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 學 系列著作 陽明新學 潘 麟 著 潘麟先生 1 潘麟先生 簡 介 潘麟先生,安徽定遠人,哲學碩士,生命學家,教育家,當代對生命科學有深刻貢獻的思想家。 長期致力於東方文明的傳播與推廣,注重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心性傳承與實踐 爲基礎,開創、倡導並推動生命科學的發展與普及。 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 《 家門沒上鎖 》 《 皇冠瑜伽 》 《 〈 大學 〉 廣義 》 《 到彼岸賞月 》 《 〈 瑜伽經 〉 直解 》 《 以心 傳心 》 《 直指生命的真相 》 《 〈 中庸 〉 心要 》 等 , 部分著作被譯成英 、 俄等文字在國外出版 , 並撰有各類學術論 文近百篇。 2 版權 聲明 包括本書在內的我的所有生命科學著作 , 都是源自於過去 40 多年 , 我 深入學習東方傳統各流派文明文化 、 從事各類生命修證活動的智慧所得。 “ 生命科學 ” 一詞由我率先提出,但生命學的事實,則與人類文明,尤其 是以中印為代表的東方文明 的 起源相伴而生。以現代文明的科學視角視之,這些 終極的 智慧結晶完全能夠建 構和形成一門完善的生命科學體系 ( 具體論述詳見我的各類著作 ) 。 遺憾的是,由於 歷史原因, 它們 長期 被 封存 在 遠離都市 的山林中,混雜於宗教或准宗教傳統中,而極少被大多數人理性認知,更不用說受益。這正是我 提出建構和傳播 “ 生命科學 ” 的根本原因和願力所在。為讓更多人受益,讓思想、文明最大限度溝通,讓全球 心靈越來越近,本人自願放棄名下所有著作版權,希望更多有識之士能夠將其翻譯成其他語種 (這種翻譯含各 種電子翻譯、紙張翻譯出版以及網路發佈) 並廣泛傳播。 如 您 有這方面意願或想法,請隨時與我 的工作團隊 聯繫。 電話: +8617856345223 郵箱: m17856345223@163.com WeChat:Dyglg_9999 願善增長。 潘麟(加蓋章) 嚴重警告:潘麟先生所有生命學著作僅供讀者個人學習、研究和交流。任何人或組 織不得以此謀取任何商業利益,否則必將追究法律責任。 3 王陽明畫 像 I 目 錄 「文 」 「獻」雙彰,信而有證(序言) 1 緒 言 3 上 卷 評傳作者張祥浩概況 48 王陽明生平總體概況 50 王陽明評傳 56 一 、 詩書家世 56 二、少年志趣 114 三、學海求宗 169 四、龍場悟道 239 五、兩都講學 280 六、巡撫南贛 310 七、擒獲叛藩 320 八、居越講學 371 九、起征思田 421 十、身後際遇 431 下 卷 何謂「傳習錄」 453 傳習錄序 459 徐愛序 466 傳習錄上 487 【 一 】 ( 487 ) 【 二 】 ( 498 ) 【 三 】 ( 505 ) 【 四 】 ( 515 ) 【 五 】 ( 516 ) 【 六 】 ( 522 ) 【 七 】 ( 528 ) 【 八 】 ( 530 ) 【 九 】 ( 532 ) 【 一〇 】 ( 537 ) 【 一一 】 ( 539 ) 【 一二 】 ( 558 ) 【 一三 】 ( 559 ) 【 一四 】 ( 559 ) 【 一五 】 ( 560 ) 【 一六 】 ( 561 ) 【 一七 】 ( 566 ) 【 一八 】 ( 567 ) 【 一九 】 ( 569 ) 【 二〇 】 ( 572 ) 【 二一 】 ( 573 ) 【 二二 】 ( 578 ) 【 二三 】 ( 579 ) 【 二四 】 ( 581 ) 【 二五 】 ( 583 ) 【 二六 】 ( 584 ) 【 二七 】 ( 586 ) 【 二八 】 ( 586 ) 【 二九 】 ( 587 ) 【 三〇 】 ( 589 ) II 【 三一 】 ( 597 ) 【 三二 】 ( 605 ) 【 三三 】 ( 607 ) 【 三四 】 ( 607 ) 【 三五 】 ( 607 ) 【 三六 】 ( 610 ) 【 三七 】 ( 610 ) 【 三八 】 ( 611 ) 【 三九 】 ( 612 ) 【 四〇 】 ( 615 ) 【 四一 】 ( 616 ) 【 四二 】 ( 619 ) 【 四三 】 ( 620 ) 【 四四 】 ( 621 ) 【 四五 】 ( 626 ) 【 四六 】 ( 629 ) 【 四七 】 ( 630 ) 【 四八 】 ( 632 ) 【 四九 】 ( 63 3 ) 【 五〇 】 ( 63 4 ) 【 五一 】 ( 639 ) 【 五二 】 ( 64 0 ) 【 五三 】 ( 642 ) 【 五四 】 ( 646 ) 【 五五 】 ( 648 ) 【 五六 】 ( 650 ) 【 五七 】 ( 652 ) 【 五八 】 ( 653 ) 【 五九 】 ( 655 ) 【 六〇 】 ( 656 ) 【 六一 】 ( 656 ) 【 六二 】 ( 657 ) 【 六三 】 ( 660 ) 【 六四 】 ( 661 ) 【 六五 】 ( 661 ) 【 六六 】 ( 663 ) 【 六七 】 ( 664 ) 【 六八 】 ( 667 ) 【 六九 】 ( 671 ) 【 七〇 】 ( 672 ) 【 七一 】 ( 674 ) 【 七二 】 ( 675 ) 【 七三 】 ( 675 ) 【 七四 】 ( 677 ) 【 七五 】 ( 681 ) 【 七六 】 ( 683 ) 【 七七 】 ( 685 ) 【 七八 】 ( 688 ) 【 七九 】 ( 689 ) 【 八〇 】 ( 695 ) 【 八一 】 ( 696 ) 【 八二 】 ( 697 ) 【 八三 】 ( 699 ) 【 八四 】 ( 700 ) 【 八五 】 ( 700 ) 【 八六 】 ( 706 ) 【 八七 】 ( 706 ) 【 八八 】 ( 706 ) 【 八九 】 ( 707 ) 【 九〇 】 ( 708 ) 【 九一 】 ( 709 ) 【 九二 】 ( 710 ) 【 九三 】 ( 710 ) 【 九四 】 ( 711 ) 【 九五 】 ( 713 ) 【 九六 】 ( 715 ) 【 九七 】 ( 716 ) 【 九八 】 ( 717 ) 【 九九 】 ( 719 ) 【 一〇〇 】 ( 720 ) 【 一〇一 】 ( 723 ) 【 一〇二 】 ( 72 5 ) 【 一〇三 】 ( 730 ) 【 一〇四 】 ( 731 ) 【 一〇五 】 ( 731 ) 【 一〇六 】 ( 732 ) 【 一〇七 】 ( 733 ) 【 一〇八 】 ( 734 ) 【 一〇九 】 ( 735 ) 【 一一〇 】 ( 736 ) 【 一一一 】 ( 737 ) 【 一一二 】 ( 738 ) 【 一一三 】 ( 740 ) 【 一一四 】 ( 742 ) 【 一一五 】 ( 742 ) 【 一一六 】 ( 743 ) 【 一一七 】 ( 743 ) 【 一一八 】 ( 744 ) 【 一一九 】 ( 748 ) 【 一二〇 】 ( 750 ) 【 一二一 】 ( 753 ) 【 一二二 】 ( 758 ) 【 一二三 】 ( 761 ) 【 一二四 】 ( 765 ) 【 一二五 】 ( 766 ) 【 一二六 】 ( 767 ) 【 一二七 】 ( 768 ) 【 一二八 】 ( 769 ) 【 一二九 】 ( 773 ) 【 一三〇 】 ( 775 ) 後 記 776 附錄 一 : 儒家致良知次第綱要 777 附錄 二 : 再談「十六字心法」 847 1 「文 」 「 獻 」 雙 彰,信而有 證 (序言) 文明文化的傳承,有「文傳 」 「獻傳」兩條途徑。所謂「文 」 ,是指書面文字或口傳等所傳之經典;所謂 「獻 」 ,是指徹底消化經典,將經典活出來的人。傳承有「文」無「獻 」 ,就會流於清談;有「獻」無「文 」 , 則無所 依傍 ;唯有「文 」 「獻」雙彰,才能信而有證。 在《論語 · 八佾》中,孔子說過這樣的話 : 「夏朝的禮,我能說出來,杞國(周朝的封國,夏朝的後代 ) 卻不足以驗證;商朝的禮,我能說出來,宋國(周朝的封國,商朝的後代)卻不足以驗證。因爲杞宋兩國的 典籍和賢人缺少啊。如果充足,那麼我就能驗證我所說的了 。 」孔子是在感嘆因「文 」 「獻」之不足,導致他 無法「信而有證 」 。慶幸的是,孔子和七十二賢是「文 」 「獻」雙彰者,這一群體的出現,讓儒家文明得到了 巨大的發展和推廣 。 其後 , 儒學雖有經典傳世 , 亞聖孟子更是被漢武帝所推崇 , 但實際上 , 儒學還是因 「 獻 」 不足而逐漸旁落 , 以至於黃宗羲說 : 「 漢儒止有傳經之學 , 性道微言之絕久矣 。 」 ( 《 宋儒學案 》 ) 這種情況持續 了千年之久 , 直到 「 北宋五子 」 ( 邵雍 、 周敦頤 、 張載 、 程顥 、 程頤 ) 的出現 , 儒學才獲得了進一步的弘揚與 發展。南宋時期,陸九淵直承孟子,盡得聖賢不傳之學 —— 心學,但因朱熹之學大盛,而陸九淵心學與之相 左,終爲朝野冷落。 迨至明朝,王陽明學繼千秋之大,識見自性之真,復明儒家心學之旨於天下,儒家之真精神得以張揚。 可惜 , 陽明歿後 , 心學傳承後繼乏人 , 迅速沒落 , 漸至邊緣化 。 到了 20 世紀 , 以儒家爲代表的中華文明在西 學衝擊下,於廢除讀經科 、 「打倒孔家店 」 、 「十年浩劫」等文化運動中 , 「花果飄零碾作塵 」 。 此後 , 國人對 「 十年浩劫 」 等文化運動進行了深刻反思 , 形成了 20 世紀 80 年代的 「 文化熱 」 , 此波 「 文 化熱 」 到了 90 年代逐漸轉爲 「 國學熱 」 , 中國傳統文化再次得到社會的重視 。 21 世紀初 , 「 國學熱 」 繼續升溫 , 陽明學更是一枝獨秀,分外矚目,以至於今。但是,就文明文化的傳承而言,數十年的「國學熱」並沒有取 得顯著的效果。究其原因,整個「國學熱」都停留在「文傳」階段,衹是在書面上或口頭上學習國學,研究 國學,討論國學,沒有足夠的「獻」 —— 將經典活出來的人。 正所謂 「 經師易求 , 人師難得 」 ( 《 周書 》 ) , 當前的文化復興呼喚更多將 「 文 」 活出來的 「 獻 」 。 潘麟先生 在文明文化傳承上身體力行 , 他說 : 「 潛心深入古聖先賢的生命世界 , 用心去體會他們 , 理解他們 , 消化他們 , 衹有這樣,我們纔能重建文化傳統,再現諸聖言行深處的以心傳心,以一種合乎新時期的方式復活他們那偉 岸鮮活之生命 。 這需要一些真有發心之人 , 數十年如一日 , 腳踏實地 , 一點一滴地去做 。 」 他如是說 , 亦如是 做。先生於舞勺之年即立志「發正氣,振中華 」 ,後遍尋明師,廣學百家,潛心實修,在 26 歲時,與經典之 「文」切實相應,徹悟生命之真相,證成真正之「獻 」 。 2021 年 5 月 28 日至 6 月 26 日,潘麟先生在青海三江源地區講學,主旨即陽明心學,或曰致良知之學 。 先生以生命科學的視角對王陽明的生平行跡及其代表作《傳習錄》做了精闢的闡釋,該書即根據本次講學錄 音整理而成。 本書分爲兩大部分 , 其中一部分是評述王陽明的生平行跡 , 另外一部分是講授王陽明的代表作 《 傳習錄 》 (上卷 ) 。 自陽明學誕生以來 , 多數文人士子多隻是從 《 傳習錄 》 中挑選部分章節加以解釋 , 還沒有一個學者 既完整系統地講授王陽明的傳記,又完整系統地講授《傳習錄 》 。潘麟先生之所以將王陽明生平和《傳習錄 》 結合起來講授,是有原因的。 孟子有「知人論世」之說,讀一個人的作品,學習一個人的思想,必定先要知道其人之身世經歷、生活 環境,以及所處的時代背景,才有可能契入他的學問。學習百家學問,大體如此。王陽明是一代聖賢, 要瞭 解 其致良知之學 ,當然首先要瞭解其學之創立人 —— 王陽明。通過王陽明的傳記,我們得以全面瞭解他傳奇 2 而跌宕的一生。 其處世之進退,臨事之因應,令人服膺讚歎;其人格之飽滿,性情之灑脫,令人心嚮往之。 瞭解這些事蹟,對讀者理解陽明思想及《傳習錄》大有裨益。 致良知之學,也即陽明心學,是儒家文明的重要成 果,有著豐富的內涵,要將其全面展開,在短短的一 個月時間裡,不可能做得到。故本次講授陽明心學,衹能擇其要點進行闡述。本書一面評述王陽明的生平行 跡,一面 講授王陽明代表作《傳習錄 》 ,以此展示 陽明 心 學的核心內容。 該書內容除了以上兩大部分 , 還給出 《 儒家致良知次第綱要 》 ( 又名 《 儒家道德覺醒次第綱要 》 或 《 儒家 心性彰顯次第綱要 》 ) ,指示了儒家的修學次第。儒釋道是中華傳統三大主流文化,其中佛道兩家皆有細緻完 備的修學次第,成就者輩出;相較於佛道兩家,儒家歷來不注重次第,常令後世學者茫茫然不知所措,無從 下手。潘麟先生在潛心研究各家修學次第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實修經驗,首次總結出此儒家修證次第,供學 人修心實踐。 該書 是繼《 〈 大學〉廣義 》 《 〈 中庸〉心要》之後,潘麟先生又一部儒學著作,學人如若在閱讀本書之前 , 能夠深入、細緻地理解、掌握前兩本書,對學習領悟本書的內容大有裨益;當然,亦可直接深入、反覆閱讀 本書。 潘麟先生講學,既將陽明心學「心性在其自己」的一面辨析得透徹清晰,又將陸王心學忽略的「心性離 其自己 」 的一面給予了深刻揭示 , 補足陽明心學飽受詬病之偏 。 故此 , 我們將本書命名爲 「 陽明新學 」 , 以示 儒家傳承之正宗與飽滿。我們不僅整理了《陽明新學》書稿,還錄製了「陽明心要」系列講學視頻。讀者在 閱讀本書之後,若能參加「陽明心要」系列視頻課程,學習效果或更佳。 該書得以付梓,是眾人共同努力的結果:莊雪梅、宋靜、方方、魏登軍等人全程負責書稿的錄音轉文字 工作;前期,我和部分義工負責書稿的文字整理工作,後來根據實際情況,由我一人負責整理;在書稿的編 校環節 , 李小利 、 陳明 、 許亞明等做了大量細緻的工作 。 另外 , 還有其他人員也積極參與了上述工作 , 在此 , 向他們一并致謝。限於篇幅,恕不一一列出姓名。 是爲序! 劉建斌 二〇二三年十月三十日 3 緒 言 一 、 爲 什 麼要講 授 陽 明 心 學 (一) 陽 明心 學 的 兩種 起源 如果把陽明 心 學放在中國幾千年 的 文明史 , 乃至 整個人類幾千年 的 文明史上來看 , 陽明 心 學屬於 儒家 的 一個組成部分 ,是儒家的延續 。 那麼 儒家也就是儒學 起源 於誰?有 大 、 小 起源兩種 說 法 。 從大起源上講 , 儒家 ( 儒 學 ) 沒有具體的 創立 人 。 那 上古的儒學是怎麼 創立 的? 它 是 上古 所有 的 聖賢和 民眾共同創立的 , 是整個 中華 民族的智慧結晶 。 現在 我們把這個智慧結晶 統稱 爲「 上古文明 」。 因此, 儒家 是 起源於上古文明 , 而 不是起源於具體 的 某一個人 。 從 小起源上講 ,儒家(儒學)是孔子、孟子創立的。西周時期(前 1046 — 前 771 ), 周公 集 上古文明 之 大成 ; 春秋戰國時期 ( 前 770 — 前 221 ) , 孔子 ( 前 551 — 前 479 ) 又在周公的基礎上進一步 發展我們的文明 。 由於 孔子是一個承上啟下的人物 , 故 我 們認爲是 孔子創立 了 儒學 。 這種看法既 對 又 不完全對 。 說它 對 , 是因 爲 孔子在中華文化 史上的確是震古爍今 的 千古 一人,儒學在他那裡獲得了質的飛躍,因此我們把儒學起源追 溯到孔子這裡,認定他爲儒學的實際創始人,這是沒有問題的 , 這種看法得到了全世界學者的公認。說它不 完全對,是因爲在孔子創立儒學之前,儒家的經典就已經存在並流傳了數千年,比如儒家「四書五經」中的 「五經」,全部早於孔子 。 孔子起到 了 什麼作用呢?他衹是起到刪《詩》《書》、定《禮》《樂》的作用, 也就是對上古傳下的這些經論典籍進行重新編譔,刪繁就簡。爲什麼孔子要重新編譔這些經論典籍呢?因爲 他覺得流傳了幾千年的這些典籍編譔得 並 不是很科學, 於是他 重新編譔 了一遍 。 在這個過程中 , 他 刪除了 一 些重複 、 雷同 、 相似的 內容 , 這 就 叫 「 刪 《 詩 》 《 書 》 、 定 《 禮 》 《 樂 》 」 。 刪 《 詩 》 《 書 》 、 定 《 禮 》 《 樂 》 本身就 說明孔子不是這些經典的創始人 , 他衹是一個編訂者 。 總之,「五經」在孔子之前已經存在了。 什麼叫 「 五經 」 ?其實在孔子時期 , 乃至一百年後的孟子 ( 約前 372 — 前 289 , 或前 385 — 前 304 ) 時期 , 儒家經典不是 「 五經 」 而是 「 六經 」 。 「 五經 」 是指 《 詩經 》 《 尚書 》 《 禮記 》 《 易經 》 《 春秋 》 , 加上 《 樂 經 》 就是 「 六經 」 。 後來 , 《 樂經 》 失傳了 。 很多人推測 , 《 樂經 》 可能 是在 秦始皇 ( 前 259 — 前 210 ) 焚書 坑儒 時 被 燒 掉了 。 因此 秦始皇 之後 , 尤其是到漢朝 ( 前 202 — 220 ) 以後 , 「 六經 」 就成了 「 五經 」 。 漢武帝 建元五年 ( 前 136 ) 時 , 曾經 設置 「 五經博士 」 , 「 五經 」 之名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 所謂 五經博士 , 就是衹要 發現 你對 「 五經 」 中的任何一部經典學有 所長 , 朝廷 就 授予 你 「 博士 」 的文化官銜 ( 學官 ) 。 現在的 「 博士 」 是 一種 學位 , 衹要 你獲得了博士學位 , 就證明你 具備了特定學科的研究水平 , 可以畢業了 。 至於 你畢業以後 , 能否謀得一份 工作, 乃至能否做一名領導 , 就難說了 。 而 漢朝 的 五經博士是 一種學官 , 通俗地說是官職,因 此 一旦 授予 你「五經」 中 某一 經 的博士,從此以後,你就 可以 拿 俸祿了 。爲什麼衹有「五經博士」, 而 沒有 「六經博士」呢? 如前所說, 《樂經》在 秦朝時已經 失傳 , 「六經」變成了「五經」, 因此漢朝衹有「五經 博士」 。 總之,「五經」是在孔子之前誕生的。 不同於「五經」,「四書」則是孔子之後才誕生的。什麼是「四書」?《論語》《大學》《中庸》《孟 子 》 統稱 「 四書 」 。 其中 , 《 論語 》 是孔 子本人的言論 集 , 《 大學 》 是 他 的 七十二賢弟子之一的曾參 ( 前 505 — 前 435 ) 所寫 , 《 中庸 》 是他 的 孫 子 孔伋 ( 約前 490 — 約前 405 ) ① 所寫 , 《 孟子 》 則是他的私淑傳人 孟子的 言論 集 。 後世朱熹 ( 1130 — 1200 ) 把這四本書合爲 「 四書 」 , 「 四書 」 之名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 所以 「 四 書 」 ① 參見孔德立:《郭店儒簡與子思研究》,曲阜師範大學 2002 年碩士學位論文,第 5 頁。 4 是 孔子 之 後 陸續 誕生的。 就連孔子 本人的言論集《論語》, 都是在 他死後 由他的眾弟子結集而成。 其實 早 在 孔子活著的時候, 顏回 ① (前 521 — 前 481 ) 就開始發心 收集他 的先生夫子的言論 了 ,但 他也 衹是 停留在 收集 階段 , 並沒有 編 成 《 論語 》 這部著作 。 很遺憾 , 顏回 英年早逝 , 他比孔子去世得還要早 。 顏回死後 不過兩年 , 孔子也 去世 了。孔子死後, 他的賢 弟子 們如曾參等,就 把 平時聽夫子講學時所做的 筆記紛紛拿出來 匯總到一 起 ,把意思相同的或相近的去掉( 刪繁就簡 ),就形成了 《論語》 。 因此 《論語》是孔子之後才誕生 的 , 孔 子 本人並沒有 寫 《論語》, 衹是說了《論語》(現存的《論語》共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內容既有孔子弟 子及其後學記錄下來的孔子言行,也有孔子弟子與弟子間、弟子與再傳弟子間的談話記錄) 。《 論語 》 的誕 生過程 和 佛經的誕生過程 很 相似 。 佛陀 本人也 沒有 寫 過一 本 經典 , 那些 佛經都是佛陀 說出來的 。 佛陀講法時 , 弟子們 就用筆或腦把佛陀的話 記 下 ( 如阿難尊者就有十分驚人的記憶力 , 能夠一字不落地把佛陀的話記下來 ) , 待 佛陀涅槃以後, 十大弟子之首的大迦葉尊者就把成就了羅漢果位的五百 弟子 聚在 一起, 共同商討、確定佛 陀生前 說過哪些話, 以及這些話是否屬實、準確 , 等等,最終才確定出佛經的內容。整個過程就叫「 佛經結 集 」 。 歷史上,佛經結集不止一次 , 而 是三四次, 經過這幾次的結集 才 把我們現在所看到的 佛經 整理出來 。 因此,從小起源角度講, 儒家 ( 儒學 ) 就是 起源於 孔孟 ,是孔子、孟子合力開創了博大精深的儒家 ( 儒 學 ) ,這 種說法也正確 。 從大起源角度講,儒家則起源於上古文明。佛家習慣將佛法的傳承分爲遠傳承、近 傳承和極近傳承。不獨佛法如此,任何一門學問都是由遠傳承、近傳承和極近傳承組成,儒學也不例外。那 麼按照佛家的習慣, 孔子之前的儒學 就 叫「遠傳承」,孔子、孟子所開創的儒學 則爲「近 傳承 」 ,到了 離我 們最近的 王 陽明 所創立的陽明心學 , 就 是「 極近 傳承」。 王 陽明之後, 儒學再也沒有新的突破, 反過來說儒 學的突破 終結 於王 陽明。 從這個意義上講, 王 陽明 是 儒家最後一個聖人。 王 陽明 之後的 近五百 年來, 中國 再 也沒有出 現 第二個 王 陽明。 王 陽明是 遙接 遠傳承的「五經」和 近 傳承的孔孟, 而 延續儒學、傳承儒學、講說 儒學的,所以, 他 不是一個完全的開創者(開宗立派者), 他 衹是對之前的傳承換了一種方式 來 表達,並沒 有脫離 已經 延續了幾千年的儒家道統,他仍然是道統中的 一員 , 屬殿 軍 ② 式 的人物。 (二)工商 業時 代背景下, 傳統 文化被 無 情 邊緣 化 如果視野 放大一點兒, 把 孔孟之學放到全球來看, 它衹是眾多文明體系中的一個代表性文明, 孔子 、 孟 子 也 衹是軸心時代 的兩位代表性聖賢,並不是唯一的聖人。在孔孟同一時代的印度,出現了以釋迦牟尼 (約 前 565 — 前 485 或前 624 — 前 543 ) 、 馬哈維亞 ( 意爲 大雄 , 約前 540 — 前 468 或前 599 — 前 527 ) 爲代表的聖 賢群 。 與此同時 , 西方也出現了以蘇格拉底 ( 前 469 — 前 399 ) 、 柏拉圖 ( 前 427 — 前 347 ) 、 亞里士多德 ( 前 384 — 前 322 ) 希臘三哲 ( 也作 「 希臘三賢 」 「 希臘三聖 」 ) 爲代表的一些智者和哲人們 。 這些賢哲差不多都 出現在西元前八百年到西元前 二百 年 , 以中國的歷史來看 , 就是處在春秋戰國時期 ( 前 770 — 前 221 ) 。 這個 時期後來被德國存在 主義哲學家雅斯貝爾斯 ③ ( 1883 — 1969 ) 定義爲軸心時代 。 軸心時代有兩個主要特點 : 第 ① 顏回 ( 別稱顏子 、 顏淵 ) , 字子淵 , 春秋末期魯國人 ,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 是 「 孔門十哲 」 之一 、 「 孔門七十二賢 」 之首 , 儒家五大聖人之一 , 《 論 語》編譔者之一。十四歲拜孔子 爲 師,終生師事之。孔子讚其好學、仁人。 西元 前 481 年去世 , 葬於魯城東防山前。唐太宗尊之 爲 「先師」 , 唐玄宗尊 之 爲 「 兗公 」 , 宋真宗加封 爲 「 兗國公 」 , 元文宗又尊 爲 「 兗國復聖公 」 , 明嘉靖九年改稱 「 復聖 」 。 顏回素以德行著稱 , 嚴格按照孔子關於 「 仁 」 「 禮 」 的要求 , 「敏於事而慎於言」。故孔子常稱讚顏回具有君子四德,即 「 強於行義 , 弱於受諫 , 怵於待祿 , 慎於治身 」 。 ② 「 殿軍 」 出自《晉書 · 王坦之傳 》 : 「 故大禹、咎繇 ( ɡā o y á o ) 稱功言惠而成名於彼,孟反、范燮 ( xi è ) 殿軍後入而全身於此 。 」 (見〔唐〕房玄齡等 撰 : 《晉書》第七冊,中華書局 1974 年版,第 1968 頁 。 ) 原指行軍時 走在最後 ,後 引申爲 比賽入選或考試上榜的 最 末 一 名, 後又引申爲 某一時期某一領 域最後出現的重要人物或著作 ,此處即指此意。 ③ 卡爾 · 西奧多 · 雅斯貝爾斯( Karl Theodor Jaspers ) , 男 , 奧 爾 登堡人 , 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神學家、精神病學家 、 歷史學家, 著有《理性和生存 》 《世界觀的心理學 》 《 歷史的起源與目標 》 等 。 「 軸心時代 」 是雅斯貝爾斯歷史哲學中的中心概念 。 他將人類的歷史分 爲 四個階段 , 「 其一是 : 我們衹能推 斷出最初的一大步 , 即語言之產生 、 工具之發明以及火之點燃和應用。這是普羅米修斯時代 , 是所有歷史之基礎 , 正是經歷了這一階段人類才變成了不 同於我們不能想像的僅僅是生物意義上的人的存在。其二是:在 西元 前 五千 年 至西元前三千 年間在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印度河流域、稍晚在中國黃河 流域 , 產生了古代的高度文明。其三是:以 西元 前 五百 年左右 爲 中心 —— 在 西元 前 八百 年到 西元前兩百 年之間 —— 時至今日我們仍然賴以生存的人類精 5 一,聖賢、哲人、智者輩出;第二,這些聖賢、哲人、智者所開創的文明文化思想體系,深刻影響著此後的 兩千年,乃至兩千五百年的人類歷史。直到現在,整個人類都在分享著那有限的幾位賢哲的智慧,都在他們 智慧光芒的照耀下生活。我們的人生意義和價值,我們的思想文化和 知識,全部來源於他們所開創的學派和 流派。是他們給我們提供了文明的高度,指示了 文明的方向。但是,在一百多年前,再遠一點兒就是一百五 十年前,乃至兩百年前 的時候 ,舊有的文明出問題了。包括孔孟、佛陀、亞里士多德等在內的軸心時代里人 類文明思想體系的開創者,文明高度的提供者及文明方向的指示者,遇 到了一個根本性的挑戰:工業文明。 自有人類以來,衹有兩個文明階段,一個統名曰「農業文明」,另一個統名曰「工業文明」( 事實上, 農業文明之前還有個原始文明 , 只不過其文明處於十分初級的階段 , 不是這裡討論的重點 , 故此處忽略不講 ) 。 農業文明在持續了幾千上萬年後才邁入工業文明時期 , 工業文明至今才持續了兩百多年 ( 一般以 18 世紀中期 蒸汽機的生產運用爲其開端)。 工業文明肇始 於 14 世紀的文藝復興 ① , 但那衹是肇始 , 並沒有 對世界產生多大的影響 。 工業文明對全球 , 特別是對包括中國、印度在內 的 東方 文明 古國產生全面而深刻的影響,最多有兩百年的歷史。兩百年之前, 工業文明衹是在各自的國家和地區發展,僅僅對當地人有較大的影響,並沒有產生全球式的影響。直到哥倫 布( 1451 — 1506 )帶領船隊在全世界開始航行,發現新大陸、新航線後,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才到來。也就 是說,全球化開始於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新航線。從此,工業文明沿著哥倫布所開闢的航線,通過 海 路迅速 蔓延到全世界,也蔓延到了東方的文明古國 —— 印度和中國來。當時,我們中國被迫(現在是主動)步入兩 個大門:世界的大門和工業時代的大門。我們原本是不想打開國門看世界的, 也 不想知道國外發生了什麼, 但由不得我們。 帝國主義列強 以堅船利炮打開了國門,逼迫我們面對世界,面對所有國家,把我們帶進了全 球化,隨後又把我們帶進了工業文明時代,簡稱「工業時代」。我們不想進入工業時代,也不想瞭解那些大 機器是怎麼產生的,不想瞭解蒸汽機、電力等這些東西是怎麼發明的,我們只想關起門來好好過日子。但是 國門被迫打開,我們不得不面對世界,才發現還有這樣一種我們所不知道的和農業文明有著天壤之別的文明 體系。這個文明體系後來被稱爲「工業文明」。 在與西方列強的對比下,我們終於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落後。如何把一心欺負、壓榨、瓜分我們的列強 趕出中國?如何跟上時代的步伐?痛定思痛 , 我們提出 「 師夷長技以制夷 」 , 派了一些留學生到西方去學習 、 瞭解工業是什麼,以及那些機器是怎麼製造出來的。這些留學生一學習才發現:這些東西這麼好,我們之前 做夢都想像不到,人類還能發明、製造出汽車、飛機、輪船等機器來,用它們來解放我們的生產力,改善我 們的生活,這比我們之前農業時代以體力勞動來改善生活要好得多。因此,這些留學生回國後就形成了一股 呼聲和力量:追求現代化,追求工業文明。總之,我們要向西方學習工業文明,主要學習它的先進科技和政 治制度。這種呼聲和力量就形成了「五四」時代,爆發了「五四」運動 ② 。 「五四」運動是中國由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飛躍、轉換的標誌性事件。「五四」之前,中國是農 業時代,「五四」之後,中國進入工商業時代,所以「五四」是一個分水嶺。「五四」之後,我們大量引進 西方的科技(包括科學與技術,其中科學即「賽先生」,英文 Science 的形象化稱呼)和民主(「德先生」 , 神的基礎 , 同時又獨立地在中國、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希臘出現。其四是:其後衹有唯一的一件無論在精神上 , 還是在物質上都具有深刻影響的事 件 , 並且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影響 : 科學技術的時代 。 」 ( 參見卡爾 · 雅思貝爾斯著 , 李雪濤主譯 : 《 大哲學家 》 ,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5 年版 , 第 5 頁 。 ) ① 歷史上將 14 至 16 世紀歐洲的新興資產階級發起的新文化運動稱 爲「 文藝復興 」 。它首先起自意大利,後波及周邊地區。文藝復興反映資產階級要求 以人文主義 爲 其思想核心,人文主義主張以人 爲 中心,讚美文化和科學,反對禁慾。這是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文藝復興在藝術、文學、政治、宗 教等各個領域展開,它批判教會和封建制度,解放了當時人們的思想,並湧現但丁、莎士比亞、馬丁 · 路德、培根、哥白尼、伽利略、布魯諾等一大批 優秀人物。恩格斯評價文藝復興時代是「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偉大、進步的改革 」 ,這場運動對文學藝術、哲學、科學技術的發展有極大推動作用 。 ( 參見邱科平主編《世界大百科全書》第一卷《政治 經濟 法律 宗教 民族 歷史 地理 》 ,光明日報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01 頁 。 ) ② 1919 年 5 月 4 日 , 一群 熱血沸騰的愛國學子從北大紅樓出發 , 與北京十幾所學校的 學生 3000 餘 人 齊集天安門前示威 , 震驚中外的 「 五四 」 運動 由此 爆發 。 這場偉大 的 愛國革命運動 、 社會革命運動 、 思想啟蒙運動和新文化運動 , 以磅礡之力 掀起 了中華民族 立志 實現 國家 復興的 浪潮 。 ( 參見 《 求是 》 雜 誌評論員 : 《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 ,載於《求是》雜誌 2021 年第 10 期,第 68 頁 。 ) 6 英文 Democracy 的形象化稱呼),以及建立於民主之上的各種政治、經濟、法律、文化、教育等社會制度。 科技和社會制度是分不開的,科技背後要有一個好的組織架構,尤其是政治架構來作爲支撐。 在 「 五四 」 之前 , 特別是孫中山 ( 1866 — 1925 ) 爲代表的革命黨人在 1911 年發動辛亥革命之前 , 中國是 大一統帝國制。大一統帝國制只適合農業文明,不適合工業文明。它對工業文明起到的是制約作用,不是推 動作用。既然大一統帝國制不適合工業文明,那麼什麼樣的政治制度適合工商業時代的需要呢?建立於民主 之上的政治制度。因此,我們在引進科技的同時必須引進民主制度。只引進科技是不行的,因爲科技的背後 是人在推動和引領。所以,要推動科技的進步和發展,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政治關係的結構也必須隨之 改變,這就需要有好的建立於民主之上的政治、經濟等的社會制度。如果社會制度跟不上,那麼這個科技也 進行不下去。比如,清末曾國藩( 1811 — 1872 )、李鴻章( 1823 — 1901 )等爲代表的洋務派推行了洋務運動 (從 19 世紀 60 年代開始到 90 年代結束 ) , 由於當時國家的政治制度仍然是大一統帝國制 , 最後洋務運動也 以失敗而告終。大家就 開始 思考,爲什麼西方人搞科技革命、工業革命能成功,而我們中國人 卻無法 成功? 經研究得出結論,是當時的政治制度出了問題。科技背後要有相應的政治制度來支撐。因此要想發展科技, 就要更新政治制度 。 所以我們同時引進民主與科學 , 民主對應的是政治制度 ( 政治制度是最主要的社會制度 ) , 科學對應的是科學制度(這裡指的是自然科學)。政治制度負責優化生產關係,自然科學能夠提陞生產力。 一個代表生產關係,一個代表生產力,兩者是不能分開的: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即有什麼樣的生產力就要 有什麼樣的生產關係,此外生產力的變化會引起生產關係的相應變化;反之,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即 新的適應於生產力的生產關係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舊的不適應於生產力的生產關係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只引進其中的一個是不行的,因此,「五四」運動同時引進了科學和民主。 「五四」以後,中國正式進入工業時代,到現在已經一百多年了。如果再往前追溯,加上我們思考、探 索以及醞釀的時間,中國的工業時代至少也有一百五十年的歷史了。也就是說,大約在一百五十年前,我國 就開始萌生工業文明,嚮往工業文明。到了「五四」,才轟轟烈烈地開始在全國推廣工業文明、工業思想, 普及科學和技術。 一 直到現在,這股熱潮也沒有任何 減緩 的趨勢。這個時代我們統稱爲「工業文明時代」。 我們中國,乃至人類的兩個文明階段即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的大體情況就是這樣。 包括陽明心學在內的儒佛道文明乃至整個東方文明,都是農業文明。它們在農業時代曾起到一切文明該 起的主導作用、引領作用,但是,進入工商業時代以後,包括陽明心學,乃至儒學在內的農業文明遇到了毀 滅性打擊,被嚴重邊緣化。而現在的工業文明,尤其是中國的工業文明,最大限度才兩百年曆史。兩百年與 四五千年相比,就顯得非常短了。在 這麼短的時間之內 , 全世界範圍內,更小一點兒說就是中國,尚未形成 一個成熟的順應於工商業時代的文明體系,或者說,一個爲工商業時代量身定做的偉大的文明體系還沒有誕 生。 由於舊的文明體系被拋棄了,新的文明體系又沒有產生,所以,現在包括中國人在內的全人類在思想、 文化、文明上,再細化點兒說,就是在道德、宗教、美術、藝術,乃至日常的生活習慣、習俗等諸多方面, 都處在青黃不接的狀態。這樣必然會出現文明的倒退與混亂。此時此刻,我們的身心,我們的生活,我們的 人生,如何安頓?如何自處?沒有一個探照燈,沒有一個地圖,沒有一個導航給我們指明前方的道路,沒有 人告訴我們路在哪兒,沒有人告訴我們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這個時候,我們衹能退回去,退回到最基 礎的狀態,在此狀態下生活。那麼最基礎的狀態是什麼狀態呢?生物化狀態。我們將會作爲一個生物化的人 活一輩子,而不是作爲一個有別於生物的文明化的人或有思想的人活一輩子。爲什麼?因爲沒有人告訴我們 如何才能活出一個人樣來。之前,還有儒佛道爲代表的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告訴我們如何正確地活著,但後來 被拋棄了。誰拋棄的?「五四」運動。「五四」的口號就是「打倒孔家廟」,實際上「打倒孔家廟」不僅僅 7 是要打倒孔孟,而是要把包括孔孟在內的諸子百家全部打倒。爲什麼要打倒?因爲當時大家認爲這些都是陳 腐的思想和文化,它影響我們學習新文化,影響我們吸收工業文明。什麼是「新文化」?就是以「德先生」 與「賽先生」也即民主和科學爲核心的西方文化,具體而言,就是西方近現代工業文明。 「五四」之前,要打倒諸子百家的這股思潮已經醞釀了很久,因此它不是突然爆發的,它有一個量變到 質變的過程,「五四」衹是一個質變。此前已經量變了一兩百年,到了「五四」,量變纍積到質變,就來了 個飛躍。從「五四」開始一直到現在,包括中國、印度在內的東方國家大體上都在否定自己的傳統文化,以 迎接西方的工業文明。而且這個否定很徹底,徹底到什麼程度呢?出現了比「五四」更徹底、更激烈、更極 端的 「 破四舊 」 和 「 文革 」 , 將一切傳統的全部拋棄 。 所謂 「 破四舊 」 就是要破掉舊思想 、 舊文化 、 舊風俗 、 舊習慣。當時認爲衹有破了四舊,才能「立四新」,即建立新思想、新文化、新風俗、新習慣,建立現代化 的生活、現代化的社會、現代化的文明。所謂現代化的文明即指工商業文明。後來覺得「破四舊」還不夠徹 底,所以再來一個更徹底的「文革」,把傳統的東西一律打碎、拋棄、否定。 經過「五四」之前就開始的量變,到「五四」的質變,再到「破四舊」的更加徹底的質變,最終到「文 革」的瘋狂破壞,中國文化被徹底地 破壞一空 , 否定一空。在這樣的背景下,儒佛道爲代表的傳統文化就再 也沒有立足之地了 。 無論是文還是獻 , 一律都被掃蕩進了歷史的垃圾堆 。 因爲我們要把所有的障礙都清除掉 , 以最大的熱情擁抱新生活、新世界,具體講就是擁抱工商業文明。 (三) 沒 有 傳統 文化的指引,我 們 何以自 處 ?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 1978 )以後,我們實施改革開放,最大限度地敞開胸懷,吸收全世界最先進的工 業文明。吸收的效果如何呢?非常好。目前,我們工商業的很多領域、很多方面都已經達到了世界水平,我 們科技的有些領域甚至超過了西方的老師們 ,還有 一些領域正在快速地逼近最高 水平 。這些成績給我們國人 大大地提陞了自信心 , 增加了民族自豪感 。 由此可見,我們 中國人 的智力、智商、能力,不比任何人差,也 不比任何國家差 ,我們 中國人搞科技和工商業,照樣 可以 出類拔萃。 事實上,我們的工商業 的 發展極大地促 進了 生產力的解放, 2010 年起我國就已經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直逼世界第一。 但是,和工商業時代所有國家的國民一樣,中國人遇到了一個全球化的共同問題:我們把過去的文明 文 化 體系拋棄了,卻沒有建立新的文明體系,我們衹是形成了商業體系,還未形成商業文明體系。商業體系衹 是涉及雙方做生意。全世界很多國家跟我們做生意,但都做不過我們。所以我們的生意做得非常成功,都做 到了非洲的小國家,那些小國家超市里賣的都是我們中國生產的商品,這就是我們建立的商業體系。但是我 們沒有建立商業文明體系,也就是說,我們沒有在這個工商業時代建立起像過去農業時代那樣的儒家思想體 系、道家思想 體 系、佛家思想體系、印度教思想體系等大的文化體系。不要說大的文化體系,哪怕小一點兒 的文化體系 , 我們也沒有建立起來 。 因此 , 我們生活在一個物質繁榮而文化匱乏的時代 。 這就是我們的現狀 , 其實這也是全球人的現狀,但更是我們中國人的現狀。 在這個工商業時代, 就出現了 沒有文明提陞、照亮、引導我們 的情況 ,那我們何以生活?何以自處?衹 能墮落回去 , 而且是墮落到最基礎的狀態 。 這個最基礎的狀態就叫 「 生物化狀態 」 或 「 生物性狀態 」 。 所以 , 凡是被工商業文明籠罩的地區,處於其中的包括中國人在內的人類都有一個共性:生活在人的最低境界 —— 生物性存在。故建立在生物性之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順理成章地成爲工商業文明的主流。截至目 前,工商業時代的 人們之思想、言行、生活方式等都是建立在人的最低水平 —— 生物性之上,沒有超越生物 性水平,沒有達到人性水平,更別說達到德性(佛性)水平了。所有人遵奉的是生物性原則, 所有人都是生 物性存在,只 把自己看成高級的生物,同時也把別人看成高級的生物。 以工商業爲主的歐美國家,它們在民 8 族層面、國家層面,遵奉的也是生物性原則。具 體表現就是它們的政治、軍事、外交、執政理念, 乃至於指 導它們的政治哲學、經濟哲學,等等,本質全部是生物性的。也就是說,它們的哲學全是生物性哲學。 縱觀最近幾百年,以西方歐美爲代表的這些工商業最發達的國家所誕生的思想家和哲學家,其代表人物 有叔本華 ① 、尼采 ② 、薩特 ③ ,等等。此外很多人也把弗洛伊德 ④ 的思想納入到哲學中,叫弗洛伊德哲學,或者 就叫弗洛伊德思想。其實弗洛伊德不是哲學家 , 衹是心理學家,但是他寫了很多著作,影響了很多思想家、 政治家、哲學家。他們的思想觀念和哲學主張,無一不是生物性。比如尼采提出的「強人哲學」就是典型的 生物性哲學。什麼叫「強人哲學」?通俗講就是強大的人就應該統治弱小的人,反過來說,弱小的人就應該 替強大的人服務,也就是弱者必須好好地給強者當奴隸,而且要心甘情願地當奴隸。爲什麼?因爲他弱小, 他活該 。 這就叫強人法則 、 強人原理 , 這就是尼采的基本觀念 。 這個強人法則 、 強人原理實質就是叢林法則 , 他只不過是把叢林法則換了一種方式來表達。 1895 年 , 尼采一生著作的版權全部歸爲他的親妹妹伊麗莎白 。 爲什麼呢?因爲尼采在 1889 年 得了 嚴重的 精神病 , 瘋掉了,從此精神失常,生活不能自理,因爲他一輩子沒有結婚,所以沒有妻子伺候他,是他妹妹 伊麗莎白和母親一起照顧著他 的飲食起居 。失去理智的尼采有時候出去甚至找不到路,不知道怎麼回家 , 他 經常在馬路上突然抓住一個人,眼睛瞪著 那個人 問 : 「 你知道我是誰嗎? 」 對方說 : 「 不知道 。 」他 就說 : 「 你 當然不知道,連我都不知道 自己 是誰 。 」 他轉過一條街,又抓住一個人 問 : 「 你知道我是誰嗎? 」 對方說不知 道 。 他 就說 : 「 我也不知道我是誰 , 我迷路了找不到家 , 你要告訴我是誰 , 我就知道我家在哪 裡 , 但是你也不 知道我是誰 。 」 總之 弄 出 了很多笑話 。 但他也不是總處在精神失常狀態 , 偶爾會清醒一段時間 。 當他清醒過來 的時候,他就立下遺囑,這個遺囑的意思就是,把他這一生所有著作的著作權交給妹妹,妹妹是這個著作權 的享有者 、 執行人 。 1893 年 , 伊麗莎白就發現哥哥尼采在歐洲不少國家已經很有名了 , 在德國也有越來越多 的人對哥哥感興趣,她就開始安排發表哥哥的哲學著作和手稿,成爲哥哥的代言人。 1900 年尼采去世。 後來 , 伊麗莎白成爲一名納粹思想的狂熱信奉者 , 給尼采的文字添加了不少反猶色彩 。 1933 年 , 也就是 尼采去世三十年後 , 她把哥哥的著作當作禮物交給了她的偶像希特勒 ( 1889 — 1945 , 1933 年執掌納粹黨 , 掌 握德國統治大權 ) 說 : 「 這是我哥哥的著作 , 好像對你有用 。 」 希特勒看過之後 , 覺得尼采的強人思想特別好 , 之前正愁著沒有理由迫害和消滅猶太人呢,現在尼采這個著名哲學家的出現,給希特勒的納粹黨提供了強有 ① 阿爾都爾 · 叔本華 ( Arthur Schopenhauer , 1788 — 1860 ) , 德國 悲觀主義 哲學家 、 美學家 、 唯意志論的創始人 。 生於德國但澤 。 父親是大銀行家 , 母親 是作家 。 曾在哥廷根大學 、 柏林大學學習哲學 、 數學和自然科學 。 叔本華對柏拉圖和康德很欽佩 , 對費希特 、 謝林和黑格爾則持輕蔑態度 , 稱他們是 「 哲 學的空談家 」 。 1813 年 , 因發表 《 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 , 獲哲學博士學位 。 曾任柏林大學副教授 , 後因與黑格爾爭奪聽眾敗北 , 憤然辭職 。 他政治上極 端反動,是最早鼓吹法西斯主義的反動思想家之一。 主要著作有 : 《作 爲 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 《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 《論自然中的意誌 》 《倫理學中兩個 根本問題 》 《附錄和補充》等 。 (參見戚廷貴、劉孝嚴、唐樹凡主編《東西方藝術辭典 》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106 頁 。 ) ② 弗裡德裡希 · 威廉 · 尼采 (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 1844 — 1900 ) ,德國哲學家、唯意志論者、法西斯主義的思想先驅。主要著作有《權力意誌 》 《悲劇的誕生 》 《不合時宜的考察 》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 《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 》 《論道德的譜系》等。尼采 二十四 歲時成 爲 瑞士巴塞爾大學的德語區 古典語文學教授,專攻古希臘語,拉丁文文獻。但在 1879 年由於健康問題而辭職,之後一直飽受精神疾病煎熬。 1889 年尼采精神崩潰,從此再也沒有 恢復,在母親和妹妹的照料下一直活到 1900 年去世 。 尼采繼承并發展了叔本華的思想,提出權力意志論和超人哲學。認爲權力意志規定世界的結構,決定萬物的運動、變化;各種有機功能都可歸結爲權力 意志。主張超人是歷史的主宰,提出「重新估價一切價值 」 ,誇大人的能動性。尼采反對民主、社會主義和婦女解放運動。公開宣稱戰爭就是道德 。 《悲 劇的誕生 》 是尼采美學思想代表作 。 指出藝術是權力意志的一種表現形式 。 藝術家是高度擴張自我 , 表現自我的人 。 他將藝術分爲日神型和酒神型兩種 。 日神如夢,日神藝術具有形象之美,如雕塑、繪畫、史詩;酒神如醉,酒神藝術體現藝術感情之力,如舞蹈和音樂。提倡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完美結 合。尼采所說的日神和酒神精神,實際是超現實的夢幻精神和反理性的本能衝動精神(參見《悲劇的誕生 》 ) 。尼采的理論對資產階級頹廢文藝的滋生和 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 (參見戚廷貴、劉孝嚴、唐樹凡主編《東西方藝術辭典 》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79 頁 。 ) ③ 讓 — 保羅 · 薩特 ( Jean - Paul Sartre , 1905 — 1980 ) , 法國著名存在主義哲學家 、 作家 。 出生在巴黎的一個海軍軍官家庭 , 兩歲喪父 , 隨母親在外祖父家 生活 。 十九歲進入巴黎師範大學攻讀哲學 , 畢業後在巴黎等地任教 。 1933 年到德國的法蘭西學院繼續攻讀哲學 , 深受海德格爾和胡塞爾學說的影響 。 193 9 年應徵入伍 ,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 , 積極參加抵抗德國法西斯的運動 。 1940 年被德軍俘虜 , 次年獲釋 。 以後重執教鞭 , 埋頭寫作 。 1964 年獲得諾貝爾文學 獎金 , 但他拒絕領取 。 薩特一生著述甚豐 , 重要的哲學著作有 《 想像 》 《 想像的对象 》 《 存在與虛無 》 《 辯證理性批判 》 等 , 文學論著有 《 存在主義是一種 人道主義 》 《 波德萊爾 》 《 什麼是文學 ? 》 及 《 境遇集 》 等 。 ( 參見戚廷貴 、 劉孝嚴 、 唐樹凡主編 《 東西方藝術辭典 》 ,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2 年版 , 第 126 4 頁 。 ) ④ 弗洛伊德 ( 1856 — 1939 ) : 奧地利著名的神經病學家和心理學家 , 是精神分析理論的創始人 , 所以精神分析學派 , 又稱 爲 「 弗洛伊德主義 」 。 他的主要 著作有《歇斯底里研究 》 《釋夢 》 《性慾理論三講 》 《心理分析導論 》 《超越唯樂原則 》 《文明和它的不滿 》 《集體心理學和自我的分析 》 《自我與本我 》 《摩 西與一神教 》 等 。 弗洛伊德的潛意識心理學說 , 對傳統心理學起了巨大影響作用 。 ( 參見趙樂甡主編 《 外國現代派文學辭典 》 ,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0 年版 , 第 138 頁 。 ) 9 力的理論依據:爲什麼我們要消滅那些猶太人?因爲他們太弱了,他們不配活著。誰配活著?衹有我們德國 的日耳曼人才配活著。因爲我們是強大的人,我們的基因好,我們既漂亮又高大,既聰明又智慧,所以衹有 我們纔配活著,那些非日耳曼人都不配存在。既然他們不配存在,那我們就幫助他們早點解脫吧。這就爲希 特勒殺人找到了理由。從此,他就特別推崇尼采,把尼采哲學視爲德國的國家意識形態,所以尼采哲學就成 了德國的國學。希特勒讓德國人個個都學習尼采思想,主要是學習這個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思想,以武裝德 國工人 , 尤其是納粹士兵 。 從此以後 , 納粹士兵都成了冷血的劊子手 。 他們在做下違背人道主義事情的時候 , 再也不會遭受良心的譴責了。爲什麼?因爲在學習尼采思想的過程中已經把良心學沒了。凡是看到比他們弱 小的,全部消滅。爲什麼?因爲地球是強人的地球,不是弱者的地球,弱者不配活著。這是典型的叢林法則 思想,或者生物性哲學、獸性哲學,不是人性哲學,更不是德性哲學。 不僅尼采如此,還有很多政治家、畫家、音樂家,你若深入接觸他們,就會發現他們所抱持、信奉的哲 學全部是獸性哲學。就像美國前任總統特朗普、現任總統拜登,都是如此。很多時候,特朗普的思想就是赤 裸裸的獸性哲學,完全建立在獸性之上,建立在叢林法則上。其他的政治家,比如奧巴馬,多少還知道遮掩 一下,而特朗普這個人比較率真,他連遮羞布都不要,直接表露他的獸性哲學:我就是欺負你了,怎麼的? 這就是他們的外交理念、政治理念,一直到現在還是這樣。也就是說,工商業文明,越發達的工商業文明, 其底色文明就是獸性文明或生物性文明。爲什麼是生物性文明?因爲在這個所謂的工商業時代,沒有更高級 的文明誕生,大家都退回到最原始的狀態,赤裸裸地成爲高級動物。 我們改革開放的這幾十年,也就是工商業化的幾十年,信奉的都是獸性哲學。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整個社 會出現各種狼圖騰、狼崇拜、狼團隊,追求狼性文化,想盡辦法充滿狼性:管理者、領導者要充滿狼性,員 工要充滿狼性。你是一個人,爲什麼要充滿狼性呢?難道你是狼嗎?你不是狼,爲什麼要充滿狼性呢?滿大 街都是狼團隊、狼公司、狼企業,全中國都狼化了。爲什麼就不能人化呢?爲什麼要狼化呢?說是沒有狼性 我們就不能生存。舉國上下都在追求狼性而不追求人性,舉國上下信奉的都是狼文化而不是人文化,這就是 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現狀。那有沒有人性文化呢?有沒有比人性文化更高的文化呢?有,儒家、道家、佛家 都是 。 但是這些都被我們拋棄了 。 拋棄的結果就是人人強化自己的生物性 ( 獸性 ) , 人人去人性化 、 去佛性化 (德性化 ) 。 但是,人畢竟不是動物,人和動物是有本質差別的。這個差別不是在外表上,而是在內在上。就外表而 言 , 我們跟猴子沒有太大的差別 , 都有四肢 、 五官等 , 體型也差不多 ; 但是就內在而言 , 人類有心靈 、 人格 、 精神等,而動物沒有,所以人和動物的差別就在心靈、人格、精神等之上。就是說,人發展出了人性,而動 物停留在了獸性中,這是人跟獸之間的本質差別,就是獸衹有獸性,而人有人性,不僅如此,人還有比人性 更高級的德性。 (四)重建工商 業時 代下新的人性文明、德性文明 儒家文化,乃至整個中國文化都是建立在人性跟德性之上的文化。儒佛道都是人性和德性文化,這些文 化不僅非常成熟,也非常完備。那麼在工商業時代,要想找回人性,特別是找回比人性更珍貴的德性,我們 就得回到人性文化跟德性文化也即儒佛道文化中,從裡面汲取養分。但是我們也要認識到,完全回去是不可 能的。我們衹能把過去的儒佛道文化,作爲這個工商業時代重建人性文明和德性文明的歷史資源。因爲這是 個富礦,擁有豐富的資源,我們要從這些資源中吸收大量的知識、靈感,來重建工商業背景下新的人性文明 和德性文明。 10 爲什麼要這樣做?直接照搬不行嗎?不行。因爲儒佛道文明是在農業時代背景下,孕育、發展出來的文 明,已經不適應現在這個時代了。現在,全球都進入了工商業時代,中國更是跑步進入了工商業時代。歷史 不會再倒退回去了 , 無論是好是壞 , 歷史衹能往前走 , 不可能往後退 。 所以 , 包括我們中國在內的東方國家 , 乃至全世界,永遠不會再回到農業時代了。不管我們對農業時代有多麼懷念,多麼熱愛,那也衹是停留在懷 念與熱愛中 , 我們衹能往前走 , 不可能往後走 。 也就是說 , 農業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 我們衹能越來越工業化 , 而不會越來越農業化。 農業的那種田園風光很美,我們現在一想到田園風光,還有一種莫名的感動和詩意。絕大多數城里人這 一生最大的夢想,是退休後到山裡去買一棟房子,房子背後是一片竹林,前面是一條小溪,左邊是一座山, 右邊還是一座山,就住在這樣的環境下,然後養一頭牛、三頭豬、七八隻鴨、十來隻雞、兩條小狗,再種點 青菜,等等等等。我們都嚮往這樣的生活。但是,這衹是想想而已。絕大多數城里人這一生都不會實現這種 生活,衹能把它當作一個夢想保留在心底,這樣也很好。那就是我們靈魂中的詩與遠方,但那是永遠達不到 的詩和遠方,我們在夢裡想一想就行了,事實上它是不可能實現的。我們對田園生活的懷念和嚮往,更深層 面其實是對農業時代或者農業文明的懷念和嚮往。但那衹是懷念和嚮往,我們不可能回得去了。 因爲城市化是工商業時代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工商業時代的深化必然帶來城市化。因此,包括中國在 內的整個東方國家衹能是越來越城市化,最後農村都轉爲城市,所有的地方都是城市,就沒有農村了,更沒 有詩與遠方的農村了。連農村都沒有了,何談詩與遠方的那個農村?中國現在的農村都空心化了。空心化就 是城市化 , 所以空心化是必然的 。 以後還會進一步空下去 , 一直空到村子裡一個人都沒有 。 現在一個村子裡 , 多少還有幾個老人和孩子,最後連這幾個老人和孩子也會沒有,變得徹底沒人、沒村。村子都沒有了,何來 詩與遠方?這就是工商業時代的必然結局。 目前, 工商業時代 還沒有形成一個與之對應的成熟的文明體系,而我們就生活在這樣的時代中。但 人是 天生的文明 生物 , 不可能 忍受長期沒有文明 、 沒有文化 、 沒有精神 、 沒有情趣志向的生活 。 所以 , 我們一定 要創造一個精神家園 以安頓生活和身心 。 這個 精神家園 , 我們稱之爲 「 工商業文明 」。 現在我們 衹有 「 工商 業 」, 沒有 「 文明」,但是這樣的狀態不會持續太久。就像我們當年在農業時代創造了農業文明一樣,到了 工商業時代,我們也一定會創造出工商業文明出來。在創造工商業文明時,我們就需要大量參照農業時代的 文明 , 具體地說 , 就是參照儒佛道文明 。 爲什麼要參照?就是吸收歷史的經驗 , 以確保這個創造的速度最快 , 成就最大,彎路最少。 在今天這樣的背景下 , 我們學習儒家的代表人物王陽明以及陽明心學 , 目的不是把我們拉回到五百年前 , 不是讓我們開歷史的倒車,不是讓我們簡單而機械地重複陽明的生活、陽明的一生,都不是!那我們的目的 是什麼?爲了給我們現在和未來開創工商業文明下的儒學(指新儒學),尋找歷史資源和歷史經驗。學習過 去是爲了更快速地開創未來。如果我們不大量地吸收和學習過去傳統中建立在人性和德性之上的十分成熟的 優秀文化,僅僅靠我們自己去摸索,必然會走很多彎路,嘗試很多失敗,也許五百年,乃至一千年都未必能 夠建立起一個和農業時代的儒佛道相媲美的圓滿而成熟的文明。 儒佛道並不是一誕生就圓滿而成熟的,它也是用了幾千年才圓滿成熟的,中間是有一個發展過程的。 儒 學成熟之前,它都是一個台階一個台階地積纍,從舊石器時代積纍到新石器時代,再到原始文明時期,再到 夏商周時期,僅僅夏商周時期就有兩三千年的歷史,若是再算上之前漫長的演化時間,這個發展過程就顯得 更加緩慢了。儒學發展到孔子這裡時,達到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高度和成熟,也就是說孔子使儒學達到了登 峰造極的水平。此後,再也沒有人能夠超越孔子,反倒是把孔子作爲人生奮鬥的終極目標。不要說超越孔子 11 了 , 能達到他的一半 , 我們就已經很滿意了 。 超越孔子是不可能的 , 因爲他已經登峰造極了 。 「 登峰造極 」 的 意思就是達到了終極成熟、終極圓滿。 在工商業文明時代,也一定會誕生像孔子這樣登峰造極的人,以及儒學這樣登峰造極的文明。但是,如 果任其發展,這很可能需要五百年、一千年,甚至兩千年之久。如果我們現在就自覺、積極、主動地學習、 借鑒、吸收農業文明時期這些登峰造極的文明成果,進而改造它,那麼工商業文明的發展進程很有可能由兩 千年縮短爲一千年,再由一千年縮短爲五百年,甚至由五百年縮短爲一百年。總之,這樣會大爲縮短文明的 進化速度,大爲減少文明在纍積發展過程中的彎路與曲折,這個意義是不可估量的!通過學習陽明心學在內 的儒學,以最快速度地建立起工商業時代(新時代)下,新的思想體系、道德體系、倫理體系,就是我們的 目的。 (五)真善美的缺失 —— 美盲、德盲和真盲 可以說,我們現在沒有任何成型的、像樣的道德體系、倫理體系、美學體系,真善美全部都沒有。我們 完全像個高級猿猴似的活在生物性中,哪來的真善美?真善美是從人性,尤其是德性中發出來的。我們連人 性都沒有發育出來,怎麼可能從人性中顯化出真善美來? 先不說國外,就說中國。這些年來,中國非常多的思想家、社會名流、大學的教授博導們都在呼籲整個 社會要關注美育工作,培養大眾的審美能力,提高人們的審美水平。爲什麼要做這樣的呼籲?我們這個時代 專門誕生了一個新詞:美盲。我們大多數人淪爲了美盲。 什麼叫美盲呢?沒有任何審美能力和審美水平就叫 「 美盲 」 。 整個時代都是以丑爲美 , 沒有最丑 , 衹有更 丑。我們大家相互比賽著,看誰能噁心過誰。舉個例子,我們神聖的書法現在就墮落成了丑書。丑書是怎麼 寫成的呢?在牆上貼張紙 , 「書法家」背對著這張紙站著,手裡拿著一支如椽( chu á n )大毛筆,筆頭朝向身 後的紙。然後 , 「書法家」就背對著紙,憑著自己的感覺在後面的紙張上「畫」字,美其名曰「新式書法 」 。 那麼偉大的書法竟然墮落到這種地步,難道不可悲嗎? 中國書法起源於甲骨文,因爲中國最初的文字就刻在龜殼上,那就是最早的書法。可以說,中國的書法 跟中國的漢字是同時誕生 , 同時發展的 。 中國的漢字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文字之一 , 書法就是中國漢字的藝術 , 這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藝術之一,但是現在已經墮落到用後腦勺寫字的程度了。這還能叫書法嗎?這還能叫藝 術嗎?這還能叫審美嗎?這樣的例子太多了,各行各業觸目皆是。事實證明,我們的審美水平已經降到了零 —— 沒有任何審美能力了,所以叫美盲 。 「美盲」的意思是,我們在美面前就是瞎的。這個詞很嚴重。 爲什麼我們的審美水平墮落到如此地步呢?這就得從宗教說起。北大校長蔡元培 ① 有一個著名的觀點叫 「以美育代宗教 」 ② , 現在還經常被人提出來 津津樂道 。 他之所以提出這個觀點 , 是因爲他看到宗教在全世界 範圍內衰落的趨勢 —— 不是一時一地的衰落,而是歷史性、必然性、全球性的衰落。他曾說: ① 蔡元培 ( 1868 — 1940 ) , 字鶴卿 , 又字仲申 、 民友 、 孑民 , 乳名阿培 , 並曾化名蔡振 、 周子餘 , 漢族 , 浙江紹興府山陰縣 ( 今浙江紹興 ) 人 , 祖籍浙 江諸暨 。 近代 教育家 、 革命家 、 政治家 , 民主進步人士 , 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 。 191 6 年至 1927 年任北京大學校長 , 革新北大 , 開 「 學術 」 與 「 自由 」 之風 。 1920 年至 1930 年,蔡元培兼任中法大學校長。他早年參加反清朝帝制的鬥爭,民國初年主持製定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個法令 —— 《大學 令》。北伐時期,國民政府 定 都南京後,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員會、籌設中華民國大學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導教育及學術體制改革。 1928 年至 1940 年 , 專任中央研究院院長,貫徹對學術研究的主張。蔡元培數度赴德國和法國留學、考察,研究哲學、文學、美學、心理學和文化史, 爲 他致力於改革封建 教育奠定 了 思想理論基礎 。 1933 年 , 蔡元培倡議創建國立中央博物院 , 并 兼任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 。 1940 年 3 月 5 日 , 蔡元培在香港病逝 。 ( 徐曉林主 編、蔡學武副主編《中外教育名人名言》,企業管理出版社 2019 年版,第 62 頁。) ② 《以美育代宗教說》 爲 篇名,蔡元培譔於 1917 年。 這也是蔡元培 在北京神州學會上的演講辭。他在 此文 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理論,認爲「純粹 之美育,所以陶養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而使人我之見、利己損人之思念,以漸消沮者也」。( 參見陳獨秀、李大釗、瞿秋白主編《新青 年》第三卷第六號,中國書店出版社 2011 年版,第 395 — 398 頁。 ) 12 夫宗教之爲物,在彼歐西各國已爲過去問題。蓋宗教之內容,現皆經學者以科學的研究解決之矣。吾人 遊歷歐洲,雖見教堂棋布,一般人民亦多入堂禮拜,此則一種歷史上之習慣。譬如前清時代之袍褂,在民國 本不適用,然因其存積甚多,毀之可惜,則定爲乙種禮服而沿用之,未 嘗 不可。又如祝壽、會葬之儀,在學 理上了無價值 , 然戚友中既以請帖 、 訃 ( f ù ) 聞相招 , 勢 不 能不循例參加 , 借通情愫 。 歐人之沿習宗教儀式 , 亦猶是耳。 ——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原載《新青年》第三卷第六號 過去的真善美都起源於宗教。現在宗教已經沒落了,新的文明又沒有誕生,因此美也就隨之沒落。但我 們又不能沒有美,因此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實際上就是讓我們拋開宗教直接面對美。過去的宗教是人 類進步的第一推動力。因爲宗教給我們人類帶來了激情,我們就用宗教給我們激發起的這個激情去創造更美 好的生活,推動各行各業的發展,推動歷史的進步,推動文明的前進,幾千年如此。在過去,人類要想獲得 真善美亦必須訴諸宗教,就是說宗教很好地滿足了我們對真善美的渴望與追求。通過宗教,我們獲得了不同 程度的真、善、美。然而,如今隨著全球範圍內的宗教衰敗,真、善、美全面缺失,出現了美盲、德盲和真 盲。上面介紹了美盲,接下來再介紹德盲和真盲。 過去的道德倫理也即善就是起源於宗教,是宗教讓我們越來越善的。現在的中國老百姓也是這個觀點。 不管是基督教、伊斯蘭教還是佛教,都是好宗教,都是讓我們做一個好人。這個觀點沒錯。在過去的幾千年 裡 , 我們的道德倫理的確來源於宗教 。 不僅東方如此 , 西方也如此 。 西方壓倒性的宗教即基督教 , 過去稱 「 天 主教 」 ( 基督教起源於猶太教 , 後從猶太教分裂出東正教和天主教 , 再進一步從天主教分裂出新教 , 此後東正 教 、 天主教 、 新教成爲基督教三大派系 , 延續至今 ) , 西方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靠天主教維持 , 大家都很 善良。爲什麼這麼善良呢?因爲善來源於上帝,上帝讓我們善,我們不敢不善。如果我們不善,上帝會懲罰 我們 , 具體而言 , 就是在我們死的時候 , 上帝就不來救贖我們了 。 得不到上帝的救贖 , 我們就會下地獄受苦 。 因爲那個地獄很可怕,我們不想下地獄,因此必須善,要當一個整天幫助他人的好人。這就是善的來源:上 帝。但是最近幾百年來,包括基督教在內的人類所有的大宗教,全部進入了衰退期,不能再給我們提供強有 力的善的來源,不能再有效地規範和約束我們的日常生活,以及我們內在的種種慾望。 還是以西方爲例,整個社會公認其道德來自基督教,具體地說就是來自上帝。上帝是一切善的源頭,上 帝等於善。在上帝的感召下,個個人心向善。個個人心都向善了,整個社會、民族、國家自然都向善了。所 以基督教是西方道德、倫理的源頭,一切道德倫理 —— 結婚、生子以及生老病死都是建立在基督教的教義之 上。這很好。但是,工商業時代把基督教嚴重邊緣化了。在西方,它對大眾的約束力越來越弱,因爲人們已 經不再信仰宗教了 , 即使信也衹是象徵性地信一信 , 不像過去那麼虔誠了 。 中世紀時期 , 上帝就是他的生命 , 就是他的呼吸,就是他的血液。現在,他的內心已經沒有上帝了,對他來說,上帝已經是一個地平線以外的 存在,彼此間的心理距離越來越遠。因此上帝在他生活和人生中的作用幾乎降爲零,失去了約束力。失去約 束力後,人們該怎麼辦?就是前面反覆強調的回歸生物性。每個人都回歸到生物本能中,遵循著本能的指導 生活,而不是遵循上帝的指導生活,也就是說本能代替了上帝。 本能代替上帝的標誌性事件是什麼呢?就是尼采在他的哲學著作中大聲疾呼 : 「上帝已死 ! 」怎麼死的? 尼采說,就是你我他一起合夥把上帝殺死的,我們都是殺死上帝的兇手,每個人手上都沾滿著上帝的鮮血。 —— 不是具體的某一個人 , 而是我們所有人殺死了上帝 。 「 我們所有人 」 具體指的就是工商業時代 , 因此是整 個工商業時代扼殺了上帝,拋棄了上帝。所以上帝不再是我們道德的源頭、監督者、引領者,不再是我們的 最終歸宿,不再是道德的最終獎懲者,我們就進入到了一個無德的時代。我給它起了個名字:德盲。 13 什麼叫德盲呢? 就是所有人無德可言,都處於道德真空狀態,分不清善惡;所有人都遵循著生物性本能 生活。而生物性本能是沒有道德的,或者說動物是沒有道德的,衹有人有道德。我們把自己降低到動物的層 次,當然就沒有道德了。我們現在就像動物一樣本能地活著,遵循的是弱肉強食、物競天擇、優勝劣汰的叢 林法則,而不是遵循人性法則、德性法則。衹有人性法則和德性法則才講道德。我們連人性和德性都沒有, 何談從人性和德性中開出道德之花? 我們 德 盲 盲 到什麼程度呢?偶爾身邊人良心 有點兒 發現,幹了一件合乎道德的好事,我們也發現不了, 因 爲 我們生活在無德的世界中太久了,我們 老 早 就 進入到了道德的黑夜中。我們在黑夜中待得太久了, 以致 失去了識別善惡的能力。我們把很多善行都看成惡行。這就是我們這個時代德盲 的表現 。這個 「 盲 」 不僅 是 對自己 視而不見 ,對社會上 的 德行也視而不見 。爲 什麼視而不見? 因爲我們 盲了, 自然 看不見。我們看不到 別人身上的美德,總是用邪惡的眼光來審視著別人的美德 ,因此 看到的都是滿眼的惡 與 無德。這個 「 盲 」 是 對一切美德無視、麻木 。我們連德都看不見,就 更談不上去追求 德 了。 所以, 現在的人是以追求遠離道德 爲 目標, 而且是 急速地遠離, 就是 視道德如蛇蠍, 看到道德 就像看到毒蛇一樣,本能地要跑得遠遠的,越遠越 好。這就叫 「 德盲 」 。 我們不僅沒有美 、 沒有德 , 而且沒有真 : 我們成了 「 真盲 」 。 所謂真盲 , 就是真假不分 、 是非不分 、 對錯 不分、黑白顛倒,一切都是顛倒的,沒有真理可言,所以我們現在都不講理。這個真理特指生命真理、生存 真理、人生真理,不是指客觀真理、科學真理或物理真理。我們這個時代是沒有生命真理、生存真理、人生 真理的,衹有客觀真理、科學真理或物理真理,比如,在標準的大氣壓下,水燒到一百攝氏度就會沸騰,等 等諸如此類的理。這種客觀真理、科學真理或物理真理衹能指導我們造出飛機、潛艇、輪船、大炮、航天器 等外在的東西,它無法給我們提供正確的愛情觀、友情觀、是非觀,不能指導我們的愛情生活、友情生活、 家庭生活等日常生活。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真假、美丑、對錯、是非靠什麼來判斷呢?靠人文文化。按照東方 文明來講,就是生命文化給我們指示何謂是非對錯美丑,並提供相應的判斷標準的。這樣的生命文化我們中 國不僅有,而且十分成熟與圓滿。但是,被我們「打倒孔家廟」 開始的工業化 打沒了。所以,現代人沒有任 何是非觀,都生活在「顛倒夢想」中。 沒有任何是非觀的具體表現就是:把非當是,把是當非;把丑當美,把美當丑;把無德當有德,把有德 當無德 。 總之 , 我們整個是非體系是錯亂的 : 我們不知道該追求什麼 , 不該追求什麼 ; 我們不知道什麼是對 , 什麼是錯;我們不知道該堅持什麼,該放棄什麼;我們不知道這一生該往哪裡去。這是繼美盲、德盲之後的 第三盲:真盲。所以在是非對錯真假上,現在這個時代比「文革」或「五四」時期都好不到哪裡去。總之, 我們現在不僅流行美盲,還流行德盲和真盲。整個社會、整個人類都陷入了深深的美盲、德盲和真盲之中。 德盲比美盲更可怕 。 美盲衹是沒有審美能力 , 問題倒還不大 。 舉個例子 , 他聽了半天莫紮特 ① 的音樂 , 感 到十分失望。別人問他爲什麼失望,他回答 : 「什麼音樂嘛,亂七八糟,還不如我家的狗叫得好聽 。 」表明他 沒有任何音樂審美和音樂鑒賞能力。再如,他看到了中國那麼美妙的書法和國畫,尤其是懷素 ② ( 725 — 785 , 或 733 — 799 )的草書,如果欣賞不了,就只會覺得有一團亂麻在那裡滾動著、雜亂無章地張牙舞爪著而已 。 懷素是唐朝人,從小就出家爲僧,且酷愛書法。因爲窮買不起紙,就自己種下一萬多棵芭蕉樹,在參禪打坐 之餘,採來蕉葉當成紙在上面練書法。他練習書法刻苦到什麼程度呢?刻苦到他把自己練廢的禿毛筆埋到山 ① 莫紮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 1756 — 1791 ) ,生於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的薩爾茲堡,天才的奧地利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傑出代表。天資聰 慧 , 幼年時被譽爲 「 音樂神童 」 : 他 三 歲顯露天賦 , 四 歲隨父學習鋼琴 , 五歲開始作曲 , 六 歲開始旅行演奏 , 八 歲寫出交響曲和奏鳴曲 , 十一 歲作第一部 歌劇。 三十六 歲死去,死後葬在修道院的貧民墓地。莫紮特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共創作了 六百多 部作品,著名者達近百部,這在音樂史上可謂奇事。他 在音樂史上的重要性在於重塑並定義了古典音樂 。 代表作有 《 奏鳴曲 》 《 協奏曲 》 等 。 ( 參見戚廷貴 、 劉孝嚴 、 唐樹凡主編 《 東西方藝術辭典 》 , 吉林教育 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403 頁 。 ) ② 本段關於懷素的介紹,參見唐代陸羽撰的《懷素傳 》 ,以及帥本華主編《中外文藝家及名作辭典 》 ,甘肅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575 頁。懷素的傳 世書跡有《苦筍帖 》 《自敘帖 》 《食魚帖》等,真跡僅存《苦筍帖 》 ,今藏上海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