或六十二歲時 。 持此觀點的學者認 爲 《 論語 · 先進 》 篇所載伯魚 比顏回早卒相矛盾 , 或是說 《 弟子傳 》 記載顏回少孔子三十歲 爲 四十歲之誤 , 这些依据都是以 “ 伯鱼年五十 ” 为坐标的 。 既然大家基本认定 “ 子思年六 十二 ” 靠不住 , 那麼 , 「伯魚年五十」 爲 何而就證據確鑿呢 ?( 原註 ) [ 6 ] 《 孔叢子 》 的價值漸 爲 學界所重視 。 李學勤先生說 : 「 《 孔叢子 》 一書可以說是孔氏家學的學案 , 由孔子一直記到孔季彥 。 《 孔叢 子 》 也是長期公認 的『偽書』 , ...... 但這部書的出現並不太晚。」 ( 詳見李學勤先生《失落的文明》第 331 頁 , 第 34 1 — 342 頁 , 上海文藝出版社 , 1997 年 ) 蒙文通教授 16 思十餘歲親受孔子之道」 [ 1 ] ,這是有道理的。 二、《子思子》管窺 (一)史料記載中的《子思子》 《韓非子 · 顯學》篇記「儒分爲八」,其中有子思之儒。子思學派既然顯赫於世,應該也有著作。歷代 文獻對子思學派的著作本來記載是明確的 。 《 漢志 · 諸子略 》 儒家類載 「 《 子思 》 二十三篇 」 , 並注曰 : 「 名 伋 ,孔子孫,爲魯穆公師」。《隋書 · 經籍誌》《唐書 · 藝文誌》均載《子思子》七卷。唐 代 馬總《意林》 「節錄《子思子》九條,無注,題作七卷」 [ 2 ] 。北宋晁公武《郡齋讀書誌》亦稱《子思子》七卷。此 書大 約 在兩 宋 之交時 失傳 。南宋時出現了 汪晫 的《子思 子 》重輯本;清人黃以周也有《子思子》的輯本,此輯本與 汪 晫 輯本並行 於 世。也就是說,子思學派的著作《子思子》從成書一直流傳到北宋,後亡佚。雖然有汪、黃 的兩種輯本,但學者大多認爲重輯本《子思子》是分解《中庸》和《孔 叢 子》而成 [ 3 ] , 由 此而否定子思學派 著作的存在。 是書雖佚,但也有跡蹤可循。《隋書 · 音樂誌》記載梁朝沈約之言:「《中庸》《表記》《坊記》《緇 衣》,皆取《子思子》。」而司馬遷早就說過「子思作《中庸》」 [ 4 ] ,漢唐儒者多宗太史公之言。疑古之風 興起後 , 學者對此說疑而不信 。 所幸的是 , 子思作 《 中庸 》 不斷 地 被出土文獻所證實 , 帛書 《 五行 》 的發現 , 「證明了什麼是《 荀 子 · 非十二 子 》所批評的思孟五行之說,並在《中庸》《孟子》書中找出這個學說的痕 跡,由此得以確定《中庸》一篇的確是子思的作品」 [ 5 ] 。郭店儒簡中也有《五行》,給這一觀點以有力的支 持。時至今日,子思作《中庸》已經成爲學術界的共識。按清人黃以周考證:《意林》所錄《子思子》,有 合於《表記》者一條,合於《緇衣》者一條;《太平御覽》所引《子思子》,有合於《表記》者一條;《文 選注》所引《子思子》,有合於《緇衣》者二條。可見,沈約的說法並非空穴來風 [ 6 ] 。 (二)郭店儒簡與《子思子》的關係 郭店楚簡的問世,爲《子思子》相關學術問題的研究提供了有利條件。《子思子》包含子思及其弟子的 著作,是子思學派的文集。有學者認爲:「《子思子》應當包括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子思學派記錄孔子言論 的 , 另一部分則是子思或子思學派闡發自己的儒家思想的 [ 7 ] 。 」 還有的學者進一步把 《 子思子 》 分爲四部分 [ 8 ] 。 從選入《禮記》的《子思子》即《中庸》《表記》《坊記》《緇衣》的內容來看,子思著作引用孔子之言和 《詩》《書》來闡發自己思想的特徵是非常明顯的。 郭店儒簡《魯穆公問子思》明確提到子思,與子思的關係最爲直接。郭店其 它 儒簡與《魯穆公問子思》 同出一墓,他們與子思也應有一定的關係。郭店楚簡《緇衣》與傳世本《禮記 · 緇衣》除個別文 句 外,基本 相同 , 現在又有上海藏簡 《 緇衣 》 的支持 , 所以 , 《 緇衣 》 屬 《 子思子 》 已無問題 。 自 1973 年馬王堆漢墓出 土帛書 《 五行 》 經說以來 , 已有學者認定它爲思孟學派的作品 , 龐朴的 《 馬王堆帛書解開了思孟五行說古謎 》 [ 9 ] 一文引起不小的震動。李學勤先生說:「帛書《五行》等篇的發現,爲《大學》《中庸》及其 它 一些儒學 著作提供了可靠聯鎖,使我們弄清了思孟一派的若干基本觀點 [ 10 ] 。」而郭簡《五行》有經無說, 按 古書形成 也指出 : 「 《 孔叢子 》 述 子 思言行 , 每與他書征 《 子思子 》 相合 , 明有斯據 。 」 不能以漢人篡輯而否定其史料價值 。 ( 見魏啟鵬 《 德行校釋 》 第 99 頁 , 巴蜀書社 , 1991 年 ) 杜維明以郭店儒簡 爲 出發點 , 認 爲 「 我們不能貿然否定孔子家傳 , 從而對 《 孔叢子 》 乃至 《 孔子家語 》 都截然斷定是與夫子毫不相 干的 意揣 之辭」。 ( 杜維明:《郭店楚 簡 的人文精神》 , 《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2000 年 )( 原註 ) [ 1 ] 康有 爲 : 《 康有 爲 全集》第 2 卷第 332 頁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90 年。 ( 原註 ) [ 2 ] 嚴靈峰: 《 周秦漢魏諸子知見書目》第三卷第 141 頁 , 中華書局 , 1993 年 。 梁啟超說:「唐馬總《意林》所抄漢以前古子 , 其書 爲 今已佚者 , 加以 各種類書各種經註等所徵引 , 時可資采 。」(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第 327 頁 , 東方出版社 , 1991 年 )( 原註 ) [ 3 ]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 卷九二 《 子思子 》 條目稱 : 「 宋汪晫編 ...... 其割裂中庸 , 別列各目 , 與曾子載 《 孝經 》 《 大學 》 同 。 又晫輯曾子用朱子改本 《 大 學 》 , 至 《 孔叢子 》 一書 , 朱子反覆辨其偽 , 而晫采之獨多 , 已失鑒別 。 」 (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 第 784 頁 , 中華書局 , 1 983 年 ) 蔣伯潛引王應麟 《 漢 志考證 》 曰 : 「 今一卷本 , 是由 《 孔叢子 》 捃摭子思之言行者 , 而非 《 子思子 》 之原本 。 」 ( 《 諸子通考 》 第 326 頁 , 浙江古籍出版社 , 1985 年 ) ( 原 註 ) [ 4 ] 《史記 · 孔子世家》。 ( 原註 ) [ 5 ] 李學勤:《失落的文明》第 343 頁 , 上海文藝出版社 , 1997 年 。( 原註 ) [ 6 ] 蔣伯潛: 《 諸子通考》第 327 頁 , 浙江古籍出版社 , 1985 年 。( 原註 ) [ 7 ] 龔建平:《郭店簡與 〈 禮記 〉 二題》 ,《 武漢大學學報》 1999 年第 5 期。 ( 原註 ) [ 8 ] 郭沂:《郭店竹簡與先秦學術思想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01 年。 ( 原註 ) [ 9 ] 龐朴: 《 帛書五行篇研究》代序 , 齊魯書社 , 1988 年。 ( 原註 ) [ 10 ] 魏啟鵬:《德行校釋 》 李學勤序 , 巴蜀書社 , 1991 年 。 ( 原註 ) 17 的通常規律,應當早於帛書《五行》的成書年代。李學勤先生進而指出,帛書《五行》 中 提到世碩,世碩爲 七十子弟子,所以,帛書《五行》的成書應晚於子思,而郭店《五行》有經無說,當爲子思自作。「如果郭 店楚簡《五行》《魯穆公》等即是南宋以來學者不能看見的《子思子》遺篇,那麼楚簡《五行》較之帛書當 更近子思之說 [ 1 ] 。」 這樣,郭店儒簡的《魯穆公問子思》《五行》《緇衣》篇確爲子思學派的著作。此外,作爲郭店儒簡的 重要人性論文獻《性自命出》,與《中庸》相通之處頗多。《中庸》爲子思所作,我們以《中庸》爲坐標, 《性自命出》成於子思之手的可能性極大。前賢黃以周、楊樹達已論及《淮南子 · 謬稱》論情多徵引《子思 子》,而《性自命出》論情與《淮南子 · 謬稱》最爲接近。因此,《性自命出》應和《謬稱》一樣,與《子 思子》有密切的關係 [ 2 ] 。 從文獻的對比來看 : 《 忠信之道 》 引 《 表記 》 者兩條 , 《 成之聞之 》 引 《 表記 》 一 條 , 《 語叢 一 》 引 《 表 记》一条 [ 3 ] 。這說明《忠信之道》《成之聞之》與《子思子》也有一定的關係。除了簡文與傳世《 子思 子》 相合之外,簡文各篇也有相同或相通之處。如: 行不信則命不從。 (《成之聞之》) 下之事上也,不從其所以命,而從其所行。上 好 此物也,下必有甚焉者矣。 (《緇衣》) 下之事上也,不從其所命,而從其所行。上好是物也, 下 必有甚焉者。 (《尊德義》) 在論述統治者要爲政以德、成爲民眾的榜樣這個問題上,《緇衣》《成之聞之》《尊德義》幾乎使用了 同樣的語句。這進一步說明郭店儒簡《成之聞之》《尊德義》與子思學派密切關聯。《孟子 · 滕文公上》也 有類似的論述:「上有好者,下必 有甚 焉者矣。」可見,郭店儒簡與《孟子》也有相通之處,孟子與子思之 間的學術傳承是有根據的。 《唐虞之道》是儒家向統治者提出用「義」的原則進行統治的政論文。從時代來看,應晚於孔子,而早 於孟子。有學者舉《中庸》與《孟子》的有關章節相印證,認爲《唐虞之道》屬 於 思孟學派的著作 [ 4 ] 。無論 從文獻對 《 子思子 》 的記載 , 還是典籍與郭店儒簡的相合之處及其簡文內部的相通之處 , 我們都可初步認定 : 郭店儒簡可能就是 已 在地下沉睡兩千多年的《子思子》 [ 5 ] 。 以上對郭店儒簡與《子思子》關係的探討,爲我們論證郭店儒簡中的《子思子》提供了文獻的依據。下 面我們再來分析子思承接的思想是什麼,以此尋求郭店儒簡與子思思想的一致性。 三、子思學術的來源 子思受教於晚年的孔子。剖析孔子晚年的思想,有助於我們找到孔子晚年思想的變化發展方向。對於廓 清子思承接了孔子的哪些思想 , 以及郭店儒簡體現的子思思想與孔子晚年思想的相承關係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 (一)孔子的困惑 孔子一生的思想有一個發展變化的歷程 。 孔子早年重禮 , 關心的是怎樣以周代禮樂重建社會秩序 。 但是 , 孔子所倡導的「禮」衹是停留在社會表象的改良主張。當周禮的社會整合功能已不能發揮作用時,他再一味 追求簡單形式的恢復周代禮樂文明,自然是行不通的。孔子努力尋求「禮」後面的深層原因,他開始越來越 多地提到「仁」 [ 6 ] 。 孔子思想的出發點是人,孔子的政治思想、倫理思想無不圍繞「人」而展 開 。孔子不但 對 「仁」「禮」 等範疇進行了詳細闡發,而且試圖親自入仕或 鼓勵 其弟 子 入仕,以實現儒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抱負。但是, 他們處處遇阻,收效不大。可見「仁」的號召力依然不能挽救江河日下的社會局勢。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兩 [ 1 ] 邢文: 《〈 孟子 · 萬章 〉 與楚簡 〈 五行 〉 》 , 《郭店楚簡研究》 ,《 中國哲學》第二十輯 , 遼寧教育出版社 , 1998 年。 ( 原註 ) [ 2 ] 劉樂賢:《 〈 性自命出 〉 與 〈 淮南子 · 謬稱 〉 論「情」》 ,《 中國哲學史》 2000 年第 4 期。 ( 原註 ) [ 3 ] 陳來:《儒家系譜之重建與史料困境之突破》 ,《 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2000 年。 ( 原註 ) [ 4 ] 李景林:《關於郭店簡 〈 唐虞之道 〉 的學派歸屬問題》 , 《社會科學戰線》 2000 年第 3 期 。( 原註 ) [ 5 ] 關於郭店儒簡與子思的關係請參見以下著作 。 李學勤先生 : 《 先秦儒家著作的重大發現 》 , 《 郭店楚簡與儒家經籍 》 , 《 荊門郭店楚簡中的 〈 子思子 〉 》 , 《中國哲學》第二十輯 , 遼寧教育出版社 , 1998 年 。 楊儒賓: 《 子思學派試探 》, 《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2000 年 。 姜廣輝:《郭店簡與 〈 子 思子 〉 》 , 《中國哲學 》 第二十輯 , 遼寧教育出版社 , 1998 年 。 郭沂:《從郭店竹簡看先秦哲學發展脈絡 》, 《光明日報 》 , 1 999 年 4 月 23 日 。 又見於 《 郭店竹簡與中國哲學 ( 論綱 ) 》 , 《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2000 年。 ( 原註 ) [ 6 ] 楊 朝明:《魯文化史》第 348 頁 , 齊魯書社 , 2001 年。 ( 原註 ) 18 點 : 第 一 , 「 仁 」 的內涵過於寬泛 , 孔子對人性重視不夠 ; 第 二 , 孔子過度追求思想的世俗化 , 「 以仁釋禮 」 , 強調實踐理性,結果導致其學說神秘性不足,因而缺乏號召力。孔子所崇尚的西周政治思想,「『神』越來 越成爲形式上的合法性基礎,而『人』越來越成爲實質性的合法性根據」 [ 1 ] 。 孔 子一度想徹底拋棄「神」這 個形式上的合法性基礎,他自己也說過「子不語怪、力、亂、神」。但他晚年發現,神聖性仍然不容忽視, 「天」即使是一塊招牌,也要把它作爲人終極的信仰,畢竟「天」的神秘力量在那個時代是其 它 任何力量都 比不上的。 (二)孔子晚年的思想轉折 懷著救世濟民情懷的孔子在 「 知天命 」 之年後 , 繼續探求醫治社會的良方 。 孔子晚年對 《 易 》 十分著迷 。 《史記 · 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 三絕。」司馬遷在《史記 · 自序》中提到司馬談是孔子《易》學的第九代傳人 [ 2 ] ,太史公所 言 應有所據。馬 王堆帛書 《 要 》 篇記載孔子晚年研 《 易 》 , 「 夫子老而好易 , 居則在席 , 行則在橐 」 , 幾乎到了癡迷的程度 。 子貢對此不解并發問於孔子 , 孔子認爲 《 周易 》 「 有古之遺言焉 , 予非安其用 , 而樂其辭 」 , 而且 他 提到 「 後 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這與《孟子》中記載孔子所 言 「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 秋》乎」語氣一致。「這暗示,孔子之於《周易》不衹是讀者,而是一定意義上的作者。 [ 3 ] 」孔子學《易》 並不是相信 卜 筮,而是把自己的思想 融 入《易傳》之中,尋求一條人道天道相通的理論模式,其主旨是「爲 儒家的人文主義尋求一種本體論的根據,爲人道、人倫、人群社會秩序進行意義的確證」 [ 4 ] ,使其思想在人 道的實踐中體現天道,開創儒家「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初步建構儒家形 而 上的理論體系。 《系辭傳 》 已經論及性的本原 , 「 天地之大德曰生 」 , 「 一陰一陽之謂道 , 繼之者善也 , 成之者性也 」 , 就是說,生命是天地賜予人的最大恩德,一陰一陽是自然的普遍規律。宇宙萬物紛紜複雜,總體可分爲陰陽 兩大類。在自然界: 日 爲陽,月爲陰;天爲陽,地爲陰。陰陽是對立的,但彼此又互相依存,在對立中達到 和諧統一的狀態,才能化生萬物,哺育眾生。「生 生 之謂易」,這就是「易道」,即天道。抓住這個天道的 人就是善的,就能實現和把握住人性。在人類社會,同樣存在這種 對 立統一的關係,《序卦傳》更加明確了 天道衍生人道的過程。「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 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夫婦、父子、君臣之間是對立統一的。 孔子不重視對立,而強調統一,在對立統一中達到「和」的狀態。所謂「成性存存,道義之門」,就是好好 地 把握保持自然和人類普遍的規律,才能維持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才能找到道義的門徑。湯因比在論述 各文明起源的性質時講 道 :「在不同社會、不同的觀察者用來表示靜止狀態和活動狀態這一宇宙韻律的各種 符號當中,陰陽是最貼切的,因爲它們不 是 通過心理學、機械學或數學的某些暗喻方式,而是直接表現出了 交替的韻律。 [ 5 ] 」孔子的偉大智慧就在於把天道引入人道,把自然界的陰陽觀念引入人類社會。夫婦、父子 的家庭關係以及君臣的政治關係無不是陰陽對立統一關係的體現。這樣,既找到了人性的根源,又爲人性尋 求到了形 而 上的依據。 性與天道的問題正是孔子晚年著力探索的。《論語 · 公 冶 長》載「子貢曰:『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 得而聞也』」,當是孔子晚年以前的情形。「到了晚年孔子嗜《易》,因《易》作《易傳》,因作《易傳》 而言性與天道就轉多轉深了」 [ 6 ] 。孔子晚年以人性與天道相結合的模式來推行人道,這表明孔子思想理論的 進一步深化,也表明孔子思想世俗性與神秘性的開始結合。陳來指出中國文明道路的特徵是「既不徹底消解 神聖性,又不過分向世俗化發展,或者反過來說,既保留神聖性,又發展世俗性。保留神聖性是爲了使價值 仍能有超越的權威,發展世俗性則表明它早已經在相當程度上理性化」 [ 7 ] 。這條道路也正是孔子所 開 創的儒 [ 1 ] 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第 207 頁 , 三聯書店 , 1 997 年。 ( 原註 ) [ 2 ] 金景芳已經指出此說。見《孔子新傳》第 22 1 頁 , 湖南出版社 , 1991 年。 ( 原註 ) [ 3 ] 李學勤:《簡帛佚籍與學術史》第 262 頁 , 江西教育出版社 , 2001 年。孔子晚年時 , 《易》就與 《 詩》 《 書》 《 禮》 《 樂》《春秋》開始 并 稱了 。 ( 廖名春 : 《 論六經 并 稱的時代兼及疑古說的方法論問題 》 , 《 孔子研究 》 2000 年第 1 期 ) 金景芳認 爲 , 《 易傳 》 有孔子自撰 、 弟子記錄孔子語 、 採取 前言舊說、後世人竄入四類情況 , 其中大部分應是孔子自撰 。( 參見金景芳、呂紹綱、呂文郁: 《 孔子新傳》 , 湖南出版社 , 1991 年 )( 原註 ) [ 4 ] 丁原明:《 〈 易 〉〈 庸 〉〈 學 〉 與道家思想》 , 《孔子研究 》 1996 年第 1 期 。( 原註 ) [ 5 ] 湯因比:《歷史研究》 , 第 63 頁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0 0 年。 ( 原註 ) [ 6 ] 呂紹綱:《性命說》 ,《 孔子研究》 1999 年第 3 期。 ( 原註 ) [ 7 ] 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 》 第 207 頁 , 三聯書店 , 1997 年。 ( 原註 ) 19 家思想之路。 上海博物館購 藏 的戰 國 楚簡,給孔子思想的這一轉變提供了新的證據。廖名春在《上海簡〈魯邦大旱〉 札記 》 一文中 , 結合傳世文獻的記載 , 證明了簡文所述 「 魯邦大旱 」 確爲史實 , 而 「 魯邦大旱 , 哀公謂孔子 」 發生在魯哀公十五年,即西元前 480 年。簡文中體現了孔子「邦 大旱 ,毋乃失諸刑與德乎」說的三層內涵: 肯定刑德賞罰治國,「正名」思想,「神道設教」 [ 1 ] 。第三層內涵證明孔子晚年確實出現了人道與天道緊密 結合的思想傾向 。 廖名春另 據 上海博物館展覽的 《 孔子閑居 》 簡文認爲 : 「 《 孔子閑居 》 的借天道以明人事 , 與帛書《要》孔子『老而好《易》』的記載是相通的,都是孔子晚年人道與天道並重的反映。 [ 2 ] 」上海藏簡 《魯邦大旱》《孔子閑居》進一步拓展了我們認識孔子思想的空 間 。 郭店儒簡的論述也許更能 說 明問題,《六德》簡文云:「故夫夫、婦婦、父父、 子 子、君君、臣臣,六 者各行其職,而讒諂無由作也。觀諸《詩》《書》則亦在矣,觀諸《禮》《樂》則亦在矣,觀諸《易》《春 秋》則亦在矣。」《語叢 一 》「易,所以會天道、人道 者 也。」由此見得郭店儒簡時代《易》 已 經成爲普遍 的知識。《易》所包含的思想也應該在郭店儒簡中有明顯的體現。 孔子晚年借《易傳》闡發思想,其性與天道相結合的理路,應是孔子之後儒家思想發展的主流方向。修 身以成聖人,即儒家的「內聖」功夫,就坐實在人性不斷完善的基礎上,「外王」之道本於「內聖」功夫。 杜維明先生說:「儒家傳統的根本關懷就是學習 成 爲人。關鍵不在於那與自然和天道相 對 反的人,而是 那 尋 求與自然和諧以及與天道相感應的人。」他繼而把儒家之道闡發爲「作爲創造性轉化的自我,作爲人類繁榮 必要工具的社群,作爲爲我們生活方式提供適當家園的自然,以及作爲終極 性 自我實現之根源的天道」 [ 3 ] 。 杜先生對儒家精神的把握和體會可謂真知灼見,並多次引《大學》《中庸》《孟子》作爲證據。儒家的四種 精神淵源於《易傳》中人與自然的結合、人道與天道的相通。對孔子晚年思想深刻把握的儒者,就是儒學的 正 宗傳人。而《大學》《中庸》《孟子》三部典籍的作者,傳統觀點認爲,分別是曾子、子思、孟子。宋儒 所倡導的儒脈 正 統把握了儒家之道的精髓。蒙文通先生也從思想上論證《易傳》《大學》《中庸》《 孟 子》 以及 《 樂記 》 等著作的傳承 [ 4 ] 。 子思的 《 中庸 》 對 《 易傳 》 有精深的體認 , 熊十力曾認爲 「 《 中庸 》 本演 《 易 》 之書」 [ 5 ] 。 由 此可見,子思在先秦儒學中起到上承孔子、曾子,下啟孟子的重要作用。子思深深受到孔子晚 年思想的影響。在子思著作中,這一點體現 得 非常明顯。一是明引《易傳》,《表記》《坊記》《緇衣》引 《易傳》之處頗多 [ 6 ] ;二是在「性與天道」思想基礎上闡發自己的學說,《中庸》和郭店儒簡中都有明顯 的 反映。 (三)曾子的貢獻 曾子、子思是孔子以後繼續沿著這條儒家之路奮進的儒者。孔子去世以後,子思更多是學於曾子。唐宋 以前,對此看法無人懷疑,近代疑古思潮興起後 才 加以否定,章太炎、郭沫若也均不認爲子思師曾 子 。我們 不 否 認子思嘗學 於 孔門其他高足,如子游、子夏等,但是,子思更多的是從曾子那 裡 繼承的孔子之道。 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可以看出這一點: 1. 曾 子 西元前 505 年生,比孔子小 四十六 歲,最多比子思大 十六 歲(按子思 西元前 490 年生),二人年 齡差距不大,基本可算是同輩人。子思是孔子的嫡孫,出於對孔子的尊重,對於聖門之後而又是正宗傳人的 子思,曾子不以師自居,這在情理上可以講通。我們不能以史籍未明確記載「曾子,子思之師」 [ 7 ] ,而否定 子思學於曾子。 2. 在子思和孔門高足同時出現的史籍中,以子思和曾子同時出現的頻率最高。這也許反映出兩人接觸的 機會比子思和其他孔門高足更多一些。 [ 1 ] 餘瑾: 《 清華大學簡帛講讀班第十九次研討會綜述》 , 簡帛研究網: ww w. bamboosilk org , 2 002 年 1 月 23 日。 ( 原註 ) [ 2 ] 廖名春: 《 上海博物館藏 〈 孔子閑居 〉 和 〈 緇衣 〉 楚簡管窺 》, 《中國思想史論集》 ,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2000 年。 ( 原註 ) [ 3 ] 杜維明:《東亞價值與多元現代化 》 第 120 頁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01 年 。( 原註 ) [ 4 ] 李學勤:《失落的文明》第 349 頁 , 上海文藝出版社 , 1997 年。 ( 原註 ) [ 5 ] 《原儒》下卷 一 。轉引自梁濤:《性自命出與早期儒家心性論》 , 簡帛研究網: www.b a m boosilk o rg , 2001 年 9 月 27 日。 ( 原註 ) [ 6 ] 高亨:《周易大傳今譯》第 499 — 5 01 頁 , 齊魯書社 , 1998 年。 ( 原註 ) [ 7 ] 《 孟子 · 離婁 · 下 》 記載 : 「 孟子曰 : 『 曾子 、 子 思同道 。 曾子 , 師也 , 父兄也 ; 子思 , 臣也 , 微也 。 曾子 、 子思易地則皆然 。 』 」 此段話雖然不是 說曾子是子思的老師 , 但也說出了兩人是「同道」的。 ( 原註 ) 20 3. 對孔子晚年以「性與天道」爲探索方向的儒家理論的全面繼承纔是孔子真正的傳人。這一點是最重要 的證據。一般認爲,七十子之徒以子游、子夏、曾子學問成就最高。 子 游一系可稱爲「弘道派」,子夏一系 可稱爲「傳經派」,曾子一系可稱爲「踐履派」。姜廣輝力主子思傳 子 游之道 [ 1 ] 。子夏傳經,過分 地 注重經 典的文本,未免忽略了微言大義。子游弘道,不注重理論建設,未免流於空談。唯有「真正的儒者曾子」 [ 2 ] 以「性與天道」爲指導,在修身的基礎上,注重理論建設,借助神秘的天道五行說,應用於治國安邦和教化 人倫。 曾子在孔門眾弟子中, 最 能「一以貫之」孔子之道。《論語 · 裡仁》 記 載:「子曰:『參乎!吾道一以 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 曰 :『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程樹德 《論語集釋》解此章曰:「反身而誠,然後能忠。能忠矣,然後由己推而達之家國天下,其道一也。其訓恕 曰:『推己及物之謂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施諸己而不願, 亦 勿施於人,恕之道也。充是心以 往,達乎四海矣。』」可見,曾子對孔子之道的理解是以反身而誠爲出發點。曾子的反身而誠,在《大學》 中稱爲「明明德」,即自我修養具備仁德的要求。這樣,才能「親民」,即幫助他人也具備仁德,從而自我 不斷地向「止於至善」的完美道德目標奮鬥。這個過程也就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是治國平天下的 前 提。 可見,曾子的修心之學秉承了孔子「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天下」的思想,在內求心性方面 努力探索。 性與天道是孔子開創的儒家理論發展 的 方向。向內深入發掘人性 的 特徵,把握人性 的 規律,使以人爲本 的儒家理論 的 基礎更堅實;向外遠求天道,並把天道與人性相結合,使人盡可能 地 獲得一種形而上的支持, 給人以終極的關懷。這是激勵人不斷 地 完善自我、轉化自我的永久動力。 學界大多看重曾子的內在心性之學,衹有少數學者注意到他的天道觀。其實,曾子也重視天道,《大戴 禮記 · 曾子天圓》篇保存了曾子的天道思想。金德建先生曾經指出《天圓》的立論有源自《易》之處,《曾 子天圓》的內容沾染於易學之處頗深。《論語 · 憲問》記載:「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曾子之語 與 《 易經 》 所言 「 兼山 , 艮 。 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 完全一致 。 這說明曾子的陰陽天道思想本於孔子的易學 [ 3 ] 。 郭店儒簡子思《 五 行》篇,與曾子的天道思想有密切的 聯 系。這說明曾子不衹是在心性學方 面 用力,而且對 天道觀也頗爲重視。這爲我們窺曾子思想之全貌進一步提供了新的依據。 四、楚簡所見子思的性情論 郭店楚簡直接和間接論述性情論的內容十分豐富,是迄今發現 的 最重要的儒家性情論文獻。子思繼承孔 子晚年思想的表現之一,就是對性情論的深入發掘,以此作爲儒家理論的基礎。以郭店楚簡《性自命出》篇 爲中心的人性論,涉及人性的本原、特徵及養性的方法。《性自命出》論性情是《中庸》論教化的前奏,兩 者思想主旨是一致的。在《成之聞之》《尊德義》《五行》等篇,也有同樣的性情論。我們如果把郭店儒簡 各篇視爲一個整體,不難發現,郭店儒簡 中的 儒家政治和倫理教化思想皆建立在人性論的基礎之上。 (一)人性的本原 人性的概念比較抽像,從哲學上來講,人性是人的本質,可分爲兩個層次:自然遺傳的生理本能、受社 會熏陶而養成的社會性 。 郭店儒簡 《 性自命出 》 的 「 性 」 字寫作 「 眚 」 , 而上海藏簡 《 性情論 》 直接寫作 「 生 」 。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對人性的本原有精到的研究。他對傅斯年的《性命古訓辨證》做了全面梳理,對由 生到性意義的演變做了詳盡考察,認爲性先天稟賦於生,生命的本能是最初的人性 [ 4 ] 。「以生言性乃是中國 古代的一個傳統」 [ 5 ] 。人性本源於生命,生命是天所賦予,《系辭》說「天地之大德曰生」,「一陰一陽之 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性由生命賦予,生存和發展是自然和社會的普遍規律。《性自命出》把 天 、 命 ( 即生命 ) 、 性的關係表述爲 「 性自命出 , 命 自 天降 」 。 《 中庸 》 更進一步 , 開篇言道 「 天命之謂性 」 。 [ 1 ] 姜廣輝:《郭店楚簡與道統攸系 》, 《中國哲學》第二十一輯 , 遼寧教育出版社 , 2000 年。 ( 原註 ) [ 2 ] 杜維明:《道 · 學 · 政》 第 48 頁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00 年 。( 原註 ) [ 3 ] 羅新慧:《郭店楚簡與曾子》 , 《管子學刊》 1999 年第 3 期。 ( 原註 ) [ 4 ]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 先秦篇 》, 第一章 , 上海三聯書店 , 200 1 年。 ( 原註 ) [ 5 ] 梁濤: 《 性自命出與早期儒家心性論》 2001 年 9 月 1 7 日 , 簡帛研究網: www. bamb oo s il k org 。 ( 原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