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 學 系列 經 典 師 道 與傳 心 潘 麟 主 編 潘麟先生 1 潘麟先生 簡 介 潘麟先生,安徽定遠人,哲學碩士,生命學家, 教育家, 當代對生命科學有深刻貢獻的思想家。長期致 力於東方文明的傳播與推廣,注重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心性傳承與實踐 爲 基礎,開 創、倡導並推動生命科學的發展與普及。 主要著作有《家門沒上鎖》《皇冠瑜伽》《〈大學〉廣義》《到彼岸賞月》《〈瑜伽經〉直解》《以心 傳心》《直指生命的真相》《〈中庸〉心要》等,部分著作被譯成英、俄等文字在國外出版,並撰有各類學 術論文近百篇。 2 版權 聲明 包括本書在內的我的所有生命科學著作 , 都是源自於過去 40 多年 , 我 深入學習東方傳統各流派文明文化 、 從事各類生命修證活動的智慧所得。 “ 生命科學 ” 一詞由我率先提出,但生命學的事實,則與人類文明,尤其 是以中印為代表的東方文明 的 起源相伴而生。以現代文明的科學視角視之,這些 終極的 智慧結晶完全能夠建 構和形成一門完善的生命科學體系 ( 具體論述詳見我的各類著作 ) 。 遺憾的是,由於 歷史原因, 它們 長期 被 封存 在 遠離都市 的山林中,混雜於宗教或准宗教傳統中,而極少被大多數人理性認知,更不用說受益。這正是我 提出建構和傳播 “ 生命科學 ” 的根本原因和願力所在。為讓更多人受益,讓思想、文明最大限度溝通,讓全球 心靈越來越近,本人自願放棄名下所有著作版權,希望更多有識之士能夠將其翻譯成其他語種 (這種翻譯含各 種電子翻譯、紙張翻譯出版以及網路發佈) 並廣泛傳播。 如 您 有這方面意願或想法,請隨時與我 的工作團隊 聯繫。 電話: +8617856345223 郵箱: m17856345223@163.com WeChat:Dyglg_9999 願善增長。 潘麟(加蓋章) 嚴重警告:潘麟先生所有生命學著作僅供讀者個人學習、研究和交流。任何人或組 織不得以此謀取任何商業利益,否則必將追究法律責任。 I 目 錄 序 言 1 論尊師重道 2 三繩之喻 —— 歷代師徒關係的三重境界 4 學統與道統 8 儒家篇 第一章 先秦儒家尊師重道典故 13 一、 三皇五帝:人文始祖 13 (一)伏羲氏:一畫開天 ,步入文明 15 (二)燧人氏: 鑽木取火, 師道興起 17 (三)神農氏: 教民 農耕 , 傳承易道 19 (四)黃帝:和諧天下 , 止於至善 22 (五)堯傳道於舜,舜傳道於禹 28 二、 禹、 湯、文、武、周公之傳 :殷因於夏禮,周因於殷禮 32 (一)大禹:治水功成,作《大夏》 32 (二)成湯:廢黜夏桀,作《大濩》 35 (三)文王 、 武王:修德克商,作《大武》 36 (四)周公:深悟中庸,制禮作樂 39 三、孔子 及門人 : 開創儒學 45 (一) 孔子:吾道一以貫之 45 (二) 孔子與顏回 50 (三) 孔子與子路 53 (四) 孔子與子貢 56 (五) 孔子與曾參 59 (六)孔子與宰予 61 四、孟子:私淑孔子,成就亞聖 65 五、荀子: 爲 學日益 67 第二章 宋明 儒 學尊師重道典故 72 一、漢儒:尊師有餘重道不足,訓詁有餘創新不足 72 II (一)伏生:冒死護書 74 (二)陸賈、叔孫通:勸諫劉邦,重興儒學 76 (三)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77 (四)郭泰:經師易遇,人師難遭 80 (五)鄭玄:漢代經學之集大成者 82 二、韓愈:述「師道」之真諦,明「道統」之源流 84 三、北宋五子:兼取并用, 開創 理學 91 (一)周敦頤 : 理學開山 91 (二)邵雍 : 學《易》悟道 97 (三)張載 : 關學創立 101 (四)程顥、程頤 : 創 立 洛學 , 奠基理學 107 四、程門後學:理學全面花開 114 (一)謝良佐 : 切問近思 115 (二)游酢與楊時 : 程門立雪 117 (三)朱熹 : 理學大成 , 別子爲宗 121 五、陸九淵及其弟子:心學始創 132 (一)陸氏 滿門 皆才俊 132 (二)陸九淵成長歷程 135 (三)鵝湖之會,經驗智與般若智之 辨 138 (四)白鹿洞講學,義利之辨 142 (五)國子學授課,華夷之辨 143 (六)象山精舍論道,學者雲集 144 (七)晚年赴任,誓死守邊 145 (八)預知生死,從容善終 145 (九)陸門主要弟子 146 六、王陽明及王門後學: 全面 復彰儒門心學 149 (一)龍場悟道與知行合一說 152 (二)兩都講學與省察克治 155 (三)巡撫南贛、擒獲叛藩與致良知教 156 (四)居越講學、儒佛之辨與四句教 159 (五)起征思田、此心光明與身後際遇 163 (六)王門後學 164 七、陳獻章與湛若水:嶺南心學 168 第三章 當代新儒 家 尊師重道典故 175 一、新儒家三聖:存亡繼絕 176 (一)熊十力:新儒家開山祖師 176 (二)梁漱溟:我生有涯願無盡,心期填海力移山 183 III (三)馬一浮:漚滅全歸海,花開正滿枝 190 二、新儒家第二代:薪火盡傳,澤被後世 197 (一)牟宗三:一身著作,古今無兩 197 (二)唐君毅:文化意識宇宙之巨人 205 (三)徐復觀:政治與學術之間 214 三、新儒家第三代:花果飄零,卻生生不息 221 (一)杜維明:致力於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 221 (二)霍韜晦:性情文化倡導者 223 佛 家篇 第 一 章 三論宗 232 一、鳩摩羅什:佛家八宗之祖 234 二、什門四聖與三論宗中興大師 241 三、吉藏:三論宗集大成者 243 第二章 唯識宗 247 一、玄奘:唯識宗創始人 248 二、窺基:唯識宗的傳承與發展者 259 三、楊文會:近代唯識學復興者 264 第三章 天台宗 267 一、慧文、慧思:天台宗奠基人 267 二、智顗:天台宗創始人 272 三、灌頂:天台宗傳承與發展 278 第四章 禪宗 283 一、初祖達摩到五祖弘忍:禪宗早期傳承典故 287 (一)達摩東渡,九年面壁,隻履西歸 287 (二)二祖慧可,雪中侍立,斷臂求法 291 (三)四祖道信付法五祖弘忍與牛頭法融 294 1. 道信與弘忍 294 2. 道信與法融 298 二、六祖慧能及門人:一花開五葉 300 (一)慧能:禪宗實際創立者 300 (二)菏澤神會:判南頓北漸,創菏澤宗 307 IV (三)南嶽懷讓與馬祖道一 310 (四)青原行思與石頭希遷 313 三、禪宗其它傳承典故 316 (一)船子和尚:爲徒去疑,以身殉命 316 (二)夾山善會:修信燒庵點化元安 318 第五章 唐密 320 一、開元三大士:唐密的開創者 321 (一)善無畏 321 (二) 金剛智 323 (三)不空 325 二、唐密的繼承者 327 (一) 惠果 327 (二) 空海 328 (三)僧一行 329 三、後序 330 第六章 藏傳佛教 331 一、藏傳佛教前弘期傳承典故 331 師君三尊:藏傳佛教開創者 331 二、藏傳佛教後弘期傳承典故 340 瑪爾巴與密勒日巴:噶舉派創始人 341 道 家篇 第一章 先秦時期道家尊師重道典故 365 一、 上古時 期 道家傳承 365 二、 老子與他的弟子們 367 三、 列子事師授徒典故 369 四、 上承老子 的莊子 371 第二章 魏晉至隋唐時期道家尊師重道典故 374 一、葛洪:丹道養生,儒學應世 374 二、鍾離權、呂洞賓、劉海蟾:內丹的興起與傳承 375 (一) 鍾離權 376 (二)呂洞賓 376 V (三)劉海蟾 378 三、希夷先生問道收徒 379 (一)隨何昌一學道 379 (二)問教麻衣道者 379 (三) 覲見太宗皇帝 380 第三章 宋元明清時期道家尊師重道典故 382 一、丹道南宗尊師重道典故 382 (一)張伯端 382 (二)石泰 與 薛式 384 二、丹道北宗全真派尊師重道典故 385 (一) 重陽真人王喆 385 (二)丹陽真人馬鈺 386 (三) 長真真人譚處端 394 (四)清淨散人孫不二 398 (五)長生真人劉處玄 400 (六) 廣寧真人郝大通 402 (七)玉陽真人王處一 405 (八) 長春真人丘處機 407 三、丹道中派尊師重道典故 410 四、張三豐事師授徒典故 411 (一)道心歷程 411 (二)與沈萬三的師徒情緣 412 五、伍柳僊派尊師重道典故 414 第四章 近現代道家尊師重道典故 418 一、陳攖寧 418 (一)素體欠安向道尋 418 (二)汪洋顛簸不言棄 419 (三)風平浪靜靠岸時 421 二、胡海牙 422 百 家篇 第一章 中國醫家尊師重道典故 425 一、黃帝與雷公 425 二、扁鵲和淳於意的事師行道 427 VI 三 、李東垣的師徒典故 430 四 、朱丹溪事師授徒典故 431 五 、孫思邈:大醫精誠 432 第二章 中國武術領域的尊師重道典故 435 一、太極拳:從 陳王廷 到楊露禪 435 二、自然門:杜心五和萬籟聲 436 第三章 中國茶道傳承典故 438 茶聖陸羽與皎然大師 439 第四章 中國音樂領域的尊師重道典故 442 一、 伯牙與其師成連 442 二、 伯牙與鍾子期 442 三、薛譚與其師秦青 443 後 記 444 1 序 言 東方文明的核心是生命的學問 , 東方文明的傳承是生命的傳承 , 此即 「 道統 」 。 唐代大儒韓愈在 《 師說 》 中說 : 「 師者 , 所以傳道 、 受 ( 授 ) 業 、 解惑也 。 」 傳道是 爲 師之第一要務 , 承接道統則是弟子的第一本分 。 無道則無師,無師亦無道,所謂「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 是故,重道者,深知尊師之必要,尊師方是重 道之基。欲復興東方文明,勢必要重新樹立尊師重道之傳統! 東方文明對於生命的思考與實踐成果,是極 爲 深刻而系統的,真可謂「致廣大而盡精微」 。東方文明 具 有獨特的價值,是全人類的精神財富,是人類生命實踐與成就的寶藏。近代以來, 由於 深受西方學統教育之 影響, 國 人只知道求知問學之學統傳授,不知尊師重道之道統傳承,「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以致我華夏文 明氣若游絲,危如纍卵。許多寶貴的東方文明成果已經失傳,長此以往,後果不堪設想。 我們編著此書,就是希望重樹尊師重道之大旗,重開尊師重道之傳統,昌明東方聖學之奧義,讓聖賢的 學問滋養國人,重塑民族文化之信心, 爲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本書的創意和思路由潘麟先生提出, 內容 包括儒家 篇 、 佛家篇、 道家 篇 和百家 篇。 第一稿 由胡慧、劉建 斌、劉潤新、毛漢珍、丁文超 編譔 ,馬艷朝統稿。 囿於編譔者的時間、精力等各方面原因,第一稿沒有按計 劃完成全部的編譔工作。在第一稿基礎上, 李小利、許亞明、 周君三人接著編譔未完成的部分,並對已完成 的內容進行補充、修改和潤色,最後由李小利統稿,完成了本書的編譔。 限於編校者的水平,書中難免有疏漏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2 論 尊 師 重道 潘 麟 1. 師 者,化身 義 凡高明之師者 , 必獲生命之究竟覺醒 , 爲 智慧與光明之 化身 , 爲 真善美 之化身 。 故耶穌 嘗 言 : 吾即真理 , 吾即道路,吾即生命,吾即光明。非耶穌一人若此,人類一切大成就者,一切獲生命之究竟覺醒者,皆是真 理之化身,皆是道路之化身,皆是生命之化身,皆是光明之化身。得此化身者,方名 爲 「師」。 2. 師 者, 蘊 育 義 因師者 爲 智慧與光明之化身, 爲 真善美之化身,故師者擁有無窮之化生與教育能力,可化腐朽 爲 神奇, 可化凡庸 爲 聖潔。因而師者如父母,可將學子身心淨化與重塑。父母給我們的僅僅是一個平庸之身命,師者 給我們的是深邃博大之慧命。由此而知,師者與父母皆是我們人生中至關重要之人,缺一不可。吾輩此前只 知父母之重要 , 而不知師者更 爲 緊要 。 得師者 , 即得重生 ; 不得師者 , 平庸一生 。 故師者是我們人生之指南 , 實現終極關懷之保障,達成究竟解脫與覺醒之舟車。 3. 師 者, 無 我大悲 義 因師者已獲生命之究竟覺醒,故師者早已超越小我與大我,融入無我之境。由是,師者必於無我之中興 起無緣大慈與同體大悲,一切言行自大愛中流 出 , 義不容辭,仁不容己。如是之師,必能衝破世俗種種之葛 藤與封限,而惟道是從;必能不計個人之得失而擇善固執,鞠躬盡瘁。由是,師者必 爲 道德之典範,人格之 楷模。 4. 師 者,道 統傳 承 義 道統者,生命之傳統也,智慧之傳統也,聖賢之傳統也。真正之師,必 爲 人類智慧之傳承者,必 爲 人類 普世價值體系之傳承者,必 爲 「 爲 天地立心, 爲 生民立命, 爲 往 聖 繼 絕學, 爲 萬世開太平」 之傳承者;真正 之師,必然思接千載,與古聖先賢心心相印,聲息相通。因大悲真愛故,師者不會成 爲 一個因循守舊之徒, 必將「返古」與「開新」同步進行 —— 「返古」是 爲 了更好地「開新」,「開新」又建基於「返古」之上。 與時俱進不是 爲 了否定道統與傳承 , 堅守道統與傳承也並非食古不化 。 「 返古 」 給予我們的是深度 , 「 開新 」 是創造我們的高度。 因師者具上述四義,故師者,乃道成肉身之 義也 。 道者,真善美之別名,生命終極圓滿、究竟覺醒之謂 也。故 「 道也 者,不可須臾離 也 ; 可離,非道也 」 。因道不可須臾離也,作 爲 道之化身之師者,亦不可須臾 離也。離師即離道。道不孤起,必 借 師以顯之。如無師承,道必隱矣。故古來學者,欲趨正道者,無不真誠 尊師 。 因 爲 無師即無道,尊師即 爲 重道。凡重道之人,無不深明離師即 爲 背道之至理。 因師者具上述四義,故吾輩與師者之距離,即是吾輩與真理之距離,即是吾輩與生命終極圓滿之距離, 即是吾輩與究竟覺醒之距離;吾輩視師之態度,即 爲 吾輩對待真理之態度,即 爲 吾輩對待生命圓滿與解脫之 態度。 以儒、佛、道、易 爲 代表的東方文化,文而不 明 者久矣。道統阻塞,聖賢隱沒。明師日少,世失依怙, 常引吾輩錐骨喟嘆 ! 然世之宵小之輩,好 爲 人師 , 偽善之徒,熱衷於個人崇拜。其 爲 人也,心胸狹窄,自私 自利,無厚重之學養,無利他之悲願,無道統之傳承,無開新之創造,以自我 爲 中心,以詭詐 爲 手段。如是 之人,必無高尚之人格,必無真修與實證,沉淪於貪瞋癡慢疑而無法自拔,陷溺於名聞利養而不知不覺,無 智無德,虛生浪死,隨勢左右,與世沉浮。其與高明之師者相較,不也云泥之別乎?稍有慧眼之人,即可識 3 之,無需多言矣。 唐代韓愈先生有《師說》一篇,可與本文互相啟發。其文不長,引述如下: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 ( 授 ) 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 其 爲 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 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 !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 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 古之聖人 , 其出人也遠矣 , 猶且從師而問焉 ; 今之眾人 , 其下聖人也亦遠矣 , 而恥學於師 。 是故聖益聖 , 愚益愚 。 聖人之所以 爲 聖 , 愚人之所以 爲 愚 , 其皆出於此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 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 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 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 ! 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 可怪也歟 !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 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 貽之。 4 三 繩 之喻 —— 歷代師徒關係的三重境界 潘 麟 在東方文化傳統裡,師徒之關係大體上可分 爲 三類:一者,學統之師徒 —— 師徒之間以傳承外在的某流 派之學問、知識或某專科技能等 爲 主;二者,道統之師徒 —— 師徒之間以傳承內在的生命覺醒與身心解脫 爲 主;三者,學統與道統兼有之師徒 —— 這一特色在東方文化傳統中十分突出。以儒佛道 爲 代表的東方文化傳 統,無不將學統與道統並建共傳,以學促道,以道釋學,學修並重,但又以道統 爲 歸。 人具三性 —— 獸性 ( 生物性 ) 、人性、佛性 ( 道家曰道性,儒家曰德性,基督教曰神性等,名稱不同, 其義一也 ) 。三性皆 爲 與生俱來。獸性的喚醒與彰顯極 爲 容易,故不論。人性乃人之群體性 ( 社會性 ) 之簡 稱。在億萬年演化中, 爲 了確保人類種群能持續而和諧地共存和繁育下去,而發展出了必 要 的屬性和特徵, 這些 爲 了人類種群能持續而和諧地共存和繁育下去而發展出來的屬性和特徵,統稱 爲 「人性」,如群體意識 ( 具體表現 爲 民族意識 、 國家意識和傳承 、 延續意識等 ) 、 倫理與道德意識 、 文化意識 、 平等 ( 公平 ) 意識 、 價值感與意義感等。 自出生開始,心智的成長過程即是人性喚醒和成長的過程,即是文明化和社會化的過程,這個過程至少 需要二三十年之久。在人性的持續喚醒與不斷成長過程中,父母和老師們,以及同學朋友、兄弟姐妹等與我 們密切相關之人,無不 爲 我們的人性喚醒和成長,付出過巨大的心血和代價。即使如此,歷史地看,仍然有 超過 90 % 的人 , 其人性未能獲得充分的喚醒 、 成長 、 彰顯和成熟 , 始終停留在獸性 ( 生物性 ) 階段 , 成 爲 一個 生物化的存在,或停留在人性化過程中的初級階段,而不是一個高度社會化、文明化和道德化的存在。 人性既是對獸性的部分延伸,更是對獸性的全面超越。同理,佛性既是對人性的部分延伸,也是對人性 的全面超越。如果沒 有很 好地喚醒和成熟人性 之 基礎,那麼,喚醒和成熟佛性幾乎是不可能的。是故,佛家 常有「人成則佛成」「欲成佛,先成人」之訓。學統的核心作用在於嚴格地規範獸性和有效地喚醒與成熟人 性,道統的核心作用在於引導和成就佛性的彰顯與成熟。簡言之,學統主旨在於學以成人,道統主旨在於學 以成佛 [ 1 ] ( 或曰成聖 、 成僊 、 成道 ) 。 東方傳統裡的聖賢們 , 無不將學以成人和學以成佛並重 , 將人性之彰顯 和佛性之彰顯平等視之。這是我們的優良傳統 。 但這個充滿智慧的優良傳統隨著一二百年以來的西學東漸而 中止 。 現在,中國的主流教育機構 —— 從幼 兒園到大學,衹有學統,不見道統,衹有成人之教,沒有成佛之 道。 由於先天與後天、內在和外在的諸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不同,導致每個人的根器和秉賦差異巨大,老子在 《道德經 》 中將不同根器者歸納 爲 「 上士 」 「 中士 」 和 「 下士 」 三類 —— 「 上士聞道 , 勤而行之 ; 中士聞道 , 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 爲 道 ! 」 ( 《道德經 · 第四十一章》 ) 1. 上士之道 第一, 擁有自發的擔當精神與奉獻精神。將人生定義 爲 奉獻身心的過程,認定衹有在持續而徹底 的 奉獻 中,才能彰顯出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才能彰顯出快樂與幸福。 第二, 擁有強烈的終極關懷意識。清楚地認識到,個人與人類,乃至一切生物 ( 眾生 ) 的根本問題,皆 [ 1 ] 指 人對自己身心 ( 獸性 、 人性 ) 種種局限性進行全面昇華與超越 , 獲得生命的終極圓滿與真正自由 , 實現人生的終極覺醒與終極關懷 。 佛家曰成佛 , 儒家曰成聖,道家曰成道、得道、成僊等。名詞表述有異,其實相同。 5 源於生死不明 , 皆源於自我和自私 , 皆源於無明和顛倒 。 這些問題若不徹底洞察 、 不徹底超越 , 無論是個人 , 還是人類,必然時時處於無邊苦海之中而不能自拔。 第三, 將 人生定義 爲 追求人性與佛性的全面覺醒與圓滿彰顯的過程。 第四, 常懷慈悲心和仁義心。對公平和合理的社會制度與習俗,自覺地給予遵守和捍衛,對不公平和不 合理的種種現象,不計個人得失利害,給予堅 決 的 抵 制和改善。 第五, 重諾守信。一旦許下諾言,一旦與某人定下信約,終生恪守,性命相隨,義無反顧。將榮譽和品 德視 爲 性命,必要時,甘願殺身成仁或 爲 法忘軀。 第六, 尊師重道。深知人性和佛性的覺醒與圓滿是非常艱難而漫長的過程,絕非一蹴而就。沒有一個或 若干個負責任的過來人 ( 師長 ) 的悉心教導和引領,覺醒和圓滿人性與佛性是斷然無法實現的。是故,重道 者,深知尊師之必要,尊師方是重道之基。深刻地認識到,高明之師即是道成肉身,即是道 ( 真善美 ) 之化 身。師外無道,道外無師。近師即近道:深知與師之距離,即是與道之距離;與師關係之親疏遠近,即是與 道關係之親疏遠近。 第七 , 將人類的智慧結晶 —— 學統與道統 , 視之 爲 理所當然學習它們 、 傳承它們 、 完善它們 、 昇華它們 , 必要時犧牲自己以成全它們。將 「 爲 天地立心, 爲 生民立命, 爲 往聖繼絕學, 爲 萬世開太平」 視之 爲 義不容 辭的人生使命。 第八 , 上士之人擁有堅韌的意志 、 持久的恆心 、 開放的胸懷 、 遠大的理想 ; 擁有高超的理解力 、 判斷力 、 學習力、洞察力和承受力等能力。心地光明,很少怨天尤人,超凡脫俗,最大程度地給予身邊人以安全感、 舒適感、親切感和積極向上的激勵。 釋迦如來的十大弟子、孔門的七十二賢,皆上士者也。他們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都留下了較 爲 詳 細的履歷或傳記。高明之師固然十分重要,但高明之徒更 爲 重要。如弟子是不堪雕琢之朽木,再高明之師也 衹能仰天一嘆,莫之奈何。佛陀嘗言的「與佛無緣之人」即此類之人也。 因上士者最能知師、懂師和敬師 ,故能與師實現深度的心心相印、生命相通,因與師高度地融合 爲 一而 實現「我即師,師即我」之化境。由於與師高度地融合 爲 一,故而成 爲 師之心子,成 爲 師之生命之延續者和 傳承者,成就人類文明史上的一段佳話而永載史冊, 爲 後世之典範。 如是之師徒關係超越彼此之生死而走向永恆,不因時空遷移而有改變,不因世事無常而有更易。如是之 師徒關係,可以「金剛繩」喻之。「金剛」乃印度文化中的傳說之物, 爲 至剛至堅之物,能摧毀一切而不被 一切所摧毀 。 其源自印度的一部在中國影響深遠的佛經,名之曰《金剛經》。此經將般若 ( 智慧之別名,生 命之別名 ) 喻之 爲 「金剛」。中國文化中也時常將「道」 ( 智慧之別名,生命之別名 ) 喻之 爲 「至大至剛」 之物,與印度文化中的「金剛」之喻,其義一也。 「金剛繩」之關係,乃師徒關係之境界最佳者。 2. 中士之道 中士者擁有上士的所有特徵,衹是將這些特徵全部打了折扣,只保有其一半或更少。究其打折之原因, 無外乎擁有越來越強烈的自我之故 。 無論是學統還是道統 , 「 自我 」 都是一切問題和痛苦的根源 。 有自我者 , 必延伸出「五毒」 —— 貪 ( 強烈的佔有欲 ) 、嗔 ( 敵視一切 ) 、癡 ( 身心被濃濃的黑暗和墮性所掌控 ) 、慢 ( 強烈的虛榮與自大 ) 、疑 ( 封閉身心,排斥一切 ) 。自我與五毒越重,美德越少。這是生命內在的鐵律, 無人可以例外。 當以無我之狀態追求真善美之心佔了上風時 , 中士之人表現得與上士者差不多 , 幾乎可以歸入上士之流 。 但當自我與五毒之心佔了上風時,自私、功利、狹隘、膚淺、愚昧、顛倒等與自我和五毒相關的一切就會呈 6 現出來。 由於追求真善美之心和自我之心交替出現,給人以此人性格飄忽不定或言行不一之印象。是故老子曰: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中士之人是善惡、美丑和真假的矛盾結合體,故昇華與沉淪、積極與消極、無我與自我、理想與現實等 等同時俱存於內部,交替混雜,難解難分。中士之人因時時處於患得患失之中,生活會很累,煩惱也很多, 性格最複雜,情緒最多變,精神最分裂,人生也最迭蕩。 如是之人在師徒關係上亦復如是 : 忽親忽疏 , 忽遠忽近 , 與世沉浮 , 隨勢左右 , 受時空和情緒影響甚大 。 其可以「鐵繩」喻之, 爲 歷代師徒關係境界中之次者。 3. 下士之道 下士者完全陷溺於自我與五毒之中 , 也即完全被束縛於獸性 ( 生物性 ) 之中 , 一切皆隨軀殼起念 [ 1 ] , 是一 個高度生物化的存在 。 在本能的驅使下 , 其越來越自私 、 自戀 、 自大 、 唯我和貪生怕死 , 越來越冷漠 、 殘暴 、 懶惰和變態。下士者是徹頭徹尾的功利主義者或曰利己主義者,一切言行皆以功利或曰利己 爲 唯一原則和最 終目的。奉獻、擔當、道德、仁義、無我、理想、家國情懷和惟道是從等等,於下士之人猶如天方夜譚,猶 如隔岸之花。 下士者,在師徒關係方面與在 其他 事情上一樣,表現出極強的自我和自私 —— 這個師長必須一切都得圍 繞著我轉,必須一切都得順我之意,必須盡心盡力地服務好我,必須處處受我指揮和掌控 ...... 如在哪一點上 不能令其徒滿意,其徒翻臉比翻書還快,會迅速地拋棄其師,進而對其師實施打擊報復,且手法無所不用其 極,其卑鄙無恥之狀,令人神共憤。 爲 了傳承文明,不得不 爲 人師表。但 爲 人師表者,是世上最危險的工作之一。 爲 人師表者,將面對著一個又一個頑固的自 我和 深重的 五毒。自我之頑固和五毒之深重,遠遠超出人們 的想像。如遇上士之人,會知錯即改,善莫大焉;如遇下 士 之人,虛榮之心堅固,護短之心強烈,如是之徒 聽不進半句良言,不願改變,拒絕成長。這對 爲 師者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如師堅持指出其徒之種種問題,要 求其徒必須改過從善,其徒勢必會很快翻臉背叛,惡意相加;如師採取視而不見、任其生滅之態度,則其師 因不願 ( 不能 ) 履行 爲 人師表之責而出現品節受污、悲心受損。 爲 人師者,若遭遇下 劣 之徒,乃極大之不幸 也 ! 甚至如基督 ( 即耶穌 ) 那樣,受逆徒出賣,死於非命。 下士之人在師徒關係上,必然表現出勢利、自私、膚淺、虛偽、封閉、利用等特色,如是關係僅存形式 而無內容,故以「草繩」喻之。 孔子曰 : 「 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 」 ( 《 論語 · 陽貨 》 ) 「 上智 」 者 , 上士之人也 ; 「 下愚 」 者 , 下士之人也 。 上士之人洞察幽微 , 通情達理 , 明辨是非 , 獨立思考 , 不隨世沉浮 , 不人云亦云 , 因不會輕易受他人所左右 , 故曰不移也;下愚之人,冥頑不靈,心智未開,墮性強大,私心堅固,故也不易移也。 上智者之 「 不移 」 , 是因 爲 「 誠之者 , 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 博學之 , 審問之 , 慎思之 , 明辨之 , 篤行之 」 ( 《中庸》 ) 。 下愚者之 「 不移 」 ,是出於無知和頑固。但下愚者之「不移」非指絕對不可移易,乃 爲 非常難 以 移易之意。古人云:「江山易改,秉性難移。 」即此之謂也。若欲更改移易,必須向死而生,必須脫胎換 骨,方有可能。 能成 爲 持明者 ( 佛家語 , 意 爲 手握智慧之火炬 , 照亮世間 , 爲 眾生導師 ) 、 大賢或大哲 , 必 爲 上士之人 , 方能堪之 。 如是之人 , 才能傳承文明 , 開創全新時代 ; 如是之人 , 才能獲得生命內在的終極覺醒和身心解脫 ; 如是之人,才能成 爲 眾人之依怙,人生之導師。 [ 1 ] 《 傳習錄 》 一〇一,見王曉昕《傳習錄譯註》,中華書局, 2018 年 3 月,第 139 — 141 頁。 7 縱觀歷史,無論中國還是印度,抑或西方文明傳統,師徒關係細說 , 則千差萬別,無有雷 同 ; 但歸納起 來,不出上述三類或曰三大境界。這三大境界 既 是師徒關係的三個層次,也是生命的三大層次 。生命層次粗 淺者,其師徒關係必然表現 爲 「草繩」關係;復次,則表現 爲 「鐵繩」關係;最高明、最深刻者,其師徒關 係必 爲 「金剛繩」之關係。 8 學統與 道 統 [ 1 ] 潘 麟 1. 學統傳 承知 識 ,道 統傳 承生命 人類文明和文化在傳承中可分 爲 「學統」和「道統」兩大類。 「 學統 」 屬於「形傳」範疇,所傳承的是 人類後天形成 的經驗知識 , 屬於知識的傳承 。 而以 「 心傳 」 和 「 神傳 」 [ 2 ] 爲 核心的生命之間的直接授受和智慧 的傳承,名之曰「道統」,它是一種生命的傳承。 換言之,學統屬於文化範疇。它是建立在名詞、術語、概念、邏輯之上的文化系統,是一個邏輯思辨的 學問,包括文史哲數理化等學科,西方現代科技就是典型的學統文化。它的主要載體是學制教育。其特點, 一是它不要求師生之間有很好的情感 連接 和基礎,學生可以不喜歡這個老師,甚至討厭他,但不影響學生跟 這個老師學習知識;二是學統是生命之外的傳承,是體外存在,它不需要進入到我們的生命之中。學統傳承 的是人類的思想文化,是「外化之學」。 我國現有的小學、中學、大學等教育模式,都是從西方引進來的。一百多年前西學東漸,西方人以堅船 利炮打開了我們的國門,文化墊後,全面滲透。隨著西方文化的入侵,中國辦起了洋學堂,開始有了學堂式 教育。而學堂式教育,衹能傳承學統,無法傳承道統。 道統不以老師教學生學知識 爲 模式,而是以師父帶徒弟的方式 爲 突出特徵。其特點,一是師生之間需心 心相印,伴有高度的同頻共振,保持良好的生命關係;二是道統傳承不重視名詞、概念的傳遞。瑜伽大師或 禪師帶徒弟時 , 並不是誇誇其談地對弟子講什麼知識 , 而是要求他的弟子跟隨著他 , 每天耳濡目染 , 漸漸地 , 弟子的生命與老師的生命貫通融合,彼此精神融 爲 一體。故道統是人格的傳承,是生命的傳承。 爲 了讓大家更好地理解東方文化中的生命傳承,給大家講述一下我最重要的 師父 之一 —— 雲丹桑布法王 的修行事蹟。 我的師父雲丹桑布法王是藏傳佛法覺囊派第 四十六 代法王,他從小就被選認 爲 活佛, 十二 歲入川西阿壩 州著名的大藏寺 爲 僧 , 拜阿旺多傑桑波大師 爲 師 , 在其身邊學習佛法 。 十六歲以後 , 又拜阿旺洛追紮巴爲師 , 並長期依止他學習佛法。 在法王 三十 多歲時, 也就是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 ,僧侶們都被趕出寺廟被迫還俗。 我師父雲丹桑布法王和他的師父 阿旺洛追紮巴 不願意還俗,又不能住在寺廟了,他們就一起流落在山野中, 以乞討 爲 生。由於 他師父 的腿不方便,雲丹桑布 就 背著他四處躲避。當被 追兵 誤認 爲 是反抗者而向他們射擊 時,他奮不顧身地用自己 的 身體保護上師,擋著從遠方射來的子彈。如此,他用 三十 多年的時間,一直恭敬 地侍奉著他的 師父 。 當 阿旺洛追紮巴 漸漸老去時,決定傳授密法給我師父雲丹桑布法王。傳法中,上師傳到哪裡我師父立即 就實現到哪裡,他根本不需要修行,當下就會了。當上師講到成佛之法時,我師父當下成佛。雲丹桑布被稱 爲 「當代最後一個佛陀」,是釋迦牟尼那樣的真正意義上的覺醒之佛。 雲丹桑布法王圓寂後,弟子們依佛教傳統火化他的法體,燒了三天三夜。最後,全身所有的骨頭都燒成 灰了,在灰燼中找出很多顆舍利子,最 爲 奇特的是,還發現了一顆完整的心臟。師父臨去世時說「我要把我 的心留給世人」,別人以 爲 他是說留下心靈之心,沒想到他把心臟之心留給了世人。這個心臟後來變得非常 [ 1 ] 本文摘自潘麟先生著作《以心傳心》,中央編譯出版社, 2017 ,第 1 19 — 1 23 頁。 [ 2 ] 關於「形傳」「心傳」「神傳」的詳細內容, 請參閱潘麟先生著作《以心傳心》,中央編譯出版社, 2017 ,第 126 — 140 頁 。 9 堅硬,成 爲 金剛不壞心,整個心臟就是一個舍利子。這就是大成就者的表現。 雲丹桑布 法王 的成就和造詣怎麼來的呢?完全來自於他與他的師父在生命上的相通,也就是我們說的道 統。雲丹桑布 法王 用幾十年的時間,與他的師父心心相印、生命相通。經過血與火的考驗,經過艱難歲月的 磨礪,作 爲 弟子,他用生命對待他的師父,也用生命詮釋了他師父的智慧和傳承。 這就是 「 道統 」 —— 以心靈傳承,以生命傳承。佛、儒、道、瑜伽等東方文化,都是這樣的傳承。現在 我們說東方文化中斷了,指的就是道統中斷了。有人說,四書五經等經典都在呀 , 那沒有用的,不算數的! 「道統」有沒有中斷,主要體現在是否能出現一批大師,這些大師還能否帶出一批傑出的弟子,弟子是否再 帶出一批傑出的弟子,師父與弟子之間是否能夠始終保持著生命的傳承。師父帶出一批弟子,弟子再帶一批 弟子,如此生生不息 ...... 這樣的存在是生命的延續,這纔叫道統的存在,而不是四書五經在沒在。 生命遠遠大於知識和概念。我們現在學了一堆知識、概念,都是用邏輯去理解,不是用生命去理解。在 東方古人的心中,傳承知識是次要的,一起步就傳道、傳人格、傳理想、傳格局、傳境界、傳胸懷、傳智慧 —— 我把我做人的高度和境界傳給你,我把我對理想的忠誠傳給你,我把我對理想的堅持傳給你,我把 我道 德的操守 傳給你 。 傳這些 「 道 」 的同時 , 順帶著傳一些知識給你 。 「 道 」 的東西如果沒有了 , 知識學得再多 , 也是一個靈魂上的矮子、人格上的侏儒。宋代大儒陸九淵說過:「若某則不識一個字,亦須還我堂堂地做個 人。」 —— 即使我不識一字,我照樣也可以堂堂做一個人。 2. 言 語 道 斷 ,心行 處滅 東方的學問是生命的學問,是用內在生命來傳承的學問。所以,師生之間、師徒之間必須要有一個非常 深入的生命內在的關聯。這樣,師父在舉手投足間,就會給弟子很大的啟迪,讓他的悟性、他的生命有一個 質的飛躍。 當代人 爲 什麼在修行上罕有大成就者呢?那是因 爲 當代的師徒之間缺少了生命的呼應和關聯。沒有了這 個呼應和關聯,就導致一些重要的信息傳遞不過去。師父的許多切身經歷,很難用語言準確地表達出來。正 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即內在的經歷和感受,一旦變成了外在的語言就死亡了,內在的、生動的、 活潑的那個當下的感受,就大打了折扣。所以,有人說「語言是心靈的軀殼」,也有人說「語言是心靈的屍 體」。衹有心靈死了纔會變成語言,心靈是活著的語言。一旦我們把那種豐富的、當下的感受變成了語言, 那個感受就消失了,剩下的衹是乾巴巴的文字,像木乃伊一樣。因此,不要執著於文字,不要執著於外在。 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直接學習、傳承,讓它保持最鮮活的狀態,讓它保持最本真的狀態,這纔是生命 對生命的傳遞。 禪宗裡有一個寓言叫「狗攆石塊,獅子咬人」。每當看到狗要向你進攻時,你就撿起一個石塊往遠處一 扔,狗就會放棄你而沖著那個石塊去了,在狗追石塊的時候你就可以跑掉了。這一招 兒 對狗管用,對獅子卻 不然。假如獅子向你進攻,你也撿石頭向遠處扔,獅子連看也不看一眼,仍然會緊盯著你不放,你根本沒機 會跑掉。獅子咬人,狗攆石塊。我們一般人的學習就像笨狗一樣,只知沖著文字去,只攆石塊不咬人,避重 就輕。我們要向獅子學習,不被名詞概念所迷惑,突破名詞概念的 假相 ,找出名詞概念背後那個鮮活的心靈 和生命。這就是一個善學之人與不善學之人的差別,或者說是道統與學統的差別。 我們從小學到大學,乃至於碩士、博士,接受的都是學統教育,我們已經深深地被學統化了,即被概念 化 和 知識化了。如果我們用這種學統式的習慣去理解道統,是永遠無法理解的。因 爲 那些大修行人、那些聖 賢的言談舉止,都是建立在道統的基礎上,都是建立在生命的基礎上。如果用外在的概念和術語理解他們, 永遠是在捨本逐末,是在狗攆石塊,而找不到他們的真涵義、真生命。 爲 什麼幾十年來 , 特別是最近一二十年來 , 國人整天呼喚國學復興 , 東方文明復興 , 都 停留在 紙上談兵 ? 10 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拿學統的方式去理解道統,起點就錯了,方向就錯了。佛家的佛經,道家和儒家 的經典,這些既不是概念也不是知識,而是聖賢們鮮活的生命!一本《金剛經》就是佛陀的生命,一本《論 語》就是孔子的生命。用一個生命去閱讀另一個生命,這纔是真正 地 讀經典。如果你沒有這樣的心態,你永 遠讀不懂聖賢! 《論語》是一座橋樑,它讓我們與孔子融 爲 一體,讓我們的生命與孔子的生命貫通,讓我們的心靈與孔 子的心靈貫通。這就像男女談戀愛,愛到深處時男女融 爲 一體。同樣的道理,我們讀《論語》,就像我們與 孔子 「 談戀愛 」 ,最終就是要與孔子融 爲 一體。表面上看,《論語》本身是一堆文字、一堆概念,而真正有 價值的是這堆文字、概念背後那顆跳動的心,那個鮮活的生命。 3. 生命 傳 承和捍 衛 道 統 我們平時都將「孔孟」 并 稱。其實孔子與孟子根本不是一個時期的人,兩者相隔一百多年,分屬於春秋 和戰國時期。孟子並不是孔子的直傳弟子,孟子從未見過孔子。那孟子如何接到了孔子的衣缽了呢? 孟子曰其私淑於孔子。「私淑」用我們瑜伽的話說就是心傳,孟子與孔子之間心心相印,以心傳心。因 此孟子被公認 爲 是最理解孔子之人,最得孔子精髓之人,孟子把孔子的思想繼承下來 并 發揚光大。 心無距離。孔子沒有死,一百年後孔子 「 借用 」 孟子的身體回到人間。同樣的道理,兩千多年後,孔子 也可以 「 借用 」 我們的身體再回人間。誰 「 復活 」 了孔子,孔子就以誰的生命再生。我們與兩千多年前的孔 子沒有任何距離,這就是心無距離。 我們崇尚儒家,我們要做儒家的弟子和傳人,怎樣做才算合格呢?就是要把孔子和孟子的生命,把他們 的精神、他們的境界、他們的胸懷、他們的格局等,通過我們的身心再現出來。通俗地說,孔子借助我們的 身體來到人間 ; 反過來說 , 就是我們活出了孔子。孔子不是被談出來的,孔子是被活出來的 —— 你用你的一 生,把孔子的境界、孔子的精神、孔子的胸懷等等活出來,你就是孔門弟子,你就是儒家傳人 ; 非此,你不 配稱之 爲 儒家傳人,不配做孔門弟子。 同樣的道理,若想成 爲 一名合格的佛門弟子,必須把釋迦牟尼的境界、胸懷、格局和慈悲等真切地活出 來 。 佛陀不是用來學的 , 佛陀是用來活的 —— 你能把佛陀活出來 , 你就是佛門弟子 ; 非此 , 你不是佛門弟子 。 只會鸚鵡學舌,只會背佛經,不可稱之 爲 佛門弟子。 傳承道家也是如此,老莊是用來活的,不是用來學的。把《道德經》倒背如流,也不配做老子的弟子。 衹有通過你的身心,通過你的言行,通過你的人生,把老子再現出來了,讓老子通過你的身心再來人間,你 纔可以被稱之 爲 老子的弟子。 一切聖賢都不是用來學的,都是用來活的,聖賢是討論不出來的。被活出來的聖賢叫做道統,討論出來 的聖賢就是學統。道統是我們超越概念之外、超越名詞之上的生命傳承。 在印度有一個古老的專用術語,梵文叫 Avatar ,漢語就是「化身」的意思。你把誰的生命再現出來,你 就是誰的 Avatar 。 Avatar 在印度還有另外一個意義是 「 聖人 」 。 你是孔子的 Avatar , 你就是孔家聖人 ; 你是佛 陀的 Avatar , 你就是佛家聖人 ; 你是上帝的 Avatar , 你就是基督教聖人 。 Avatar 即聖人 , 你把聖人再現出來了 , 你也是聖人。 後來美國人拍了一部電影 , 名字就叫 「 Avatar 」 , 翻譯成漢語叫 《 阿凡達 》 。 「 阿凡達 」 是音譯 , 意譯就 是化身。 Avatar 思想在印度已有幾千年的傳統,印度所有重視成長之人的最大夢想就是成 爲 Avatar —— 成 爲 某某神或某某聖人的化身。未必是成 爲 某一個聖人的化身,也可以集所有聖賢 爲 一身,至少集一個聖賢,但 越多越好。修行的過程,就是把自己變 爲 某一個或某幾個聖人的 Avatar 的過程。我同時即佛陀、即老子、即 孔子、即耶穌,集所有的美德、所有的境界、所有的智慧於一身,集所有聖賢於一身,那我還是 Avatar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