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經》直解 PAN LIN 潘麟 著 《瑜伽經》作者:聖哲帕坦伽利 附圖二:梵文字母 OM 附圖三:人體七輪圖 版權 聲明 包括本書在內的我的所有生命科學著作 , 都是源自於過去 4 0 多年, 我 深入學習東方傳統各流派文明文化 、 從事各類生命修證 活動的智慧所得。 “ 生命科學 ” 一詞由我率先提出,但生命學的事 實,則與人類文明,尤其是以中印為代表的東方文明 的 起源相伴 而生。以現代文明的科學視角視之,這些 終極的 智慧結晶完全能 夠建構和形成一門完善的生命科學體系 ( 具體論述詳見我的各類著 作 ) 。 遺憾的是,由於 歷史原因, 它們 長期 被 封存在 遠離都市 的 山林中,混雜於宗教或准宗教傳統中,而極少被大多數人理性認 知,更不用說受益。這正是我提出建構和傳播 “ 生命科學 ” 的根本 原因和願力所在 。 為讓更多人受益 , 讓思想 、 文明最大限度溝通 , 讓全球心靈越來越近,本人自願放棄名下所有著作版權,希望更 多有識之士能夠將其翻譯成其他語種 (這種翻譯含各種電子翻譯、紙 張翻譯出版以及網路發佈) 並廣泛傳播。 如 您 有這方面意願或想法,請隨時與我 的工作團隊 聯繫。 電話: +8617856345223 郵箱: m17856345223@163.com WeChat:Dyglg_9999 願善增長。 潘麟(加蓋章) 嚴重警告:潘麟先生所有生命學著作僅供讀者個人 學習、研究和交流。任何人或組織不得以此謀取任何商 業利益,否則必將追究法律責任。 目錄 第一部分 三摩地篇 /1 譯解《瑜伽經》之目的 / 2 《瑜伽經》作者及其成書年代 /7 農耕文化與森林文化 /10 印度正統六派哲學 /15 瑜伽之五義 /24 經也五義 /4 7 現在 —— 你準備好了嗎? /5 2 形傳 、 心傳和神傳 /6 6 瑜伽就是化除意識模式 /8 1 進化論與退化論 /8 5 正見與邪見 /9 2 業力、業種與轉識成智 /10 0 修行就是持續地安處於禪定之中 /11 7 無為與攀緣 /12 6 禪定過程中的四類現象 /13 3 是什麼驅動著我們進入輪迴 /14 1 覺醒之路 —— 萬法不離其宗 /1 49 善養吾浩然之氣 /16 1 般若是與生俱來的生命智慧 /16 5 大自在與濕婆神 /17 7 神聖的聲音 —— OM /18 6 成長的障礙何其多 /19 0 達到身心的安寧明淨 /20 2 一條光明之路 /2 19 皆為「有種三摩地」 /22 3 真我與般若 /2 29 第二部分 成就之道篇 /23 3 痛苦的五大根源 /23 4 圓覺 —— 圓滿之覺 /25 4 八支瑜伽 /2 65 真實的財富 /27 4 淫亂與開悟 /2 86 魚相忘於江湖 /29 4 梵我一如與天人合一 /30 1 龜息與胎息 /31 1 錯葉(頁)與重排 / 316 第三部分 難思議之力(神通)篇 /3 19 無上之教授 /32 0 業識遷流何時休 /3 27 經驗知識與先驗智慧 /33 1 名詞、涵義和指陳對象 /3 39 皇冠瑜伽與他心通 /3 47 心靈之眼 —— 天眼 /3 54 用心靈直接去看、聽和感知 /3 69 星相學與天文學 /3 75 三脈與七輪 /3 83 辟谷與食氣 /39 1 神通與大成就 / 399 超越物理法則 /4 15 天堂的邀請 /42 0 萬物皆是本性的化現 4 25 第四部分 解脫篇 /4 29 前生、藥物、咒語、苦行 /43 0 天地之大德曰生 /44 1 個性的來源 /4 46 丹霞燒木佛,院主落鬚眉 /45 1 世界是什麼,取決於我們的眼光 /4 58 皆映現於此大圓鏡智之中 /4 64 皆可克服和化除之 /4 68 努力 —— 修行者的最後障礙 /47 1 附錄 /4 75 新譯《瑜伽經》 /4 76 譯者弁言 /4 77 漢英全文 /4 83 「見 聞 解脫 」 大成就者潘麟先生的開示 ( 代後記 ) /5 49 第一部分 三摩地篇 1 第一部分 三摩地篇 Part 1 Samadhi 《瑜伽經》直解 2 譯解《瑜伽經》之目的 一、讓《瑜伽經》去宗教化 自 《 瑜伽經 》 於西元前 二 世紀誕生以來 , 無數哲學家 、 瑜 伽修行家 、 宗教家 、 政治家或文學家等注釋和講解過 《 瑜伽經 》 。 但縱觀這些注釋 , 絕大多數都帶有強烈的宗教傾向 , 讓後人產 生了錯誤的認識 , 以為 《 瑜伽經 》 就如同這些注釋者所注釋的 那樣 , 是一部宗教教典 , 是一部關於信仰的指導書 。 在這兩千 年來, 《 瑜伽經》一直被視為印度教經典。在印度歷史上,只 有極少數思想家和瑜伽行者堅持認為, 《 瑜伽經》不是宗教經 典,而是通過嚴格的瑜伽修證獲得終極覺醒的生命實踐科學 。 通過這次全面譯解 , 我們希望有效地還原此經的本來面目 , 即 將它恢復為一部瑜伽哲學大典,一部體系完整的生命修證著 作。 二、通過《瑜伽經》找到很多後世各類生命修行方法的 源頭 第一部分 三摩地篇 3 晚期大乘佛教 ( 即密宗 ) 中很多重要的修行方法 , 如噶舉 派的「那若六法」和寧瑪派的「大圓滿法 」 ,以及本人所傳承 的皇冠瑜伽核心修行方法 —— 「心傳」與「倒果為因法」等 , 皆無可爭議地源於 《 瑜伽經 》 , 也即源於聖哲帕坦伽利的教授 。 這為迅速崛起於西元 七 世紀的印度晚期大乘佛教 ( 即密宗 ) 的 幾大核心修行方法 , 找到了歷史源頭和原型 , 同時也為後世很 多印度哲學學說和瑜伽修行方式,找到了思想來源和理論基 礎。 印度是一個非常不注重歷史的國家 , 太多關於印度的哲學 史 、 思想史 、 學術史 、 瑜伽史 、 文化史 、 藝術史等領域內的問 題 , 因嚴重缺乏文獻資料和歷史記錄而久久難以澄清 。 經過對 《瑜伽經 》 的研究和譯解 , 為在印度哲學史 、 宗教史和瑜伽史 上遺留下來的諸多期待解決的難題 , 提供一些有依據 、 有說服 力的答案或線索 , 這將對印度哲學史 、 宗教史和瑜伽史進一步 的建設和完善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三、切實提高我國瑜伽學術水準和深化瑜伽修學層次 自印度瑜伽通過歐美間接地傳入我國至今已有近 三十 年 的歷史 。 縱觀這二三十年我國瑜伽事業之狀態 , 始終處於一個 很初級的階段。其具體表現為:有法無理,師資綜合素質低 ; 《瑜伽經》直解 4 一味注重體式 , 忽視了瑜伽修行的重心在氣脈和心性層面 ; 從 未召開過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瑜伽學術研討會等等 。 如此 , 我國 瑜伽修學者長期缺乏權威和體系完備的指導 , 致使我國多數瑜 伽修學者至今仍處於盲修瞎煉狀態。 此次系統譯解《瑜伽經 》 ,可很好地為我國廣大瑜伽愛好 者提供一個權威的指導 : 從此 , 我們有明師可依 —— 瑜伽之父 帕坦伽利即是所有瑜伽修學者的根本導師 ; 從此 , 我們有傳統 可承 —— 以 《 瑜伽經 》 為基礎開創的瑜伽學派和修行傳統 , 是 瑜伽歷史上最純正的傳統 ; 從此 , 我們有權威可從 —— 《 瑜伽 經 》 自誕生至今 , 一直被公認為瑜伽修學最權威的聖典 ; 從此 , 我們有目標可趨 —— 《 瑜伽經 》 為我們提供了瑜伽修行最完備 的體系 。 依此體系 , 將最快速最 澈底 地實現瑜伽修學的兩大目 標 —— 祛病健身和開悟解脫 。 如此 , 可使包括我國在內的全世 界瑜伽修學者 , 在修學之道上少走或不走彎路 , 達到事半功倍 之效。 四、嘗試用瑜伽來溝通百家思想 瑜伽在印度數千年的文化與思想發展史上 , 始終是百家學 術之基礎 。 印度文化的幾個重要組成部分 —— 印度教文化 、 佛 教文化 、 耆那教文化 、 伊斯蘭教 「 蘇菲 」 文化等 , 無一例外地 , 第一部分 三摩地篇 5 全部建立於對瑜伽的修行實踐和從不同角度對瑜伽的詮釋 、 傳 承和理解等基礎之上 。 百家學術因對瑜伽的不同認識而各自分 歧 , 獨立門戶 。 解鈴還需系鈴人 , 如欲深入瞭解百家學術之源 頭 、 分歧之原因 、 思想之個性等 , 必須回到瑜伽這個百家學術 之基石上來 , 通過瑜伽才可有望更進一步地理解和把握百家學 術之精彩處,並認識其局限性。 歷來文化衝突都是引發政治衝突、軍事衝突、經濟衝突 、 民族衝突 、 思想衝突以及情感衝突的最深層原因 。 如何解決人 類的文化衝突 —— 具體表現為文化群體之間的隔膜 、 敵視 、 輕 蔑 、 冷淡 、 拒絕或封閉等 —— 一直是有擔當意識的學者們的責 任和使命之一 。 而瑜伽由於其自身的實踐性 、 可塑性 、 包容性 、 普遍性和基礎性等特性 , 它在印度數千年歷史上充分發揮了溝 通各種文化思想的通道和橋樑的作用。現在通過我們的努力 , 希望將瑜伽的溝通功能和以瑜伽為參照系的比照會通功能 , 再 次或更好地發揮出來 , 讓其在新時代裡發揮出更深遠的意義和 價值。 要溝通不要衝突 , 要尊重不要敵視 , 要合作不要封閉 , 要 同情不要冷漠 —— 這是所有進步人士對這個世界發出的共同 願景 。 通過我們對 《 瑜伽經 》 的譯解 , 力求將瑜伽作為東方文 化的母文化或元文化的特性 —— 實踐性 、 可塑性 、 包容性 、 普 《瑜伽經》直解 6 遍性和基礎性等特性 , 充分地發揮出來 , 為中印文化以及東西 方文化深度而全面的會通,提供一個全新的管道和不同的視 角。 第一部分 三摩地篇 7 《瑜伽經》作者及其成書年代 由於古代印度人很不注重歷史 , 多數重要經典的誕生時間 和相關人物的生平年代都很模糊 。 關於 《 瑜伽經 》 的誕生時間 及其作者帕坦伽利的生平等情況 , 同樣也很模糊 。 如今我們只 知道 《 瑜伽經 》 約誕生於西元前 二 世紀 , 作者是被尊為 「 瑜伽 之父」的聖哲帕坦伽利。 據載 , 帕坦伽利是西元前 二 世紀的一位通過瑜伽修行獲得 根本成就的隱士 。 可能因為帕坦伽利終生遠離人群 , 逍遙山林 , 故世人對他的生平知之甚少 , 以至於後人無從知曉這位聖哲生 卒時間,年壽幾何,以及父母、種姓、師承、婚否、子嗣等 。 只知道他是一位如釋迦牟尼佛那樣獲得生命 澈底 開悟的瑜伽 聖哲 , 他有眾多弟子 , 並時常給予弟子們一些重要的教導 。 他 的弟子們將他的教導記錄下來並結集成書 , 此書即 《 瑜伽經 》 , 有時又稱之為《帕坦伽利瑜伽經》或《瑜伽聖經 》 。 《瑜伽經 》 的內容結構和成書方式與我國的 《 論語 》 十分 相似。從內容結構來看, 《 瑜伽經》也是由一句一句的格言構 成 , 全經分四個篇章 , 共 一百九十六 節經文 ; 從成書方式來看 , 《瑜伽經》直解 8 《 瑜伽經》也是由弟子們將聖哲的教導記錄(包括大腦記憶和 文字記錄 ) 下來而結集成書 。 《 論語 》 裡收錄了孔子和弟子們 , 以及再傳弟子和三傳弟子們共四代聖賢的語錄 。 歷代 《 瑜伽經 》 的學者同樣認為, 《 瑜伽經》的成書是有一個過程的,非一次 性成書 , 而是在聖哲去世後的一二百年甚至三四百年間 , 其再 傳弟子們 , 對 《 瑜伽經 》 有一個持續的增補過程 。 這個過程的 下限日期 , 歷代學者有不同的看法 。 有學者認為應截止於西元 後 二 世紀,又有一些學者認為應截止於西元後 十 世紀甚至更 晚 。 多數印度本地學者認可或接受 「 截止於西元後 二 世紀 」 的 觀點,即《瑜伽經》的成書過程持續了 一百 年至 四百 年之久 。 從 一百 年至 四百 年這個時間上推斷 , 參與 《 瑜伽經 》 結集和編 撰者 , 不可能全部是聖哲的直傳弟子 , 應該還有他的再傳弟子 和三傳 、 四傳乃至更晚期的弟子們參與了 《 瑜伽經 》 結集和編 撰。 在印度有一個傳統 , 幾乎所有的經典起初都是師徒之間口 耳相傳 , 待相傳數代乃至數十代後 , 再有某人或某些人將其輯 錄成冊 , 以利流傳 。 包括佛經在內的經典都經過了這樣一個口 耳相傳的過程後才成書的 , 或文字與口頭相傳並存於世 , 這就 是為什麼很多經典有一個不斷修改和補充的原因。也就是說 , 很多經典都有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 , 因為這些後代傳人們會不 第一部分 三摩地篇 9 斷地將口耳相傳來的內容增補到經文裡去。 《 瑜伽經》的成書 過程,也未能例外。 《瑜伽經》直解 10 農耕文化與森林文化 中國文化是農耕文化 。 農耕文化是指在長期的農業生產中 形成的政治制度 、 禮俗習慣 、 經濟模式等有關的文化系統 。 它 主要包括國家管理理念 、 人際交往方式以及語言 、 戲曲 、 民歌 、 風俗及各類宗教活動等。 印度文化是森林文化。中世紀的印度( 《 瑜伽經》即形成 於印度中世紀前期 ) 人口在一億人左右 , 主要生活在農村 。 至 今,印度仍然是一個農業大國,約有 80% 的人生活在鄉下。 如果坐火車從德裡向東到加爾各答 , 映入眼簾的便是一望無際 的恒河大平原和大平原上星羅棋佈的小村莊 。 村莊之外 , 除了 雜草和叢林,便是田野和田野間的小道。 但是在印度古代 , 鄉村的景象卻不是現在這樣 , 那時到處 都是蔥蘢的樹林 , 現在的田野在印度古代大多是成片的叢林或 森林 。 玄奘大師的西行求法遊記 —— 《 大唐西域記 》 所載 , 在 西元七世紀的印度恒河兩岸 , 密佈著綿延不斷的叢林 。 印度自 古以來都是農業大國 , 但它的文明卻不是農業文明 。 它的文明 起源不在農村,而在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