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B ROAD-SENSE GREAT LEARNING 《大學》廣義 PAN LIN 潘麟 著 II 作者簡介 潘麟先生 , 安徽定遠人 , 哲學碩士 , 生命學家 , 當代對生命科學有深刻貢獻的 思想家。 長期致力於東方文明的傳播與推廣 , 注重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 發展。以心性傳承與實踐為基礎,開創、倡導並推動生命科學的發展與普及。 主要著作有 《 家門沒上鎖 》 《 皇冠瑜伽 》 《 〈 大學 〉 廣義 》 《 到彼岸賞月 》 《 〈 瑜伽 經 〉 直解 》 《 以心傳心 》 《 直指生命的真相 》 《 〈 中庸 〉 心要 》 等 , 並有書譯成多國語 言在國外出版,撰有各類學術論文近百篇。 生命科學系列經典: 《家門沒上鎖》 《皇冠瑜伽 —— 從身心健康到生命覺醒》 《 〈 瑜伽經〉直解》 《 〈 大學〉廣義》 《到彼岸賞月 —— 〈金剛經〉的智慧》 《以心傳心 —— 潘麟先生講授皇冠瑜伽》 《直指生命的真相 —— 〈心經〉直解》 《 〈 中庸〉心要》 Crown Yoga: from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to Life Awakening (英譯本) IV 《大學》作者:曾參 本書作者:潘麟 III 版權 聲明 包括本書在內的我的所有生命科學著作,都是源自於過去 40 多年, 我 深入學 習東方傳統各流派文明文化 、 從事各類生命修證活動的智慧所得 。 “ 生命科學 ” 一詞 由我率先提出 , 但生命學的事實 , 則與人類文明 , 尤其是以中印為代表的東方文明 的 起源相伴而生 。 以現代文明的科學視角視之 , 這些 終極的 智慧結晶完全能夠建構 和形成一門完善的生命科學體系 ( 具體論述詳見我的各類著作 ) 。 遺憾的是 , 由於 歷史 原因 , 它們 長期 被 封存在 遠離都市 的山林中 , 混雜於宗教或准宗教傳統中 , 而極少 被大多數人理性認知 , 更不用說受益 。 這正是我提出建構和傳播 “ 生命科學 ” 的根本 原因和願力所在 。 為讓更多人受益 , 讓思想 、 文明最大限度溝通 , 讓全球心靈越來 越近 , 本人自願放棄名下所有著作版權 , 希望更多有識之士能夠將其翻譯成其他語 種 (這種翻譯含各種電子翻譯、紙張翻譯出版以及網路發佈) 並廣泛傳播。 如 您 有這方面意願或想法,請隨時與我 的工作團隊 聯繫。 電話: +8617856345223 郵箱: m17856345223@163.com WeChat:Dyglg_9999 願善增長。 潘麟(加蓋章) 嚴重警告 : 潘麟先生所有生命學著作僅供讀者個人學習 、 研究 和交流 。 任何人或組織不得以此謀取任何商業利益 , 否則必將追究 法律責任。 V 《禮記 · 大學》原文 大學之道 , 在明明德 , 在親民 , 在止於至善 。 知止而後有定 , 定而後能靜 , 靜 而後能安 , 安而後能慮 , 慮而後能得 。 物有本末 , 事有終始 。 知所先後 , 則近道矣 。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 , 先治其國 ; 欲治其國者 , 先齊其家 ; 欲齊其家者 , 先 修其身 ; 欲修其身者 , 先正其心 ; 欲正其心者 , 先誠其意 ; 欲誠其意者 , 先致其知 ;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 , 知至而後意誠 , 意誠而後心正 , 心正而後身修 , 身修而後家齊 , 家齊而後國治 , 國治而後天下平 。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 , 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 其本亂 而末治者否矣 ; 其所厚者薄 , 而其所薄者厚 , 未之有也 。 此謂知本 , 此謂知之至也 。 所謂誠其意者 , 毋自欺也 。 如惡惡臭 , 如好好色 , 此之謂自謙 。 故君子必慎其 獨也 。 小人閑居為不善 , 無所不至 。 見君子而後厭然 , 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 人之視 己 , 如見其肺肝然 , 則何益矣 ? 此謂誠 於 中 , 形 於 外 。 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 曾子曰 : 「十目所視 , 十手所指 , 其嚴乎 ! 」 富潤屋 , 德潤身 , 心廣體胖 。 故君子必 誠其意 。 《詩》云 : 「瞻彼淇 澳 ,菉竹猗猗 ;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 瑟兮僩 兮 , 赫兮咺兮 ; 有斐君子,終不可諼兮 。 」如切如磋者,道學也 ; 如琢如磨者,自 修也 ; 瑟兮僩兮者 , 恂慄也 ; 赫兮咺兮者 , 威儀也 ; 有斐君子 , 終不可諼兮者 , 道 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詩》云 : 「於戲!前王不忘 。 」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 , 此以沒世不忘也。 《康誥》曰 : 「克明德 。 」 《大甲》曰 : 「顧 天之明命 。 」 《帝典》曰 : 「克明峻 德 。 」皆自明也。 湯之《盤銘》曰 :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 《康誥》曰 : 「作新民 。 」 《詩 》 曰 : 「周雖舊邦,其命 維 新 。 」是故 , 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詩 》 云 : 「 邦畿千里 , 惟民所止 。 」 《 詩 》 云 : 「 緡蠻黃鳥 , 止於丘隅 。 」 子曰 : 「 於 止 , 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 《詩》云 : 「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 。 」 為人君 , 止於仁 ; 為人臣 , 止於敬 ; 為人子 , 止於孝 ; 為人父 , 止於慈 ; 與國人交 , 止於信 。 子曰 : 「 聽訟 , 吾猶人也 , 必也使無訟乎 ! 」 無情者不得盡其辭 , 大畏民志 。 此謂知本。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應為「心 」 )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 則不得其正 ; 有所好樂 , 則不得其正 ; 有所憂患 , 則不得其正 。 心不在焉 , 視而不 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 , 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 , 之其所賤惡而辟焉 , 之其所畏 敬而辟焉 , 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 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 故好而知其惡 , 惡而知其美者 , 天下鮮矣 。 故諺有之曰 : 「 人莫知其子之惡 , 莫知其苗之碩 。 」 此謂身不修 , 不可以 齊其家。 VI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 , 其家不可教 , 而能教人者 , 無之 。 故君子不出家 , 而 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 ; 弟者,所以事長也 ; 慈者,所以使眾也 。 《康誥》 曰 : 「如保赤子 。 」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一家仁 , 一國興仁 ; 一家讓,一國興讓 ; 一人貪戾,一國作亂 ; 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 , 一人定國 。 堯舜 帥 天下以仁 , 而民從之 ; 桀紂 帥 天下以暴 , 而民從之 。 其所令反其 所好 , 而民不從 。 是故君子有諸己 , 而後求諸人 ; 無諸己 , 而後非諸人 。 所藏乎身 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 《詩 》 云 : 「 桃之夭夭 , 其葉蓁蓁 。 之子于歸 , 宜其家人 。 」 宜其家人 , 而後可 以教國人 。 《詩》云 : 「宜兄宜弟 。 」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 。 《詩》云 : 「其儀 不忒,正是四國 。 」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 , 上老老 , 而民興孝 ; 上長長 , 而民興弟 ; 上恤孤 , 而 民不倍 。 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 所惡於上 , 毋以使下 ; 所惡於下 , 毋以事上 ; 所 惡於前 , 毋以先後 ; 所惡於後 , 毋以從前 ; 所惡於右 , 毋以交於左 ; 所惡於左 , 毋 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 《詩 》 云 : 「 樂只君子 , 民之父母 。 」 民之所好好之 , 民之所惡惡之 , 此之謂民 之父母 。 《詩》云 : 「節彼南山,維石岩岩。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 」有國者不可以 不慎,辟,則為天下僇矣 ! 《詩》云 : 「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於殷,峻命不易 。 」道得眾則得國 , 失眾則失國 。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 有德此有人 , 有人此有土 , 有土此有財 , 有財此 有用 。 德者 , 本也 ; 財者 , 末也 。 外本內末 , 爭民施奪 。 是故財聚則民散 , 財散則 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誥 》 曰 : 「 惟命不於常 。 」 道善則得之 , 不善則失之矣 。 《 楚書 》 曰 : 「 楚國 無以為寶 , 惟善以為寶 。 」 舅犯曰 : 「 亡人無以為寶 , 仁親以為寶 。 」 《 秦誓 》 曰 : 「 若 有一介臣 , 斷斷兮 , 無他技 , 其心休休焉 , 其如有容焉 。 人之有技 , 若己有之 ; 人 之彥聖 , 其心好之 。 不啻若自其口出 , 寔能容之 , 以能保我子孫黎民 , 尚亦有利哉 ! 人之有技 , 媢疾以惡之 ; 人之彥聖 , 而違之俾不通 。 寔不能容 , 以不能保我子孫黎 民,亦曰殆哉 ! 」 唯仁人放流之 , 迸諸四夷 , 不與同中國 。 此謂唯仁人 , 為能愛人 , 能惡人 。 見 賢而不能舉 , 舉而不能先 , 命也 ; 見不善而不能退 , 退而不能遠 , 過也 。 好人之所 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 , 驕泰以失之。 生財有大道 : 生之者眾 , 食之者寡 ; 為之者疾 , 用之者舒 , 則財恆足矣 。 仁者 以財發身 , 不仁者以身發財 。 未有上好仁 , 而下不好義者也 ; 未有好義 , 其事不終 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孟獻子曰 : 「畜馬乘,不察 於 雞豚;伐冰之家, 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 , 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 。 」此謂國不以 利為利 , 以義為利也 。 長國家而務財用者 , 必自小人矣 。 彼為善之 , 小人之使為國 家,菑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 ! 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目錄 弁言片語 ............................................................. 1 《大學》之由來 ....................................................... 2 宗聖曾參 ............................................................. 5 何謂「大人」 ......................................................... 9 為己之學 ............................................................ 12 道具三義 ............................................................ 14 德性與仁心 .......................................................... 21 止於至善 ............................................................ 28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 32 大圓滿與儒家近道 .................................................... 46 三綱與八目 .......................................................... 61 致知格物之小結 ...................................................... 83 心性之全體大用 ...................................................... 86 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 89 富潤屋,德潤身 ...................................................... 95 克明峻德 .......................................................... 103 3 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 109 09 修身在正其心 ...................................................... 115 5 齊家 治國 平天下 .................................................. 118 8 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 .............................................. 126 6 附錄 .............................................................. 131 1 新國學宣言 ........................................................ 132 2 1 弁言片語 余 少年向學,根器不敏。其時舉國貧困, 余 家尤甚。以至於賣血換錢以購書 , 故倍感學路之艱辛 。 初徜徉於佛老與文史哲等凡二十有年 , 終覺此身無歸 , 此心難 安 。 其間數度經歷天崩地塌式的精神危機 , 幸有聖賢蔭佑 , 每每得以涅槃重生 。 雖 於二十歲前已接觸儒學 , 那時年少輕浮 , 學力太淺 , 見地不足 , 於此學不能感應道 交 , 不能欣賞其宮庭之富麗 、 道德之莊嚴 。 自經歷更多生活之曲折 、 人生之沉浮後 , 復玩味於仁義良知之教,忽然間情有所動,心有感通,方知華夏智慧,一脈千古 , 樸實 無華而又微妙深遠 。 遂涵養此學於日日夜夜 , 參悟性理於事事物物 , 不覺間十 數春秋恍惚而過。 久欲為此學進獻點滴綿力 , 以報聖賢教化之恩 , 以報國土養育之德 , 故不避孤 陋 , 發憤著此 《 〈 大學 〉 廣義 》 。 值此時代巨變 、 舉世彷徨之際 , 以期張揚此聖學於 當世及未來 , 企求薪火相傳 , 為民族指示方向 , 為人生指示歸途 。 若如是 , 吾心得 安, 余 願足矣。 2 《大學》之由來 有「儒家《聖經 》 」或「中國《聖經 》 」之稱的《大學 》 ,本是《小戴禮記》中 的第四十二篇 。 東漢鄭玄註 《 禮記 》 時一 并 作注 , 唐孔穎達作 《 禮記正義 》 也一 并 作疏。至宋代,仁宗天聖五年( 1027 年 )八月,以《大學》賜新第進士王拱辰。 後來 , 登第者皆賜以 《 儒行 》 《 中庸 》 《 大學 》 等篇 。 不久 , 司馬光著有 《 大學廣義 》 一卷 , 是為 《 大學 》 別出單行之始 。 至二程 〔 程顥 ( 1032 ~ 1085 年 ) 、 程頤 ( 1033 ~ 1107 年 ) 〕 兄弟,表彰《大學 》 《中庸》二篇,以為《大學》是「孔氏之遺書,而 初學入德之門也 。 於今可見古人為學次第者 , 獨賴此篇之存 , 而 《 論 》 《 孟 》 次之 。 學者必由是而學焉 , 則庶乎其不差矣 」 。 宋南渡之後 , 朱熹 ( 1130 ~ 1200 年 ) 於孝 宗淳熙時,撰《大學章句 》 ,與《中庸章句 》 《論語集註 》 《孟子集註》並行。元仁 宗皇慶二年 ( 1313 年 ) , 朱子所譔 《 大學章句 》 被定為科舉考試官方教材 , 一直沿 襲到清代 , 《大學》遂成為士人應舉之必讀書。 《禮記 》 是戰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 《 儀禮 》 的文章選集 , 是一 部儒家思想的彙編 。 《禮記》的作者不止一人,寫作時間也有先有後,其中多數篇 章可能是孔子 ( 前 551 ~前 479 年 ) 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學生們的著作 , 還兼收先秦 的其 他 典籍。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漢代把孔子編定的典籍稱為 「經 」 ,其弟子們對「經」的各種解說和詮釋,則統稱為「傳」或「記 」 , 《禮記》 因此得名,即對「禮」的解釋。 先秦流傳下來的 《 禮記 》 共有 一百三十一 篇 。 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 對《禮記》進行了重新選編。戴德選編的 八十五 篇版本,叫做《大戴禮記 》 ,在後 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 三十九 篇。戴聖選編的 四十九 篇版本 , 叫做 《 小戴禮記 》 , 即我們今天見到的 《 禮記 》 。 這兩種版本各有側重和取捨 , 各有 特色 。 東漢末年 , 著名學者鄭玄為 《 小戴禮記 》 作了出色的註解 , 後來這個本子便 盛行不衰 , 並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 , 到唐代被列為 「 九經 」 之一 , 到宋 代被列入儒家「十三經」之中,成為古代士人必讀之書。 《禮記》的內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制、禮儀,解釋《儀禮 》 ,記錄孔 子和弟子間的問答 , 記述修身為學的準則 。 實際上 , 這部九萬字左右的著作內容廣 博,門類雜多,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歷史、祭祀、文藝、曆法、地理 、 日常生活等諸多方面 , 幾乎包羅萬象 , 集中體現了先秦儒家的政治 、 哲學和倫理思 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3 北宋程顥 、 程頤兄弟在數十年的講學中 , 時常引用或講說 《 大學 》 , 讚其為 「 入 德之門 」 ,並對《大學》語句次序,進行了多處調整和重新編輯。南宋朱熹在二程 改編的基礎上繼續加工 , 將 《 大學 》 《 中庸 》 《 論語 》 《 孟子 》 合編在一起 , 稱為 《 四 書 》 ,並分別註釋之,名之為《四書章句集註 》 ,簡稱《四書集註 》 。 從成篇直到北宋儒學復興之前的千餘年間 , 《大學》作為《禮記》中的一篇, 並未受到特別的重視 。 此間雖有鄭玄為之作注 , 孔穎達為之作疏 , 卻都是並 《 禮記 》 而行 。 降乎中唐 , 韓愈 ( 768 ~ 824 年 ) 鑒於佛 、 老二家 「 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國家 , 滅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以及「老者曰 : 『孔子 , 吾師之弟子也 。 』 佛者曰 : 『 孔子 , 吾師之弟子也 。 』 為孔子者 , 習聞其說 , 樂其誕而自小也 , 亦曰 : 『 吾師亦嘗師之云爾 。 』 不惟舉之於其口 , 而又筆之於其書 。 噫 ! 後之人 , 雖欲聞仁義道德之說 , 其孰從而求之 」 之現狀 , 憤而著 《 原道 》 一篇 , 於其篇中著重引述《大學 》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 齊其家 ; 欲齊其家者 , 先修其身 ; 欲修其身者 , 先正其心 ; 欲正其心者 , 先誠其意 」 一段 , 以 《 大學 》 所秉承的堯 、 舜 、 禹 、 湯 、 文 、 武 、 周 、 孔 、 孟等古來聖賢 「 一 以貫之 」 之仁義之道 , 闡述其 「 吾所謂道德雲者 , 合仁與義言之也 , 天下之公言也 。 老子之所謂道德雲者,去仁與義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 ,據以批判佛、老的「一 人之私言 」 。 自韓愈著 《 原道 》 引用 《 大學 》 語句後 , 《 大學 》 遂漸為天下學者所重 。 南宋寧宗嘉定五年( 1212 年 ) ,朱熹的代表作《四書集註》中的《論語集註 》 和 《 孟子集註 》 被正式列入官學 , 作為法定的教科書 。 理宗於寶慶三年 ( 1227 年 ) 下詔盛讚 《 四書集註 》 「 有補治道 」 。 宋以後 , 元 、 明 、 清三朝都以 《 四書集註 》 為 官學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答案 , 《四書集註》被歷代統治者抬舉到了無以復加 的高度。 其後 , 宋元明清通儒碩學 , 幾乎鮮有不對 《 大學 》 加以闡發者 。 諸代 《 藝文誌 》 以及 《 四庫全書總目 》 著錄 《 大學 》 專門著述達 六十 餘種 , 而以 「 四書 」 為名論及 《大學》的著作尚不知凡幾。因此可以說 , 《大學》乃是由宋迄清 九百 年間最為流 行的經典之一 。 而在所有依 《 大學 》 立論的著述中 , 對社會思想發生最為重大和深 遠影響的 , 當首推朱熹的 《 大學章句 》 , 其次便是王守仁 ( 號陽明 , 1472 ~ 1529 年 ) 的《大學古本旁註 》 。 在 《 大學章句 》 中 , 朱熹遵從二程觀點 , 認為 《 禮記 》 中的 《 大學 》 一篇 ( 即 後來王陽明所謂 「 大學古本 」 ) 有問題 : 「 河南程氏兩夫子出 , 而有以接乎孟氏之傳 , 實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既又為之次其簡編,發其歸趣,然後古者大學教人之法 、 聖經賢傳之指 , 粲然復明於世 。 雖以熹之不敏 , 亦幸私淑而與有聞焉 。 顧其為書猶 頗放失 , 是以忘其固陋 , 采而輯之 , 間亦竊附己意 , 補其闕略 , 以俟後之君子 。 極 知僭逾 , 無所逃罪 , 然於國家化民成俗之義 、 學者修己治人之方 , 則未必無小補雲 。 」 ( 朱子 《 〈 大學章句 〉 序 》 ) 所謂 「 采而輯之 , 間亦竊附己意 , 補其闕略 」 者 , 除了 將古本「在親民」之「親」改為「新 」 , 「身有所忿懥」之「身」改為「心」之外 , 最主要 的 是將古本分為「經」一章 , 「傳」十章,並按「經」之「明明德 」 「新民 」 4 「止於至善 」 「 本末 」 「 格物致知 」 「 誠意 」 「 正心修身 」 「 修身齊家 」 「 齊家治國 」 「 治 國平天下」的論說次序,對「傳」文直接進行了調整。所謂「補其闕略 」 ,則是在 「傳」之第五章下,以「按語」形式補入一段曰 : 「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 之知 , 在即物而窮其理也 。 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 , 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 惟於理有 未窮 , 故其知有不盡也 。 是以 《 大學 》 始教 , 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 , 莫不因其已 知之理而益窮之 , 以求至乎其極 。 至於用力之久 , 而一旦豁然貫通焉 , 則眾物之表 裡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 至 也 。 」 在朱熹 《 大學章句 》 大行天下的氛圍中 , 明代王陽明起而對之提出了異議 。 他 批評朱熹對 《 大學 》 舊本的調整是 「 合之以敬而益綴 , 補之以傳而益離 」 , 認為 「 舊 本析而聖人之義亡矣 」 ,因而「吾懼學之日遠於至善也,去分章而復舊本,傍為之 什,以引其義,庶幾復見聖人之心,而求之者有其要 」 ( 《 〈 大學古本〉序 》 ) 。王陽 明這種「悉以舊本為正」的做法,甚至連其親密弟子都「始聞而駭 」 。究其實質, 王陽明是基於 「 聖人之道 , 吾性自足 , 不假外求 」 的 「 格物致知之旨 」 ( 《 明儒學案 · 姚 江學案 》 ) , 標舉 「 《 大學 》 之要 , 誠意而已 」 , 以反對程朱之格物求理 、 由外及內的 工夫進路。王陽明所謂「格物致知之旨 」 ,即「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也。 ...... 致吾心之良知者 , 致知也 。 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 , 格物也 」 ( 《 傳習錄 · 答顧東橋書 》 ) 。 這也就是專一用力於內以求本心之誠,進而將本心之誠顯發推擴於外的工夫進路 。 自王陽明大力提倡古本 《 大學 》 並為之傾力作序與註釋之後 , 古本 《 大學 》 同樣在 士林之中得到廣泛重視 , 成為繼朱熹 《 大學章句 》 之後 , 又一部影響深遠的 《 大學 》 版本 , 即 《 大學古本 》 。 相對 《 大學古本 》 , 朱熹所編輯的版本則 被 稱為 《 大學新本 》 或 《 大學今本 》 。 本次我們講解 《 大學 》 , 取王陽明之見 , 以 《 禮記 》 中 《 大學 》 原 文(即陽明所謂之「古本 」 )為準,不取朱熹「竊附己意,補其闕略」之《大學新 本 》 。 5 宗聖曾參 關於《大學》的作者,程顥、程頤認為是「孔氏之遺言也 」 。朱熹把《大學》 重新編排整理,分為「經」一章 , 「傳」十章,認為「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 述之 ; 其傳十章 , 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 」 。 就是說 , 「 經 」 是孔子的原話 , 曾子 衹是將其忠實地記錄下來 ; 「傳」文部分是曾子解釋「經」文的話,為曾子所說並 由曾子的弟子們記錄下來 。 自 《 大學 》 成篇以來 , 曾子一直被認為是其作者 , 至少 被認為是其主要作者。 曾子 ( 前 505 ~前 435 年 ) , 姓曾 ( z ē ng ) , 名參 ( sh ē n ) , 字子輿 , 春秋末年生 於魯國東魯 ( 今山東省平邑縣 ) , 後移居魯國武城 ( 今山東省嘉祥縣 ) 。 十六 歲拜孔 子為師 , 勤奮好學 , 頗得孔子真傳 。 積極推行儒家主張 , 傳播儒家思想 。 他的 「 修 齊治平」的政治觀 , 「省身 」 「慎獨」的修養觀 , 「以孝為本」的孝道觀等影響了中 國兩千多年 。 除 《 大學 》 一書外 , 儒家另一部重要經典 《 孝經 》 亦歸為其名下 。 曾 子為先秦儒門五聖之一,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 。 (另四聖為:孔子「至聖 」 、 顏 回「復聖 」 、 子思「述聖 」 、 孟子「亞聖 」 。 ) 曾參之父名曾點 , 字子皙 , 亦稱曾皙 , 生卒年月不詳 , 為孔門弟子七十二賢之 一 。 曾點對子女教育之嚴堪稱第一 。 據 《 孔子家語 》 載 , 有一次 , 曾點叫曾參去瓜 地鋤草 , 曾參不小心將一棵瓜苗鋤掉 。 曾點認為其子用心不專 , 便用棍子責打曾參 。 由於出手太重,將曾參打昏。當曾參甦醒後,立即退到一邊「鼓琴而歌 」 ,以此告 訴父親,作為兒子的他並沒有因為被誤打而 憤憤 不平。孔子知道此事後說 : 「小杖 則受 , 大杖則走 。 今參委身待暴怒 , 以陷父不義 , 安得孝乎? 」 參曰 : 「 參罪大矣 ! 」 —— 孔子說 : 「如果父母不是很嚴重的責打,做子女的承受即可。如果此時父母處 於盛怒之下 , 出手難免過重 , 這樣很可能將子女打傷殘 , 待父母氣消之時 , 必然後 悔莫及 。 你這不是孝 , 而是陷父於不義之中 。 」 ( 曾點那時已處於盛怒之下 , 而曾參 並沒有溜走,任其責打直至休克為止 。 )曾參聽到孔子這一番教導後說 : 「 ( 我以為 任由父母責打就是所謂的孝啊 ! )看來是我理解錯了 。 」 據 《 論語 · 先進篇 》 載 , 曾點和子路 、 冉有 、 公西華侍坐於孔子旁談論各自的 志趣 , 當孔子問曾點 : 「 點 , 爾何如? 」 曾點鼓瑟希 , 鏗爾 , 捨瑟而作 , 對曰 : 「 異 乎三子者之撰 。 」 子曰 : 「 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 」 曰 : 「 莫春者 , 春服既成 , 冠者 五六人 , 童子六七人 , 浴乎沂 , 風乎舞雩 , 詠而歸 。 」 夫子喟然嘆曰 : 「 吾與點也 ! 」 (孔子問 : 「曾點,你的人生志趣是怎樣的呢?」正在彈瑟且近尾聲的曾點「鏗」 的一聲將瑟放下,站起來答道 : 「我和他們三位所言志趣不同 。 」孔子說 : 「那有什 6 麼關係呢?也就是各人講自己的志向而已 。 」 曾點道 : 「 暮春三月 , 穿上春天的衣服 , 我和五六位成年人 、 六七個少年 , 去沂河裡洗洗澡 , 在舞雩台上吹吹風 , 再一路唱 著小曲走回來 。 」孔子聽後喟然長嘆一聲說 : 「我的志趣與曾 點 不謀而合呀 ! 」 ) 魯國大夫季武子 ( 春秋時魯國正卿 , 若今日之國家總理 ) 去世了 , 曾點前去弔 唁 , 「 倚其門而歌 」 , 故被稱為 「 魯之狂士 」 。 但其狂狷之狀受到了孟子的讚美 : 「 狂 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 」 —— 不是誰都有資格被稱為「狂狷之士」的,他除了 於人生中積極進取之外,還要有足夠的智慧與德行,明白何事當為,何事不當為 。 有這樣一位狂狷之士的父親才能調教出如此出色的兒子 。 曾點教子 , 一直以來 被作為教子有方之典範,與「孟母三遷」的故事一樣,被後人所傳誦。 曾子小孔子 四十六 歲 。 孔子去世後 , 曾參始聚徒講學 , 有不少弟子 。 曾子終生 汲汲於講授孔子思想 , 並身體力行之 , 對先秦儒家學說有頗多豐富與創造 。 相傳他 就是儒家子思、孟子一派(史稱「思孟學派 」 )的創始人。 其上承孔子道統 , 下開思孟學派 , 曾參在孔門弟子的地位原本不太高 , 其於儒 家思想史上以及中國思想史上崇高的學術地位 , 在唐 、 宋以後才為一些人所逐步承 認。唐玄宗時追封其為「伯 」 。中唐以後,隨著孟子地位的上升,曾參的地位也隨 之步步高陞 。 北宋徽宗時加封 其 為 「 武城侯 」 , 南宋度宗時加封 其 為 「 國公 」 , 元代 至順元年時加封 其 為「宗聖公 」 ,到明代世宗時改稱 其 為「宗聖 」 。 曾子年譜 魯定公 五 年 ( 前 505 年 ) 十 月 十二 日 , 曾參生於魯國南武城 。 是年 , 孔子 四十 七 歲,少孔子 四十六 歲。 魯哀 西元 年( 前 494 年 )曾參 十二 歲。常隨父學《詩 》 《書 》 ,有「伏案苦讀 」 之說。 魯哀公 三 年( 前 492 年 )曾參 十四 歲 。 「躬耕於泰山之下,遇大雨雪旬日不得 歸,因思父母,而作梁山之歌 。 」 ( 《 淮南子 》 ) 魯哀公 五 年( 前 490 年 )曾參 十六 歲。奉父命至楚,從學孔子。 魯哀公 七 年( 前 488 年 )曾參 十八 歲。隨孔子離楚去衛。 魯哀公 十一 年 ( 前 484 年 ) 曾參 二十二 歲 。 隨孔子自衛返魯 。 《 孔子家語 》 記 , 他「敝衣而耕,常日不舉火 」 。魯國君要贈其「食邑 」 (中國古代諸侯封賜所屬卿 、 大夫作為世祿的田邑 , 又稱采邑 、 采地 、 封地 。 因古代中國之卿 、 大夫世代以采邑 為食祿,故稱為食邑 ) ,曾參辭而不受。 魯哀公 十三 年 ( 前 482 年 ) 曾參 二十四 歲 。 孔子的高才弟子顏回病故 , 曾參遂 成為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 魯哀公 十五 年( 前 480 年 )曾參 二十六 歲。孔子呼而告之,曰 : 「參乎 ! 吾道 一以貫之 。 」曾子曰 : 「唯 。 」子出,門人問曰 : 「何謂也?」曾子曰 : 「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 ! 」 ( 《 論語 · 裡仁篇 》 ) 魯哀公 十六 年 ( 前 479 年 ) 曾參 二十七 歲 。 是年 , 孔子卒 , 終年 七十三 歲 。 曾 7 參若父喪 , 守孔子墓 。 孔子臨終將其孫子子思託孤於曾參 , 令曾參將所受之學傳授 於子思。 魯哀公 十九 年( 前 476 年 )曾參 三十 歲。三年守墓過後 , 「子夏、子張、子游 以有若似聖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強曾子。曾子曰 : 『不可。江漢以濯之,秋陽 以暴之 , 皓皓乎不可尚已 ! 』 」 ( 《 孟子 · 滕文公上 》 ) ( 孔門弟子子夏 、 子游 、 子張認 為有一個師兄弟 —— 有若 , 他的面貌與恩師孔子很是相似 , 就想把有若當孔子來侍 奉,逼著曾參同意。曾參拒絕說 : 「不可。老師的德行如江水般清澈,如秋陽般高 潔,怎能僅憑外貌的相似呢? 」 ) 魯哀公 二十 年 ( 前 475 年 ) 曾參 三十一 歲 。 父病故時 , 曾參 「 淚如湧泉 , 水漿 不入口者七日 」 ,以後「每讀喪禮則泣下沾襟 」 ( 《 禮記 》 ) 。 魯哀公 二十七 年 ( 前 468 年 ) 曾參 三十八 歲 。 武城大夫聘曾參為賓師 , 設教於 武城(今山東平邑城南 四十 公里曾子山下 ) 。 魯悼 西元 年( 前 466 年 )曾參 四十 歲。離魯去衛。 魯悼公 十一 年 ( 前 456 年 ) 曾參 五十 歲 。 時齊聘以相 , 楚迎以令尹 , 晉迎以上 卿,曾子皆不應命。 魯悼公 二十一 年 ( 前 446 年 ) 曾參 六十 歲 。 與子夏 、 段幹木等設教於西河一帶 。 魯悼公 三十一 年 ( 前 436 年 ) 曾參 七十 歲 。 是年 , 曾參有疾臥床 , 把弟子叫到 跟前說 : 「 啟予足 , 啟予手 ! 《 詩 》 云 : 『 戰戰兢兢 , 如臨深淵 , 如履薄冰 。 』 而今而 後,吾知免夫 ! 小子 ! 」 ( 「 你們掀開被子,看看我的腳和手,都保全得很好吧!我 一生正如 《 詩經 》 所說 : 『 戰戰兢兢 , 如臨深淵 , 如履薄冰 。 』 小心謹慎 , 以保其身 。 從今以後,我知道身體能夠免於毀傷了。弟子們,要記住啊 ! 」 ) 魯悼公 三十二 年 ( 前 435 年 ) 曾參 七十一 歲 。 曾子寢疾 , 病 。 樂正子春坐於床 下,曾元、曾申坐於足,童子隅坐而執燭。童子曰 : 「華而睆 , 大夫之簀與?」子 春曰 : 「止 ! 」曾子聞之,瞿然曰 : 「呼 ! 」曰 : 「華而睆,大夫之簀與?」曾子曰 : 「然 。 斯季孫之賜也 , 我未之能易也 。 元 , 起易簀 。 」 曾元曰 : 「 夫子之病革矣 , 不 可以變 , 幸而至於旦 , 請敬易之 。 」 曾子曰 : 「 爾之愛我也 , 不如彼 。 君子之愛人也 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斃焉,斯已矣 。 」舉扶而易之 。 反席未安而沒 。 ( 《 禮記 · 檀弓上 》 ) (曾子臥病 , 病得很重 。 樂正子春坐在床下 , 曾元 、 曾申坐在腳旁 , 童兒坐在 牆角,端著蠟燭。童兒說 : 「好漂亮光滑的蓆子,是大夫用的墊席吧?」子春說 : 「不要做聲 ! 」 曾子聽到了 , 猛然驚醒 , 吁了一口氣 。 童兒又說 : 「 好漂亮光滑的蓆 子,是大夫用的墊席吧?」曾子說 : 「是的。這是季孫氏的禮物,我沒能換掉它。 元兒 , 扶起我換掉它 。 」 曾元說 : 「 老人家的病很危急了 , 不能夠移動 , 希望待到早 晨 , 再允許我恭敬地換掉它 。 」 曾子說 : 「 你愛我還不如那個童兒 。 君子愛人靠的是 德行 , 小人愛人靠的是姑息遷就 。 我還有什麼要求呢?我能夠按照規矩而死就罷了 。 」 大家抬起曾子,幫他換掉蓆子。等放回到蓆子上時,還沒有放平穩就斷氣了 。 ) 曾子在臨去世時 , 心智仍然高度清醒 , 生死能夠自主 , 來去能夠自由 。 這從一 8 個側面反映出曾子一生之修為已達圓滿與成熟之境 —— 因為在生死麵前 , 最能反映 出一個人平素之行持與造詣。 9 何謂「大人」 大學之道 程子曰 : 「 如讀 《 論語 》 , 未讀時是此等人 , 讀了後又衹是此等人 , 便是不曾讀 。 」 此處程子即二程之弟 —— 程頤。程子談讀《論語》需如此,我們今日學習《大學 》 《中庸》等儒家經典,何嘗不需如此! 蓋儒家之學 , 以及中國和印度在內的整個東方傳統學術 , 無不始終緊扣著 「 實 踐 」 而為學 。 故東方文化是人生實踐之學 , 是心性實踐之學 , 是聖賢實踐之學 ( 即 內聖之學 ) , 是智慧實踐之學 , 其學可一言以蔽之 : 皆為生命實踐之學 , 簡稱為 「 生 命學 」 。 所謂「生命學 」 ,它是探索生命真相、轉化身心素質、掌握生命智慧的一門學 問。包括中國和印度在內的東方文化,因其始終緊扣生命探索和生命實踐而為學 , 故我們將東方文化定義為 「 生命的文化 」 , 將東方的學問定義為 「 生命的學問 」 。 具 言之 , 生命學即是 「 探索作為意識存在的生命之真相 , 並通過不同方式 ( 實踐的路 徑)回歸生命本身而獲得人生終極圓滿的一門科學 。 」 「作為意識存在的生命 」 一語中的 「 意識 」 與 「 生命 」 為同義語 。 在生命學中 , 生命即意識之義 , 意識即生命之義 。 生命與意識在生命學中 , 以 及在東方文化中隨 時可以互用。不僅生命與意識二詞為同義,在正統儒家思想中 , 「天 」 「道 」 「體 」 「仁 」 「心 」 「性 」 「理」等等,皆為生命之別名,這些詞語或指生命之體,或指生 命之相,或指生命之用,或兼備體、相、用三義。 近來也有統稱西方科學中的腦科學 、 神經科學 、 生物 化 學 、 細胞生物學 、 生理 學 、 遺傳學等為生命科學的說法 。 嚴格而言 , 這些學科只應稱為 「 生命體科學 」 或 「生物體科學 」 , 而不應稱 為 「 生命科學 」 。 依我們東方文化中對 「 生命 」 一詞之理 解和界定 , 生命是一個超越而本體的概念 , 它是一個意識性的 、 主體性的存在 。 對 於超越而本體 、 意識性和主體性的存在 , 古人有 「 天 」 「 道 」 「 體 」 「 仁 」 「 心 」 「 性 」 「理 」 等種種之異稱 。 儘管 儒 、 佛 、 道諸家之思想形態各異 , 實踐與體證入路多端 , 但其講學運思,皆不離「心性」二字則同也。因「心 」 「性」二字為生命之別名, 故東方諸學皆可稱為 「 生命科學 」 而 無疑問 。 如是 , 我們可以說 , 真正的生命科學 在東方,而西方的「生命體科學( Bioscience ) 」群則仍屬於自然科學範疇。 如是,人類基本的科學系統可分為三類:建立在人對自然界認識之上的科學 , 稱之為「自然科學( Natural Science ) 」 ;建立在人對社會認識之上的科學,稱之為 10 「社會科學 ( Social Science ) 」 ; 建立在人對自己認識之上的科學 , 則稱之為 「 生命 科學( Life Science or Lifeology ) 」 。現代意義上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起源和發 展於西方,傳統意義上的生命科學則一直是東方文明的核心價值之所在。 千百年來 , 我們衹是將儒學 ( 包括佛學和道學等在內 ) 視為一門哲學思想體系 , 或視為一門倫理思想體系 , 再或視為一門宗教信仰體系 。 殊不知 , 它們是經歷了數 千年曆史發展 得 十分精深的生命科學體系。 近一兩百年來 , 西方文化強烈影響著東方人的價值觀 。 因西方人不能理解和契 合東方文化 , 不知其價值與精蘊所在何是 , 故不承認我們東方文化中具有體系完備 且高度成熟的科學 , 因而十分粗暴地斷言 : 東方無科學 , 東方 有的衹是一堆讓西方 人感到莫名其妙的鬼神崇拜和散亂的哲理格言而已。 由於受到西方價值觀的嚴重影響與左右 , 我們自己也於不自覺間持同樣的認識 了 。 如是 , 於我們眼中 , 包括儒家在內的東方諸學體系衹是一個哲學思想系統 、 一 個倫理道德系統 , 而無人將其視作一個有著數千年發展史的完備而嚴謹的科學體系 —— 生命科學體系 。 相比較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而言 , 隱含在東方諸學術流派 中的生命科學 , 無論其義理之完備 、 驗證之嚴謹 、 內涵之富博 , 還是其對人類在認 識真理之方式、實現終極解放之實踐上,皆有著無可取代、難以稱量的意義! 《大學 》 作為儒家以及整個東方文化中最為重要的經典之一 , 毫無疑問 , 它是 一部典型的生命學著作 —— 指示終極生命之真相 、 生命實踐之方法與次第的學問著 作。在我們看來 , 《大學》不是一般的著作,它是一部中國古聖賢生命實踐後的心 得報告之書,是生命到達聖賢之地後對其境界的真實描述之書。 《大學 》 又可細分為生命哲學和生命實踐兩部分 。 將其細分為哲學和實踐兩部 分 , 衹是一時行文之方便 。 在正統儒家 , 哲學思想 ( 又名義理或知識 ) 與生命實踐 (又名踐履或工夫 ) 是鳥之雙翼 、 車之雙輪 , 不可須臾離也 。 明代王陽明將其概括 為 「 知行合一 」 , 並對此有精到的闡發 : 「 知之真切篤實處 , 即是行 ; 行之明覺精察 處 , 即是知 。 知行工夫 , 本不可離 , 只為後世學者分作兩截用功 。 ...... 真知即所以 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 。 」 ( 王陽明《傳習錄 》 ) 何謂「大學」?朱子對此有一個解說 : 「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 之子弟 , 皆入小學 , 而教之以灑掃 、 應對 、 進退之節 , 禮樂 、 射御 、 書數之文 ; 及 其十有五年 , 則自天子之元子 、 眾子 , 以至公 、 卿 、 大夫 、 元士之適子 , 與凡民之 俊秀,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 」 ( 《 〈 大學章句〉序 》 ) 朱子對「大學(大人之學 ) 」是從外在的、年齡的角度來解釋的。把「大人」 理解為歲月上 ( 生理上 ) 長大了的人 , 其說不可謂錯 , 但可謂偏 。 上溯孔孟 , 下及 北宋五子(周敦頤、邵雍、張載、程顥、程頤 ) ,儒家千古論學,皆起於內聖而復 歸於內聖,緊扣內在的心性而為學,故皆為生命之學。朱子如此解「大人」一詞 , 外在的、後天的意味重,而本體的、心性的、生命的意味則隱沒。 「大人 」 一詞最早見於 《 詩經 · 小雅 · 斯幹 》 「 大人佔之 」 。 此處 「 大人 」 即太 卜 , 太卜是周代執掌占卜的官員 。 這是有文字記載的 「 大人 」 一詞之始 。 其次 「 大 11 人 」 一詞出現於 《 易經 》 之 乾 卦的爻辭中 「 九二 , 見龍在田 , 利見大人 」 ( 《 易經 · 乾 卦 》 ) 。此處「大人」一詞已不是指具體某官職,而是指品德和智慧之傑出者。 到了戰國時期 , 孟子從心性上指示何以為 「 大人 」 。 「 公都子問曰 : 『 鈞 ( 同均 ) 是人也,或為大人,或為小人,何也?』孟子曰 : 『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 小人 。 』 曰 : 『 鈞是人也 , 或從其大體 , 或從其小體 , 何也? 』 ( 孟子 ) 曰 : 『 耳目之 官不思 , 而蔽於物 。 物交物 , 則引之而已矣 。 心之官則思 , 思則得之 , 不思則不得 也 。 此天之所與我者 。 先立乎其大者 , 則其小者 弗 能奪也 。 此為大人而已矣 。 』 」 ( 《 孟 子 · 告子上 》 ) 孟子此處論「大人 」 ,非從年齡上(生理上)立論,而直承心性上指示。其論 與 「 大人 」 相對之 「 小人 」 , 也是從儒門心性上揭示 「 從其小體為小人 」 , 「 蔽於物 」 , 溺於「耳目之官」為小人,非謂其年歲之小也。孟子論「大人 」 ,乃直承相傳為孔 子所作的《 易經 · 乾 卦 · 文言 》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 時合其序 , 與鬼神合其吉凶 。 先天而天弗違 , 後天而奉天時 。 天且弗違 , 而況於人 乎?況於鬼神乎?」而來。 誠如唐代韓愈所言 : 「 斯吾所謂道也 , 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 。 堯以是傳之舜 , 舜以是傳之禹 , 禹以是傳之湯 , 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 , 文武周公傳之孔子 , 孔子傳 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 。 」 ( 《 原道 》 )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 、 孟 , 諸聖遞相傳授者何道也?乃仁義之道也 , 心性之學也 。 此仁義之道 , 此心性之 學 , 「軻之死,不得其傳焉 」 。直到千載後宋明諸大儒出,此學方得以復明於世。 王陽明集儒門心性之學 之 大成 , 其對儒家千古一貫之聖學 ( 即心性之學 , 吾輩 則謂之為儒家生命學 ) 的理解與體會 , 直接上承思 、 孟 , 兼括儒門諸子 。 其解 「 大 人」一詞,有獨到之證悟與心得 : 「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 一家 , 中國猶一人焉 。 若夫間形骸而分爾我者 , 小人矣 。 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為一 體也 , 非意之也 , 其心之仁本若是 , 其與天地萬物而為一也 。 豈惟大人 , 雖小人之 心亦莫不然,彼顧自小之耳 。 」 ( 《 大學問 》 ) 如此解 「 大人 」 一詞 , 飽滿精透 , 徹上徹下 , 緊握儒門千載一貫之聖脈 , 陽明 不愧為「儒家之殿軍」也。先生如此解「大人 」 ,十分相應於孟子,直承孟子之義 而為言,且將意思更推進了一層,論說得更為明白曉暢。 除 「 大人 」 一詞外 , 還有 「 君子 」 一詞 。 在儒家 , 大人和君子可以互用 。 在孔 子喜用 「 君子 」 , 在曾參 、 孟子 , 則喜用 「 大人 」 一詞 。 「 大人 」 與 「 君子 」 其旨義 雖一,俱在描述聖賢生命的品質與境界,然其表述角度各有偏重 : 「君子」一詞, 重在表示聖賢生命中溫柔敦厚的特性 ; 「大人」一詞,重在突出聖賢生命中廣大高 遠的一面。 12 為己之學 既然大學之道中的 「 大學 」 是指 「 大人之學 」 , 「 大人之學 」 蓋有兩義 : 其一義 指 , 一門關於如何成長為大人的學問 ; 另一義指 , 已經晉身大人之列的聖賢君子如 何為學耶,所向何學耶。 孔子曰 :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 」 ( 《 論語 · 憲問篇 》 )將此語譯為現 代白話即是 : 古代 ( 孔子之前的時代 ) 學者們 , 其學習目的在於認識自己 ( 即明白 生命之真相及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之 所在 ) ,修養自己(通過涵養心性本有之德 —— 仁義,漸次化除小我與氣質之偏雜,而使生命越來越充實,人格越來越光輝 ) ,以 至完善自己 ( 修養日久 , 則達生命圓熟飽滿 , 與天地同流 , 證成大而化之之聖境 ) 。 但可嘆的是 , 現在學者 ( 孔子指與其 并 世者 ) 從學之目的 , 卻是將千古聖賢之學用 來裝飾自己 的 門面 , 以利誇耀於人 。 如此 , 則有 「 為己之學 」 與 「 為人之學 」 之分 。 將所學配合於自家身心生命之中而時刻體證之 , 實踐之 , 涵養之 , 消融之 , 通 化之,此之謂「為己之學 」 。 將所學僅看作思想之餘緒 、 記憶之資糧 , 以粉飾自己 , 傲視於人 , 此之謂 「 為 人之學 」 。 將學習視之為轉化自己 ( 身心內種種習氣與偏雜 , 在時刻反躬自省中一一超越 和化除之 ) 、充實自己(通過切實修養,將聖賢的指示與教導一一落實於身心生命 中,使我們的人格越來越充實,生命格局越來越宏廓 ) 、圓滿自己(通過切實的修 養工夫 , 最終達成恢復人人本 具 之良知天性 , 也即實現後天返還先天 。 對內成就覺 悟解脫,儒門謂之「成仁」或「成聖 」 ; 對外成就盛德偉業。莊生稱其為「內聖外 王 」 )所必盡之義務,視之為與生俱來的使命與責任,此之謂「為己之學 」 。 將學習僅視作知識之積纍 , 僅視作耳目之記誦 , 僅視作社會階位晉陞之需 , 僅 視作與己並無關聯且外在於身心生命之事,此之謂「為人之學 」 。 肯認 「 萬物皆備於我 矣 。 反身而誠 , 樂莫大焉 」 ( 《 孟子 · 盡心上 》 ) , 「 己之心 , 無異聖人之心,萬善皆備。故欲傳堯舜以來之道,擴充是心焉耳 」 ( 程顥語 ) , 「宇 宙 便 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 ( 《 陸九淵集 · 雜說 》 ) ,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 求理於事物者 , 誤也 」 ( 王陽明語 ) , 此聖學不在心性 ( 生命 ) 之外 , 且勤加修養之 , 則為「為己之學 」 ;反之,則為「為人之學 」 。 佛陀說 : 「 心內求法 , 是為正道 ; 心外求法 , 是為外道 。 」 「 心內求法 」 者 , 「 為 己之學」也 ; 「心外求法」者 , 「為人之學」也。 順便說一下,在中國民諺中盛行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 ,其「為己」是指 13 「為己之學 」 。 若一個人 , 他學習不是 「 為己 」 , 而是 「 為人 」 , 其結果將會導致 「 天 誅地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