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 學經 典 傳 承系列 茶 道 潘 麟 著 潘麟先生 1 潘麟先生 簡 介 潘麟先生,安徽定遠人,哲學碩士,生命學家,當代對生命科學有深刻貢獻的思想家。長期致力於東方 文明的傳播與推廣,注重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心性傳承與實踐 爲 基礎,開創、倡導 並推動生命科學的發展與普及。 主要著作有《家門沒上鎖》《皇冠瑜伽》《〈大學〉廣義》《到彼岸賞月》《〈瑜伽經〉直解》《以心 傳心》《直指生命的真相》《〈中庸〉心要》等,部分著作被譯成英、俄等文字在國外出版,並撰有各類學 術論文近百篇。 2 版權 聲明 包括本書在內的我的所有生命科學著作 , 都是源自於過去 40 多年 , 我 深入學習東方傳統各流派文明文化 、 從事各類生命修證活動的智慧所得。 “ 生命科學 ” 一詞由我率先提出,但生命學的事實,則與人類文明,尤其 是以中印為代表的東方文明 的 起源相伴而生。以現代文明的科學視角視之,這些 終極的 智慧結晶完全能夠建 構和形成一門完善的生命科學體系 ( 具體論述詳見我的各類著作 ) 。 遺憾的是,由於 歷史原因, 它們 長期 被 封存 在 遠離都市 的山林中,混雜於宗教或准宗教傳統中,而極少被大多數人理性認知,更不用說受益。這正是我 提出建構和傳播 “ 生命科學 ” 的根本原因和願力所在。為讓更多人受益,讓思想、文明最大限度溝通,讓全球 心靈越來越近,本人自願放棄名下所有著作版權,希望更多有識之士能夠將其翻譯成其他語種 (這種翻譯含各 種電子翻譯、紙張翻譯出版以及網路發佈) 並廣泛傳播。 如 您 有這方面意願或想法,請隨時與我 的工作團隊 聯繫。 電話: +8617856345223 郵箱: m17856345223@163.com WeChat:Dyglg_9999 願善增長。 潘麟(加蓋章) 嚴重警告:潘麟先生所有生命學著作僅供讀者個人學習、研究和交流。任何人或組 織不得以此謀取任何商業利益,否則必將追究法律責任。 i 目 錄 真茶有真香,真物待真賞(代序) 1 緒 言 7 上 卷 第一章 茶道簡史 12 一、什麼是茶 13 二、佛家茶道 —— 禪茶 19 (一)什麼是禪 19 (二)禪宗與禪茶之流變 24 (三)禪宗與禪茶之復興 34 三、何謂茶道 34 (一)茶學 35 (二)茶文化 42 (三)茶藝 48 (四)茶道 53 四、佛家茶道是透徹完備次第清晰的修證體系 55 第二章 茶道基礎 57 一、用生命學習茶道 57 (一)三調 —— 調身、調息和調心 57 (二)做好準備才能走進生命聖境 58 (三)四層學習法 60 二、茶道環境 —— 壇城 65 (一)什麼是壇城 65 (二)壇城的要素與調節 66 (三)壇城的作用 69 三、茶藝常識 70 (一)茶學常識 70 (二)泡茶手法 71 (三)泡茶氣氛 73 (四)香藝與插花 77 四、香道 77 (一)外香道 78 ii (二)內香道 78 (三)再談香道修行 90 (四)香道成就 93 (五)香道與茶道 95 五、茶道哲學 96 六、淨化身口意 97 (一)口業淨化法 97 (二)何謂獅子吼 98 (三)獅子吼止觀 106 (四)正確認識咒語 108 第三章 禪茶一味 110 一、禪茶之禪 110 (一)禪即傳心 110 (二)禪宗特點 111 (三)禪宗內涵 112 二、禪茶的四大境界 116 (一)識水 116 (二)識茶 121 (三)識人 128 (四)識心 130 三、對待茶道的態度 132 (一)視茶爲神 132 (二)茶道觀想 134 (三)滿心而發 135 (四)以水爲師 136 (五)借茶成長 137 第四章 密茶一味 140 一、佛教三期與密宗 140 (一)小乘佛教之發展變遷 141 (二)大乘佛教之發展變遷 148 (三)金剛乘佛教之發展變遷 156 二、爲什麼要講密茶 161 三、密茶的法脈傳承 163 (一)密茶傳承 163 (二)短傳承的特性 163 iii (三)密茶觀想 165 (四)密茶追求 166 四、密茶入門 —— 三傳 167 (一)形傳 167 (二)心傳 169 (三)神傳 172 (四)神傳在茶道上的運用 174 五、密茶前行 —— 修行者必備之基礎 176 (一)皈依 176 (二)發心 193 (三)正見 —— 緣起與性空 196 六、密茶一味 —— 密茶之四境界 206 (一)外密茶 206 (二)內密茶 207 (三)秘密茶 208 (四)極密茶 219 七、鬥雞四境界與茶道 222 後 記 226 下 卷 茶學編 中國古今茶學典籍概要 於觀亭 230 茶書與中國飲茶文化 鄭培凱 235 中國茶簡史及其對外傳播 王建榮 255 茶的起源 吳覺農 263 茶文化編 陸羽與茶道審美 —— 中國曆代是怎麼喝茶的 鄭培凱 281 茶人的修養 —— 來自陸羽《茶經》的啟示 周重林 294 中國茶文化散論 周東平 299 中國茶文化的形成 關劍平 302 臨風一啜心自省 餘 悅 312 茶與儒、道、釋文化 黃志浩 321 茶與儒、釋、道三教 朱自振 阮浩耕 326 中國文化傳統與茶道四境說 李 萍 330 iv 茶藝編 茶藝 · 茶道 · 茶文化 陳文華 337 中國茶道簡史 丁以壽 344 一盞香茶洗俗塵 —— 談當代茶道美學 羅慶江 351 關於「茶藝」 餘 悅 355 中國茶藝楊帆之路 —— 當代茶藝發展脈絡梳理 丁以壽 358 南風北漸話「茶藝」 舒 曼 361 追憶茶藝大師常伯熊 鄭 毅 363 論中國的茶藝及其在中國茶文化史上的地位 —— 兼談中日茶文化的不同發展方向 陳文華 367 茶道編 如來禪與祖師禪 方立天 376 「禪茶一味」綜述 舒 曼 386 關於「茶禪一味」和圓悟克勤的墨跡 曹建南 396 淺談唐代茶藝和茶道 陳文華 402 圓悟克勤、一休、珠光和日本茶道 劉東亮 414 飲茶與禪宗 丁以壽 417 參禪悟道「喫茶去」,一朝醒來「珍重歇」 —— 解析百丈道恆禪師「三訣」真如本性 舒 曼 419 中國禪茶文化的歷史脈動 —— 以「喫茶去」的接受與傳播 爲 視角 餘 悅 429 唐代茶聖陸羽的水質資源優化思想淺析 胡剋夫 441 擇水與品茗 何 草 447 中國曆代飲茶的擇水之說 馬 東 崔曉晶 456 試論「佛茶文化」與「禪茶文化」之關係 舒 曼 鮑麗麗 461 1 真茶有真香,真物待真賞(代序) 2012 年末,機緣巧合,友人推薦潘麟先生,先生惠賜 了 我一本簽名書。彼時,先生是人人渴望謁見的智 者,而我則對內聖修持一無所知。拜讀 先生大作 之後,深 爲 先生折服,遂投身門下。知先生身懷多種絕學傳 承,茶道即是其一,頗感神奇。其後,在先生教誨熏習之下,於茶有了些許認知。 2018 年,先生通過視頻形 式向社會公開傳授茶道。兩年後, 先生 安排將授課視頻整理成文字,以饗有緣。我有幸參與了書稿整理,但 給先生的書 做 序實在誠惶誠恐 , 衹能是寫點文字向讀者介紹這本 《 茶道 》 書 , 爲 茶道傳承盡一點點綿薄之力 。 一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 、 最早飲用茶 、 最早研究茶的國家 , 也是最早以茶開出人類文明新樣態的國家 。 中國人,包括有中國情結的異域人士,對茶都有一種天然的親和力,人們完全可以從一個人對茶的態度來判 斷他是不是「很中國」。在世界的任何一個地方,衹要提起茶都會想到中國。如果選用一物做中國元素,茶 一定是首選。 中國是茶文明和茶文化的發源地。幾千年來,從食物到藥物再到飲品,人們對茶的認知不斷擴大,從食 用調味到解乏解渴,再到保健養生,以至 延伸 到文化審美和養性修道等領域,茶幾乎貫通了中國人的整個人 生。 一千 兩 百年前,唐人陸羽在考證了唐之前的飲茶史後著成《茶經》一書。以陸羽《茶經》問世 爲 標誌, 整個茶史大略可分 爲 兩段 : 此前的茶 爲 蔬食羹飲,是飲食的一部分,喫茶習俗的形成過程就是茶以其功用從 食物中逐漸演變分化出來的過程 ; 自陸羽之後,喫茶習俗轉向了品茗風尚,茶從飲食中獨立出來,更加註重 精神的作用,開始成 爲 一門相對獨立的學問。 作 爲 茶之集大成者 , 陸羽 經綸 茶序 、 規制茶器 、 奠定茶風 , 最先開啟了茶道 ( 學 ) , 從茶的物性 、 產地 、 採製、烹煮、品飲及事蹟等諸多方面系統性地呈現了飲茶知識。自陸羽之後,由茶開出的文明世界沿著兩個 方向徐徐展開。一方面圍繞茶生產即原生溯源、產地環境、植株演化、種植生產、製作工藝、產區人文等而 展開,另一方面圍繞茶文化即茶史、茶事、茶藝、茶境等而展開。茶生產讓茶由野生物種變成 了 人工種植的 農作物,成 了 中國人衣食住行的一部分,成了與柴米油鹽醬醋一樣的生活必需品。而茶文化則讓茶變成了藝 術化 、 哲學化和生命化的精神產品 , 成了提高生活品 位 、 提陞生命境界的重要載體 , 品茶成了豐富人生閱歷 、 抒發人生情懷的雅事,成了契入人生修行、成就人生解脫之法門。 早在唐代,官府就建立茶政,徵收茶稅,貿易範圍越來越大,茶的影響遠至域外,西至吐蕃中亞,北到 塞外。到了宋代,伴隨著佛法東傳和海上貿易興起,茶傳到了日本和更遠的國家和地區。今天,茶葉的物質 作用已被普遍接受,茶葉的生產、製作和消費形成了新的產業,茶成了世界性的健康飲品。但令人遺憾的是 茶在當代的發展越來越物質化 , 茶所承載的精神卻日漸消退 。 整個社會越來越關注茶葉的生產 、 貿易和消費 , 而茶的文化、審美、養性和修道越來越淡出更多人的視野。表現 爲 茶文化氾濫浮誇,中國茶藝良莠駁雜,日 本茶道(實 爲 茶藝)曲高和寡,而茶中所蘊含之道更是近乎消亡。 二 幾千年來,中國人普遍存在「道」的意識,只不過少數的社會賢士階層是意識自覺,而多數的百姓則是 「日用而不知」。「道」在中國 的 邊緣化與近現代西方文明的強勢輸 入 有關,因 爲 隨著工商業文明的發展, 2 中國整個社會也越來越物質化,人們的精神越來越邏輯化,中國文化斷代了。 中國文化有著自身的認知思維 , 是自成體系的 。 《 內經 》 說 : 「 善言天者 , 必有驗於人 」 , 「 善言氣者 , 必彰於物」。中國古人早就注意到天地萬物與人原 爲 一體,彼此交互感應,這是古人發現的生命法則。中華 文明 之 濫觴,即因循著這個自然之道。 台灣學者曾仕強講過:中國學問衹有一個「道」字,天是道所生,人 是道所生,天人因道而合一,道是天和人共同的母親。這句話非常精闢,天和人共同的母親又稱之 爲 生命, 生命即道,道即生命。非但學問, 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向來都是以道 爲 宗,對任何事物中國人都會從「道」 這個根上去尋求究竟。天人合一,心物一如的思想早已積澱 爲 中國人的生命基因,成了中國人的文化胎記。 由道 生發 形成的取象比類和格物致知等中國人傳統的認知思維,是中華文化的基本樣態。這種東方文化形態 所表現出來的價值,包括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都歸宗於「道」,合乎「道」的東西才會被接納。符合生命基 本規律的認知一定會傳承,即便是有所曲折,也一定因生命法則的力量而綿延。近四百年來,西方文化成 爲 引領世界的主流,中國傳統認知思維似乎落後了,被淘汰了。可是現在冷靜下來一看,西方認知思維的結果 竟然導致人性墮落和物慾氾濫,物質文明伴隨著地球資源浪費、自然生態破壞、公俗良知顛倒、社會道德淪 喪、公平正義失衡 ...... 特別是新冠疫情之後,西方的認知霸凌和無禮行徑變得更加赤裸,反襯出中國認知思 維是多麼的重要和不可或缺。 古今中外 , 禮教從來都是蒙昧走向文明的標誌 。 相較於西方刻意打造的貴族禮教 , 中國禮教則本乎天然 。 《禮記》云:「樂者,天地之和也 ; 禮者,天地之序也。」禮作 爲 天之經、地之義,以其天地之序成 爲 中國 人最高的價值尺度。在中國人眼裡,任何事衹要是天經地義,就是有道。由是,以禮規範,從教而化就成 爲 中國人入道的基本方式 。 「 夫禮之初 , 始諸飲食 。 」 因 爲 茶起源於飲食 , 茶道出現在中國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 茶之有「道」自然天成。正因 爲 茶之道是飲食之道分化出來的,烹飪之祖、「湯液之父」的天下第一名相伊 尹,也就被人視 爲 茶道鼻祖,茶之道自伊尹就出現了。 從這個角度看,茶道是禮道,也是仁道。中國文化的主幹是儒釋道 ,可謂 三足鼎立,所以擴而充之,茶 道也是佛 家之 道,也是道家之道。因此,這本茶道書有一個觀點,茶道就是生命之道,就是東方聖學之道, 真正的茶道大師 , 一定是精通儒佛道思想的大學問家 , 對東方聖學必然有著異乎尋常的理解和傳承 , 對生命 , 尤其對人的生物性、人性和神性必然有著全面而深透的理解與洞察。換言之,衹有真正的生命學家,才有可 能成 爲 茶道大師或茶道家 —— 因 爲 茶之理就是生命之理;茶之學就是生命之學;茶之道就是生命之道。 本書的主題就是這種生命之「道」,講述 的 內容是經由茶所透顯出來的生命屬性及其規律。簡言之,這 本書所講述的就是茶之道。由於歷史的原因,人們對茶道的理解多有歧義。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本書的茶道 概念與人們從陸羽《茶經》一書所理解的茶道概念並不完全相同。通常情況下,人們將陸羽《茶經》表達的 茶道理解 爲 關於茶的生產、加工、品飲等領域的方法和規律。而本書講述的茶道 是 將茶中蘊含的方法和規律 提陞至萬事萬物的真相和生命之規律。明確這一點非常重要,因 爲 中國文字在不同語境下所表達的內涵往往 有很大的不同。尤其像「心」「天」「道」等具有中國文化特質的字眼,含義非常豐富。若不熟悉古人根據 語境以及上下文表達字詞含義的行文特點,單純執持一個固定概念來閱讀中文,理解上常常謬 以 千里,一些 人還會因時代變遷,字詞概念含義窄化而有口舌之爭。 從茶的發展史來看,無論是唐代之前的蔬食羹飲期,還是其後一直發展至今的飲品發展期,茶道一直扮 演著一個隱性的角色,很少直接表現在茶事中。在茶事中更多的還是表現 爲 茶的生產、製作和品飲文化。由 於茶的影響,幾千年下來,尤其是自魏晉南北朝以來,中國各種關於茶的文字記錄、茶的典籍數不勝數。到 了現代,隨著國與國之間 的 頻繁往來,茶的交流更加廣泛,有關茶的文字記載蔚 爲 大觀。通觀古今中外,卻 鮮見有真正以道 爲 宗趣,以茶 爲 媒介,清晰、系統、完備表達茶之道的書籍問世。中國古代的茶書典籍在精 3 神層次的追求上雖不乏茶道精神,但很少有人將茶道從茶事中提煉出來專門講述,以 致 於茶書典籍中道的內 涵散而不整,隱而不顯,具體到茶事活動也是彰其華而不示其究竟。到了現代,受西化認知思維的影響,東 方思維認知模式被徹底邊緣化。以東方認知思維 爲 前提的茶之道完全隱沒於邏輯概念下的「學問」之中。現 代的各類茶書,目之所及盡是基於農業科學的茶學著述和基於社會科學的茶文化詮釋著作,其中茶文化類的 書 籍 ,尤以中國茶藝 爲 人矚目。日本茶道始於佛茶,但發展到後期也偏離茶道之內涵,走向了藝術,形成以 茶道 爲 名的獨具魅力的日本茶藝。 雖然歷史上很少有專門講述茶道的書籍,但在中華文化體系的內層,從上古時期就一直存在著隱遁修行 的隱士階層,一部分隱士會以宗教或行道者身份存在於我們這個社會中。這些修行人純粹以道 爲 生,以道行 事。也許他們沒有留下文字,但他們會在修行過程中通過自己(超越語言文字)的方式來傳承具有生命屬性 和生命規則的茶道。 從已有的記載看 , 茶道最先以清晰面目出現是在禪宗大興時期 , 這個時候出現了禪茶 。 禪門以禪茶傳心 , 飲茶者通過喫茶悟禪,在喫茶中頓然入境。中國茶道最先以禪茶形式出現,很容易讓人誤以 爲 中國茶道是異 域印度佛教文明的旁開之花。實際上,禪茶一味之「一味」既是佛家證悟之境界,也是中國文化基因「一」 所示現的境界,因 爲 彼時與茶相遇的佛已經徹底 地 中國化了。尤其是禪宗,更是中華文明與佛教文明交互滋 養而成的文化,是佛門落地中國的新樣態。與其說茶道誕生於佛家,不如說是中華文化給了佛與茶因緣際會 的土壤。因此,禪茶最具中國(文化)味,就是地道的中國茶道。 隨著禪宗的衰落,與其共生的禪也自宋代之後漸漸沉寂以致消失。 20 世紀末,當代佛學大家邱光順先生 以自己對佛法的修證,契入並恢復了中斷千年之久的禪茶,後又咐囑潘麟先生予以公開傳授。這本茶道書就 是根據潘麟先生的講課錄音整理而成 , 是一本告訴大家如何借茶修心 , 借茶養性 , 借茶修道和借茶悟道的書 。 所講述的茶道傳承自邱光順先生所恢復的失傳千年的禪茶,潘麟先生又將邱光順先生傳授的禪茶和密茶做了 體系化的講說,這是禪茶自恢復後的首次公開傳授,也是有茶以來,最先採用當代人能 聽得 懂的語言 , 去除 宗教因素後講說茶道的茶書,更是第一次專門從修心養性和修行悟道這個層面對茶道所做 的 專題性講說,是 真正的正宗茶道。 數年前,我曾經與人交流分享學 習 茶道的體會,發現有太多的人對此不以 爲 然,尤其是在茶圈子混久了 的人,想著你不是茶學者,不是茶藝師,也不是茶文化專家,說自己是什麼正宗茶道,不反駁你就算很給面 子了。現在我知道這種牴觸是受西化思維影響的結果,與文化斷層有關。人們對茶道概念的理解和認識是如 此含混和混亂,太多的人把茶學、茶藝和茶文化方面的知識、技能和藝術表現看成了茶道。在明確茶道之道 的具體所指之後,溝通就通暢很多,也就有了共鳴和認同。 三 本書所傳承的茶道體系很純粹。邱光順和潘麟兩位先生是師徒關係,他們都是實修實證的成就者 。 兩 位 先生 所傳授的茶道, 其中 禪茶體系是恢復自禪門的傳統茶道,而密茶體系屬於密茶道。就修法而言,密茶是 法脈的不共法門,比禪茶更 爲 殊勝。密茶厲害到什麼程度呢?就是這個法門能夠直接將茶轉化成甘露。甘露 是個宗教化的名詞,它表徵的是智慧和真理。也就是說在機緣和合的情況下,在茶品、水品、泡茶人、飲茶 人以及泡茶環境等處在和諧的狀態時 , 茶湯當下就成了智慧本身 , 此時 , 茶事就是境界 , 泡茶就是示現智慧 , 飲茶就是領受智慧。套用人們比較熟悉的話說,就是泡茶者的身心處在放空的狀態,心動 那 一刻自己的覺悟 和智慧經由茶傳遞到茶湯中,飲茶者茶一入口就覺知到茶湯傳遞的智慧而當下開悟,當即契入智慧境界。 但茶道畢竟是道,契入道是有前提和要求的,茶道也不例外。茶道是以茶香茶味來激發人的覺性,茶之 4 道就是我們通過茶找到生命的規律,通過茶把我們生命內在的規律喚醒,通過茶來改變我們的情志和思維方 法,通過茶掌握中國老祖宗的思維方法。在茶道中修習者必須要有一個正確的態度,必須始終處在覺知的狀 態。要讓心徹底靜下來,放空自己去接受茶,對自己的言行舉止做到清清楚楚,如此才能契入茶道。 因 爲 一起學茶的緣故,我注意到學茶道的人,包括先生的很多弟子,在 瞭解 此茶道的殊勝後,就生起了 希求心和執著心。泡茶的心態和動機起了微妙變化,急功生妄,以幻 爲 真,結果鬧出了很多笑話。聽說誰誰 誰得「道」了,誰誰誰得心傳了,大家就把法門丟在一邊,一窩蜂地趕去喝他的茶,似乎去了就能學到茶道 竅 訣 , 就能飲茶得道 。 當然 , 最終大多都鬧了烏龍 , 於是又反過來質疑茶道 , 有的就稀裡糊塗奔著茶藝去了 。 實際上 , 先生師徒二人一直在強調學習的態度 ! 無論是 「 踏實 、 老實 、 真實 」 , 還是 「 虔誠 、 開放 、 接收 」 , 都是要修習者準備好修學的態度 。 這個態度不到位 , 茶道法門無論多麼殊勝 , 於修學者而言都將是水中撈月 , 追尾逐歡而已。契入茶道的人,就像邱光順先生,身上有那麼多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這些都是真實生命狀 態下對茶的真實體驗,不可以有任何盲目的迷信。不要像一些學茶道的人,唸唸有詞地把兩位先生的什麼慈 悲力和功德力當成一種不可知東西放進去,當成迷信放進去。學習茶道一定要有老實的態度,真實的態度, 要有古人的認知思維並能自如運用,必須要真切明白這種體驗是怎麼來的,必須要真實感知到茶香茶味的變 化,明白茶香茶味變化代表著什麼。否則,如果帶有盲從、想像、模仿等不真實的態度,那都會讓你離茶道 越來越遠。 這本茶道書不是想告訴你一些關於茶的知識和資料,它不關心你是否學到茶的概念和趣事,而要你在修 習中能真實地感受到茶所傳遞的信息。按照兩位先生所指示的方法去操作,你就會深入茶道,就會打開茶道 的這個門戶。這本茶道書的傳承有個基本特質,就是不看你會不會說,只看你有沒有真實地去印證和實修。 作 爲 純修行的東西,茶道是借茶修心,借茶養性,借茶悟道,借茶證道,所以重在實踐。對多數人而言,或 者對修行而言,修習茶道的意義在於訓練我們已經丟失和模糊了的東方認知思維,通過訓練讓自己恢復老祖 宗傳習數千年的認知思維,從而使自己有和聖賢一樣的認知思維,真正懂得格物致知之道,懂得 「 知止而後 有定 , 定而後能靜 , 靜而後能安 , 安而後能慮 , 慮而後能得 」 這種中國古人觀察 、 思維和做學問的一套方法 , 並由此而讀懂古人的智慧,活出古人的境界,貫通古人之生命。如此,我們就能在茶道這種思維訓練中去淨 化自己,提陞自己,讓自己真實地毫無做作地進入到準備狀態。 之所以指出這點,是因 爲 西式思維是學習中國文化,特別是修習茶道 的 根本性障礙。現在整個社會幾乎 所有的人 都是 在體制內接受的教育,學的都是全盤西化的思維方法。如果我們沒有足夠的自省意識,根本意 識不到我們看問題的方法,已經被西式思維方式給徹底 地 改造了。 現在 我們 的 外在看著像中國人,但我們的 思維方法是西方的。因 爲 我們在學校接受的全是西方這個思維訓練。所以,必須搬掉橫 梗 在我們和傳統文化 之間的這個西式思維,通過茶道訓練我們的格物致知之道,學會止、定、靜、安、慮、得這種思維方式,這 點非常非常重要。 依兩位先生所言,準備功夫做到位,你的修行也就到家了。衹要契機出現,茶一入口就會當下開悟。因 此,對於多數人來說,不執著於喝一杯茶悟道,也不盲目迷信快速達成先生那樣的境界和功力的竅訣非常重 要。要保持正見,保持平常心,在日常修習中只以虔誠、開放和接 收 的態度,老老實實地對待茶,實實在在 地去體會和熟悉茶的語言(即茶色、茶香、茶味等),去實踐操作入口如珠的泡水功夫,訓練清淨微細的覺 知能力。通過老老實實的茶道訓練,恢復老祖宗那種認知思維,激發我們回歸到自然、清淨、中立的那種味 道,那種狀態。這就是所謂的「舌根清淨故,得茶最上味」,就是茶道所追求的最上境界。如此,我們就會 在茶事活動 中 去體驗、體會和體證古人在書中所表達的飲茶境界,把古聖的身心活出來,把聖賢的境界現出 來。當我們通過飲茶的訓練,能夠自如地回歸到自然清淨的狀態,我們的身心也會像舌根一樣,回歸到這樣 5 自然、清淨、中立的狀態。 「 六根清淨故 」 ,我們的生命就回歸到自然、清晰、平等、平和的狀態,就可以 明明瞭了,覺知一切,此即佛門真如法界,世所名之的在道。 四 因 爲 這本書主要在講茶道,而茶事在現實的環境下又多以茶學、茶藝和茶文化的形式出現,這些茶學、 茶藝和茶文化知識既是茶道學習的基礎,也是茶道 生發 大用的體現,是茶道活潑潑的一面。茶雖小術,可通 大道,真正的茶道要追求孤炯炯、光皎皎和活潑潑的境界。既不能把茶道搞得神神怪怪,也不能學得單調乏 味。建議讀者尤其是初次接觸茶道的茶道修習者閱讀本書的同時,盡可能地閱讀一些茶學、茶藝和茶文化方 面的文章,以幫助自己在茶道修習中熟悉茶事,將茶道融入到茶事活動中,在以茶修行的同時提高茶事活動 的品位和質量。 今天,人們對茶學、茶藝、茶文化和茶道的認識並不完全一致,同一個名詞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也不盡相 同,致使各領域的茶文內容彼此相互交參,很難做清晰劃分。目前,社會上很多茶時尚、茶書籍、茶文章以 及茶事活動等很少關注道統問題,相反在茶道名稱使用上反而比較隨意。當代茶界也有不少如鄭培凱、陳文 華、舒曼等學者,都在真實地研究古人,尋覓茶之究竟,他們的文章都值得一讀。衹是他們的共同點幾乎都 是從學問入手,茶道上起步和落腳點都以文化研究 爲 主,相對而言關注道統不足,近乎道而不得道。 本書講說的主要內容是禪茶一味和密茶一味,這並不意味著衹有佛家才有茶道。茶道既然是道,道法門 類體系又有不同,各個道法都可以與茶互動,從而形成佛家茶道、道家茶道和儒家茶道等等旨趣各異的茶道 體系。茶與禪法結合形成禪茶一味,與密法結合形成密茶一味,與丹法結合形成丹茶一味,與心法結合形成 心茶一味 ...... 在幾類不同的茶道體系中,惟有佛家的茶道體系最 爲 完備,次第最 爲 嚴整,所以這本茶道書是 以佛家茶道體系 爲 主來講述茶道。由於是佛家茶道體系,講說中就不可避免會涉及禪宗、密宗等大量的佛教 概念和內容。這些概念和內容都是從佛法角度進行表達的,古人是將佛學、佛教和佛法混同一體的。而在這 本書裡,潘麟先生以生命科學 爲 前提,對佛學、佛教、佛法有著清晰的分判。潘麟先生尤 爲 強調現代修學態 度 —— 研究佛學、實踐佛法、不信佛教。對其他宗教,亦復如是。 需要指出的是,一開始,我們曾將本書整理成現代學術著作,初稿出來後,我們很快意識到犯了一個根 本性的嚴重錯誤。從道而言,中國文化沒有古今,衹有先後;沒有新舊,衹有發明和發用,明而用則新,智 慧不彰則舊。書稿是潘麟先生的述著,是源自有傳承的實修實證記錄,是不能用語言規範刻意雕琢的。先生 講課從不用講稿,一向都是乘興而談,在禪定中授課。我們過於把注意力放在邏輯嚴謹性和學術規範上,難 免影響到內容的表達。實際上也確實如此,按學術著作整理的初稿對內容刪減改動過多過大,不僅漏失了一 些講課內容,也失去了道統傳承的旨趣。因此,我們重新確定了整理思路,從方便修習實踐出發,盡可能地 保留先生講課的原話,把書稿整理成一種通俗易懂的修習指導書,甚至有意保留了一些口語式表達,以增加 讀者的聽課臨在感。期望讀者閱讀本書時有聽潘麟先生授課一樣的效果,如果讀者閱讀後感到可讀性好,有 所收穫,我們纔能心有所安。 本書可作 爲 茶道學習班的專用教材來使用。但是,閱讀先生文字或書籍與在課堂上聆聽先生面授的效果 各有千秋 , 是不能彼此取代的 。 道統傳承更講究師徒之間心意直達無有任何間隔 , 包括語言在內 。 莊子在 《 輪 扁斫輪 》 中講 , 「 世之所貴道者 , 書也 」 。 但 「 貴言傳書 」 不可取 , 因 爲 「 意之所隨者 , 不可言傳 」 。 因此 , 要真正契入茶道,更深入透徹地領悟茶道與生命的豐富內涵,聆聽先生之教誨是必不可少的。故真誠建議讀 者在閱讀此《茶道》書的同時,盡可能地參加至少一次正式的茶道學習班。 本書得以付梓,是眾人共同努力的結果。莊雪梅在前期負責茶道課程語音 的 文字轉換。胡慧在第一稿整 6 理工作中付出了艱辛勞動。第二稿的整理、定稿及序言譔寫是由我負責的,其間學術編輯中心劉建斌給予 了 襄助。李小利、許亞明等做了最後的繁瑣校對工作。如此,本書才得以整理成稿。 茶書經典卷帙浩繁,汗牛充棟。當代茶界大家名流輩出,高人隱士亦不乏其人。潘麟先生仍然出來講茶 道,錄視頻,其志在「欲傳其道於後世」爾。我們整理書稿「書之竹帛,鏤之金石」, 爲 的是接續潘麟先生 的傳道之志。讀者在閱讀本書後,能於茶發明道心,抑或契入茶道,得見智慧三昧,當可慰藉兩位先生薪火 傳承之願矣。 2021 年 11 月 18 日 恆沙 微塵謹識於渭南湭西精舍 7 緒 言 我的師父邱光順先生是一位隱士。他誕生在西安,成長在西安,也居住在西安。儘管他一直生活在西安 這樣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里 , 但是西安市內知道我師父大名者寥寥無幾 , 更不用說外地人了 。 當 年 ( 1996 ) , 我也是由一位修行上的朋友介紹,才有機緣拜在師父門下,跟隨師父學佛、學茶道,至今也有二十多年了。 我師父一生有兩大造詣:一是佛法,一是茶道。 他是藏密大圓滿 [ 1 ] 的當代傳承人,佛法修行造詣極高,高到什麼程度呢?十多年前(約 2006 )給他拍照 片 ( 那時用的還是 「 傻瓜相機 」 ) , 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他身體背後的物品 , 也就是說他的身體是透明的 、 空的。現在他已經五十多歲了,皮膚呈嬰兒狀、半透明狀,特殊時候則是徹底透明的,這就是返老還童。當 然,這些都還是表面現象,當你深入瞭解後就知道,他的證悟跟佛陀的證悟是完全一樣的 —— 他是一位徹底 的明心見性之人,一位當代罕見的聖人。 茶道是他的另一大造詣 。 師父從小就愛喝茶 、 愛茶 , 因爲愛茶就去瞭解茶 , 於是就知道了茶道 、 《 茶經 》 。 爲了研究《茶經》、參悟茶道,師父就把與禪宗「禪茶一味」的相關記載全部從典籍中找出來,一邊參悟一 邊實踐,一邊實踐一邊再參悟。如此幾十年下來,他終於把自南宋起就失傳了的茶道(禪茶)找了回來,正 式復興了起來。因此,我們把這幾十年稱爲茶道在當代的中興期,代表人物就是我師父,他是當代茶道的中 興祖師,或曰茶道的一代宗師。 師父的禪茶就是藥 —— 可以通經活血,消除業障,就是人間難得的甘露。他的弟子和學生平時若是有個 頭疼腦熱、大病小災的,就到他那裡去討幾杯禪茶喝,喝完出來百病消除:頭也不痛了,腰也不疼了,腿也 不抽筋了。如果師父的狀態好,進入的禪定深,那他的禪茶即便是頭泡,但在他的加持下卻一點兒茶味都沒 有了 , 喝進口中甘洌爽口 、 沁人心脾 、 透入骨髓 , 這就是真正的禪茶 : 喝一次 , 消百世業障 , 淨身口意三業 , 功德大長,悟性大增;上根利器者,當下覺悟,見性成佛。 我不是師父在茶道上的唯一傳人,頂多算是一個重要傳人。這次傳授茶道,是師父中興茶道以來,我的 首次公開講授 , 而且是首次正式錄製成視頻並流傳出來 。 也就是說 , 我們是把中興出來的茶道 ( 禪茶體系 ) 、 發展出來的密茶體系一并完備地公諸世人,以期流傳後世、造福人類。 把千年茶道的精華濃縮出來、提煉出來,如此體系化、次第清晰地傳遞給大家,而且是與時俱進地使用 現代語言來表述,這在茶道歷史上還是第一次。這應該也是目前中國關於真正的茶道文化,或曰茶道文明、 茶道法門的一個最爲嚴肅 、 最爲系統也最爲透徹的系列講座了 。 身爲一個學者 , 追求的就是 「 爲往聖繼絕學 , 爲萬世開太平」。茶道恰恰是中斷千年的絕學,把它傳播出來,這個意義和價值怎樣估量都不爲過。 錄製完茶道視頻,師父爲創造一個好的緣起,決定把自己珍藏了幾十年的一罐好茶送給我 —— 這茶裝在 一個透明玻璃瓶裡,滿滿一罐,還沒有開封。 我問師父:「這茶有什麼來歷嗎?」師父說:「這來歷可就神奇了。南方有一個國營茶廠,一直經營不 善 , 後來又趕上 『 文革 』 , 茶廠基本上就沒人管了 , 一直荒廢在那裡 。 到了 80 年代初 , 這個舊廠房 、 舊設備 以非常便宜的價格被出售了。收購的人是一個懂茶的,當他帶著幾個工人去清理、打掃廠房的時候,發現廠 房的最盡頭有一個很不起眼的小門,小門上的鎖都鏽朽了,一擰,就掉了。他們推開這扇小門,發現裡面是 [ 1 ] 大圓滿心髓,又名大圓滿心中心、自性大圓滿心髓光明金剛藏乘、仰的(又譯作仰兌), 爲 西藏密宗寧瑪派(紅教)最高超、最殊勝的法門,被譽 爲 「九乘佛法之巔 」 。 貢噶上師 ( 民國時期西藏寧瑪派著名大師 , 首次將 「 大圓滿 」 密法普傳漢地 —— 引者注 ) 在 《 大圓滿最勝心中心引導略要 》 中指出 : 「誰得此法,皆起滿足之心,如得摩尼寶。」又於《大圓滿灌頂及修持方法講解記錄》中說:「大圓滿之方法, 爲 一切之心中心,一切如來所說法,無 不注入大圓滿之海中。譬之登高山,可以遠瞻十方。得到此法,其他九乘教法都能瞭然。」蓮花生大士( 西元 8 世紀人,印度密宗大師,應藏王赤松德 讚邀請入藏弘傳密法,包括向藏人傳授大圓滿,成 爲 藏傳密宗始祖 —— 引者注)則稱之 爲 「空前未有最勝法」。 (摘自拙作《〈大學〉廣義》, 復旦大 學出版社 2015 年出版。 ) 8 一個幾平方米大小的暗室,裡面堆滿了茶葉。這些茶葉表面的一層,已經腐朽得像爛樹葉一樣了,目測至少 有二十年的歷史。工人們不懂茶,差點把它們當作垃圾一樣清理掉。幸虧他懂,說:『且慢,雖然它表面是 腐朽了,讓我看看裡面怎麼樣。』當他把表面腐朽的那一層拂去以後,再往裡一看,哇!他發現這是非常難 得的寶貝!於是,他就非常仔細地把暗室裡的茶葉全部整理了出來,分裝成一罐一罐,珍藏在家裡,覺得和 誰投緣就送誰一罐。」 他是師父茶道上的弟子,所以首先就想到了師父,趕緊給師父送來了幾罐。師父一喝,發現這是他有生 以來喝過的最好的茶 —— 经过数十年的天然发酵,这茶已经由普通的茶叶升华为药茶了。一入口,有一股非 常非常浓的中药味,就像是在喝中药一样,药味在唇齿之间是真的浓;更神奇的是,继续往下咽,一入喉, 这股浓浓的中药味立即变成了浓浓的野蜂蜜的蜜香味儿 —— 不是假蜂蜜的蜜香味兒,而是那種喜馬拉雅山裡 帶著一點苦苦的、澀澀的野草野花香味的野蜂蜜的蜜香味兒 , 從喉嚨下去,便直達丹田! 我們當時就喝了。哇!一入口,茶氣直達丹田,又立即從丹田擴散到四肢,接著又立即從四肢透出去, 直達天邊 ! 全身非常通透 ! 儘管我是當代禪茶復興祖師邱光順先生指定的茶道傳承人 , 是當代禪茶的持有者 , 但我的閱歷還是淺,沒見過世面,從來沒喝過這麼好的茶! 師父說:「我讓你見識一下這世上最好的茶,嘗一嘗真正的茶,是用來建立一個緣起的,以後你再在外 面講茶道,就可以把真正的茶之境界傳遞給弟子們,傳遞給茶道的學員們。」 世上最好的茶一定不是人工的,而是天然的,就如我們在師父家喝的這款茶。文革期間被人遺忘在一個 角落裡,於是它就融於天地之間,在天地的熔爐裡悄悄地發酵著,幾十年後終於發酵透了,這樣的茶纔是真 正的茶中之王。現在社會上人工炒制發酵的茶再好,也遠遠比不上在天地這個無形鼎爐裡發酵出來的茶。 師父的這番良苦用心,爲我們這個茶道法脈的傳承,播下了一個優良的法種。果然,自此之後,無論是 我再講茶道,還是弟子們、學員們再學習茶道,各個方面明顯地就有了很大的提陞。 可見,有一個好的緣起,有一個好的法脈道統傳承,這比什麼都重要。現在很多人沒有法脈的意識,沒 有道統傳承的意識,以爲買本關於茶的書看一看、翻一翻就懂茶了,其實根本不是這樣的。這些天地大道、 天地聖學,絕不是僅從馬路邊買幾本小書就能夠懂得的。有傳承與沒傳承有著天壤之別,沒有傳承等於什麼 都沒有,得了傳承就等於得到了一切。 噶陀寺是藏密大圓滿六大祖庭(其他五個是多傑札寺、敏珠林寺、雪謙寺、佐欽寺、白玉寺)之首,始 建於 1159 年 , 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 。 蓮花生大士 ( 簡稱 「 蓮師 」 ) 對此地先後加持了十三次 , 它是蓮師 加持次數最多的一個聖地 。 噶陀寺也是同一個地方臨終虹化 [ 1 ] 人數最多的聖地 。 據記載 , 寺廟裡臨終虹化的大 師們,八百多年間有名有姓的就有十萬人。這裡真是一個非常神奇的聖地。 今年春節期間,我在噶陀寺閉關。當時我很想知道包括周圍的村民在內,八百多年來這處聖地到底虹化 了多少人。於是,在我的禪定中呈現出來一個數字:三十八萬。對!這纔是它虹化的真正數字 —— 寺廟記載 的有名有姓者是十萬人,剩餘二十八萬人皆是寺廟未記載的附近村子裡的村民們。 噶陀寺方圆几百里的村民或曰牧民们都有一个传统:几岁时就被父母带去噶陀寺,拜某某堪布或法王为 师跟着学习。每年噶陀寺开法会,当地的村民或牧民只要没有特别的事情就一定会去参加,接受噶陀寺的传 法。他们白天放牧时,就把牛羊赶到草场去吃草,然后自己就去一棵树下或山崖下开始打坐,修习大圆满。 在那里,随便一个很不起眼的放了一辈子牧的老汉,都能够提前预知自己的生死。到了临死那一天,他把该 安排的事情安排好,告诉自己的子女 “ 七天之内不要打开我的房门 ” ,然后就将自己关在房间里。这七天内 [ 1 ] 虹化又可細分 爲 幾個層次:最低者 爲 臨終時,數日內肉身持續縮小,直至剩下少許的頭髮、指(趾)甲和舍利子;更高一層者 爲 臨終時,數日內肉身 持續地化 爲 常人可見的光暈、彩虹、光點等;最高境界者是將肉身在眾目睽睽下瞬間消融進陽光裡,涅槃而去,此在佛家名之 爲 「大遷轉身」或曰「無 死金剛身」。 9 就会出现很多神奇的现象,比如:大地震动,天上像下雪一样地下花,天空中传来不知发自何处的很清楚的 音乐声,房屋四周围绕着很多肉眼都能看到的光,等等。七天后打开房门,只剩下一堆衣服,没有尸体了。 虹化是那些村民們的一個傳統。隔三差五地發現,這個村子虹化了一個,另外一個村子又虹化了一個。 還有更爲神奇的:站在山頂上唱歌,唱著唱著,這個人化成一道光就消失了。過去拍攝不方便,現在有手機 方便拍攝了,所以最近幾年網上就出現了很多虹化的視頻。 我在噶陀寺閉關的第一天,剛一入禪定,蓮師就呈現在我的定境之中,與我互動並向我傳授一些東西。 整個閉關期間,蓮師非常頻繁地出現在我的定境之中,基本上是我一入定他就出現了。有一次,蓮師把他的 衣缽 —— 法衣、帽子、禪杖(天杖)賜給了我(這在佛家稱爲「衣缽傳承」),接著又把他左手拿的「嘎巴 拉(顱碗)」也賜給了我 —— 那裡面盛滿了甘露。所謂的甘露,是功德化現出來的。當一個人的功德高到一 定的程度,他就可以化現出甘露來。甘露和舍利子是一回事:舍利子是凝固的甘露,而甘露是液態存在的舍 利子。我們平時見到的都是固態的舍利子,一顆一顆的。如果甘露凝固了,就是一顆一顆的舍利子;如果不 凝固,它就是液態存在的甘露。據說,蓮師嘎巴拉的那個甘露,全名叫作「無死甘露」,你衹要有機會喝一 口,就可以證悟永恆。因此,蓮師一般都是把這個甘露賜給有成就的弟子,哪個弟子有成就了,他就賜給哪 個弟子一碗甘露加持他。衹要弟子們喝了這一碗甘露,整個身心、整個證悟、整個智慧就會有一個突飛猛進 的飛躍。這就是蓮師左手嘎巴拉的甘露之意義。 我向蓮師請求:「我師父要求我把茶道盡可能地弘揚起來,傳佈開來,我希望蓮師您賜給我的這個嘎巴 拉裡的甘露 , 不僅我能享用 , 我茶道上的所有學生和弟子們也都能夠享用 。 請蓮師允許我的這個不情之請 。 」 我如此接連請求了三次,蓮師答應了三次。也就是說我們獲得了蓮師的正式許可。 接著蓮師補充說:「你現在不要急著對外公佈,因爲從今天我開許起,到最終凡是走進我們這個傳承的 茶道上的所有學生和弟子,無論任何人倒出來的茶,都是我這個嘎巴拉裡的甘露,是需要一個過程的。這個 過程大約得兩三年的時間。如果你提前公佈出去,一些人能夠實現,還有一些業障較重,跟我或跟你相應得 不太好的人,他們一時半會兒還達不到這個效果,這樣反而讓他們生起疑惑之心,所以至少兩三年內不要對 外說。」 我說:「好,我記下了。」 我出關從噶陀寺回到深圳兩三個月後,一次與幾個弟子一起討論事情,討論完了還有點時間,於是我們 就一邊喝茶一邊閑聊。閑聊的過程中,我無意間隨口說了這件事。沒承想其中有一位是典型的「說者無心, 聽者有意」之人,他回去後就趕緊實驗,泡茶時心裡想著倒出來的是蓮師嘎巴拉裡面的甘露。果然,他倒出 來的茶水裡充滿了藥香味兒和野蜂蜜香味兒 —— 一杯普通的茶水裡有了濃濃的甘露味兒!這簡直與神話傳說 是一樣的。他想看來自己的茶道成了,自己得到了蓮師的相應和加持,也得到了師父的相應和加持。於是第 二天清晨天還未亮,他就發微信給我報喜。我看到微信才意識到,蓮師讓我至少兩三年後再說的,可沒到兩 三個月我怎麼就嘴快地說了呢?這下木已成舟了。我想那說了就說了吧,也就那麼幾個人知道。沒想到這個 弟子不知道其中的原委 , 就把這個事情傳揚開來 , 於是大家都知道了他的禪茶裡有什麼中藥味兒 、 甘露味兒 、 野蜂蜜味兒什麼的,紛紛都去向他討杯禪茶喝。這一傳十、十傳百地,就一下子傳開了。 我想既然已經傳開了,也就不保密了。所以一兩個月前,我就在所有弟子範圍內把蓮師甘露這件事公佈 了出來。今天在這裡也給大家做一個公佈:公佈就是傳承,公佈到哪裡就傳承到哪裡。從現在起,至少從理 論上講,大家衹要與我一念相應,或與我們茶道的中興初祖邱光順先生一念相應,或與蓮師一念相應,那麼 倒出來的茶就是人間極品 —— 充滿了藥香、野蜂蜜香的天上甘露,可以直接消除業障,開啟智慧,獲得與舍 利子一般珍貴的加持。 10 如果緣起一直很好,我想應該會如蓮師所說,在不久的將來(不超過兩三年),大家用任何品質的茶葉 泡出來的茶,都是人間極品或是天上甘露。不僅你們能夠做到,凡是走進我們這個傳承的所有人,無論身在 何處,衹要與我一念相應,與邱光順先生一念相應,與蓮師一念相應,倒出來的茶都會發生質的變化。 從已經得到甘露茶的我的幾個弟子的經驗來看:泡茶狀態好的時候,這茶上面都漂著一層光幔,像薄薄 的霧一樣的光縈繞著這個茶和茶杯;喝到口中,那個味道衹能說是天上有而人間無的。他們用的都還是非常 普通的茶葉,有時甚至是一杯白開水。 這諸多神奇的效果,已經超出現代自然科學的常識範疇了。大家剛剛入門,還體會不到。茶道中這些難 以言喻的諸多神奇,需要靠你們在日後的實踐中,慢慢地去體悟,靜下心去感悟。 茶道真正是人間失傳千年的千古絕學 。 這一世 , 我們能夠有機緣得到這樣的千古絕學 , 確實是三生有幸 ! 衹要把茶道好好地訓練,無論是利己還是利他,都是非常好的。 一杯茶中有乾坤。 一杯茶裡能喝出一個佛的世界來。 一杯茶裡能喝出一個生命的世界來。 潘麟 2019 年夏於深圳 11 上 卷 12 第一章 茶道簡史 對普通大眾而言,茶跟可口可樂、咖啡一樣,是一種很常見的飲料。但在修行者那裡,茶是一個悟道的 入路,或曰一種悟道的工具。修行者可以通過很多種工具悟道:通過聲音悟道者,即爲音聲法門;通過舞入 道者,即爲禪舞;通過香入道者,即爲香道;通過茶入道者,即爲茶道;等等。佛有八萬四千法門,都是用 來普度不同眾生的方便法門 。 茶道就是其中一種很簡單且常見的方便法門 , 但這種方便法門如果深入進去了 , 一樣可以直指佛心而得道 。 茶道通過茶入道其實就是通過水入道 , 而人體有 70% 以上是由水構成的 , 衹要調節 了人體的水,小則使人健康,大則使人悟道。這就是茶道法門的方便之所在。 那麼 , 茶道是何時誕生的呢?唐朝中期 , 一個名叫陸羽 [ 1 ] 的人寫了一部 《 茶經 》 。 西元 755 年 , 「 安史之 亂」爆發。西元 756 年,二十四歲的 陸羽爲了躲避戰亂,流落到浙江湖州,得到比他年長十來歲的著名詩僧 或者說茶僧皎然 [ 2 ] 的幫助與扶持 , 與皎然結爲好友 。 不久之後 , 陸羽遷居浙江吳興 , 潛心研究茶事十多年 , 最 後才寫出了《茶經》這部偉大的茶學著作。西元 780 年,《茶經》得以刊刻問世。這本 書是中國乃至世界上 第一部關於茶的經典專著,詳細介紹了茶的培植、採摘、儲存、蒸煮、飲用等整個過程。從此以後,茶學正 式誕生。這個時候還不能稱爲茶道,衹能叫茶學,或者叫茶藝。 陸羽 著成 《 茶經 》 不久 , 其 忘年之交皎然 寫了對茶文化史具有深遠影響的 《 飲茶歌 · 誚崔石使君 》 ( 《 全 唐詩》卷八二一) 一 詩 。「茶道」一詞首次見於此詩。這首詩的全文如下: 越人遺我剡溪茗,採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僊瓊蕊漿。 一飲滌昏寐,情思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誚 ( qi à o ) : 原意是嘲諷 。 這裡的 「 誚 」 字不是貶義 , 而是帶有詼諧調侃之意 , 是調侃崔石使君飲酒不勝 茶 。 越人 : 浙江一帶的人 。 遺 ( w è i ) : 贈與 。 剡 ( sh à n ) 溪 : 水名 , 在今浙江嵊 州 南 。 茗 : 茶 。 爨 ( cu à n ) : 燒火煮飯 , 這裡指煮茶 。 金鼎 : 煮茶用具 。 縹 ( pi ā o ) 沫 : 淡青色的茶水 。 縹 , 一作飄 。 畢卓甕 : 晉吏部郎畢 卓嗜酒,曾夜 入 鄰人甕間偷酒被縛。被釋後又與主人飲於甕側,醉方去。陶潛籬下 : 相傳陶淵明曾泡菊代酒 [ 1 ] 陸羽( 733 — 804 ), 字鴻漸,一名疾,又字季疵,自稱桑苧翁,又號東崗子、竟陵子、復州竟陵子。復州竟陵 ( 治今湖北天門 ) 人。相傳 爲 棄嬰,其 家世難詳。令人費解的是友人稱他 爲 陸三,表明他至少有兩位兄長或堂兄。其早年經歷,見其自傳 。 至德 ( 756 — 758 ) 初,陸羽過江避亂,經江南來到 湖州,與詩僧皎然結 爲 忘年至交。在江南和浙江一帶考察茶事,譔寫《茶經》,約在 西元 780 年完成。在湖州與顏真卿等名士頗相交往,有詩文唱酬, 今 《 全唐詩 》 中可考見孟郊 、 皇甫冉等與陸羽交往詩 、 聯句詩多首 。 又先後到江西 、 湖南 、 蘇南 、 嶺南等地 , 遊歷頗廣 。 陸羽喜文學 , 工書法 , 性詼諧 , 撰有《君臣契》《源解》《湖州刺史記》《吳興記》《虎丘山記》《惠山寺記》《顧渚山記》等 二十 來種, 一百 餘卷。保存下來的衹有《茶經》,其餘 均已散佚,衹能輯得少量零殘佚文。《茶經》是中國茶學的開山之作,幾乎涉及茶學各有關學科的知識。陸羽也因此被尊譽 爲 「茶聖」「茶祖」,祀奉 爲 「 茶僊 」 「 茶神 」 。 正如歐陽修 《 集古錄跋尾 》 卷九稱 : 「 言茶者必本陸鴻漸 , 蓋 爲 茶著書 , 自其始也 。 」 宋代陳師道 《 茶經序 》 云 : 「 夫茶之著書 , 自羽始 ; 其用於世,亦自羽始。羽誠有功於茶者也 ! 」梅堯臣《次韻和永叔》詩云:「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茶經》問世以來,有許多 版本 , 今傳最早的乃 「 百川學海 」 本 , 已經竄亂 ; 雖經近代以來許多學者的努力 , 但仍無可信的善本行世 。 ( 參見徐海榮主編 : 《 中國茶事大典 》 , 華夏 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531 頁。) [ 2 ] 皎然 (約 720 — 792 ) ,俗姓謝,字清晝,又稱晝公,長城 ( 今長興 ) 人。 爲 南朝宋謝靈運十世孫。出家 爲 僧,受戒於 浙江杭州 靈隱寺, 專心於禪宗 , 後 久居 浙江湖州 杼山妙喜寺 。他鑽研佛法,精通詩詞,熱愛茶事 。唐大歷中,顏真卿 爲 湖州刺史,貞元時,李洪 爲 湖州長史,都與之往還。與韋應物、 劉禹錫、靈澈、陸羽諸名士往來酬唱。 (參見浙江省人物誌編纂委員會編,魏橋主編:《浙江省人物誌》,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387 頁。)