挚爱中华 -- 史蒂亚 著 目录 序 言 一、储物房中的转变 二、从阿罗本到郭实猎 三、堪作典范的两位德国人 四、极佳的投资 五、从面包与水到牛排和酒 六、中国传来震动心弦的消息 七、重重险阻赴中华 八、追寻人生的意义 九、初抵上海 十、危险中的歌唱 十一、祢的话是真理 十二、县大老爷的款待 十三、在中国的遭遇 十四、打破藩篱 十五、快乐的日子 十六、汕头及长安的艰苦旅途 十七、见死不救 十八、祷告的果效 十九、爱情道上 二 十、好事多磨 二十一、额上的玉手 二十二、她是我的珍宝 二十三、取得资格 二十四、伯莱墩的奇事 二十五、稳渡风浪 二十六、杭州工作的开展 二十七、新巷回复生气 二十八、撷取了的玫瑰 二十九、谁言要安息 三 十、扬州教案 三十一、炮舰下的基督教 三十二、喜乐能力之路 三十三、在天家相聚 三十四、爱是不嫉妒 三十五、百般的试炼 三十六、没有缺乏 三十七、梦想成真 三十八、已是家传户晓 三十九、比板球更好的事 四 十、作美好的工 四十一、推翻慕迪的原意 四十二、基督命令的再思 四十三、渴求圣灵的能力 四十四、一次家庭旅行 四十五、面对不同的质疑 四十六、少种少收 四十七、配得殉道者的冠冕 四十八、回天家的路 后 记 附录: 认识海外基督使团 戴德生,不但曾说过这样一句震撼人心的誓词: “ 我若有一千英磅,中国可以全部支取;我若 有千条生命,决不留下一条不给中国! ” —— 并且, 他真的做到了 ! 序 言 再没有谁能像戴德生一样,愿意为神的缘故,完全献 身给中国。他甘心冲破传统,换上中国的服装,更积极超 越宗派界限,一心要把福音传到新的疆土里。戴德生之所 以义无反顾,献身与主,绝非出于一时冲动,或是自我表 现,而是他深切关怀到一群尚未认识救主耶稣的人。他一 生勇往直前,是由于他愈来愈确信神的信实。 戴德生对神的信心,正是今天千万中国信徒的写照。 他们矢志不渝,正好见证神是多么信实。今时今日,大家 都极之关心中国的状况。本书的出版,实在是合时不过了。 今天很多教会视自由为理所当然的;然而中国信徒却在诸 多限制和剥削下,依然 坚忍不屈,满有平安,怎能教我们 不羞愧哩!其实,他们只存一个单纯的信念:「有一位永 活的主,他借着道向我们说话,他所说的,必定成就,也 不会背乎他所应许的。」 本书对于简朴生活、理性的顺服、信心的祷告,以及 恒久忍耐,都作出深刻的描写,叫我们不得不反省自己, 究竟怎样才是基督里的人。此书的出版,实在令人兴奋。 盼望神使用这本书,透过它鼓励我们,并彰显他的荣耀。 葛培理 「亲爱的神,如果你赐给我们一个儿子,愿他将来为你到 中国工作。 」 时值傍晚,英国约克郡 (Yorkshire) 班士尼镇 (Barnsley) 生意 最忙的一家药房的后厅中,戴雅各 (James Taylor) 和他的妻子贺 美亚 (Amelia) 正在那里祷告。厅中放置着一列大型的书架,愈 来愈多的书把它们压得吱吱作响。戴雅各几乎对所有关于中国 的东西着迷了,许多古老大国如波斯、希腊和罗马,已然历尽 兴衰不再复存,但中华帝国及它所代表的古代繁华,却仍然屹 立不倒。戴雅各更关心的是,当这个世界迈进十九世纪,却仍 没有一个基督教的传教士踏足在中国的土地上。 日子渐长,贺美亚的腰围渐宽。冬季过后,春天又临,在 1832 年 5 月 21 日贺美亚二十四岁时,她的儿子出生了。他们 为他取名戴德生 (James Hudson Taylor) 。 戴德生的父母都是循道会 (Methodist) 的信徒。小时候他的 父母时常带他到班士尼针迭山 (Pinfold Hill) 上的一所小教堂去, 那是做石匠的曾祖父戴莱 (James Taylor) 所建的。在那里,戴德 生留下许多早年的回忆,他最喜欢听曾祖父的故事,特别是他 怎样接待一位贵客——约翰·卫斯理 (John Wesley) 的故事。 1786 年 6 月,八十二岁的卫斯理来到班士尼镇,就住在老戴莱 的家中,他刚在市集旁对一大群人讲完了道,那些人好像都听 得津津有味。 戴德生童年时代的家——齐赛街 (Cheapside)21 号,就在卫 斯理讲道之处不远,可以看到座落于五月青 (May Day Green) 的市集。它是班士尼镇的中心地带,戴德生的父亲就在这儿开 了一间药房,自己兼任配药师和医生。不久他便以高尚的道德 品格、勤奋的工作态度及对顾客的关怀,赢得了很好的声誉。 楼下药房的生意一直都很好,戴雅各有时把后面的房间也 用来作会客厅。客人都很信任他的诊断,但觉得他有点害羞和 内向。他还会催眠术,为那些患上失眠的人催眠,听说他有一 次成功地使邻居的狗安静下来,不再发出使人烦扰的吠声! 和好朋友一起时,戴雅各感到自然得多。他们常到他家中 聚会,谈论有关教会增长或者国外布道的事情。很多年后,戴 德生的妹妹戴贺美还记得他们少时怎样爱听父亲和朋友高谈 阔论: 「他们以恳切和智慧的态度讨论神学、讲章、政治。以 及主在国内和国外的圣工。这一切均使我们这群孩子留下深刻 的印象。 」 戴德生有时会说: 「当我长大成人,我希望能成为一个传 教士,到中国工作。 」这时,戴德生的父母就会想起他们的祷 告,他们交换一下眼色,却不说什么。 戴德生和他的两个妹妹一块儿长大。戴贺美 (Amelia) 比他 小三岁,露薏莎 (Louisa) 比他小八岁。另外还有一个弟弟威廉 (William) ,七岁时便不幸去世了。戴雅各每天都会把孩子带到 他的睡房,扶着他们的肩膀,跪在床前,逐一为他们祈祷。之 后,戴德生和妹妹们便各自回到房间阅读圣经。 「学会爱你们的圣经, 」父亲常说: 「神不会说谎,他不会 误导你,他也不会失信。 」 下午,戴贺美、露薏莎和戴德生会在药房后面的客厅一起 做功课。母亲一边缝纫,一边听他们大声诵读,又或者由她朗 读,孩子默写。孩子们用辞不当、文法错乱或读音不正,都是 她不能忍受的事。 戴雅各是位严峻的父亲,有时也会发脾气。他不准任何人 吃饭时迟到。但他也有另一面的性格,当他知道顾客实在负担 不起医药费时,他会把部分诊金退回,或者对顾客说: 「算了 吧,我会把帐单寄到天国去,在那儿结帐。 」 父亲也是孩子的老师。教导他们法文、拉丁文和数学。教 完这些后,他就会转到他最爱的话题上来: 「有哪一个国家比英国大一百倍,人口占了世界的十分之 一?」 「中国。 」 、 「对了!如果把中国人排成一列,每人中间相隔一码,他 们足可环绕赤道七次之多。还有,是什么人发明火药、罗盘、 纸张?什么人发明印刷术呢?」 「中国人! 」 「对了!中国人早在基督的时代就发明了火药和纸张。在 我们的撒克逊王阿瑟士丹 (Athelstan) 的时代,他们学会了怎样 印刷。 」 戴雅各并没有规定孩子们只准工作,不准游戏。星期六的 下午,他常带着他们沿着渴福路 (Cudforth Road) 步行到仑活林 (Lunn Woods) 和约克郡的乡郊。在林荫下、青山旁,父亲会暂 时忘掉中国,告诉他们自然之美,共享花鸟虫鱼之乐。 戴德生开始热爱自然,在林中搜集一些奇花异草,带回家 去种植。 父亲很鼓励他, 替他订购了一份关于自然历史的杂志, 而且从药房那儿拿来许多空药瓶,装置蝴蝶和其他昆虫的标本。 维多利亚女皇在位第六年,即 1843 年秋天,十一岁的戴 德生第一次离家入学。但他在校不过短短两年,当另一位令人 不大满意的校长接掌学校时,戴德生就辞学回家受教,同时在 父亲的药房帮工。这个穿着白围裙,头上长着髦发的孩子,对 于和药、桩药和包药等事情,做得十分开心。 戴德生十五岁时,斑士尼镇一家银行正要聘请一位初级文 员。戴雅各认为儿子应该学习怎样记帐及如何书写商业函件, 于是大力鼓励他去应征,结果戴德生便获得这份工作。 新的工作扩阔了戴德生的生活经验, 也把他从齐普春街 21 号的小圈子,领进一个充满怀疑和物质诱惑的世界里。行里的 同事们喜欢捉弄他,说他的信仰守旧和古板。他们向他提出许 多疑难的辩题,所用的言语和辞句也是他从来没有听过和想过 的。 「基督徒都是伪君子。 」他们说。 「他们口口声声说相信圣经,但从他们的生活看来,你真 不会相信他们读过圣经。 戴德生哑口无言,不知怎样回答。有好一阵子他心内思潮 起伏,感到矛盾不安。他追忆童年往事,回想自己从幼年开始 便知道祈祷和读经的重要。直至现在,每天清晨吃过早餐,父 亲都会朗读一段经文。这还好,但他跟着便用圣经中的一些属 灵词句来祈祷。这长达二十分钟的祷辞开始使戴德生感到厌烦 了。突然间,他觉得父亲的祷告空洞无物,令人难耐。 不过,戴德生这样想道:如果有一位神,我便相信他,跟 从他,并且完全地事奉他,那确实是最好最美的路。因此,他 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基督徒。但这努力是白费的,他开始感到 沮丧和挫败。最后他想:某些原因注定我不能得救了。那么, 我们不尽量享受这个世界的欢乐,因为我的来生毫无希望。 同事们谈论各样事情,往往令这个一向循规蹈矩,在循道 会家庭长大的孩子膛目结舌,不知所云。他不再祈祷,而且不 愿上教堂去,他也象同事们,怀疑信仰的真实性。双亲常说不 信的人将来要受审判,但如果同事们的话属实,那就无需担心 将来世界末日的临到。 戴德生在银行工作了只有九个月, 是年冬天, 他患上眼疾, 被迫辞掉工作,回到父亲的店里帮忙。但这时的戴德生对周围 的世界已不再如以往般单纯,对自己的信仰也不再象从前满有 信心。父亲不明白他为何闷闷不乐,而且对于他的心神恍惚, 颇不高兴。母亲比较明白他,但她并不查根究底,只用慈爱和 祷告支持他。 1849 年 6 月,戴德生已十七岁了。六月的一个下午,他放 工后,百无聊赖,便在后厅随意浏览群书,打发时间,无意中 捡起一本福音小册。 「开头总是一个故事, 」他想: 「结尾就是教训,让我只看 故事部分,讲道部分就跳略了吧! 」 在那时候, 他并不知道在五十哩外汉笆 ( Humber) 河边巴顿 镇 (Barton) 姨母家中作客住宿的母亲, 正在想着怎样利用下午的 时间。午餐后,她回到自己的房间,把房门锁起,立意为戴德 生的悔改祈祷,并且决定除非感到祷告蒙允,否则她不踏出房 门。 在班士尼的戴德生,也正拿着那本福音册子,走到房子后 面的储物室去阅读。在那里,他可以避免受到骚扰。 那个福音故事是关于一个患有严重肺病的森马锡 (Somerset) 煤矿工人。在他病逝之前,有些基督徒探望他,同时 向他传讲一些圣经的道理。那矿工对于一段经文印象尤深。那 段经文说耶稣被挂在十字架上,他的身体背负了我们的罪孽。 当那些基督徒访客说到耶稣在十字架上大喊: 「成了! 」时,那 矿工便认识到它的意义,于是接受主,成为一个基督徒。 这个故事十分简单,却有力而真实,使以往银行的同事们 种种花言狡辩,显得无聊极了。 戴德生思想这个故事时,更想到自己的罪,以及他对罪置 之不理所带来的危险。 「成了! 」这句话也引发他的深思。什么 是「成了」?他从一些并不完全明白的讲道之中,以及自己对 圣经的认识里,逐渐找到了答案: 「 『成了』 。的意思是对罪作 了完全的补偿——有人代我们还清了罪债,他就是基督,为我 们的罪而死。 」 他想:我还能为自己做什么呢?我为何要用尽自己的方法 去成为基督徒? 对他来说,也正如他自己指出, 「圣灵光照我的心,我在 世上没有什么可作了,惟有跪下来接受这位救主和他的救恩, 永远赞美他。 」 在班士尼镇的储物房里,戴德生跪在地上,正式成为一个 基督徒。同时,在汉笆河岸的巴顿市,戴德生的母亲亦已感到 她的祷告得蒙垂听,她充满信心,开始赞美神。从圣灵而来的 感动,使她知道戴德生已回转归向神。 数天后,戴德生告知妹妹戴贺美他的生命如何转变过来, 而且要她答应保守秘密。两星期后,母亲回到家里,一开门便 看到戴德生。 「妈妈,我要告诉您一个好消息。 」 母亲伸开双臂,搂着他的颈,说道: 「孩子,我知道了, 我为你的好消息已经高兴了两个星期! 」 「为什么,难道戴贺美没有遵守诺言?她答应不会告诉任 何人的! 「戴贺美没有不守诺言,我不是从任何人得知的,我在神 应允我的祷告时,便知道你已悔改了。 」 不久之后,戴德生捡到一本记事簿子,和他自己的那一本 一模一样。他翻开一看,才知是妹妹戴贺美的。上面记着妹妹 在数周前写下的一句话: 「我会每天为哥哥的悔改祈祷。 」戴贺 美的祷告在一个月后才获得应验。 1849 年夏天,戴德生一家都充满快乐。戴德生的眼神恢复 了光彩;父子间的矛盾已经消失。母亲和妹妹都因她们的祷告 蒙允而雀跃不已。 戴德生和妹妹的关系更加密切,他们决定不参加星期日晚 崇拜聚会,一起到班士尼镇的贫民区挨家逐户派发福音单张, 偶尔也向他们传讲基督。 但九月却带来了打击。戴贺美被送到巴顿市姨母康夫人 (Mrs. Hodson) 所办的一所寄宿学校去。而姨母却把她的长子康 约翰 (John Hodson) 送来住在班士尼的舅父的药房中当学徒。约 翰就住在戴德生的家里,和戴德生同住一个房间。约翰的嬉皮 笑脸和悔改后的戴德生,有点格格不入——戴德生很想有更多 的时间安静读经和祈祷。 约翰虽然时来打扰,但戴德生仍开 始沉醉于圣经中。可惜不久之后,他又 有一段日子处于灵命低潮里,觉得祷告 吃力,读经枯燥乏味。直至发生了三件 事情,他才把这段困难的日子克服。首 先,他读到《卫斯理杂志》 ( Wesleyan Magazine) 里面刊载的一篇题为「圣洁之 美」 ( “ The Beauty of Holiness ” ) 的文章,使他觉得美善充满了不 可抗拒的吸引力。其次是他从会友卡上的一段经文得到很大的 鼓励,那是以西结书三十六章 26 节: 「我也要赐给你们一个新 心,将新灵放在你们里面;又从你们的肉体中除掉石心,赐给 你们肉心。 」 「亲爱的主啊, 」戴德生这样祈祷: 「求你除掉我的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